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年度黄梅戏PPT课件传统文化艺术介绍

拓展文化市场
3
黄梅戏通过演出、音像制品、网络传播等方式, 能够拓展文化市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 求。
2024/2/3
25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024/2/3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01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
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增强文化认同
02
黄梅戏通过其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能够增强国内外观众对中
8
仙腔
黄梅戏中的辅助曲调, 旋律轻盈飘逸,常用于 表达神仙鬼怪的超凡脱
俗。
伴奏乐器与演奏技巧
01
02
03
04
打击乐器
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钹等, 用于掌控节奏,增强气氛。
弦乐器
包括二胡、高胡、中胡等,用 于主旋律的演奏,表现细腻情
感。
2024/2/3
吹奏乐器
包括唢呐、笛子等,用于烘托 气氛,增强音乐表现力。
2024/2/3
22
06
CATALOGUE
黄梅戏文化价值与影响
2024/2/3
23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经典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 瑰宝,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 唱腔,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和艺术精髓。
丰富民间文化
黄梅戏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丰富了民间文化的内涵。
演奏技巧
包括滑音、颤音、波音等,用 于丰富音乐色彩,提升演奏效
果。
9
音乐节奏与韵律感
01
02
03
节奏感
黄梅戏的音乐节奏明快有 力,强弱分明,给人以强 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影响
01
借鉴与创新
黄梅戏对世界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外国戏剧作品借鉴了黄
梅戏的表演元素和剧目,同时也在黄梅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02
国际戏剧节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戏剧节,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
精彩的演出。
03
推动戏曲发展
黄梅戏的国际影响不仅限于其表演本身,还为世界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戏曲艺术 的瑰宝之一。
黄梅戏在当地旅游中的地位
重要景点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的特色文化, 当地建有黄梅戏艺术博物馆和演 出场所,成为游客了解和欣赏黄
梅戏的重要场所。
旅游名片
黄梅戏作为安庆地区的文化名片,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文化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观看黄梅戏演出、参 加黄梅戏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了 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
剧目保护
收集、整理和保存黄梅戏传统 剧目,防止流失和失传。
艺人保护
关注黄梅戏艺人的生活和艺术 传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
黄梅戏的创新发展
80%
剧目创新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新的 黄梅戏剧目,反映时代精神和社 会现实。
100%
表演形式创新
借鉴其他戏曲和艺术形式,丰富 黄梅戏的表演手段和形式。
80%
黄梅戏介绍课件
汇报人:
202X-12-26
目
CONTENCT
录
• 黄梅戏概述 • 黄梅戏经典剧目 • 黄梅戏著名演员 • 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 • 黄梅戏与文化旅游 • 黄梅戏的国际影响
01
黄梅戏概述
黄梅戏的起源
【中国文化】黄梅戏文化介绍 课件(共25张PPT)

越剧
戏曲形式
以唱为主
越剧前身
越剧,江南传统戏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 江苏、福建、陕西、湖北 等地,鼎盛时期除西藏、 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
治区外。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 地方色彩。清末起源于浙 江嵊县,发展于上海,演 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
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 《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周珊、黄新德、 张辉、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关俊华、刘秋平。
01
风格
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形成了淳朴流畅,明快抒 情,委婉动听的特点,广 受人们喜爱
02
代表作
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 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主要 剧目有:《天仙配》、《女 驸马》、《夫妻观灯》、 《打猪草》等。
叁
黄梅戏的起源四说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 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
评剧
流行地区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 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 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 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 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 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 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
徽等)。
中国戏曲剧种
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 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 戏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 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 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 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 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梅戏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黄梅戏相关课程 ,主要集中在艺术类、戏剧类专业中。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涵盖黄梅戏历史、表演技巧、唱腔艺术等方面,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演出、工作坊等多种形式。
师资力量与学生反馈
高校黄梅戏课程师资力量雄厚,多数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 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反馈积极,普遍认为通过学习对黄 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03 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私下凡尘,与董永结为夫妻,共同度 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最终被玉帝拆散,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留下了一 段凄美的传说。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剧情紧凑、人 物形象鲜明,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
《女驸马》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的爱情故事。冯素贞女扮男装中状元 ,被皇家招为驸马,却深爱着李兆廷。最终,在经历一系列 波折后,二人终成眷属。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为载体,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坚韧与智 慧。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音乐唱 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绝伦。
数字化传播
黄梅戏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网络 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
创新表达方式
黄梅戏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如将传统剧 目改编为现代舞台剧、音乐剧等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06 黄梅戏在校园推广与教育实践
高校黄梅戏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高校黄梅戏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 梅戏科普介绍PPT图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涵盖黄梅戏历史、表演技巧、唱腔艺术等方面,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演出、工作坊等多种形式。
师资力量与学生反馈
高校黄梅戏课程师资力量雄厚,多数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 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反馈积极,普遍认为通过学习对黄 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03 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私下凡尘,与董永结为夫妻,共同度 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最终被玉帝拆散,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留下了一 段凄美的传说。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剧情紧凑、人 物形象鲜明,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
《女驸马》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的爱情故事。冯素贞女扮男装中状元 ,被皇家招为驸马,却深爱着李兆廷。最终,在经历一系列 波折后,二人终成眷属。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为载体,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坚韧与智 慧。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音乐唱 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绝伦。
数字化传播
黄梅戏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网络 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
创新表达方式
黄梅戏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如将传统剧 目改编为现代舞台剧、音乐剧等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06 黄梅戏在校园推广与教育实践
高校黄梅戏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高校黄梅戏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 梅戏科普介绍PPT图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02
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剧情优美动
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夫妻观灯》
03
是一出轻松愉快的黄梅戏小戏,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
的情节,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和风俗民情。
05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黄梅戏的继承与保护
经典剧目的传承
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将经典黄梅戏剧目如《天仙配》 、《女驸马》等传承下来。
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游客参与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如学唱黄梅戏、穿戴 黄梅戏服饰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梅戏文化。
黄梅戏旅游纪念品开发
开发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黄梅戏脸谱、黄梅 戏邮票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THANKS
感谢观看
黄梅戏元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许多音乐作品在创作中融入黄梅戏的元素,如旋律、节奏、唱词等,使作品更具地方特色 和文化内涵。
黄梅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黄梅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推动黄梅戏音乐的传 承和发展。
黄梅戏在旅游文化中的推广
黄梅戏旅游演艺项目
在旅游景区开展黄梅戏演பைடு நூலகம்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 时,也能感受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传统表演技艺的继承
黄梅戏的表演技艺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这些技艺在传承 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磨练和提高。
传统音乐唱腔的保留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黄梅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保留和传承。
新时代黄梅戏的创新与发展
剧目的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
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花腔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 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 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 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特点
•
• • • •
特征
调式色彩的明朗化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 节奏律动的舞蹈化 旋律线条的口语化 唱词结构的衬字化
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 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花腔
主腔
三腔
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 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 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 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 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 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 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 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 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仙腔的基本结构也 是四句体,但形态 比彩腔复杂。一处 是第一句词(七字 句)的后三个字, 另一处是第四句词 全句重复。
阴司腔是黄梅戏主 腔诸腔体与三腔之 中表情最单一,拖 腔最充足的腔体。 专用于伤感之时, 上下两句腔的末字 上都有四到六小节 的行腔。
三、艺术特点
• 行当
正旦
正生 花脸 小旦 老旦 小生 小丑
黄梅戏ppt课件

• 冯素贞男装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强招为驸马。花烛之夜,素贞冒死陈词感动 公主。
• 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 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 此剧在黄梅戏传统剧《双救主》基础上改编而成,是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代表作品,流传极广,其中 一些经典唱段至今风行全国
•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职业化,并从农村走进了城市。黄梅戏入城后, 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等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变化。编排、移植了一 批新剧目,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 于听懂内容。
• 第三阶段,1949至今。祖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 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成功,该剧曾被拍 成电影,轰动海内外。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陆续上演。一时黄梅戏还影响到外省地区,如湖北 等省区也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 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等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黄梅 戏造就了大批优秀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 马兰等相继在舞台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关注。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 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 展,向毗邻地区的辐射 。
•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 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地区 ,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 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 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
• 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 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 此剧在黄梅戏传统剧《双救主》基础上改编而成,是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代表作品,流传极广,其中 一些经典唱段至今风行全国
•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职业化,并从农村走进了城市。黄梅戏入城后, 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等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变化。编排、移植了一 批新剧目,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 于听懂内容。
• 第三阶段,1949至今。祖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 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成功,该剧曾被拍 成电影,轰动海内外。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陆续上演。一时黄梅戏还影响到外省地区,如湖北 等省区也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 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等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黄梅 戏造就了大批优秀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 马兰等相继在舞台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关注。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 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 展,向毗邻地区的辐射 。
•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 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地区 ,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 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 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
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起源背景
黄梅戏起源于明清时期, 与当地的民间歌舞、说唱 艺术紧密结合,逐渐发展 形成。
早期形式
早期的黄梅戏以民歌小调 为主,后逐渐吸收其他剧 种元素,形成独特风格。
发展历程
清朝时期
黄梅戏在清朝时期逐渐成 熟,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剧 目和演员。
民国时期
黄梅戏在民国时期进入鼎 盛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 演员和作品。
新编黄梅戏的创新与发展
1 2 3
《红楼梦》
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成黄梅戏,通过 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黄梅戏的创新精 神。
《梁祝》
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成 黄梅戏,注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使传统故 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长恨歌》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蓝本,通过黄 梅戏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 的爱情悲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丰富了中国戏曲艺术宝库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为中国戏曲艺术增 添了新的元素和内涵。
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黄梅戏通过其表演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如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 传统美德。
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和民间艺术的精华,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融合。
演出形式创新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黄梅戏在演出形式上进行了 创新,如加入现代元素、多媒 体技术等。
市场前景展望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对 传统戏曲的重新认识,黄梅戏
的演出市场前景广阔。
校园传承与教育推广
校园传承现状
黄梅戏在校园中的传承主要通过戏曲专业课 程、学生社团等形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正旦(青衣): 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
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如《荞
旦
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 陈赛金等。
花旦(小旦):
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 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
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
角
常执手帕、扇子之类。
老
旦: 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
.
5
正生:黑须
.
7
正 旦 ( 青 衣 )
正 生 ( 黑 须 )
丑 角
小
花
旦
(
.
小
8
旦
黄梅戏有什么特点?
1.旋律: 悠扬委婉,美妙欢快
2.歌词: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多用安庆方言。
3.乐器: 高胡为主奏乐器,民乐为主,西 乐为辅。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
.
10
.
11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 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 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 、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 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 剧、评剧、豫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 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
1
黄 梅 戏
.
2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发源地有安徽怀宁、宿松、桐城说、湖北黄 梅说,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 、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的安庆地区,被 称为“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清末在安 徽省安庆市,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 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此 时才被称为黄梅戏,可以说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安 庆。
.
3
脚角色色行行当当
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的脚色行当分工被归 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为:正旦 (青衣)、正生(黑须)、老生(白须)、 花脸。下四脚为:老旦、花旦、小生、小丑。 在1930年以后,由于表演剧目的需要,又出 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是并未固定下 来。由于班社人少,常常是一个演员扮多个 角色。
生 正生(挂须):
老生:白须
角小
生 :青年男子,常执折扇
.
6
丑 角与花 脸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黄 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多是插科打诨,调节演 出气氛。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 的杨三笑等。
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 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 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