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语涵资料

黄梅戏语涵资料一、黄梅戏的概述黄梅戏,又称徽调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戏曲中的珍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湖北地方民间戏曲的一种形式。
到了清代,黄梅戏逐渐发展成为湖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20世纪初,黄梅戏开始进入全国舞台,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黄梅戏的表演特点1.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以婉转柔美、高亢激昂为特点。
它的音域宽广,音调变化多样,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
2.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舞的结合,展示了丰富的戏曲艺术魅力。
3.剧情曲折:黄梅戏的剧情通常以爱情和家庭纠葛为主线,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它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4.服饰华丽:黄梅戏的演员服饰华丽精美,色彩鲜艳,富有戏曲特色。
演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服饰,增强了角色形象的表现力。
四、黄梅戏的经典剧目1.《西施》:该剧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她与吴王夫差的爱情纠葛。
这部剧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
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黄梅戏将其改编成剧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3.《红楼梦》:以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为蓝本,黄梅戏演绎了这个复杂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剧团,举办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推动黄梅戏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和感人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2024年)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经典唱段欣赏
《天仙配》选段
欣赏黄梅戏经典剧目《天 仙配》中的精彩唱段,感 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 情感内涵。
2024/3/26
《女驸马》选段
聆听黄梅戏传统剧目《女 驸马》中的经典唱段,体 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 化内涵。
《牛郎织女》选段
欣赏黄梅戏现代剧目《牛 郎织女》中的感人唱段, 了解其如何运用传统艺术 形式表现现代题材。
推动剧情发展
增强艺术感染力
服饰和道具的变化往往与剧情的发展密切 相关,它们的变化能够提示观众剧情的转 折和高潮的到来。
精美的服饰和道具能够增强黄梅戏的艺术 感染力,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3/26
14
04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与人物
2024/3/26
15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黄梅戏电影的拍摄
一些电影制作公司专门拍摄黄梅戏电影,通过现代化的拍摄手法和 技巧,将黄梅戏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
黄梅戏与影视艺术的结合
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和影视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影视 作品,推动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26
黄梅戏在音乐创作中的融合
黄梅戏唱腔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一些音乐家将黄梅戏的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在旅游景区开展黄梅戏演艺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 时,也能感受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游客参与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如学唱黄梅戏、穿戴 黄梅戏服饰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梅戏文化。
黄梅戏旅游纪念品开发
开发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黄梅戏脸谱、黄梅 戏邮票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影响
01
借鉴与创新
黄梅戏对世界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外国戏剧作品借鉴了黄
梅戏的表演元素和剧目,同时也在黄梅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02
国际戏剧节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戏剧节,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
精彩的演出。
03
推动戏曲发展
黄梅戏的国际影响不仅限于其表演本身,还为世界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戏曲艺术 的瑰宝之一。
黄梅戏在当地旅游中的地位
重要景点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的特色文化, 当地建有黄梅戏艺术博物馆和演 出场所,成为游客了解和欣赏黄
梅戏的重要场所。
旅游名片
黄梅戏作为安庆地区的文化名片,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文化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观看黄梅戏演出、参 加黄梅戏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了 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
剧目保护
收集、整理和保存黄梅戏传统 剧目,防止流失和失传。
艺人保护
关注黄梅戏艺人的生活和艺术 传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
黄梅戏的创新发展
80%
剧目创新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新的 黄梅戏剧目,反映时代精神和社 会现实。
100%
表演形式创新
借鉴其他戏曲和艺术形式,丰富 黄梅戏的表演手段和形式。
80%
黄梅戏介绍课件
汇报人:
202X-12-26
目
CONTENCT
录
• 黄梅戏概述 • 黄梅戏经典剧目 • 黄梅戏著名演员 • 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 • 黄梅戏与文化旅游 • 黄梅戏的国际影响
01
黄梅戏概述
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介绍

06
黄梅戏的影响与传播
在国内的影响
广泛流传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安徽、湖北、江西等省 ,深受各地观众喜爱。
经典剧目
黄梅戏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这些剧 目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唱腔分类
平词
平词是黄梅戏的主要唱腔,旋律 平稳流畅,节奏明快,适用于叙
述和抒情。
花腔
花腔是黄梅戏中的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多变,多 用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彩腔
彩腔是黄梅戏中的另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高亢激昂,节奏紧凑有力, 多用于表现激昂、悲愤的情感。
著名唱段欣赏
《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01
02
03
04
生
扮演男性角色,注重唱功和做 功,要求声音高亢激昂,表演
真实自然。
旦
扮演女性角色,讲究唱腔的柔 美婉转和身段的婀娜多姿,展
现女性柔美细腻的特点。
净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 色,以唱念做打见长,表演风
格粗犷豪放。
丑
扮演喜剧角色,擅长插科打诨 和滑稽表演,为观众带来欢乐
。
舞蹈与身段
舞蹈动作
国际传播
黄梅戏正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 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断层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和年轻演员的流失,黄梅戏面临着传承断 层的挑战。
市场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黄梅戏需要面对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 压力,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吸引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介绍课件一、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我国安徽省安庆市,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形成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起源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周边的农村,当时农民们在劳作之余,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自娱自乐,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唱腔、表演形式等都与当地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展清朝末年,黄梅戏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在城市演出。
民国时期,黄梅戏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向世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黄梅戏的艺术特点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
1.唱腔黄梅戏的唱腔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抒情、抒发情感的“采茶调”,另一类是叙事、讲述故事的“黄梅调”。
黄梅戏的唱腔旋律丰富,节奏明快,既有南方戏曲的柔美,又有北方戏曲的粗犷。
2.表演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表现。
表演手法既有传统的唱、做、念、打,又有现代舞蹈的元素。
黄梅戏的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幽默、诙谐的一面,又有严肃、庄重的一面。
3.音乐黄梅戏的音乐以民族器乐为主,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音乐旋律优美,既有古典音乐的典雅,又有民间音乐的朴实。
黄梅戏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4.舞蹈黄梅戏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融合了安徽地区的民间舞蹈元素。
舞蹈动作优美、矫健,既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黄梅戏的代表剧目1.《天仙配》《天仙配》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
该剧目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敢。
2.《女驸马》《女驸马》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黄梅戏剧目,讲述了冯素珍女扮男装,考取状元,成为驸马的故事。
介绍黄梅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服饰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 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 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 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 风流。
02
黄梅戏的音乐与唱腔
音乐特色
01
02
03
旋律优美
黄梅戏音乐以抒情见长, 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江南 水乡特色。
节奏明快
黄梅戏音乐节奏明快,强 弱拍分明,给人以欢快、 活泼之感。
黄梅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中国戏曲 艺术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字化推广与普及
数字化保存与传承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黄梅戏进行数字化保存和整理,建立起完善的黄梅戏数字资源库,为黄 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网络传播与推广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打造黄梅戏网络传播矩阵,通过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多种 形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黄梅戏。
拓展题材内容
黄梅戏可以关注现实题材和社会 热点问题,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 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培养新人
加强对黄梅戏新人的培养和选拔, 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 活力和创造力。
保护与传承策略
建立保护机制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 对黄梅戏的保护力度,确保 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
调式丰富
黄梅戏音乐调式丰富多样, 既有大调式的明朗,也有 小调式的柔美。
唱腔分类
主腔
黄梅戏的主腔是音乐的核 心部分,包括平词、二行、 三行等,具有叙述性强、 抒情性浓的特点。
花腔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 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 小调色彩。
彩腔
黄梅戏的简介

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接下来店铺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黄梅戏。
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
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黄梅戏的历史溯源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名词解释黄梅戏

名词解释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今黄梅县已并入黄冈市)。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它融合了汉族音乐、曲艺、舞蹈、戏剧等艺术元素,展现了湖北地方文化的精髓。
黄梅戏的音乐特点是它采用了独特的黄梅调,这是一种以湖北民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曲调体系。
黄梅调以其悠扬、柔美的旋律,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
在唱腔上,黄梅戏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泪腔”。
泪腔是一种高亢激昂、激情四溢的唱腔,以其表达悲伤、忧愁等情感的能力而著称。
演员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唱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表演形式上,黄梅戏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精细设计,以及舞蹈和动作的协调表现。
演员们通过精妙的舞姿和精彩的动作来展示剧情和角色的情感化。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湖北地区的重要文化瑰宝,也是整个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
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
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
活的故事。
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
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
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
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
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
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
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
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1926年,
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
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
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
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
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
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
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
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
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
然一新。
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
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
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
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
这一时期演
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
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
姐》等不胜枚举。
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
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
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
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
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
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
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戏曲(尤
其是地方戏曲)成了流行歌曲,万人传唱,严凤英功不可没。
严凤英1930年出生在安庆一个贫苦的人家,13岁时开始向严云高老师学唱黄梅戏。
由于严凤英嗓音清脆甜美,扮相秀丽端庄,有很强的艺术领悟能力,因此她的演出受
到观众欢迎。
她在《小辞店》中的表演,尤其享誉一方。
分别一场戏中,严凤英用曲
折哀婉的三百二十句唱腔表现了人物撕心裂肺的悲痛情绪,演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这一时期,严凤英演的《送香茶》、《劝姑讨嫁》、《西楼会》、《打猪草》、《私
情记》等,都成了深受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
建国后,严凤英的艺术生涯面临了一个
巨大的转折。
她主演的《江汉渔歌》、《木兰从军》、《两朵大红花》、《柳金妹翻身》等新戏,在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艺术规范、题材领域有了很大提高和拓展。
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
摄制完成。
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为戏中的情
节所吸引,不知有多少人为严凤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倾倒……。
《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
《天仙配》之后,《女驸马》、《牛郎织女》也拍成
影片。
影片在国内外放映,为黄梅戏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
严凤英等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家受到了肆意侮辱和人身摧残。
值得庆幸的是,十年浩劫
之后,黄梅戏非但没有衰落、消亡,反而以更强劲的态势在国内外流传开来。
改革开
放的新时期中,黄梅戏从人才、剧目、表演风格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黄梅戏人才不断涌现。
老一辈艺术家王少舫等依然活跃在舞台,而马兰、吴琼、
韩再芬、陈小芳、江丽娜、马自俊、黄新德、吴亚玲、蒋建国、周莉、陈兆舜、杨俊、张辉、刘红等一大批新人迅速成了舞台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黄梅戏在整理传统剧本的
同时,上演了一大批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的新编剧目,如《红楼梦》、《於老四与张
二女》、《柯老二入党》、《未了情》、《双下山》、《劈棺惊梦》、《珠门玉碎》、《龙女》、《罗帕记》、《西施》、《朱熹与丽娘》、《风雨丽人行》、《啼笑因缘》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红楼梦》、《秋千架》和《徽州女人》等。
《红楼梦》是1991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新戏。
这个《红楼梦》不同于以往的演出本,它没
有沿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恋情婚姻纠葛的窠臼,而是以宝玉的个人境遇为主线,
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倡扬个性解放的必然。
马兰是旦角演员,这次却一改女儿姿态,扮演贾宝玉。
反串小生的表演,使马兰的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峰。
戏的导演马科认为:“我觉得从来没有一个《红楼梦》比这个本子的品位更高。
”“在临近彩排时,
我为宝玉哭灵这一场连夜写了四十多句唱词”,作曲者马上谱曲……《红楼梦》的演出,使黄梅戏更上一层楼,也确立了马兰在业内举足轻重的地位。
90年代后期,黄梅戏又推出新戏《秋千架》(马兰主演)和《徽州女人》(韩再芬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