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庆,走进黄梅戏

合集下载

黄梅戏的作文300字

黄梅戏的作文300字

黄梅戏的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安庆,是黄梅戏之乡,也是黄梅戏的发源地,自然也少不了我们这些热爱黄梅戏,对黄梅戏有着独特见解的人。

在我所认为的黄梅戏之美在于学唱。

从家喻户晓的《双莺配》,到错综复杂的《女驸马》,我都会之一二。

但是这学唱的过程,在我看来,也是有不小的坎坷。

原先我既不敢说,也不敢唱,最多只是跟着爷爷的收音机自己哼哼,因为我怕同学们嘲笑,怕爸爸妈妈不支持。

之后的几个通宵,我都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最后,我想通了——既然喜欢一样东西,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呢?还不如放纵自己,以最后的结果来证明自己。

就这样,我正式开始了学唱之路。

一有空闲,我就跟着电视唱起来,看到那些比我还小的学妹们唱的那么好,这更使我增强了信心。

并且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上网查资料,来增长黄梅戏方面的知识,更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肺部的肺活量,唱黄梅戏的好处可多呢!
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来我的家乡看一看,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得到比我说的更美、更好的东西。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黄梅戏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黄梅戏作文【一】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

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作文【二】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

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

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

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

我和黄梅戏

我和黄梅戏

我身边的黄梅戏
石化三小 401班吴中有
我出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庆。

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黄梅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壮大。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庆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曲调婉转动听,极易上口。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和黄梅戏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安庆人从小就耳濡目染。

比如说,我外公家门前就有座黄梅戏经典段中的七仙女塑像我看到了它。

我的舅爹爹和舅奶奶都是从事黄梅戏工作。

舅爹爹是拉二胡的,舅奶奶是教基础课程的,著名黄梅戏演员吴琼和韩再芬都是她的学生。

在安庆一到傍晚时分,街头巷尾各种休闲的地方都能找到黄梅戏爱好者的聚集点。

一把二胡,两三张小凳子,咿呀咿呀地就可以开唱了。

只要你喜欢,都可以凑上去,唱上几段。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黄梅戏。

指导教师:金老师。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的特色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的特色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特色摘要安庆方言是归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与普通话相比而言,其吸收了许多方言词汇和语音语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安庆方言听起来情绪缓慢、高低落差不大、灵活生动且有通俗易懂。

黄梅戏发源于安庆地区,是由独角戏、二小戏、和三小戏发展而来。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将安庆方言与黄梅戏等同而视了。

经过独特的地理文化与生活习俗的洗涤,风土人情与人文景观的熏陶,形成了安庆方言特有言语特色。

安庆方言孕育了独具安庆风格的说唱音乐和民歌小调,黄梅戏就在这种浓郁的安庆文化中培育出来。

关键词:黄梅戏;安庆方言;特色分析Abstract:Anqing dialect is vested in the northern dialect of Jianghuai Mandarin, and Mandarin terms compared to the absorption of many dialect words and tone of voic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Anqing dialect sounded emotional slow, low drop small, flexible and lively and there straightaway. Anqing Huangmei originated, is a one-man show, two operas, and three opera evolved.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has Anqing Huangmei dialects and, as the equivalent. After washing with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life, custo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influence, forming a unique speech characteristics Anqing dialect. Anqing Anqing dialect gave birth to the unique style of rap music and folk songs, Huangmei on cultivated Anqing in this rich culture.Keywords: Huangmei; Anqing dialect; Features Analys目录绪论 (3)一、语音系统 (3)(一)声母方面 (3)1.关于ng[ŋ]声母 (4)2.n[n]、l[l]声母易位 (5)3.部分zh[tʂ]、ch[tʂʻ]、sh[ʂʻ]声母字读z[ts]、c[tsʻ]、s[s]声母.. 54.部分j[tɕ]、q[tɕʻ]、x[ɕ]声母读成g[k]、k[kʻ]、h[x]声母以及x[ɕ]读成s[s]和s[s]读成x[ɕ] (6)(二)韵母方面 (7)(三)声调方面 (7)1、声调不同 (7)2. 调值不同 (8)二、词汇系统 (9)(一)词汇意义放大 (9)(二)词汇意义相同 (10)(三)词汇特殊现象 (10)(四)词汇涵括文言意味 (10)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 (10)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11)3.构词语素相同,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11)三、语法系统 (11)(一)词法方面 (11)1.表现于人称代词上 (11)2.表现于指示代词上 (11)(二)黄梅戏语法句式表现 (11)1.疑问词的构成 (11)2.助词“着”、“啥” (12)3.用“把”字代替动词“给”字,表示交付、给予、送与的意义。

观赏安庆民俗——黄梅戏《天仙配》

观赏安庆民俗——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只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天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代表作有《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纺棉纱》《女驸马》《慈母泪》《牛郎织女》《小店春早》等许多经典。

代表人物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等著名演员。

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后,欣赏了黄梅戏《天仙配》,收获颇丰。

《天仙配》是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

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七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与董结成夫妇。

一百日后,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

其中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

剧情如下: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

(父与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着。

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只好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用。

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的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

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去主人家去了。

主人对董永说:”钱是我给你的”。

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丧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是一定要勤劳服侍您,尽心尽力,报答您的大德。

”主人说:“这妇女会干什么?”董永答道:“会织布。

”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就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吧。

”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布,十天织完了。

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

”说完升天而去(主要是王母娘娘的阻挠,导致两人无法厮守,最终导致了曲终人散的结局)。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安庆戏剧之乡的起源

安庆戏剧之乡的起源

安庆戏剧之乡的起源
安庆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诞生了两大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和徽剧。

有人说,不会唱黄梅戏,算不得真正的安庆人。

此言不虚,在安庆城乡,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桐城县(现为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享誉中外。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

徽剧的繁荣,对中国近代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剧“京剧”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

四大徽班领袖安庆人程长庚将徽剧、汉剧、昆曲、秦腔融为一体,使徽调逐渐演变为以西皮二簧唱腔为主体的京调,造就了新的剧种——京剧,程长庚因此被誉为“京剧鼻祖”。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黄梅戏作文【一】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

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作文【二】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

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

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

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我参加了一项有关安庆黄梅戏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安庆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自体验了戏曲表演的艰辛和乐趣。

在这篇个人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并分析了我对安庆黄梅戏的观点和感受。

我参加了一场安庆黄梅戏的专场演出。

在演出中,我目睹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表演技巧。

演员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展现了安庆黄梅戏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们的身姿优美,动作协调,展示了戏曲表演的美妙之处。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黄梅戏中的脸谱表演。

演员们以深情款款的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了安庆黄梅戏无穷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我参观了一家安庆黄梅戏剧院,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这次交流中,我了解到安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该剧院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剧院的历史和特色剧目。

我了解到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黄梅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减退和缺乏后继人才。

尽管如此,剧院仍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黄梅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年轻人参与其中。

我也亲身体验了一次安庆黄梅戏表演的实践。

我参加了一个安庆黄梅戏培训班,并学习了一段经典戏曲。

在教师的指导下,我逐渐熟悉了唱腔的技巧和表演的要领。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演员,但这次实践使我对黄梅戏的表演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切身体验到了演员们的辛勤训练和努力。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安庆黄梅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面临着现代社会对戏曲文化的忽视和挑战。

我认为,为了传承和发展黄梅戏,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文化的支持和投资,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观众。

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戏曲文化的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黄梅戏。

通过这次安庆黄梅戏的社会实践,我对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发展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 《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 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 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 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 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如今的黄梅戏与安庆
如今的安庆人被称之为“唱着过的市民”,在夏夜清凉的 晚风里,行走街巷,更是不时听到市民哼唱的黄梅小调。安庆 市民广场、皖江公园以及莲湖公园等处,更是黄梅声声,成为 黄梅戏票友们聚集交流学习的理想场所。 安庆市定期举办的 “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校坐落于安庆。 安庆师范学院开设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 ,中国戏剧家协会 副主席韩再芬出任黄梅剧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和特聘教授 。
关于黄梅戏艺术的思考
黄梅戏艺术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地方 剧种。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要以传承人为主体,把握好传统与现 代的关系,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与破坏。黄梅戏艺术要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 也是黄梅戏艺术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法则。如今的社 会是个科技发达、注重教育的时代,保护与传承黄梅戏艺术以学 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黄梅戏艺术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 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 了解和喜欢黄梅戏艺术,她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 更加璀璨。然而黄梅戏的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物来推动, 希望我们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黄梅戏艺术源远流长的传承与 发展。
黄 梅 戏 发 展 史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 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 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 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 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 城后,曾与京剧合作,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女驸马,经典古装黄梅戏之一。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事讲述 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由母亲作 主订亲。后来李家衰落,素珍母也去世。 素贞继母嫌贫爱富,竟逼李兆廷退婚。 素珍被逼女扮男装进京寻兄冯少英,又 冒李兆廷的名字应试,却阴差阳错成了 皇帝最宠公主的驸马,从此卷入朝堂纷 争与奸侫之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根据此 故事,后续拍摄了戏曲电影、黄梅戏、 电视剧等。
走进安庆,走进黄梅戏
安庆简介
安庆,皖西南中心城市,现辖3市辖区,7县,代管1县级 市。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安徽省“皖江 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 一州”之美称。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 “皖”即源于此。公元1217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796年历 史。同时,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国初 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
黄 梅 戏 简 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 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 等地。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 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安徽)、鄂 (湖北)、赣(江西)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 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 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 了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广受人们 喜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 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 《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十岁开来自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 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 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 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 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文革期间因迫害致死。
王少舫,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生于1920年,卒于1986年,祖 籍河北。他原为京剧演员,抗战初期,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 六的黄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故也也演黄梅戏,直至 1950年,才正式改唱黄梅戏。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 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不久,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55年与严风英合拍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安庆黄梅戏《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香 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是 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 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 爱。 影片于一九五七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 等奖。
(一) 操 作 方 法
谢谢观看!
马兰,黄梅戏演员,生于1962年,祖籍安徽太湖。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迄今为止国内既 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 最高奖项的唯一人。2007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 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 就奖”。 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主要演员。 所演剧目:《女驸马》、《天仙配》、《杨贵妃》、《血狐 帕》、《西施》、《徽州女人》等。另外,她还先后主演二 十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女驸马》、《天仙配》、《桃 花扇》和《孟丽君》获金鹰奖;《桃花扇》获飞天奖和“五 个一”工程奖;《徽商情缘》获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戏 曲片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