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设计杨明钰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1. 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2 课文解析1. 分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深入理解诗人的意图。
2.3 文学特色分析1. 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如意象、情感、节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朗读与解析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 解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3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对诗人的意图的理解。
3.4 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诗歌的情感。
2.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对文学特色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4.2 小组讨论评价1.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的理解程度。
4.3 实践活动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活时代。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价值,包括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理解《琵琶行》中所表现的音乐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音乐性。
通过比较分析,探讨《琵琶行》在古代音乐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结合的艺术形式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音乐元素。
2.2 音乐与诗歌结合探讨《琵琶行》中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如何通过诗歌形式表达音乐的美感。
欣赏和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韵律和音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2 朗读与理解组织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义,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韵律和音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音乐元素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结合的艺术形式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高中生的《琵琶行》教材,提供文本和相关注释。
提供相关的文学选文,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5.2 媒体资源播放琵琶音乐,提供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琵琶行》的音乐性。
提供相关的图像和插图,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
琵琶行教案设计杨明钰

《琵琶行》教案设计姓名:杨明钰学号:81611102029班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1)班琵琶行白居易课题《琵琶行》教学目标一、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二、体会诗人和琵琶女所遭遇的不幸三、感受诗中的环境描写和音乐的意蕴教学重难点一、诗歌叙事特点、叙事线索、环境描写二、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音乐的意蕴、教学方法一、朗诵法二、提问法三、讨论法课型阅读课教学用具一、多媒体课件二、黑板三、粉笔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便演绎了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此外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时隔千年便又出现“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通过以上的文学典故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文学上主张: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创作背景《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能够分析和欣赏《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解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琵琶行》的主题和情感。
2.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琵琶行》的艺术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琵琶行》,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增强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1. 朗读《琵琶行》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翻译和解释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2 课文分析1. 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入新课1. 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2 朗读与翻译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2. 分组讨论和翻译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3 课文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小组讨论和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完成《琵琶行》的背诵和课后习题。
2.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1. 提供《琵琶行》的原文文本,并进行排版和注释。
2. 提供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教学多媒体1. 制作课件和教学投影片,展示《琵琶行》的图片和相关音乐。
2. 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琵琶演奏和诗歌朗诵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2. 能够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3.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白居易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理解友情、别离等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琵琶行》全文。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韵律。
2. 《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2.2 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 《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琵琶行》,了解其创作背景。
2.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以便课堂上讲解。
3.2 课堂导入1. 通过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3 课堂讲解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其文学魅力。
2. 讲解《琵琶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引导学生探讨《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4 课堂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自己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
3.5 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对《琵琶行》的课后学习和背诵。
第四章: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2. 深入阅读《琵琶行》,分析并欣赏其意境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情或别离的短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例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琵琶音乐的韵味。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古代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的韵律美,并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琵琶行》,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诗人的创作特点。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增强课堂趣味性。
4.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古代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琵琶行》教学方案(3课时)

《琵琶行》教学方案(3课时)《琵琶行》教学方案(3课时)第三课时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①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高中《琵琶行》教案设计

高中《琵琶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琵琶行》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品味《琵琶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思想内容。
(2)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特点。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体会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包容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琵琶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琵琶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诗歌氛围。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解析《琵琶行》的诗意,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形象、情感等。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代诗歌。
(2)选取《琵琶行》中的经典诗句,进行翻译和赏析。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琵琶行》,掌握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推荐一首古代诗歌,简要介绍其背景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案设计姓名:杨明钰学号:81611102029班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1)班琵琶行白居易课题《琵琶行》教学目标一、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二、体会诗人和琵琶女所遭遇的不幸三、感受诗中的环境描写和音乐的意蕴教学重难点一、诗歌叙事特点、叙事线索、环境描写二、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音乐的意蕴、教学方法一、朗诵法二、提问法三、讨论法课型阅读课教学用具一、多媒体课件二、黑板三、粉笔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便演绎了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此外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时隔千年便又出现“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通过以上的文学典故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文学上主张: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创作背景《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那么中原的人们更熟悉不过了。
四、易错字音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â)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ã)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五、朗读诗篇引领学生朗诵此诗,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完成朗诵的目的。
(一)本诗讲诉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本诗讲诉了诗人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浔阳的第二年为朋友送行而展开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要是通过本诗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表现出来。
时间:秋天的一个月夜。
地点:浔阳江头。
环境:枫叶、荻花、微风。
(二)诗人是在什么情形下送别客人、送别过程中听见了什么、这个声音为下文作了什么铺垫?-----诗人是在举酒无管弦般凄凉而扫信的情形下送别客人,在醉不成欢般的心情下忽闻水上琵琶声,使得主人忘归、客人不离开。
这琵琶声为诗人邀请琵琶女相见以及琵琶女痛诉自身所遭遇的不幸作了铺垫。
(三)诗人与客人是如何邀请琵琶女相见以及从琵琶女的弹奏中传达出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诗人与客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并且移船相近邀相见。
”诗人为何如此好奇这琵琶声是有缘故的,因为诗人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而在浔阳这个地方偏僻没有音乐。
忽然听到京城里常弹的那种琵琶声便使诗人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所以好奇地寻声暗问并且邀相见。
最终琵琶女应同邀请与诗人相见。
在接下来琵琶女的弹奏中,以“弦弦掩映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传达出琵琶女年长色衰、被赶出教坊、委身于重利轻薄的贾人,暗示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四)琵琶女对自己身世诉说后使诗人产生了什么感想、诗人为何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感叹?----当琵琶女诉说完不幸的遭遇。
诗人立刻联想起去年辞帝京,又卧病谪居浔阳城。
这一切都归于官场的黑暗致使诗人被贬至左迁司马,唤起诗人被贬的不幸情绪,同时感觉到琵琶女和自己同样遭受怕迫害而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叹。
六、作业:查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与诗意的和谐。
第二课时一、教学导语音乐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重要纽带。
我国古代由于音乐的缘故使很多原本不相识的人成为知己,伯牙与子期就是最好的事例。
此外我们在正式朗诵场合也离不开音乐的伴奏。
上节课我们已经布置关于查找我国古代的名曲作业,同时要求使用这些古典曲子为本诗朗诵配乐的相关要求。
好!接下来我们对本诗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二、研读诗篇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本诗中出现哪些古今词异同?暂:古意是指突然一下。
暂:今意是指暂时的意思。
老大:古意是指年纪大。
老大:今意多指第一却:古意是退的意思。
却:今意是表转折的连词。
突出:古意是指冲出来。
突出:今意是指优秀、不凡。
整顿:古意是指整理。
整顿:今意多指对混乱的局面加以治理。
(二)诗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它们在诗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诗中在琵琶女演奏过程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描写。
通过采用大量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声带情,以情传声和大量的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气转化为诗的语言,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诗中前半部分写乐事并不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因为在诗中可以起着对比反衬的作用。
例如:琵琶女年轻美貌与年长色衰的对比,昔日般门庭若市和孤守空船的对比,昔日欢笑与今日辛酸的对比,为本诗续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提供鲜明的对比。
三、整体感知(一) 关于本诗中带有“序”的此种类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孔雀东南飞,两者有序且都是叙事诗,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 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讨论: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
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
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讨论: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讨论: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
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三) 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送客无管弦、转轴拨弦、却坐促弦、忽闻琵琶声、四弦一声、弦管急(四) 诗人反应:主人下马客不发、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问:“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讨论: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讨论:诗人在写琵琶女和写琵琶声时是做到声情并茂的,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二者紧密结合的?——以情写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
四、总结通过以上两个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所以诗人有道出了“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
充分表明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不幸深感同情和自己被贬的凄苦、无奈之情。
五、作业:背诵本诗并查找诗中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谈谈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本诗有什么意义?附:板书设计琵琶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 , 京城民女 苦学才艺 红极一时(人生轨迹) 奢华放纵 家庭变故 年老色衰 琵委身于人 形单影只 沦落江湖 琶 琵 沦落 曲 琶 诗人, 年少聪明 罹难转徙 中举入仕 (联结) (人生轨迹) 参与变法 参与国政 身遭贬谪 诗人: 行 悲凉 凄苦 忧怨 失落 愤恨无奈曲尽沦落苦辞传相知惜教学反思(课后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