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棒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药物纳米载体 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药物纳米载体  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1、化学反应法
化学反应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药物分子嵌入到聚合物链中,从而形成聚合 物胶束。该方法常用的反应包括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和醚化反应等。这些反应 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将药物分子嵌入到聚合物链中,并形成稳定的聚合物胶束。
2、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是一种在水溶液中制备聚合物胶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药物分 子添加到聚合物单体的水溶液中,然后在油水界面上进行聚合反应。随着聚合反 应的进行,聚合物胶束逐渐形成并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
的动力学行为来了解其结构和性质的 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聚合物胶束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布朗运动等参数来 推算出其分子量和尺寸等参数。
三、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 束的应用前景
随着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有望在药物递送、疫苗递送、组织工程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
1、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光谱数据来研究聚合物胶束的方法。该方法可以 通过测量光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等参数来推算出聚合物胶束的分子量和尺寸等 参数。
2、电镜观察法
电镜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聚合物胶束的形态和尺寸来研究其结构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将聚合物胶束制成薄膜或涂层,然后在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下进 行观察,从而获得聚合物胶束的形态和尺寸等信息。
3、自组装法
自组装法是一种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药物 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混合,然后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等参数,使 得药物分子和聚合物分子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
二、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 束的研究方法
研究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法、电镜观察法、 动力学方法等。

纳米载体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载体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载体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纳米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其在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阐述纳米载体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纳米载体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材料,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通过控制释放速率和改变药物的分布状况,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在药物传递领域,纳米载体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药物载体用于传递靶向药物,二是作为药物的辅助传递系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首先,纳米载体在传递靶向药物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靶向药物传递是指利用纳米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的靶点,从而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纳米载体可以通过修改表面的功能基团、使用靶向配体或者使用靶向核酸等方法,实现对特定肿瘤细胞或炎症部位的选择性传递。

例如,一种叫做pH响应的纳米载体在肿瘤组织酸性环境下,能够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疗效。

此外,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对特定细胞的靶向。

其次,纳米载体在辅助药物传递系统方面也有了许多研究进展。

辅助传递系统主要是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例如,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另外,纳米载体还可以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纳米载体还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对于一些生物利用度较低的药物,纳米载体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纳米载体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纳米载体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需要关注。

虽然纳米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但是一些纳米载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纳米载体传递药物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估和安全性测试。

其次,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和工艺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纳米载体药物行业报告

纳米载体药物行业报告

纳米载体药物行业报告纳米载体药物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通过将药物载入纳米载体中,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纳米载体药物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报告将对纳米载体药物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技术进展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纳米载体药物行业发展现状。

纳米载体药物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制剂,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纳米载体药物已经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应用。

例如,通过纳米载体技术可以将抗肿瘤药物载入纳米粒子中,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从而提高疗效并减少毒副作用。

二、纳米载体药物市场规模。

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纳米载体药物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纳米载体药物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纳米载体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未来几年将成为纳米载体药物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

三、纳米载体药物技术进展。

纳米载体药物的制备技术是纳米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纳米载体药物的制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包括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药物的载体选择和表面修饰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进展为纳米载体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纳米载体药物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纳米载体药物未来趋势。

纳米载体药物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制剂,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纳米载体药物技术的不断完善,纳米载体药物将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随着纳米载体药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纳米载体药物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综上所述,纳米载体药物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纳米载体药物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范文

《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范文

《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ZnO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高激子结合能、高电子迁移率等,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传感器、光催化剂等领域。

本文以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制备方法及光电性能,旨在为ZnO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制备方法1. 材料选择与准备本实验选用高纯度的ZnO粉末作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进行制备。

此外,还需准备乙醇、去离子水、表面活性剂等辅助材料。

2. 制备过程首先,将ZnO粉末溶解在乙醇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然后,加入表面活性剂,在搅拌条件下使溶液形成溶胶。

接着,将溶胶置于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凝胶化处理,使ZnO纳米棒自组装形成结构。

最后,对所得产物进行清洗、干燥,得到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

三、结构与形貌分析1. 结构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制备的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ZnO。

2. 形貌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形貌观察,发现ZnO纳米棒呈规则的棒状结构,且自组装形成紧密的结构。

此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棒的微观结构进行进一步观察,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良好的分散性。

四、光电性能研究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发现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在紫外区域具有较高的光吸收能力。

此外,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其禁带宽度等光电性能参数。

2. 光致发光性能研究光致发光性能是评价半导体材料光学性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光致发光光谱测试,发现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具有较好的光致发光性能,发光峰位明确,半峰宽较窄。

这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光学质量和较好的结晶度。

3. 电学性能研究通过电学性能测试,发现纳米棒状ZnO自组装结构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较低的电阻率。

这些电学性能参数对于评估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纳米药物载体是一种能够将药物分子包覆在其表面,并且能够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目标组织或细胞中的微纳米尺度材料。

在医药领域,纳米药物载体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以解决传统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药物作用时间短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是一种常用的有机纳米载体,其结构类似于细胞膜,能够有效地包裹药物分子,并且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释放性能。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表面修饰以及尺寸等参数,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实现药物的精确输送。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脂质体作为载体,成功地将疏水性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并且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功能基团,使其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癌细胞,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

聚合物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多功能性的有机纳米载体。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聚合物的组成、结构以及分子量等参数,可以获得不同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质的纳米粒子。

聚合物纳米粒子既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作为靶向剂、成像剂甚至治疗剂来使用。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聚合物纳米粒子包裹了抗癌药物,并且通过表面修饰使其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表面释放药物,实现了肿瘤治疗的精确靶向。

金属纳米材料是一种常用的无机纳米载体,其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磁性等性质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光热联合治疗、光动力治疗以及放射性治疗等。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粒子以及其表面修饰的抗体,成功地实现了免疫检测和治疗的一体化。

无机氧化物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无机纳米载体,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以及控制释放性能。

研究人员利用无机氧化物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靶向性和光热治疗等。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调控其在人体内的行为,从而实现肿瘤诊疗的一体化。

总的来说,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药物制备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纳米药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节的输运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一、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1.溶剂沉淀法溶剂沉淀法是纳米药物制剂制备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控制溶剂的沸点、挥发性以及添加不同的添加剂,可以调节纳米颗粒的粒径和形态。

然而,该方法制备的纳米药物制剂常常存在晶型不纯、溶解度差等问题。

2.油水乳化法油水乳化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稳定的乳液,然后通过加热、超声等方法将油束聚并形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药物制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3.共沉淀法共沉淀法通过将药物与载体同时沉淀或沉淀后再进行药物的封装,制备纳米药物制剂。

该方法可调控纳米药物制剂的尺寸、载药量以及释放性能。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性能研究1.药物释放性能研究纳米药物制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控制药物的释放性能。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评估纳米药物制剂的释放性能,如体外释放实验、动物体内药物分布以及药物代谢等。

2.体内药物输运性能研究纳米药物制剂在体内的输运性能是了解其药效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体内显像技术、药物分布实验等方法来研究纳米药物制剂在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从而评价其药效和安全性。

3.药物靶向性能研究纳米药物制剂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制备条件或者表面修饰来提高其在特定靶标上的作用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荧光标记等方法来验证纳米药物制剂在体内的靶向性能。

三、纳米药物制剂的应用前景纳米药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抗感染、基因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可调控的尺度和药物释放性能,使其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吸收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总结:本文首先介绍了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沉淀法、油水乳化法和共沉淀法。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性能的研究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性能的研究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性能的研究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性能的研究引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药物传递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载体,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尺寸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传递和靶向输送。

本文旨在综述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性能的研究进展。

一、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原则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一般遵循三个原则:①合适的材料选择,可以是有机材料如脂肪酸、胶原蛋白等,也可以是无机材料如金属、硅等;②良好的材料相容性,有机和无机材料之间应有适当的亲和力以确保稳定性和可控性;③合适的功能化处理,可以通过聚合改性或表面修饰使载体具备靶向性、药物负载能力等。

二、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方法1. 油水界面法:通过调节油水界面上的形态结构,有机和无机材料可形成纳米颗粒。

2. 逆微乳液法:通过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微乳液,可在内核中包裹有机和无机材料。

3. 水热法:利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化学反应,在溶液中沉淀和生长纳米颗粒。

4. 共沉淀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在溶液中同时发生有机和无机材料的沉淀。

5. 自组装法:利用有机和无机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溶液中自发组装成纳米结构。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具体要求选取适合的合成方法进行。

三、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体外性能1. 药物负载性能: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药物负载量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内药物释放性能可以通过溶出实验来评价。

2. 生物相容性: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保证其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

细胞毒性实验、血液相容性实验等可以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

3. 靶向性能: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药物载体的靶向性能可以通过体外细胞结合实验证明。

在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分子上引入靶向配体,可以增强其靶向性能。

新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新型药物载体是指在药物研发中,将药物与适宜的载体结合,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增加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并能实现定向给药和控制释放的递送系统。

在近年来的药物研究中,新型药物载体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以下将就新型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纳米材料载体:1.脂质体(Liposome):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构成的圆球状结构,能够将水溶性药物包裹在内部水腔中,同时也能包裹油溶性药物。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磷脂的种类和比例,调控脂质体的生物降解性、药物释放速度等特性。

2.聚合物纳米颗粒(Polymer Nanoparticles):聚合物纳米颗粒是一种由聚合物材料构成的纳米尺度颗粒,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种类和比例,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等特性。

3.金属纳米颗粒(Metal Nanoparticles):金属纳米颗粒是一种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纳米尺度颗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金属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的种类和形态,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靶向性和生物效应等特性。

二、基于生物材料的载体:1.天然多糖类载体(Natural Polysaccharide Carriers):天然多糖类载体是一种由植物或动物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天然多糖类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多糖的种类和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等特性。

2.合成多糖类载体(Synthetic Polysaccharide Carriers):合成多糖类载体是一种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多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调控性。

合成多糖类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合成过程和材料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靶向性和药效等特性。

3.蛋白质载体(Protein Carriers):蛋白质载体是一种由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可以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种类和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稳定性和生物效应等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种纳米药物载体,刺激响应性是载体智 能释药的重要条件[16]。为此,通常需对金纳米棒进 行表面功能化处理[17-19]。若利用硫醇化的聚乙二醇 (SH-PEG)和聚丙烯酸(PAA)对金纳米棒进行修 饰,然后负载阿霉素(DOX),可获得一种兼具药 物传输和荧光成像功能的 PAA-PEG-GNRs@DOX 生物探针,对癌细胞进行化疗的同时可实现光响应 诊疗[20]。CHEN 等[21]合成出腺嘌呤包覆的金纳米 棒,发现“腺嘌呤-甲氧檗因-腺嘌呤”特殊键的形
随后对常见的纳米棒载体的药物控释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提出了 3 种常见的纳米棒载体缓释方式:一是载
体直接分散缓释法,该法经济易行,但所需载体用量较大且易损失;二是透析袋式缓释法,该法所需载体用量
较小、无需分离,但需购置半透膜;三是比色皿式缓释法,该法主要针对于光敏性载体。详细讨论了纳米棒载
体的尺寸和体外细胞毒性,并对纳米棒载体的体内分布、免疫清除等体内代谢性能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纳米棒
摘要:纳米棒拥有独特的结构、优良的性能和重要的生物医学应用价值,已逐步成为一类新型药物载体。本文
介绍了近年来纳米物
载体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分析了金纳米棒、Au@SiO2 复合纳米棒、Au@C 复合纳米棒以及中空 金纳米棒等药物载体的一般合成工艺,简述了这些基于金纳米棒载体的表面修饰、功能化、负载及控释技术。
Abstract: Nanorods with unique structure,excellent performance and important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value,have gradually become a novel drug carrier.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es in nanorods drug carriers,including fabr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me typical drug carriers,such as Au nanorods,hydroxyapatite(HAP)nanorods, and mesoporous silica(MSP) nanorods. The general synthesis process of drug carries(Au nanorods,Au@SiO2 nanorods,Au@C nanorods,hollow Au nanorods)were primarily analyzed.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functionalization,loading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those carries based on Au nanorods were briefly discussed. The controlled-release properties of some familiar nanorods carrier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ree common release methods for nanorods carries were presented. Direct-release with the as-dispersed carries,is economical and practicable,but the required carrier dosage is large and easy to loss. The release method with dialysis bag requires the lower carrier dosage,does not need separation but needs to purchase dialysis bag. The third method,release in cuvette,is mostly used at photosensitive carriers. Furthermore,the size and in vitro cytotoxicity of nanorods carrier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and their metabolism properties in vivo such as
随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广泛研究, 功能纳米材料已在免疫检测、基因研究、生物分离、 癌症诊断等方面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2]。纳米材 料作为药物载体拥有低毒高效、循环半衰期长等优 点,且在靶细胞处可具有更强的通透性和滞留效应, 现已被广泛用于药物控释及癌症诊疗等纳米医学领 域[3-4]。当前,基于纳米颗粒(如脂质体、凝胶束、 金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和碳纳米管[5]的药 物载体已有大量研究且少量被商业化,然而智能控 释、靶向运输、载药容量、生物相容性及刺激响应 性等依旧是纳米载体研究中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 人们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棒状纳米药物 可通过能量依赖和分散作用的机制被细胞摄入,表 现出更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能和更佳的抗肿瘤作 用[6-7]。且有研究表明,纳米载体的形状、尺寸、表 面基团、沉降及扩散等因素对其在细胞中的摄入效 果有很大影响[8]。纳米棒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具 有更大的相对表面积、更快的细胞通透性、更大的 载药量、更长的血循环时间和更高的细胞摄入率, 在癌症治疗等方面要比常见的零维纳米载体更加有 效[9-10]。有关纳米棒载体的研究在近几年才逐步发 展起来,本文就对纳米棒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 述,重点介绍了金纳米棒载体的合成及性能,以期 为今后纳米棒载体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436·
化工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7 年第 36 卷第 9 期
新型纳米棒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李薇 1,赵一凡 1,曹媛媛 1,胡平静 1,李祥子 1,2
(1 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 江苏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图 1 基于金纳米棒载体的一般合成工艺
·3438·
化工进展
2017 年第 36 卷
成不仅可以促进金纳米棒对甲氧檗因的负载,而且 可以利用该键在低 pH 或高温下不稳定的特性,实 现金纳米棒对药物的酸敏性和光敏性控释。 PACARDO 等[22]以光敏性的氮杂右旋糖酐为“帽试 剂”、叶酸为靶向试剂、环糊精为功能化试剂巧妙 设计出的一种多功能金纳米棒。研究发现该体系中 的氮杂右旋糖酐起到酸敏性分子开关的作用,叶酸 可有效提高金纳米棒对 Hela 细胞的靶向性,该载体 不仅可在紫外光下释放阿霉素,而且能发挥热疗作 用,故而有效提高了其抗癌效果。有研究发现,功 能化的金纳米棒还能集诊断和基因治疗于一体,如 美国学者研究出一种基于金纳米棒的酸性纳米载体 可同时传输 DOX 和 siRNA,在化疗的同时实现了 siRNA 介导的基因抑制。并发现相比 Au-DOX 纳米 棒载体,Au-DOX-OCT(奥曲肽)纳米载体表现出 更高的 BON 细胞摄入率,靶向 Au-DOX-OCTASCL1 siRNA 对 NE 癌细胞表现出更高的基因抑制 作用[23]。为实现对刺激响应的精准控制,最近, CHEN 等[24]成功利用聚醚酰亚胺(PEI)将 DOX 和 DNA 两种靶向分子同时构筑到金纳米棒载体上,一 方面利用 Na2S2O3 与金纳米棒反应引发 DOX 的释 放,另一方面利用局部近红外光辐射引发 DNA 的 释放,从而实现了对金纳米棒载体的选择性连续 控释。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nanorods drug carriers
LI Wei1,ZHAO Yifan1,CAO Yuanyuan1,HU Pingjing1,LI Xiangzi1,2
(1The School of Pharmacy,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Anhui,China;2Schoo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Jiangsu,China)
收稿日期:2017-01-23;修改稿日期:2017-03-2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KJ2015A158)、安徽 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169)、中国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2015M581731 )、 江 苏 省 博 士 后 科 研 资 助 计划项目(1501066C)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610368119,
201510368040,201510368121)。 第一作者:李薇(1988—),女,硕士研究生。联系人:李祥子,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材料,E-mail:li-xiang-zi@。
第9期
李薇等:新型纳米棒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3437·
distribution and immune clearance were also introduced. Finally,the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norods carriers was presented. Future research on nanorods carries maybe focus on multiple stimuli-responsive heterogeneous carries based on nanorods,hollow nanorods carries and nanotube carries. Key words:nanorods carriers;composites;nanomaterials;distributions;cytotoxic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