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合集下载

汉朝历史事件之西汉和亲

汉朝历史事件之西汉和亲

汉朝历史事件之西汉和亲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

后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利用和亲来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逐渐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

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西汉时期的几次和亲的内容和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西汉的和亲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来谈。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

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

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摘要: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关键词: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5-02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汉武帝与匈奴和亲政策外交与婚姻的交织

汉武帝与匈奴和亲政策外交与婚姻的交织

汉武帝与匈奴和亲政策外交与婚姻的交织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通过姻亲联络,汉武帝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和平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匈奴的侵扰。

本文将探讨汉武帝与匈奴和亲政策的背景、实施及其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一、和亲政策的背景在汉代初期,匈奴是中国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经常对汉朝的北方边境进行侵袭。

为了稳定边疆局势,汉武帝决定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来缓解与匈奴的矛盾,达到维护边疆和平的目的。

这一决策的背后,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和文化因素的考虑。

首先,政治上,汉武帝认识到匈奴的威胁,意识到与匈奴的持续战争对汉朝国力的削弱。

与其继续进行无休止的烽火战争,不如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匈奴的友好态度。

通过和亲政策,汉武帝试图改变匈奴对汉朝的态度,转变战争为和平,减少边境的冲突和战事。

其次,经济上,与匈奴进行和亲政策可以促进汉朝与匈奴之间的贸易往来。

匈奴以牲畜为主要财富,而汉朝以农产品和丝绸等为主要贸易物资。

通过婚姻联姻,可以促进贸易的发展,带来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

最后,文化上,和亲政策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通过婚姻,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有利于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这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对于巩固汉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和亲政策的实施汉武帝的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与匈奴公主的联姻来实施的。

他先后娶了匈奴公主昆仑、藩国夫人王昭君、衛青之女公主等,与匈奴的王族结成了亲戚关系。

通过这些婚姻的联姻,汉武帝成功地取得了匈奴王族的信任和友好。

与此同时,汉武帝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与匈奴的关系。

他除了出嫁公主外,还向匈奴贡献大量的财物,并派遣使节亲自前往匈奴进行外交,表示友好的姿态和善意。

这些举措增加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互信和友好,成功地缓解了边境的紧张局势。

三、和亲政策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汉武帝的和亲政策对中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汉唐初期,和亲政策是中央政府与各族牵制、联合的一种手段,即借助婚姻、纳贡等方式实现稳定边疆、统一民族、保持政治稳定的目的。

在汉唐时期,和亲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差异有以下几点。

首先,汉代实施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天子嫁公主的方式,以婚姻的形式去维护和平。

而唐朝实施和亲政策则更多的是以互赠女婿、女婿互嫁的方式来实现。

这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地区逐渐开放,许多国家开始了贸易往来,这就使得双方酋长在纳妃嫁女、成亲等问题上更加开放。

其次,汉代实施和亲政策主要是针对边疆民族,通过和亲政策使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建立密切联系,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

而唐朝实施和亲政策则是对所有周边国家都实行的,如吐蕃、回纥、突厥等国家都与唐朝进行过和亲的磋商和交涉。

这些国家与唐朝的和亲关系不仅仅是稳定边疆,更多的是达成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再次,汉代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为了反对匈奴、羌族、鲜卑等民族,而唐朝则是为了争取各民族的支持,实现民族团结。

唐朝实行和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国际贸易,扩大政治影响力,同时也为唐朝的中心地位提供支持。

最后,唐代实施和亲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嫁女和纳妃的方式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

在唐朝时期,和亲政策的实施为唐朝带来了诸多利益,如促进外部经济和文化交流,拓宽国际贸易通道,增大财富及政治资源等。

这些利益是唐朝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发展特征之一,而且成为唐朝政治制伏少数民族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汉唐初期和亲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形式、政治目的及范围、实施内容等方面。

总体来说,唐朝的和亲政策对于保持民族团结、实现经济繁荣、统一民族、保持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标签: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共历362年。

此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动荡时期,涉及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中民族大融合时期。

和亲名词解释

和亲名词解释

和亲名词解释
"和亲"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政治外交手段,指的是通过缔结婚姻联姻,以达到国家间的政治、外交或经济目的的行为。

在历史上,和亲常常被用作两个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稳固国家边疆、确保和平以及促进贸易等方面的手段。

和亲的过程通常是两个君主、国家元首或贵族家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实现政治联盟或合作。

例如,当两国之间存在潜在的敌对关系时,通过将君主或国王的女儿嫁给对方国家的国王,或将王子娶为对方国家的公主,从而加强两国的联系和友好关系。

和亲的目的可以多样化,包括:
维护和平:通过婚姻联姻来减少敌对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以确保和平相处。

巩固联盟:在同盟国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共同应对共同的威胁。

扩大影响:通过和亲,国家可以在其他国家扩大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解决领土争端:通过婚姻联姻来解决领土争端或边界问题,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促进贸易:婚姻联姻可以促进贸易和商业往来,提高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虽然在历史上和亲曾经是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但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现代社会中和亲的实施较为罕见。

然而,婚姻仍然在某些文化和国家之间被视为一种外交手段,以维护政治和社会关系。

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其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朝时期,外交被视为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往的态度,以展现其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汉朝的外交政策1. 和亲政策汉朝奉行和亲政策,积极通过联姻方式来维护边疆稳定和友好关系。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公主嫁娶,增进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公主的出嫁还带来了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对于汉朝的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通商政策汉朝重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推行了积极的通商政策。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汉朝与西域、南越、朝鲜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国家的贸易规模。

这种通商政策使得汉朝在国际间的地位得到提升,与外国的互利关系也得到了加强。

3. 和平共处政策汉朝奉行和平共处政策,尊重各国的独立和自主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与其他国家的争端。

通过修建边境要塞、划定边界等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同时,汉朝也积极参与地区国际事务,推动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二、汉朝的国际关系1. 与匈奴的关系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是汉朝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和平发展,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匈奴进行外交交往。

除了通过和亲政策增进对方的友好感情,汉朝还与匈奴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确定了边界,并通过贡品交换等方式维持双方的和平共处。

2. 与西域的关系汉朝与西域地区的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增进了与西域的经济合作。

汉朝与西域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互通有无,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3. 与朝鲜的关系汉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

汉朝与朝鲜通过贸易往来、外交使节等方式加强联系。

朝鲜向汉朝朝贡,并接受汉朝的保护和赞助,双方保持着友好的邻邦关系。

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历史长河中,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中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项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婚姻联盟,达到国内统一、稳定和少数民族的融合。

和亲政策为古代中国的统一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纽带。

和亲政策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皇室的和亲婚姻。

历朝历代,中国帝王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公主、王后联姻,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地盘。

这不仅在政治上达到了统一的效果,还在文化上实现了交融与融合。

例如,宋朝时期,南宋皇帝赵构与辽国公主翠花的和亲婚姻,不仅使得两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联盟,也带来了辽国文化对南宋的影响。

南宋皇帝更进一步留学辽国,学习并融合了辽国的政制、农业技术和服饰等方面的优点。

这种皇室的和亲婚姻不仅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一,也带来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和亲政策也常常在地方层面推行,通过地方豪族的和亲婚姻来实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稳定和融合。

这种地方层面的和亲婚姻除了巩固统一的目的外,更侧重于减少边疆地区冲突和摩擦。

例如,明朝时期对蒙古、回鹘等地进行的和亲政策,通过将明朝官员和女儿嫁给当地少数民族地方势力,达到了减少冲突的效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和亲政策的实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对待少数民族,不是采取武力征服,而是通过联姻建立婚姻联盟,将其融入中原文化,取得了较为稳定和平的局面。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和谐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和亲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和亲政策相对依赖于皇室贵族的个人决策和好感。

这种片面的依靠个人意愿的决策,存在着权力滥用、机遇偏颇的问题,使得和亲政策并不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和亲政策的实施可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并不能根本解决民族关系的问题。

只依靠婚姻联盟,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深度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和亲政策在推动国内的统一与稳定,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内容摘要: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

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太宗作为唐代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因此,本文就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概况以及和亲政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和亲政策;唐太宗;民族政策;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域辽阔、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民族相聚较为和睦的时期。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

唐太宗作为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一、唐太宗时期和亲概况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影响深远。

史书中记载的正式的和亲有两次,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立诺曷钵的和亲,以及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在平突厥以后,将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嫁与其首领阿史那社尔。

其中特别是唐蕃和亲名留千古,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唐蕃和好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636 年,唐打败了吐谷浑、立诺曷钵为王,这位新王为了取得唐廷的全力支持,也为了忠于唐,亲往唐都长安向唐求婚。

贞观十四年(640 年) 唐太宗允婚,派淮阴王李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

弘化公主下嫁,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使西北边疆有了安定的局面,和缓了唐与吐蕃的一些直接冲突,也为唐最终打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为唐蕃和亲奠定了基础。

松赞干布是强盛的吐蕃政权的创始者,是和唐太宗同时期的我国藏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松赞干布在统一了吐蕃的情况下,派使者往唐聘问,欲与唐建立关系,这是藏汉两族王室取得联系见于史籍的开始。

唐太宗也是在这时从西北其他民族人土中对吐蕃略有所识,很想与吐蕃建立联系。

特别是在征讨吐谷浑过程中,极想得到吐蕃支持,或望吐蕃保持中立。

所以,当吐蕃使者一到长安,便予接见。

随即派以冯德遐为首的使团去吐蕃答聘。

松赞干布也进一步了解了一些中原经济、文化发达的情况。

因此,又派使者随冯德遐去长安,正式向唐廷请婚。

640 年松赞干布遣大相噶尔·东赞宇松一干人至长安请婚,太宗欣然以文成下嫁。

641 年初,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率军护送,公主入藏。

此后,唐蕃双方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衡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4 个女儿,于贞观十年(公元636 年) 嫁给突厥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系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他在11 岁那年,就在碛北建立牙帐,与颉利可汗之子欲谷设“分统铁勒、回纥、同罗诸部”①。

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铁勒、回纥、薛延陀等部联合反对突厥的奴役,阿史那社尔被联军①见于《新唐书·突厥传》打败,率领余众西逃浮图城。

此后,他夺取了西突厥的一半土地,兵众发展十余万人,有力量后,即出兵薛延陀。

由于战事持续时间很长,阿史那社尔军溃败。

阿史那社尔率着万人逃到高昌,西突厥又乘机趁火打劫,社尔只好率部众投奔长安,归属唐朝。

次年(贞观十年) ,唐太宗把唐高祖的女儿衡阳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

二、唐太宗时期和亲原因分析和亲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但许多和亲是在中原王朝国势衰弱情况下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非平等的、不得已的联婚行动。

然而,唐初的和亲却有别于以往,是在国势强盛的情况下进行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唐朝作为一个大的国家,在处理与众多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吸取历代民族政策中的积极方面,而和亲政策是首当其选。

因此,可以说和亲政策是唐王朝对历代民族政策中积极方面的吸收。

唐太宗治国之初,对周边各民族采取了和平的羁縻政策。

在处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关系的过程之中,唐太宗始终以“爱之如一”的思想来看待少数民族,唐太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周边各民族采取了融合的民族政策,其中也包括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是唐王朝对历代民族政策中积极方面的吸收。

通过和亲加强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交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这样在唐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交流中,和亲政策起着桥梁的作用。

唐王朝采取的和亲政策还在于它可以从周边各民族之中吸取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唐朝文化昌盛和经济繁荣,也为更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融合做出了贡献。

其次,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任何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渴望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更何况是唐太宗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及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维护政权的统一,唐太宗意识到和亲政策是唐朝统治边疆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也就是唐初期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历史原因。

也是唐太宗为维护其统治的现实需要。

文成公主的和亲就是出于此目的。

贞观初年,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这样一个王朝在西部边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唐太宗也认识到吐蕃的强大不能等闲视之,处理好与吐蕃的关系,有利于西部边疆的安定。

因此,贞观十四年,唐太宗遣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再次,这得益于唐太宗个人开明政治思想。

唐太宗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拥有超凡的智慧和远见。

他充分的意识到了与周边民族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和亲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他当政时期,积极的推行了和亲政策。

三、唐太宗时期和亲特点唐太宗实施的和亲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团结,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也有这一时期它自己的特点,总结起来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第一,唐初期和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唐太宗时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京都内聚集了许多国家及一些少数民族的使者、学者、商贾、僧侣等,这使得唐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与此相对应的和亲,也同样具有开放性。

第二,和亲目的具有多样性。

唐太宗时期的公主和亲主要有三次,还有其它一些王亲贵族的和亲不计其数,但是每次和亲的目的却不尽相同。

如与突厥阿史那社尔的和亲主要是为了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西突厥。

第三,和亲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交叉存在。

唐太宗时说起的和亲在客观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唐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社会进步及多民族同一国家的形成,所以对于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主观上是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也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这一时期的和亲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交叉性。

四、唐太宗时期和亲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唐太宗时期的和亲,虽然主观上是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客观上却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唐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也加强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以及多民族同一国家的形成,所以对于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

具体说来,其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和亲稳定了边疆地区的形势,巩固了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中国历史上历代和亲政策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尤其做到了这一点。

和亲政策可以促成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统一,来维系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团结,也可以作为开拓疆域的一种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例如唐太宗通过衡阳公主与阿史那社尔的和亲,最终消灭了西突厥势力。

再如,唐与吐蕃和亲后,西南的君王承认了与中原君主的舅甥关系,虽然相互只是松散的联合,却为中国走向完全的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和亲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双方的和亲使内地和边疆,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双方的相互交流中,少数民族一方面学到了在当时代表着最先进、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汉族封建经济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汉族人民也从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不少先进或者特殊的生产方式经验,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贞观15 年(641 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途径青海玉树时,亲自向当地人民传授垦田种植的方法,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公主入藏时,不仅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丝帛还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子,也带去了精美的手工艺品、各种药物和书籍,同时带去了大批的工匠及乐队,还带有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和技术工人,此后,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制陶、冶金等生产技术陆续传入吐蕃,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吐蕃的土特产也相继传入内地,丰富了内地的产品品种和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总的说来,唐太宗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促进了双方之间的贡赐关系,给双方带来了互补效应,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

第三,促进了唐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促进文化交流,是历代和亲都起到的作用,它超越了和亲双方的主观目的,是和亲双方都无法预见的。

首先,和亲双方使节相互来往,对对方的社会风俗人情都能有较深入地了解,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起到了文化的传播作用。

与此同时,和亲双方给对方的厚礼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如文成公主入藏时,带过去的大量生产生活书籍对吐蕃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除此以外,和亲之后,双方关系就更加密切,于是会开放互市,进行真正的物资文化交流当时。

精神文化上表现更加明显,例如佛教的传播,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

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

第四,和亲政策的推行,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其它各阶级之间的通婚和交往,毋庸置疑增加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来往,进一步推动了个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于是逐渐被汉化。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制度等与汉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进而说汉话,着汉服,与汉人通婚,久而久之也就融合到了汉族之中了。

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促成了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统一,它维系着唐与周边各民族的友好团结,推动着各个民族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它是民族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参考资料:①论回纥与唐朝的关系,杨圣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②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李大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③唐代和亲政策述论,龚荫,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④试析唐太宗的民族政策,高守成,《攀登》2000年第三期⑤试析汉唐和亲政策,张晓燕、李曙,沧桑学术探讨,2003年2月⑥唐与少数民族和亲刍议,王晓晖,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4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