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窑保护规划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长沙铜官窑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和投资决策报告

长沙铜官窑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和投资决策报告

长沙铜官窑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和投资决策报告引言2001年9月6日,在长沙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支持长沙铜官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且将长沙铜官窑遗址的开发纳入了该市文化产业中期规划。

2001年9月到2002年6月间,笔者一行多次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实地调研。

在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实地调研期间,我们以现场考察为主,并通过采访采录、查阅资料、问卷抽查为辅的调研方式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较全面地了解窑址的历史现状及开发规划等相关情况,从而形成了对窑址的系统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反复分析研究,结合相关专家的建议,对长沙铜官窑遗址陶瓷文化主题的开发可行性研究、市场定位和开发规划工作等都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它作为长沙旅游圈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依托长沙这一旅游圈中心地城市的客源优势,湘江洪家洲的自然资源优势和遗址的文化遗产优势,并通过开发湘江水运来将三者揉和成休闲度假与品位文化沉积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区,而且其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由此,我们提出了依托长沙旅游圈的发展优势、湘江的黄金水运优势、洪家洲的区位优势和铜官窑的资源优势,以长沙铜官窑遗址为中心,以湘江洪家洲和铜官镇为两翼,合力打造出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购物于一体的长沙铜官窑遗址陶瓷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构想。

当然,我们选择《关于开发长沙铜官窑遗址陶瓷文化主题旅游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因为:一是,它作为长沙目前最有潜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它进行保护和开发的规划研究,这就是遗址的申报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二是它具有一般主题旅游区规划中难得的资源基础,可作性较高;三是它尚未被专题研究过,其成果对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借鉴价值较高,对其它文物保护单位今后处理“保护与开发”问题也可作“他山之石”之用。

由此,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我们的调查分析结论与浅熟的认识整理成文,并谨以此文反馈回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希望能为此项工作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铜官窑遗址保护总体概念性规划(2-1)

铜官窑遗址保护总体概念性规划(2-1)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总体概念性规划2 0 13. 04目录•规划背景–项目概况–区位优势–周边介绍–“以湘江为脉,打造“一江两岸”一体化的城市新格局–文化产业成为长沙支柱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全国第三–望城环湘江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型–铜官镇获“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新名片–上位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上位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上位规划——铜官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上位规划——铜官窑遗址公园及周边地区保护建设总体规划•湖湘文化研究–湖湘文化特质–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别具一格的湖湘建筑是湖湘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湖湘建筑特色——建筑风格–湖湘建筑特色——院落类型–湖湘建筑特色——造型处理–佛道与湖湘文化–历代人才在创造湖湘文化中具有卓越贡献–历代人才在创造湖湘文化中具有卓越贡献–多样的工艺民俗等对湖湘文化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铜官镇:千年陶都,是一座历史文化遗产宝库•规划理念–把湖湘文化精髓集中体现在整个街区中–打造中心湖,用水系、广场等沟通“中心湖”与“湘江”,体现湖湘文化意境–把铜官窑整个区域打造成包含遗址、老街、酒店、会议、旅游、休闲等内容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区–浓缩湖湘人文特色,体现与弘扬湖湘人文精神–沿湘江城市主要界面布置三大公共建筑(文化演艺中心,博物馆,酒店)–老街以传统街道格局和传统建筑为参照,用新的展现形式使之成为整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缩影–老街街区尺度比较–老街空间布局采用河、巷、广场、大院的基本结构–尊重历史,恢复长沙消失的著名老街–深入挖掘湖湘文化,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要公共建筑——旅游集散中心、小剧院、书院、大院会所、寺庙–结合主要出入口设置小酒店–街巷——迷你街,主街,辅街,水街,沿湖空间等街巷模式–形成代表湖湘文化历史序列的入口广场–节点设计•总平面规划–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规划结构图–道路交通分析图–停车规划–竖向规划图–分区平面图规划背景•长沙铜官窑遗址区分布在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区往南至丁字镇石渚湖一带湘江东岸的十里河滨与起伏的山丘上,保存面积30万平方米,可分为三区:铜官镇区,古城区,和石渚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延续—— 以长沙铜官窑概念方案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延续—— 以长沙铜官窑概念方案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延续——以长沙铜官窑概念方案为例摘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善工作,讲解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长沙铜官窑改造项目,挖掘长沙铜官窑地区历史特征和人文特征,确定长沙铜官窑的规划定位,明确项目的规划结构,保护和延续区域原有的肌理、布局和风貌,融入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特性、业态风貌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延续与改善的关系,让我们的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让建筑本身在历史中沉淀、在文化中延续、在时代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长沙铜官窑;文化保护;历史沉淀1、城市历史街区保护难点历史街区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时代,具有历史价值,历史街区的保护关乎大众,里面的工作牵扯太多,改善工作任重道远。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很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历史街区保护只注重表面改善、翻新,没有确实的考虑当地文脉,传承地域特色和文化精髓,以偏概全从而疏忽了文化的整体保护;(2)、历史街区破坏了原有的和谐肌理,没有适应原先的街区风貌,影响区域的一致性,街区原有的业态特性遭到破坏,形成了一个有壳无实得、没有特色的新建街区;(3)、历史街区保护和原有的非遗文化发生冲突,片面的拆空腾出,缺少邻里感,变成一个缺乏温度和内涵的历史街区。

2、项目概况铜官窑遗址位于长沙望城铜官镇,与河滨及山丘兹连,依托自然环境而生,目前其占地范围为30万㎡,可分为三区:铜官镇区,古城区,和石渚区。

遗址区域范围的文化内涵较为多元,其中重点的保护区域面积为400亩,是我国重点文物的保护机构,能够对陶瓷工艺、地方文化及外部交流提供更多珍贵的实物资源。

在湖南省,该遗址具有的申报文化遗产的潜力较大,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

为了充分提高遗址的服务职能,长沙市望城区决定在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及周边建设一些服务性配套项目。

本项目规划用地约238公顷(约3573亩),建筑用地130.2公顷(约1953亩),是集合人文、餐饮、艺术等多项特色化项目的旅游景点,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

铜官窑策划方案

铜官窑策划方案

铜官窑策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铜官窑位于中国安徽省铜陵市,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窑址之一。

铜官窑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传承。

其以造型独特、色彩丰富的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对于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铜官窑的文化价值,我们拟定了以下策划方案。

二、项目目标1.保护和修复铜官窑的古代窑炉和遗址,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一个专门的文化遗产展示馆,介绍铜官窑的历史、工艺和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3.研究和挖掘铜官窑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三、项目内容1. 窑址保护与修复•对铜官窑的古代窑炉和遗址进行全面保护和修复。

通过使用专业技术和设备,确保窑址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建立保护区域,限制人员接触窑址,防止进一步破坏。

2. 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调查研究铜官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准备展品和展览资料。

•设计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展示馆,包括展厅、多媒体展示设施和教育培训区域。

•展示馆将通过展览、互动体验和讲解员服务等方式,向游客和观众传递铜官窑的价值和魅力。

3. 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铜官窑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保护工作。

•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促进铜官窑的研究和文化交流。

•开展相关活动,如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和艺术展览等,进一步推动铜官窑的研究和传播。

四、项目计划阶段一:前期准备(2个月)1.调研:对铜官窑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2.策划方案: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工作流程。

3.人员招募:组建一个专业团队,包括文物保护专家、考古学家、策划人员等。

阶段二:窑址保护与修复(6个月)1.调查评估:对铜官窑的古代窑炉和遗址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

2.修复工作:使用专业技术和设备,对窑址进行修复和保护。

阶段三: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12个月)1.展示馆设计:编制展示馆的设计方案,包括展厅布局、展品展示和多媒体设施等。

铜官窑保护规划设计说明

铜官窑保护规划设计说明

铜官窑保护规划设计说明长沙市铜官窑遗址公园及周边保护、建设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一、总则1.指导思想根据国家文物局、省、市、县领导及地方关于长沙铜官窑工作的设想,编制长沙市铜官窑遗址公园主编保护及建设总体规划,旨在将长沙铜官窑打造成国际文化品牌,利用铜官窑遗址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结合周边乡村发展,将铜官窑遗址公园及周边用地建设成为以铜官窑为核心的旅游观光景点群,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77号(2003)《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1997)《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长沙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丁字镇分区规划》(2003-2020)《湘江长、株、潭生态经济带概念规划》(2004)《长沙铜官窑陶瓷文化考究与保护性开发与产业发展研究》(2005)《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6)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府发[1993] 6号文件《关于公布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湘江长沙枢纽规划资料及周边地区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3.规划原则1)原真性原则秉承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遗址文物进行原真性保护,不做假。

2)突出特色原则充分挖掘长沙铜官窑历史文化资源,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地方特色,突出陶瓷文化,将长沙铜官窑打造成国际文化品牌。

3)生态性原则从现有空间布局出发,对现存山体、湖泊、水系综合设计,维护当地景观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建立可持续的环境景观。

4)整体性原则从长沙乃至湖南的整体格局出发,协调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生态、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区梅园景观规划初步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区梅园景观规划初步
双赢共 生的局面。
E梅 园 景 观 规 划 设计 进行 T 细 阐 述 , 力 求在 计 中通 过 对 自 梅 文 化 的彗 力 拇 . 体 现 出 中目 传 统
近期梅 园规划 建设用 地 1 3 m 整 个梅 3 h , 园规划 立地条 件优越 ,依山傍 水。西面 湘江 . 以半边 山、 蜷华山沿线 为主, 向北 延伸至铜官镇。
长沙铜 官窑遗址保护区梅 园景观规划初步
Pu Ga d n L d c e P ei n r ln ig o an s a T n g a g Kl Im r e an s ap r l a y P nn f mi a Ch g h o g u n i n
Run es r i isR evat on
e a r l ; ak v y ef t l gh 1 r l bo a i on M es e er f h ou o l y or r
梅 躅属 长沙铜 官窑文化遗址 园 目的一部 分 . 博物馆遗 址总体 布局和规 划原则 的前提 在 下 . 划结构可 总结 为 “ 规 一个纽 带、五 十景观 区、五 大景点 。一个纽 带即是 园B合 理规划 的景观道路 : 五个景观 区为博物馆区 、 赏梅区、 咏梅 、 梅 、 景观赏区,五大景点为 “ 水 三
王春梅 王 军 庄 志勇 廖 群 W a gCh n i Wan n Z u n i n L o u n u me gJ h a gZ y g i Q n u h o a

蜃:¥
台 目 实
* 沙 目 m 址保
1 引 言
铜官窑梅 园利用现代公共 空间的设计手法 . 师 法自然叉 高于 自然,力求在 设计 中通过对我 国梅 文化 的着力诠释 ,体现 出中国传 统山水 园 林 的精神 风骨。梅 园规划 以 采摘 民俗、追 忆 历史 为原则 追求 中国占典戽林 “ 宛若画意 、 天^合 ”, 虽 由人作.宛自 开”的}髓 , 青 表达 。 弘扬传 统文化 ”的意境 。同时 结合对铜 官 窑遗址的保 护 , 索历史遗 址保护和 现代生 探 态文 明相辅相 成 . 得益彰 的设计手 法.形成 相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条例(2019年修正)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条例(2019年修正)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条例(2019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沙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08.09•【字号】•【施行日期】2019.08.09•【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条例(2010年10月27日长沙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10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根据2019年6月26日长沙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2019年7月31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长沙铜官窑遗址,是指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境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制瓷及相关遗址。

第三条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应当贯彻国家文物工作方针,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长沙铜官窑遗址及其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长沙市人民政府对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望城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本条例。

长沙市人民政府、望城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长沙铜官窑遗址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知识产权等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工作。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文化等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委托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管理机构行使与遗址保护有关的行政管理职权。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汇报材料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汇报材料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汇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2011年3月30日一、工作进展情况在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处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和县人大、政协“两会”的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挖掘文物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特色名村”的要求,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1.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基础工作卓有成效。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保护开发建设工作。

一是支持进一步加大。

邀请国家文物局、省、市领导多次专程现场调研考察,指导遗址公园建设,掀起了新一轮的重视热潮;争取国家部委、省、市的政策支持,遗址公园项目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全国四个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国家旅游局“十二五”全国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省部共建工程、2011年省重点工程。

国家发改委将对博物馆工程进行单项审批并投资;省、市将其纳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工程项目。

二是基础进一步扎实。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方案》和《遗址公园及周边地区保护建设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省政府和市规委审批。

遗址公园项目已由国家文物局和省发改委批复立项。

加快了项目建设报审报批工作,省文物局对建设项目依程序进行审批;遗址公园项目用地已由省国土厅会审通过,储备用地已通过市国土局用地预审;各工程项目建设依法依规办理报建手续。

2.进一步狠抓落实,遗址公园启动建设。

按照“全面铺排、拉开框架”的建设思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是考古发掘有序进行。

完成了谭家坡1号龙窑和陈家坪遗址区考古发掘、博物馆选址和遗址公园范围的重点调勘,窑址重勘、墓葬区调勘、取泥洞研究等加快推进。

二是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谭家坡1号龙窑遗址保护展示设施已完成桩基工程,陈列布展方案即将完成;遗址博物馆正在进行比选方案设计,陈列布展方案正在抓紧进行,力争尽快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并开工建设;觉华山宝塔即将完成主体工程;长沙铜官窑研究中心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彩唐桥进行基础施工;入园道路进行路基铺设;登山游道开展施工前期准备;石渚坪停车广场、长沙铜官窑管理中心即将动工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市铜官窑遗址公园及周边保护、建设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一、总则1.指导思想根据国家文物局、省、市、县领导及地方关于长沙铜官窑工作的设想,编制长沙市铜官窑遗址公园主编保护及建设总体规划,旨在将长沙铜官窑打造成国际文化品牌,利用铜官窑遗址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结合周边乡村发展,将铜官窑遗址公园及周边用地建设成为以铜官窑为核心的旅游观光景点群,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77号(2003)《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1997)《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长沙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丁字镇分区规划》(2003-2020)《湘江长、株、潭生态经济带概念规划》(2004)《长沙铜官窑陶瓷文化考究与保护性开发与产业发展研究》(2005)《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6)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府发[1993] 6号文件《关于公布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湘江长沙枢纽规划资料及周边地区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3.规划原则1)原真性原则秉承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遗址文物进行原真性保护,不做假。

2)突出特色原则充分挖掘长沙铜官窑历史文化资源,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地方特色,突出陶瓷文化,将长沙铜官窑打造成国际文化品牌。

3)生态性原则从现有空间布局出发,对现存山体、湖泊、水系综合设计,维护当地景观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建立可持续的环境景观。

4)整体性原则从长沙乃至湖南的整体格局出发,协调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生态、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5)协调发展原则长沙铜官窑保护与周边的乡村发展建设同步,同意配套基础设施,做到“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

二、背景1.区位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望城县丁字镇西北端的彩陶源村,东经113°2′,北纬28°34′,海拔高度均在50米以下,北距铜官镇5公里,南距长沙市27公里,西临湘江,南接石渚湖,东与书堂山、麻潭山隔田相望。

2.自然环境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望城县石渚湖湘江东岸5公里范围内的河滨内,这里丘陵起伏,环境优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冷空气频繁,气候由寒转暖,雨季开始;入夏气温偏高;伏秋燥热少雨,深秋凉爽;冬季气温下降,间有严寒和冰冻。

年平均温度16.9℃。

冬春季节强劲气流南侵时,有明显的大风、冰冻;年降水量平均约1410.8毫米,年际差异大,全年降水变化有一个最高峰,两个次峰。

4月降水最多,月平均降水量达214.9毫米。

4—6月为全年降水集中期,月降水均超过200毫米。

9月到次年月降水量偏少,月均降水小于100毫米。

每年雨季从3—4月上旬开始,7月上旬雨季基本结束。

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年约4天,最多9天。

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平均3—4年一遇。

(全年总降水日年平均数165天最多195天,最少137天,月降水日超过15天的有3—5月,少于10天的仅11月。

初雪大至12月24日,终雪2月25日,年平均降雪日为9.6天,最多年达21天。

)日照:年平均日照为1610.5小时,7月份最多,月日照平均237.8小时,3月份最少,月日照平均74.6小时,7—10月每月日照均在150小时以上,1—3月每月日照均在100小时以下。

水文:遗址区的河流水域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湘江流经遗址区,年平均径流总量约为664.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位为29.68米,各年累计最高水位平均35.96米,最低水位累计平均26.49米,百年一遇水位为38.89米。

最高水位时没有出现谭家坡龙窑与采泥洞被淹没现象。

这里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以下,地下水埋藏较浅,水质较好,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窑址区为丘陵地带,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深度不定,水量不多,与湘江水的涨落有直接关系。

环境质量评价与地震:长沙铜官窑遗址区位于农耕区,没有厂矿企业,因此基本无大气污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环境质量较好。

本区为区域地震稳定地段,区内未发现活动断裂,属地震烈度VI度区。

3.人文背景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遗址,距今约1000多年,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堪称为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其釉下多彩的发明,突破了当时青、白瓷的单一色调,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谱写了陶瓷装饰艺术的重要一页,在陶瓷发展史上独步一时。

它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谚语等溶入陶瓷装饰艺术之中,以造型美观、装饰雅致、釉色匀润、工艺多样、题材丰富而闻名于世。

解放以来,从西沙群岛到黄河之滨,十几个省区内均有长沙铜官窑产品出土,而以扬州、宁波为最。

由此而至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及至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都发现了长沙铜官窑彩瓷,可见在当时已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

它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长沙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曾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过直接影响的一处极为重要的遗址,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湖南省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具有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

为加快长沙铜官窑遗址开发利用,将其打造成为新兴人文旅游景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编制本次总体规划。

三、规划范围和现状分析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0.68平方公里、遗址公园(包括核心保护区)4.8平方公里、遗址公园周边地区18.5平方公里,总规划用地范围23.3平方公里。

遗址公园周边地区南至航电大道,北至京珠西线,西至湘江,包括宝塔洲、洪家洲、蔡家洲、彩陶源村和石渚湖村用地。

2.现状分析1)长沙铜官窑遗址自然环境保持良好,遗址曾进行四次发掘,遗迹大部分都在发掘后进行了保护性回填。

2)目前长沙铜官窑遗址的管理工作未达到规范状态,目前尚未进行全面对外开放。

3)长沙铜官窑遗址展示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水路和陆路两种交通,陆路交通路况较差。

5)展示区域不完整,展示服务设施和各种展示标识需进一步完善。

6)文物遗存周边环境尚需进一步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在保护文物遗存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

7)现有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有较大面积水域和零散分布的居住用地。

林地主要以次生林和人工经济林为主,树种丰富,绿化环境较好。

四、规划构思1.规划定位长沙铜官窑作为博大湘楚文明一份最真实、最尊严的历史见证!我们将铜官窑定位为:1)湘楚文化的历史高地!2)继张家界之后湖南最重要的旅游胜地!3)敢为人先的湖湘人创意之地!2.规划理念1)还原历史本真核心保护区用心维护,绝不作假,保护设施与历史遗迹区别分明,一步到位,对得起历史,成为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剖析的场所。

公园区力求精美、精心、精致,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打造可感、可玩、可赏的场所。

2)构建文化图腾竹简遗址和马王堆遗址均因移位,与历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失之交臂,只剩铜官窑遗址,还安详地栖息原址,面对机遇,将以高起点、高档次,为湖南构建真正的文化图腾,向世界宣告,令世人自豪。

3)张扬人居和谐利用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保护的同时,发展旅游业,带动周边新农村建设,善待原住民,对拆迁居民进行高标准的安置,对绝大部分原有住宅进行整修,改造。

3.规划目标1)打造中国独一无二的陶文化考古遗址公园2)创造继张家界后湖南旅游又一震撼人心的品牌3)构建继光明村、靖港古镇、宁乡沩山密印寺的新农村建设成功范例五、项目策划和功能分区1.核心保护区1020亩,核心区决不乱动,更忌讳将现代的东西做古,仿古去与遗存协调,一个瓦片在那,就让它按原样待着,不去装扮。

对于必要的管理与保护设施,则采用钢与玻璃等材料,与遗存之间有明显的区分,让人一目了然。

2.风貌复原区132亩,20个窑背,20个制陶棚,5个大型陶瓷堆场。

这是一个彻底的仿古场景,每天有100个扮演的唐代陶工在辛勤劳作,模拟当年的忙碌场景,游客置身其中,仿佛走进历史。

3.陶泥体验区118亩,分放射式、圆环式、独岛式三个体验场。

无论老少,亲临参与,既可体验劳作的艰辛,也能感受创意的价值,这是青少年的快乐天堂。

4.博览研究区250亩,由一个陶罐造型的博物馆和三组拱造型的国际陶文化研究中心构成。

博物馆全景展示铜官窑的发展源流和出土的珍贵器皿,研究中心每两年举办一次铜官窑陶文化国际博览年会。

5.教育培训区225亩,8座大小不一的院落式建筑散落田野,是青少年陶文化培训与教育基地。

6.石渚湖区960亩的新拓展水面,呈现“白鹭岛上的白鹭飞,石渚湖中帆影重”的情景。

7.农耕文化区1100亩,由传统农耕演示区、传统花卉种植区、传统草药种植区、乡场、田舍、百草堂、石渚学堂、现代民居改造的渔村、花果园组成,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传统农耕生活场景。

8.石渚湖居民安置区150亩,结合现状民居,尽最大努力提质改造,并安排公园配套项目,拆迁安置项目,满足旅游与经济发展。

9.彩陶源居民安置区165亩,结合现状民居,尽最大努力提质改造,并安排公园配套项目,拆迁安置项目,满足旅游与经济发展。

10.彩陶源乡村度假休闲区250亩,与公园配套的度假休闲区。

11.公园配套服务区110亩,与公园配套的酒店、金融、邮政等服务设施区。

12.岛屿区湘江内的蔡家洲、洪家洲、宝塔在遗址公园周边协调区内,分别进行了景观与产业策划:宝塔洲上建八宝塔,与湘江大堤结合,形成一道可以摄影留念的美丽场所;蔡家洲分成两个部分,北部建巨构的陶罐,成为铜官窑在湘江上的标志物,南部与航电枢纽结合,建蔡家洲生态公园;洪家洲岛上一直都有居民居住,接铜官窑保护与建设之机进行开发,建设与遗址公园配套的酒店与别墅。

六、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本次规划借长沙铜官窑丰富的内涵文物遗存与优美的自然景观,通过保护、拓水、护山、保田、雅筑等方式营造山、水、田园、建筑、人文等景观空间。

1.保护通过对长沙铜官窑遗址及相关历史环境的整修保护,展示长沙铜官窑遗址所独有的龙窑山体和文化对基层景观,保护与管理设施的设计均采用现代的材料与技术,利用钢与玻璃等建造与原有遗存区别明显的设施,更加尊重遗址。

2.拓水铜官窑曾经因水而兴,因水而衰,规划以退耕还湖的方式,拓展960亩石渚湖,还古代铜官窑百舸争发,码头繁忙的场景,让新河改道,留出核心区的河床用来再考古、再发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