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阜新市的区位特点、自然、经济情况分析

3阜新市的区位特点、自然、经济情况分析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临省会,距沈阳直线距离147.5公里;南靠渤海辽东湾,与大连港南北相望;西与锦州港、京津地区襟衣相连,是环渤海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之一。阜新市辖2县5区,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总人口193.2万。全市有30个少数民族,共30.5万人,占总人口的15.8%。阜新矿产资源丰富。阜新地面和地下蕴藏着煤、金、铁、石灰石、玛瑙、硅砂、萤石、沸石、膨润土、玄武岩、地热、风力等40多种资源。全市已形成了煤炭、电力、电子、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机械、轻工、医药等多门类于一体的工业体系。

阜新具有比较畅达的交通环境。地处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大郑铁路、新义铁路从境内穿过。沈阳桃仙机场、锦州机场为阜新提供了便捷的空中通道;海上可通过大连、锦州、营口港出行;随着彰武至沈阳、阜新至四平、阜新至朝阳和规划建设的彰武至通辽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阜新至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巴新铁路的开工建设,阜新将成为辽西蒙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第二条重要通道。

“十一五”期间,阜新牢牢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省“五点一线”开发开放、经济转型试点市和实施“突破阜新”战略的有利机遇,围绕推进转型振兴和构建和谐阜新两大主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配套、电子、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突破阜新”要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百万千瓦风电城项目、大唐国际煤制天然气项目、彰武火电项目、巴新铁路一、二期工程项目、香港力劲铸造工业园项目等新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开工。

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

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 一、审题明确分析的对象: 1.某区域的区位:注意该区域的有利、不利区位。 如:印度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的是印度这个区域中的跟农业有关区位条件)2.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注意这种的地理事物的主导和限制性因素,答题时要突出主导因素。 如:棉花种植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是与棉花这种农作物相关的区位条件)3.某区域中某地理事物的区位:既注意该区域的特征又突出该事物的主导因素如:评价新疆种植番茄的区位条件。(分析的是新疆这个区域中的种植番茄的条件)二、掌握并熟悉各种区位因素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线和点、城市、商业、旅游,特别是工农业。 答题时要注意一下方面: (一)区分主导因素、限制因素、区位优势等 1.主导因素:一般有一或两个因素,指影响某区位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工农业。 如:农业上,该因素对该农业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农业的分布。如西北灌溉农业的水源、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的光照和热量、南方农业的水热、东北的热量和土壤等 工业上,一般就是某工业指向型。如原料指向型,原料为主导等。 2.限制性因素: 某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条件就限制该工农业的发展。若这个条件得到满足,就能成为主导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更明显)如干旱地区区的水源、河谷农业的热量、东北的热量等。 3.区位优势:某一地区优于其它地区的条件或该地区特别突出的条件。 如:干旱地区的光照和日温差;高海拔地区的光照;热带地区的热量;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热;我国西部的矿产资源、土地;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金、交通;沿海地区的海运、对外联系;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等。 4.有利区位条件:所有对某地区发展有利的条件 如:我国东北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作物生长周期长,质量好;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二)熟悉主要的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一、自然条件及影响 1、气候:光照及温差、热量、降水 ·光照及温差:照强弱、昼夜温差大小影响农产品品质 ·热量: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降水: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年际变化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2、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生产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3、土壤 ·酸碱性影响品种,肥力影响产量 4、科技 ·技术投入决定作物培育和品质改良,改造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而影响产量、品质、区位范围和竞争力 5、政策 ·是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工业基础 ·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机械、化肥、农药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4.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②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③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水热条件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⑤冬雪春融,利于缓解春旱,改善土壤墒情; ⑥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较肥沃 弊:①纬度高,热量不足,冬春季节低温冻害(寒潮)严重,影响生长和收成; ②夏季降水多,洪涝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 ③冬季漫长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防冻、饲料问题; ④纬度高,热量不足,气候生长期短,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品种有限;

地理区位分析指导

地理区位分析指导一、区位因素 1、自然区位因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 2、人文区位因素:交通、市场、技术、劳动力、基础与工业协作、政治(政策)、宗教等。二、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影响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自然区位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中的各因素,以寻求最佳区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三效益(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是具体布置运作、综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工农发展要与资源、环境协调; 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工农业生产布置后既要生存发展,有增长数量,更要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节能节料,清洁生产; 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工农业发展要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3、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是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 如装配工业区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主导是廉价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主导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是水源;南疆长绒棉花主导是昼夜温差大。 4、因地制宜原则。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布置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区位具有中国南方“门户”的位置——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 武汉区位具有中国中部“中心”的位置——“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 上海区位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宜。 5、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弱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 又如,钢铁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为:早期趋于煤矿产地,因能源的利用率低;晚期趋向于铁

区位分析的思路与原则

区 位 分 析 的 思 路 与 原 则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472400) 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是人文地理的灵魂所在。有关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多属于应用综合型试题,着力于考查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的解释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训练,从纵、横两方面去分析,用“四大原则”进行区位选择。 一、纵向的“线”----“六大区位” 围绕区位因素,涉及的人文地理的规律主要有人口变化规律、城市分布与城市化规律、商业中心的分布规律等;人文地理原理主要有城市布局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 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复习人文地理极为重要,其分析角度如下表所示: 二、横向的“线”----区位因素的分级线索 1自然因素历史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常识因素 环境因素热点因素 (1)我们要根据具体需要,将各要素进行分解和细化。例如若要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来分析,则需要具体到:光照(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量(决定了耕作制度)、降水(决定了耕作类型)、气象灾害(包括旱灾、涝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时需要细化到:消费市场(市场需要的产品品种和数量;空间市场包括区内市场

和区外市场;时间市场包括应季市场与反季市场)交通条件(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组合选择,原料产地、能源基地及消费市场的空间距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雇佣总成本)农业基础(粮食产量和副食性基地产品的产量)、政府政策(政策、资金及管理)科学技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及劳动力技术素质)、土地价格(按照城市地价递减规律选择人类活动的空间)等。 (2)特殊因素都是开放性的,与地理事实联系密切,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迅速变化的。 2、区位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 (1)主导因素的把握:多样化的区位因素中,存在主导因素(多用于社会经济因素之中)或限制性因素(多用于自然因素及环境因素之中)。工业区位选择分为不同导向型,是区位主导因素的另一种具体描述方式,包括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性及技术导向型等类型。农业区位更多考查的是限制性因素,热量因素常常成为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经常成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区位因素的变化:相对自然条件而言,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三、区位选择的四大原则 1、可持续原则 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是具体布置运作、综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工农业发展要与资源、环境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工农业生产布局既要生存发展,有量的增长,更要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节能节料,清洁生产;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个农业发展要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主导性原则 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其区位选择中一般是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广阔的市场。花卉业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业的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3、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高原: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 ④河流:提供水源; 提供水运: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 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 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 河流的军事防卫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

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 黄金——约翰内斯堡 有色金属——金昌 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 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 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 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 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④军事 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

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 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 2、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一般模式(见学案) 例:武汉的区位优势: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距离铁矿近;水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湖北省省会;工业基础好;农业基础好 3、城市应建在河流的凹岸: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严重,水比较深,码头应建在凹岸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

区位分析的答题

区位分析的答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一.区位问题的类型 (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如果题目中设计到这类的问题,答案要点一般从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这两个方面来答题 批注,此题问题只是选择其中某一个要素来回答,合理的话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合理,那条件又是什么,?比如评价我国东北农业的区位条件? 答案要点:有利的:自然: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地表有深厚的黑土,土壤肥沃。社会条件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耕作,机械化水平高。不利的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易受寒潮的影响,有低温冻害 (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三)几个区位方案比较注:此类比较问题,如比较区位条件的不同,那么在答这类问题时,把各自的条件一一罗列出来,再选择那些是不同的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1.农业区位(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2.工业区位(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

几种主要的农业区位区位条件分析

*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为什么农作物单产较高?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气候(降水):夏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气候(热量):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水源: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土壤: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D.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 ③发展花卉、蔬菜等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区位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F.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③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③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H.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农业的区位因素 一、农业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 1、农业区位分析方法 (1)总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 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条理清晰。对区域的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件,进行逐条审视,(如自然因素的四大方面一一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然后重点评析其优势明显的因素;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类 ①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地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②主导区位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该农业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注)因此地形是它的主导区位因素。

③限制性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是当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而不是限制性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水灌溉,当地水源就成为主导因素。 (3)发展分析法: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4)比较分析法: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2、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国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看农业生产类型: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都是面向市场生产的,主导因素为市场。 (2)看农作物类型及生长特性:如天然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3)看农业生产特色:如沙漠地区的绿洲农业主导因素为水源,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主导因素为热量,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主导因素为地形 (4)看优势或制约因素:如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资源丰富是其突出优势,热量是其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主导因素,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源就成为当地灌溉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典型模板: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类 (1)直接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如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农业的发展条件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A.气候 b.地形: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等土层深厚,易于耕作的地形区。 c.土壤:肥沃如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d.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如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 a.市场条件: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 b.交通条件: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c.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d.国家政策: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e.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养殖技术 f.社会:消费偏好、种植历史、生产经验等

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摘要:首先从区位论、区位的含义与区位认知的方法几方面让我们认识什么是区位,怎样认知区位。重点阐述了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并举例进行了说明。作者认为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主要把握的几点是: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掌握区位分析的要素;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就对象而言有某个区域的区位和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两种。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有位置要素,自然区位,社会、经济区位三个方面。按区位分析的要求有: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优势分析和主导因素分析。依区位分析的要点看,先交待其位置;再分析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 关键词:区位;要素;分析;方法 前言:地理事物的特点表述与成因分析;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地理问题表述与解决措施;地理意义与作用的简述等。其实每类问题都有其一般的模式。 一、关于区位论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的学说,是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理论上说,人类活动应选择最佳区位,但事实上人类活动选择的不一定就是最佳区位,这就涉及到人类的区位选择问题。 区位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它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何处最佳,效果最大。从人类空间经济活动看,投资最小而获利最大的地点,就是最佳区位。区位论自产生以来就侧重于经济区位论的研究。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产业革命后,出现了现代工业并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最大利润,要求工农业企业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样,区位问题便成了企业主存亡与否的大问题,于是,区位论就应运而生了。 二、区位的含义与区位认知的方法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相对区位)。 区位认知的方法: 1、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方法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位置,最好先知道它在其上一级区域中的相对位置。因此,首先掌握世界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了解一些主要国家在各大洲的位置,掌握我国各省在中国的位置。是区位认知的基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总结点拨: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优势因素、制约因素、主导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很多,有些是有利于该地区农 业生产的,属于优势因素。有 些制约农业生产,属制约因素。 抓住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 因素进行决策,称为主导因素。 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案例延伸:下列材料是何种因素对其农业产生影响? (1)南方丘陵梯田(龙脊梯田照片) (2)新疆哈密瓜丰收照片 (3)南方丘陵的花园照片 (4)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5)美国人爱喝咖啡。距美国较近的巴西扩大咖啡生产。(巴西咖啡树景观图) (6)山东东营渤海海边,一千多亩优质海水稻稻穗累累,正在进行收割。(渤海水稻景观图) 教师搜集 资料、图片,并 以幻灯片播给 学生 学生起 立发言 调动学 生积极性和 主动性,丰富 课堂内容,让 学生用理论 解决实际问 题。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年水 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在这十几年 把耕地改了几次:“水稻田-甘蔗地 -鱼塘-花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 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影响农业 区位选择的因 素不是一成不 变的,尤其是社 会经济因素。 学生自 由发言,总结 规律:由社会 经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变 迁。 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 极性和获取 知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生 分析图表,对 比归纳的能 力;理论联系 实际。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选择

第十六讲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水热组合及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品种及耕作制度。 (2)地形:不同地形适宜发展不同农业类型。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会引起农业的不同。 (3)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4)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1)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对易腐变质产品影响大。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 (4)科技:加大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重要手段。 (5)政策:对农业生产宏观调控。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1.大范围地区

2.小范围地区 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农业生产若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考向一农业区位因素 (2017·江苏学测21 )下图为“我国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造成我国各地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A.光照B.热量 C.水分D.土壤 答案 B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各地春耕春播时间整体呈现由南向北推迟的特点,2~5月间我国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热量逐渐减少,致使春耕春播时间自南向北推迟。 (2017·宿迁学测一模)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是根据当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的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水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耕作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图1为“稻鱼鸭生产景观图”,图2为“稻鱼鸭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影响“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最主要自然条件是() A.植被B.水源 C.地形D.土壤 答案 B (2016·南京学测一模)2016年1月中旬,“新疆特色产品年货节”在淘宝启动。继红枣、葡萄干、核桃后,面粉、大米等农副产品也将“触网”。基于电子商务的产、销、购服务渗透到农村,有利于新疆农产品直接面向全国的消费者和市场。据此完成下题。 3.新疆发展农产品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丰富B.土壤肥沃 C.光照充足D.市场广阔 答案 C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5)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1.何谓经济地理学?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6.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7.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8.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9.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5)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4)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1.概念题: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一.区位问题的类型 (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如果题目中设计到这类的问题,答案要点一般从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这两个方面来答题 批注,此题问题只是选择其中某一个要素来回答,合理的话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合理,那条件又是什么,比如评价我国东北农业的区位条件 答案要点:有利的:自然: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地表有深厚的黑土,土壤肥沃。社会条件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耕作,机械化水平高。不利的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易受寒潮的影响,有低温冻害 (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三)几个区位方案比较注:此类比较问题,如比较区位条件的不同,那么在答这类问题时,把各自的条件一一罗列出来,再选择那些是不同的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1.农业区位(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2.工业区位(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3.城市的区位(1)区位要素(宏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②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矿产);交通运输;政治;军事;宗教。③新兴要素:科技;旅游。(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因素(微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流向、气候(风向)、植被分布。②历史因素:城市职能、知名度。③经济因素:距市中区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④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4.交通的区位(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①经济因素(决定因素):合理布 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②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③科技因素(保障因素)。④自然因素(制约因素):地形;地质;气候。

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上海区位

经济地理学 班级:09资环 姓名:李肖肖 学号:0914021047

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上海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上海的经济活动内容、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以及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研究上海 的区位,结合《经济地理学》一书,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上海、经济活动内容、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引言: 李小建在他主编的《经济地理学》一书中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以及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一、上海市经济活动的内容 上海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 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二、上海市经济活动的区位 1、港口区位因素: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 (1)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从地形地势角度看,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 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从水文角度看上海港毗邻长江和黄浦江。 (3)从气候角度看,上海港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无结冰期,便于通航(具体到其他海港,可能还要考虑结冰期、风浪、洋流等自然条件)。 (4)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上海港通过长江干支流和铁路、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集散客货流,这是世界上其他大港所无法比拟的。 (5)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6)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2、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上海的汽车站的区位特点有:

交通区位分析方法总结

提高解题技巧途径——重视记忆地图,根据题意提取信息 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 工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东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意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在复习大洲.大洋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地形.气候区等。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三,在复习区域地理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电灯,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会稳定提高地理得分率。 三.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在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1.寻找适合复习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高考考纲: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对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农作物分布的考查。 2.从考核方式上看,信息多以文字材料、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等方式呈现。 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分析论证能力。 命题趋势: 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在今后仍是考查的重点。侧重对能力的考查,重在分析农业的影响因素、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方向等方面。 【展望高考】——农业区位问题的类型 1、评价某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全面性) 2、判断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主导性) 3、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变化因素(动态性) 【解题技巧】——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1.全面性——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如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青藏高原河谷农业、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华北平原旱作农业主要的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因素: 东北平原——有利区位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不利区位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有利区位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 不利区位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区位是光热充足; 不利区位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有利区位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 不利区位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主导性——寻求主导需求 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评价,农业区位的决策,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3.动态性——农业区位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因素比较稳定,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快: ①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②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通过发展温室农业、梯田农业、灌溉农业,分别改造了、、等自然区位因素。

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是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的。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8个县市区,总人口640.09万。中心城区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63.8万。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首位,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平原林业等优势产业。荆州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轻工、化工、纺织、电子等五大工业门类,是湖北省重要的纺织、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其区域优势主要有: 1.地理优势 从地理上看,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裹樊。。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平稳的地势使得交通运输较为方便,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从气候上看,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成就了“鱼米之乡”。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2.交通运输优势 在荆州市境内有318国道\207国道、G50沪渝(原汉宜)高速公路\G55二广(原襄荆)高速公路呈十字状交汇,有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在建)、荆岳长江公路铁路大桥(已规划),还有14条省级公路以及多条县乡公路。荆州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总通车里程近一万公里,城区内客运站主要有沙市区的长途车站、红门路沙市汽车客运站、江津路车站、燎原车站和荆州区楚都车站(江陵等车站合并),由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 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长江483 公里黄金水道穿越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横贯荆州城区的汉宜高速铁路作为国家的“四横四纵骨架客运专线”之一的沪汉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另外荆(州)——岳(阳)的铁路定于2009年底开工。荆州从此将结束没有火车客运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