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域文安庆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介绍

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介绍

文化艺术教育
• 京剧之源
• 黄梅戏之乡
京剧之源
教育概况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崇文尚读的传统,民间有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说,“耕读传家”的思想在古 皖安庆积极深厚,文化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普及接受程 度在安徽省位于前列。自1978年高考恢复以来,安庆地区 高考录取人数一直名列安徽之首。安庆一中同时被清华大 学和北京大学列为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 5.31 高等教育 安庆是安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国立安徽大学曾经坐落 在安庆。 5.32 重点中学 安庆一中(原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安庆二中、安庆四中、 安庆十中、安庆石化一中、怀宁中学、桐城中学、等。
安庆,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 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江沿岸著名 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有“万里长 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 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 简称“皖”即源于此。自公元1217年建 城至今,安庆已有794年历史。自清康熙 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国初 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 会。2005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103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生态环境
安庆生态优良,是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城北枕龙山,南 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狮子山、凤凰山、菱湖、 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大龙 山—石塘湖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 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城南沿江岸建设的 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 线;城内的“世太史第”、 “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 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建设在景区内的文化广场、 黄梅戏艺术中心、黄梅阁、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 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 先、陈延年等塑像,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目前正在创 建“国家森林城市”,安庆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申请创建国 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荣获“2011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

安庆家乡的风俗

安庆家乡的风俗

安庆家乡的风俗
安徽省安庆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安庆人民传承和发扬着自己的民间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在安庆,每逢重大节庆日子,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

如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会点燃彩灯、放烟火、赏花灯等,庆祝团圆、祈福。

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有自己的独特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此外,安庆还有许多传统的婚俗习惯。

新人结婚前,一般会先举行婚前拜堂,由两家父母互相敬茶,表示双方家庭的相互尊重和接纳。

在婚礼上,新郎要先给新娘家送嫁妆,然后新娘才能回娘家告别父母出嫁,这表达了婚姻之间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此外,安庆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制品,如绣球、剪纸、扎柿子等,这些传统手艺已经成为了安庆的一张名片。

总之,安庆的风俗文化既有古老的传统,又与时俱进,融入了现代元素,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色彩和魅力。

- 1 -。

安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4

安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4

二、名词解释: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圈: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并从而达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认识。

有关安徽安庆文化的介绍

有关安徽安庆文化的介绍

有关安徽安庆文化的介绍
1. 安庆啊,那可是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儿!就说黄梅戏吧,那优美的唱腔,嘿,就像咱安庆人骨子里的韵味一样!你想想,那舞台上的演员们一颦一笑,一唱一和,多吸引人呐!
2. 安庆的古建筑,那可真是宝贝呀!走在那些古街古巷,仿佛穿越了时空,能感受到过去的繁华,这难道不神奇吗?就好比走进了一幅历史画卷啊!
3. 安庆的美食文化也不容小觑呀!江毛水饺,那味道,啧啧,吃了一个还想吃下一个,这不就是咱安庆独有的魅力吗?
4. 安庆的方言,那叫一个有意思!那独特的语调,说起来特别带劲,就像安庆人的性格一样爽朗,你说好不好玩?
5. 安庆的传统手工艺,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呀!像望江挑花,多精美呀,这不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和传承吗?
6. 安庆的民间故事可多啦!一个个都那么精彩,听着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难道你不想去了解一下吗?
7. 安庆的祭祀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呢!那种庄重和肃穆,让人感受到对祖先的敬重,这可是咱安庆的传统呀!
8. 安庆的茶文化也很有特色哟!喝上一杯安庆的茶,那滋味,能让你忘掉所有烦恼,这就是它的魔力呀!
9. 安庆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呀!舞龙舞狮的时候,那热闹的场面,真让人热血沸腾,这就是安庆的活力呀!
10. 安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文化,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东西,难道你还不想去感受感受吗?
观点结论:安庆文化真的非常独特和迷人,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和感受。

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介绍30页PPT

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介绍30页PPT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介绍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安庆介绍

安庆介绍

安庆(一)公元1760--1952年安庆是安徽省的省会。

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首字的合称。

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期这里曾有过一个皖国,安徽简称“皖”即出于安庆,因此,安庆被称为:安徽之源。

(二)安庆是京剧的发源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徽班领袖安庆人程长庚创造了国粹艺术——京剧,程长庚而被誉为“京剧鼻祖”。

(三)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调传至安庆后以安庆方言为对白语言,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黄梅戏。

《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深受海内外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安庆被称为中国戏剧之乡!(四)安庆是桐城派的诞生地!明清两代,桐城文风一统全国。

有“天下文章看桐城”之说!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姚鼐、戴名世、方东树、姚莹、吴汝纶等(五)安庆人文荟萃,名人辈出: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当选过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程长庚--京剧鼻祖、创始人张恨水--中国“新鸳鸯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国著名的通俗小说家邓稼先--两弹元勋、原子弹之父赵朴初--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蜚声海内外的佛教领袖朱光潜——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之父、前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严凤英、马兰、韩再芬--黄梅戏代表人物黄镇--前中国文化部部长、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将军外交家邓石如--中国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篆刻代表人物(六)安庆是中国禅宗圣地。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

至唐宋年间,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中华禅宗开山鼻祖二祖慧可受达摩心法只身南下司空山,开宗立派,三祖僧璨完成了禅宗的理论体系。

至今安庆境内仍留有二祖禅堂、三祖寺和迎江寺等诸多的佛教活动场所。

(七)安庆之最:(1)安庆是国务院单独、特批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也是长江安徽段(即皖江)上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是千年古城、百年省会!其境内的振风塔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说!天柱山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早于后来封的南岳衡山!(2)安庆自古被人称为: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安徽之源。

安庆文化现象分析报告

安庆文化现象分析报告

安庆文化现象分析报告一、引言安庆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名城之一。

自古以来,安庆以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安庆文化现象的分析,探讨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二、安庆文化现象之传统文化传承1.1 安庆古建筑的保留与保护安庆作为历史名城,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和遗址。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的古建筑群——宏业楼、三望亭等。

安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制定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

通过加强维修,提升景区设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不仅有力地保护了古建筑的完整性,还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2 安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安庆拥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如灯谜、皮球、沙画等。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俗文化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庆市政府通过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和赛事,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增加了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安庆文化现象之现代文化融合2.1 文化产业的兴盛近年来,安庆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和旅游产业。

通过引进电影制片厂和拍摄基地,并与当地的旅游景点相结合,安庆成功地打造了一大批受欢迎的电影作品和旅游线路。

这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安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2 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安庆市积极组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安庆花灯节、安庆寿山石文化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激发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安庆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四、安庆文化现象之文化产业发展3.1 文艺创作的繁荣安庆市是许多文艺家的故乡,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

当地政府注重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他们提供了创作和展示的平台。

这不仅激发了文艺创作的热情,也推动了安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文化旅游的兴起安庆作为历史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安徽安庆历史文化

安徽安庆历史文化

安徽安庆历史文化。

安徽安庆,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以下是对安庆历史文化的一些概述:1.历史沿革:安庆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楚国,称为“舒”。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安庆先后成为吴国、楚国、西汉江都国等国家的领土。

明朝以后,安庆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业城市,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文化人的聚集。

2.文化传承:安庆是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时期的桐城派文风,它以清新淡雅、文笔优美著称于世。

同时,安庆还是京剧鼻祖徽剧的故乡,京剧的创始人之一程长庚就是安庆人。

此外,安庆的黄梅戏也享有盛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至今仍广受喜爱。

3.建筑风格:安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点。

古朴典雅的皖派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风貌。

同时,安庆还保留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如振风塔、古城墙、胡玉美故居等,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4.美食特色:安庆地区的美食以徽菜为主,注重色香味俱佳。

其中的代表菜肴有臭鳜鱼、红烧肉、毛豆腐等。

此外,由于安庆濒临长江,因此江鲜美食也是不可错过的,如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等。

总的来说,安徽安庆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

这里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的建筑风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为安庆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安庆的历史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历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也是推动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未来,安庆可以借助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历史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地域文化
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却有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淙淙的柔肠;没有难于上青天的气魄,却有白玉带,碧云簪的雅致。

恬淡宁静的个性却又不失水的灵气,敦厚凝重的心态却又不失山的沉稳。

大乔、小乔热爱这里的芳草味香,七仙女喜欢这里的自然纯朴,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这里与世长存,诗人海子在这里高吟“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便是黄梅戏乡——中国安庆。

而今,又有这样一个人,他沸腾着青春的热血,编织着青春的梦想,不为将一草一木吻遍,不为踏遍雪泥鸿爪,只为重游黄梅路。

踏上黄梅之路,告诉小朋友,要勤奋进取,明日黄梅需要你们的支持;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老人,黄梅戏是你们的潮流,走在前沿是你们的任务;踏上黄梅之路,告诉行人,当夜幕降临时,群众自排自演的黄梅戏随处可见,要记得捧场;踏上黄梅之路,告诉旅客,黄梅戏乡是中国安庆。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

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
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
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

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等。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
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发展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二阶段,是1949至今。

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涌现出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著名黄梅戏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