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文案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理论课程)开课系(部):工程学院课程编号:010396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48学分:3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系统工程导论一、课程简述《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是工业工程系的主导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系统仿真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系统仿真、分析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
课程以制造型生产企业为核心,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阐述了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生产企业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内容涉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分析中的作用和原理、仿真软件的介绍,重点介绍排队系统、库存系统、加工系统以及输入、输出数据分析。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和上机训练,能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能够实现的功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
二、课程要求(一)教学方法1、启发式课堂讨论针对关键知识点、典型题和难题,通过教师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或请到讲台前做题,并请其他学生评判或提出不同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
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重视在教学中加强知识演进的逻辑规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将Flexsim仿真软件引入教学中。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能方便的改变系统结构参数,认识复杂系统的动态响应。
4、把工程背景和科技发展史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应考虑的复杂因素,充分考虑使用与维护,经济和安全,效率与效益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理论课程)开课系(部):工程学院课程编号:010396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48 学分:3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系统工程导论一、课程简述《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是工业工程系的主导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系统仿真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系统仿真、分析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
课程以制造型生产企业为核心,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阐述了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生产企业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容涉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分析中的作用和原理、仿真软件的介绍,重点介绍排队系统、库存系统、加工系统以及输入、输出数据分析。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和上机训练,能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能够实现的功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
二、课程要求(一)教学方法1、启发式课堂讨论针对关键知识点、典型题和难题,通过教师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或请到讲台前做题,并请其他学生评判或提出不同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
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重视在教学中加强知识演进的逻辑规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将Flexsim仿真软件引入教学中。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能方便的改变系统结构参数,认识复杂系统的动态响应。
4、把工程背景和科技发展史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应考虑的复杂因素,充分考虑使用与维护,经济和安全,效率与效益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1. 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3. 掌握分析、评估和优化系统模型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2. 独立完成仿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3.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建模与仿真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2.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掌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系统现象;2. 学会使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完成课程项目;3. 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估和优化,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5. 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介绍系统、建模、仿真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分类和特点。
2. 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讲解常见的建模方法(如数学建模、物理建模等)及仿真技术(如连续仿真、离散事件仿真等),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3. 建模与仿真工具:介绍常用的建模与仿真软件,如MATLAB、AnyLogic 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4. 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周: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总结讲课教案

系统仿真:以计算机和其它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想的系统进行试验,并借助于专家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决策的一门综合性和试验性学科1.系统三要素:实体属性活动2.仿真三要素和三活动三要素:系统模型计算机三活动:系统建模仿真建模仿真实验仿真步骤:系统建模仿真建模程序设计仿真输出分析3. 仿真分类(1)根据模型的种类:物理仿真数学仿真/计算机仿真物理-数学仿真(半实物仿真)(2)仿真时钟和实际时钟的比例:实时仿真亚实时仿真超实时仿真(3)根据系统模型的特性: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4. 离散系统实体属性实体的特征用特征参数或变量表示(实体的分类实体行为的描述排队规则)事件离散事件系统由事件来驱动的(顾客到达顾客离开)活动实体在两个事件之间保持某一状态的持续过程;用于表示两个可以区分的事件之间的过程,它标志着系统状态的转移。
(顾客到达。
排队。
服务开始事件。
服务。
离开)进程由若干个有序事件及若干有序活动组成,描述包括事件及活动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及时序关系(顾客到达。
排队。
服务开始事件。
服务。
离开)5仿真钟的推进事件调度法:选择具有最早发生时刻的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断执行相应的事件例程固定增量时间: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T作为仿真钟推进时的增量若该步内若无事件发生,则仿真钟再推进一个单位时间T。
该步内有若干个事件发生,则认为这些事件均发生在该步的结束时刻。
处理这些事件时用户必须规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各类事件处理的优先顺序。
6 库存订货量:Q重新订货点:RL订货提前期:LT订货准备时间、发出订单、供方接受订货、供方生产、产品发运、产品到达、提货、验收、入库等提前期为随机变量。
库存5大要素:(1)需求按需求的时间特征:连续性需求、间断性需求按需求的数量特征:确定性需求、随机性需求(2)补充(订货)订货提前期(从订货到进货的时间)订货周期订货量(3)库存最小库存量(安全库存)最大库存量(4)费用订货费库存费缺货损失费生产费用(库存系统的目标: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库存费用最低)(5)存储策略t0循环策略:每隔固定时间t0补充固定库存量Q0,适应于需求恒定情况(定时定量)(s,S)策略:设库存余额为I,s为安全库存量,S为最大库存量(库存容量),当存储量I>s时不补充;当存储量I≤s时,补充量Q=S-I。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

《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Modeling and Simulation)课程编码:学分:2.5总学时:4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统计学、工程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编程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模与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是工业工程系的主导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和上机训练,能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
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能够实现的功能。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或提高系统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系统化管理生产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该达到:1.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框架内容以及理论和方法;2.掌握仿真的概率统计基础知识。
3.掌握供理论模型建模方法。
4.掌握仿真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5.熟练应用建模理论,对排队系统、库存系统、加工制造系统进行建模仿真。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仿真技术的重要领域,在规划论证、方案评估、计划调度、加工制造、产品试验、生产培训、训练模拟、管理决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本课程深入地介绍了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对理论建模方法和计算机实现技术的讲解,对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 4学时本章分析了系统和制造系统定义、组成与特点,介绍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步骤,并给出应用案例。
本章教学目标: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常用术语及常用的仿真软件,了解仿真技术的的发展状况及应用。
理解系统与制造系统的定义及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概念及系统、模型与仿真之间的关系。
掌握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步骤。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的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3. 引导学生关注建模与仿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系统建模与仿真基本概念:包括系统、模型、仿真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历程;2. 建模与仿真原理:讲解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如相似性原理、逼真度原理等;3. 数学模型构建:介绍常用的数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如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4. 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如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仿真等;5. 计算机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建模与仿真软件,如MATLAB、AnyLogic 等,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6.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7.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多媒体讲义

§7.2 性能测度及其估计
区间估计
如果{Y1,Y2,…,Yn}是统计独立的观察值
由点估计定义式计算 ˆ ,然后计算样本方差 S 2 i 1
n
Y ˆ
i
2
n 1
当Yi是独立的、相同分布时,那么样本方差S2就是总体方 差σ2=var(Yi)(对所有i=1,2,…,n,皆为常数)的无偏 估计。由于ˆ 的方差为 ˆ
§7.1 引言 接上页
A C B D
研究内容:电器元件的平均寿命 研究方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元件的寿命测量
通讯系统
即: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从时刻0开始测量,一直进行到E事件变真。 结论:这样的仿真我们称其为终态仿真
研究内容的变化:如果对于同样的系统,研究的是系统的特性,如通讯
2
2
n
,那么σ2(ˆ )的无偏估
2 S ˆ 2 ˆ n
,f 2
计具有 f =n-1的自由度
ˆ S ˆ
n 只要 点估计是无偏的,那么置信区间 便是近似正确的 是点估计准确度的测度。
ˆ
称为点估计 ˆ 的标准偏差。标准偏差 ˆt ˆ ˆt ˆ ˆ ˆ
暂态(终态)
稳态(非终态)
§7.1 引言 例
某一个通信系统由几个部件加上几个备用部件组成。 其中一个分支环节由A、B、C、D四个部分组成,B和C呈并 联方式连接。 在系统失效为止的
B
时间周期TE内考虑系统。
停止事件E定义为
A C 通讯系统
D
E={A失效,或D失效,
或B与C同时失效} 初始条件为各部件在时刻0都是新的(系统处于理想状态) 。
§7.1 引言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

《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大纲(Test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课程编码:学分:2总学时:40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先修课程:积分变换,电工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研究对象是机械工程中常用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测量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和处理,以及常见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本课程与《测试与信息处理实验》并行开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该达到:1.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框架内容以及理论和方法;2.掌握信号分析基础知识。
3.掌握测试系统的静动态特性。
4.掌握传感器测量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组成。
5.熟练选用测试系统及传感器测量常用物理量。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 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测试系统的组成及信号分析的相关概念,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应用,引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课程性质、任务,测试与信息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理解测试的基本内容,测试系统的一般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掌握测试、信号、信息的基本概念。
本章教学重点:测试的基本内容,测试系统的一般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本章教学难点:测试、信号、信息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测试、信息、信号 0.3学时第二节测试、信息处理的基本内容 0.3学时第三节测试、信息处理的发展概况 0.7学时第四节测试、信息处理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0.7学时第二章信号及其描述6学时本章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理解频域分析的概念。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信号分类方法及采用的数学处理方法。
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实验一Witness仿真软件认识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Witness仿真软件的主要功能与使用方法;2、学习生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二、实验内容学习、掌握Witness仿真软件的主要功能与使用方法三、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实验目的:2、写出简要实验步骤;四、主要仪器、设备1、计算机(满足Witness仿真软件的配置要求)2、Witness工业物流仿真软件。
五、实验计划与安排计划学时4学时六、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目的:1、对Witness的简单操作进行了解、熟悉,能够做到基本的操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基础建模。
2、进一步了解Witness的建模与仿真过程。
实验步骤:Witness仿真软件是由英国lanner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系统。
它可以用于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同时又可以用于连续流体(如液压、化工、水力)系统的仿真。
目前已成功运用于国际数千家知名企业的解决方案项目,有机场设施布局优化、机场物流规划、电气公司的流程改善、化学公司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工厂布局优化和分销物流系统规划等。
◆Witness的安装与启动:➢安装环境:推荐P4 1.5G以上、内存512MB及以上、独立显卡64M以上显存,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 NT以及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支持。
➢安装步骤:⑴将Witness2004系统光盘放入CD-ROM中,启动安装程序;⑵选择语言(English);⑶选择Manufacturing或Service;⑷选择授权方式(如加密狗方式)。
➢启动:按一般程序启动方式就可启动Witness2004,启动过程中需要输入许可证号。
◆Witness2004的用户界面:➢系统主界面:正常启动Witness系统后,进入的主界面如下图所示:主界面中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等的基本操作与一般可视化界面操作大体上一致。
这里重点提示元素选择窗口、用户元素窗口以及系统布局区。
➢元素列表窗口:共有五项内容,分类显示模型中已经建立和可以定义的模型元素。
Simulation中显示当前建立的模型中的所有元素列表;Designer中显示当前Designer Elements中的所有元素列表;System中显示系默认的特殊地点;Type中显示Witness系统中可定义的所有元素类型;System Function中显示Witness系统中可以定义的所有函数类型。
➢用户元素窗口:系统提供的默认用户元素窗口中提供了各种元素的可视化效果的定义,不过在建模过程中,当这些缺省的设置不能很好的表示实际系统时,用户可以在该窗口定义自己的相关元素的名称、可视效果等,保存以便日后使用。
定义方法可以鼠标右击页框标题,将出现弹出式菜单,其中可以添加、重命名、删除、加载原有设计元素组等项目。
向页框中添加自定义元素的步骤一般分为Define、Display、Detail三步。
自定义元素设定完毕后,需要保存成*.des文件,通过菜单File/save As,然后选定文件类型为Designer Element Files(*.des),输入文件名即可。
➢系统布局区:也叫系统布局窗口,在布局窗口中,设置实际系统构成元素的可视化效果以及它们的二维相对位置,可以清楚的显示实际系统的平面布局图。
Witness一共提供了八个窗口,可以通过这些窗口,使提仿真项目以不同的角度显示其可视化效果。
对系统布局窗口的设置主要有三项内容:添加元素、设置窗口名称及窗口背景色。
如何添加元素在实验步骤中介绍。
设置窗口名称及窗口背景色可以通过菜单Window/Control…,如下图所示。
◆Witness建模元素:现实商务或事物系统总是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如制造系统中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仓库、运输工具、人员、加工路线等,服务系统中的顾客、服务台、服务路线等。
Witness软件使用与现实系统相同的事物组成相应的模型,通过运行一定的时间来模拟系统的绩效。
模型中的每个部件被称为“元素(Element)”。
该仿真软件共有五类元素来构建现实系统的仿真模型:➢离散型元素:它是为了表示所要研究的现实系统中可以看得见的、可以计量个数的物体,一般用来构建制造系统和服务系统等。
主要包括:➢零部件(Part):可以代表在其它离散型元素间移动的任何事物。
零部件进入模型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动式,即被动地等其它元素来取;二是主动式,即零部件主动地以固定时间间隔、不规则的时间间隔、随机的时间间隔等形式进入模型。
✧机器(Machine):机器是获取、处理零部件并将其送往目的地的离散型元素,如一台车床、一个机场登记服务台、一个机器人焊接工等。
有7种机器来建立不同类型处理过程的模型:⑴单处理机(single),一次处理一个零部件;⑵批处理机(batch),一次处理多个零部件;⑶装配机(assembly),将多个零部件组装成一个组件输出;⑷生产机(production),一个零部件输入后产生多个输出;⑸通用机(general),输入一批零部件,输出的是相同数目或不同数目的一批零部件;⑹多周期处理机(multiple cycle),模拟机器衽的是经过许多独立的处理周期来完成一次操作;⑺多工作站机(multiple station),它有多个不同的部件加工位置,每个部件将依次通过每一个工作站,完成一系列的工序。
✧输送链(Conveyor):是实现带传送和滚轴传送的离散元素,在设计输送链时,可以对它的长度、最大容量、部件移动每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等项进行设定。
它有固定式和队列式两种。
固定式(Fixed),保持其上面零部件间距不变的输送链;队列式(Queuing),这种输送链允许部件累积,假如该输送链上的部件被阻塞,部件仍不断滑向一起,直到这个输送链被塞满。
✧缓冲区(Buffer):用于存入零部件的被动型元素,它既不能主动获取零部件,也不能主动送出零部件。
一般是将缓冲区与机器相结合,成为机器的输入或输出缓冲区。
✧车辆(Vehicle),用来将一个或多个零部件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如卡车,起重机、铲车等。
车辆必须沿着轨道(Track)行动。
✧轨道(Track),一种代表车辆运输部件时所遵寻的路径。
轨道是单向的,车辆在“尾部(rear)”进入并向“前部(front)”运动。
✧劳动者(Labor):劳动者是代表资源,负责对其它元素进行处理、装配、修理或清洁的离散型元素,如机器人,工具等。
可以对模型中的劳动者设置班次,用不同的工作方式,休息和加班时期来进行试验。
劳动者具有使用优先权。
✧路径(Parth),是设定零部件和劳动者(或其它资源)从一个元素到达另一个元素的移动路线的离散型,在模型中用它来代表现实系统中行程的长度和实际路线。
✧模块(Module),根据模型设计和分析的需要将模型中其它一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块。
➢连续型元素:用来表示加工或服务对象是流体的系统,如化工、饮料等。
主要包括:流体(Fluid);管道(Pipe);处理器(Processor);容器(Tank)。
➢运输逻辑型元素:主要用于建立物料运输系统,包括:✧运输网络(Network):由一系列的路线,工作站和单件运输小车组合在一起构成。
分为自动提供能量和路线集提供能量两种类型。
使用运输网络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在同一个网络中,只能使用路线集,工作站和单件运输小车;二是网络所应用的类型和班次也被应用于所有配置在该网络中的路线集,单件运输小车和工作站。
单件运输小车(Carriers):单件运输小车沿线集或工作站来运输部件,它的运输方式取决于网络的类型。
使用单件运输小车应注意七点:一是每个小车的搬运量只能是一个部件;二是小车可以从一个网络移动到另一个网络;三是可以在每个网络中使用多个类型的单件运输小车;四是小车只有在路线集提供能量的网络中才能跨越式运动;五是一个单件运输小车的入口规则支持“PUSH,PERCENT和SEQUENCE”输出规则;六是可以把一个小车从一个模块推到另一个模块;七是当定义一个小车的时候,必须把它配置到网络中去(注:WITNESS只有在模型运行时才去检查这一点)。
✧路线集(Section):是一种代表单件运输上车所走路径的提供动力的单体要素。
在模型中,路线集是网络的组成部分。
✧工作站(Station):是代表一个点的提供动力的单体要素,该点在路线集的起始或末尾,在这个点上,可以对单件运输小车或者其里面的部件实施操作。
共有四种类型的工作站:基站(Basic)、装载站(Loading)、卸载站(Unloading)、停泊站(Parking)。
➢逻辑元素:逻辑元素用来处理数据、定制报表、建立复杂结构的元素,通过这些可以提高模型的质量和实现对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的建模。
主要包括:✧属性(Attribute):属性是反映单个部件、劳动者或者单件运输小车特性的元素。
可以在仿真过程中改变属性的值,属性的值可以变量也可以常数。
✧变量(Variable):变量的的数据类型有整型、实数型、名型和字符型四种。
WITNESS中系统变量、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三种类型。
✧分布(Distribution):用来代表从“现实世界”搜集的数据在模型中具有规律的变化。
在建立模型时,既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数据情况采用自定义分布,也可以采用WITNESS提供的最适当的标准分布。
✧函数(Function):函数元素是能返回有关模型状态的信息或者使得模型显得更具有真实性的一组命令集合。
WITNESS提供了大量能直接使用的函数,同时也能创建自己的函数。
✧文件(File):它是可以使我们从仿真模型外部将数值输入模型(从一个“READ”型文件)或从模型中输出值(到一个“WRITE”型文件)的一个元素。
如,我们能从其它软件生成的文件读入如周期时间这样的值,或者生成适当的报告。
✧零部件文件(Part file):“READ ”型零部件文件是从外部数据文件读入零部件清单到模型中去的一个逻辑元素。
“WRITE ”型零部件文件是将零部件清单写入外部文件的逻辑元素。
零部件文件可用于从一个模型中生成输出,然后将其用于另一个模型中。
零部件文件对于追溯零部件离开仿真的确切时间和零部件在那时的属性值也是很有用的。
使用零部件文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在一个不要在一个仿真运行时对同一个文件进行读和写的操作。
二是假如有两个模型在仿真运行,应该保证它们不对同一个文件进行写入操作,但是从同一个文件中读出是可行的。
✧班次(Shift):是一个能用来创建一个班次模式或一系列班次模式的逻辑元素,它作用于一连串的工作和非工作时期。
其它元素仿真班次工作时可以引用班次模式。
➢图形元素:图形元素可以将模型的运行绩效指标在仿真窗口动态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