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钢丝拉拔生产(第四章)-钢丝热处理

理论计算法,经验归纳法、实验法等。
4.2连续式索氏体化处理
(1)理论计算法
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很大,工厂生产所定的钢丝加热时间,多 不用理论计算方法。
(2)经验归纳法
钢丝加热时间主要与钢丝直径、钢丝加热温度、炉子的形式和炉温曲线等有关。 为此,按不同炉型和温度制度,分析总结归纳大量实际资料,建立一些经验公 式或图表,可用来估算所需的加热时间。
目的:
(1)消除热轧线材中组织缺陷、非平衡组织和粗大晶粒,使机械性
能均匀。
(2)消除由于拉拔过程所引起的硬化和脆性,提高其塑性和韧性,
以利于加工过程继续进行。
(3)保证成品钢丝获得所需要的机械性能和金相组织。
分类: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低温退火等。
4.1钢丝热处理的目的和种类
(1)球化退火 钢丝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通常取Acl与Ac3或Acm之间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再以不大
例如:对盘条进行退火或正火处理。
4.1钢丝热处理的目的和种类
二、钢丝热处理的种类
1、正火处理 2、等温淬火处理 3、退火处理 4、回火处理
5、调质处理
4.1钢丝热处理的目的和种类
1、正火处理 定义:将钢丝或线材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
Acm(过共析钢)以上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 随后在空气中进行冷却,以获得珠光体组织的热处 理方式,称为正火处理。 用途:正火处理往往作为碳素钢丝的中间处理过程, 而不作为钢丝拉制的成品处理。 主要目的:软化钢丝。
(大于加热钢丝的破断拉力),使钢丝发生断裂。遇到这种情况应减慢 热处理速度,并适当降低炉温,以防止钢丝过热。
4.2连续式索氏体化处理
经验公式一:
按上式计算表明,钢丝直径愈大,钢丝热处理速度则愈小。但该式所得
附录-1综合练习答案-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函授教育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函授教育课程作业年级:层次:专业名称:课程名称:作业序号:学号:姓名:第四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2.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以及。
4.贝氏体分为和两种。
5.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和等。
6.根据淬火介质不同,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7.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有、等。
8.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9.化学热处理是由、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10.化学热处理包括、和等。
11.目前常用的渗氮方法主要有渗氮和渗氮两种。
二、单项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 M f; C. A1。
2.为了改善高碳钢(W C>0.6%)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选择作为预备热处理。
A.正火; B. 淬火; C.退火;D.回火。
3.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选择在,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则应选择在。
A. Ac1+30℃~50℃;B.Ac cm以上;C.Ac3+30℃~50℃。
4.调质处理就是的热处理。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
5.化学热处理与其它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
6.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处理,才能达到表面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目的。
A.淬火+低温回火;B.正火;C.调质。
三、判断题1.高碳钢可用正火代替退火,以改善其切削加工性。
( )2.淬火后的钢,随回火温度的提高,其强度和硬度也提高。
( )3.钢的最高淬火硬度,主要取决于钢中奥氏体的碳的质量分数。
( ) 4.钢的晶粒因过热而粗化时,就有变脆的倾向。
( )四、简答题1.指出Ac1、Ac3、Ac cm;Ar1、Ar3、Ar cm及A1、A3、A cm之间的关系。
2.控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措施有哪些?3.简述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A1~M f温度之间,不同温度等温时的转变产物及基本性能。
钢的热处理

退火:P+F 正火:S+F 淬火高温回火:回火S 淬火低温回火:回火M,强度增加,塑性降低,1热处理: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
2根据加热、冷却方式的不同及组织、性能变化特点的不同,热处理可分为下列几类:普通热处理其它热处理表面热处理。
按照热处理在零件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同,热处理工艺还可分为: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3亚共析钢,过共析钢,共析钢的奥氏体化: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的珠光体加热转变为奥氏体过程与共析钢转变过程是一样的,即在Ac1温度以上加热无论亚共析钢或是过共析钢中的P 均要转变为A。
不同的是还有亚共析钢的F的转变与过共析钢的Fe3CⅡ的溶解。
更重要是F 的完全转变要在Ac3以上,Fe3CⅡ的完全溶解要在温度Accm以上。
即亚共析钢加热后组织全为奥氏体需在Ac3以上,对过共析钢要在Accm以上。
4奥氏体:奥氏体是C在γ-Fe中的固溶体, C原子在γ-Fe中处于由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
奥氏体转变的驱动力及形成步骤:相变释放的自由能和系统内能量起伏。
形核,晶粒长大,参与碳化物溶解,成分均匀化。
奥氏体有两种形成机理:扩散方式和非扩散方式。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符合相变的普遍规律,包括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5为何A晶核优先在F与Fe3C相界产生?F和Fe3C界面两边的C浓度差最大,有利于为A 晶核的形成创造浓度起伏条件。
F和Fe3C界面上原子排列较不规则,有利于提供A形核所需的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条件。
F和Fe3C界面本来已经存在,在此界面形核时只是将原有界面变为新界面,总的界面能变化较小6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原始组织钢的碳含量合金元素。
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钢的化学成分(碳含量、合金元素)冶炼方法的影响原始组织的影响孕育期:由于形成奥氏体需要原子的扩散,而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故P在保温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形成A晶核,这段时间称为“孕育期”。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热处理工艺

淬透性一般可用淬火临界直径、截面硬度分布曲 线和端淬硬度分布曲线等表示。由于钢中化学成分的 波动,表示钢淬透性硬度曲线有一个波动范围,被称 为淬透性带。 钢材的淬透性与淬硬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淬火硬度高的不一定淬透性好,而硬度低的钢材也可 能具有高的淬透性。 一般机械制造行业大多以心部获得50% 马氏体为 淬火临界直径标准,对于重要机加及军工行业则以心 部获得90 %马氏体作为临界直径标准,以保证零件整 个截面都获得较高力学性能。
2.加热与保温时间
五、钢的回火与回火工艺
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回火。
1、回火的目的
• ⑴ 降低淬火钢的脆性,消除或减少淬火钢的内应力。 • ⑵ 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所要求的性能。
• ⑶ 稳定工件尺寸,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第四节 钢的表面淬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些退火也可在临界点以下) 保温一定时间,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 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铸、锻、焊件毛坯的热处理。
• 1、退火的目的 • 1)降低钢件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 2)消除工件内应力,稳定尺寸。
• 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 4)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一、钢的渗碳 渗碳是将钢件加热到奥氏体状态下,于富碳介质 中长时间加热,使碳原子渗入表层,增加钢件表层的 含碳量,然后通过淬火获得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达 到提高强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的目的。 渗碳一般用含碳0.1~0.25%的低碳钢。 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1、渗碳方法
⑴ 气体渗碳(煤油、苯、甲醇+丙酮) 渗碳介质的分解—吸收—扩散三个基本过程。 主要应控制好加热温度(930 º C)和保温时间。 温度越高,渗速越大,扩散层越厚,但晶粒越大,使 钢变脆。保温时间取决于渗层厚度,但时间越长,扩 散速度减慢。钢件渗碳几小时到几十小时,可得到 0.5~2mm的渗碳层深度。 ⑵ 固体渗碳 ⑶ 液体渗碳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
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保温 温度 临界温度 冷 加 热 却 时间
热处理工艺曲线示意图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和作用
热处理的三大要素
①加热( Heating) 目的是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组织。
种类: 扩散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
第二类退火:
目的和作用: 以改变组织和性能为目的,获得以珠光体为主的组织,并使钢中的珠光体、 铁素体和碳化物等组织形态及分布达到要求。 种类: 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
钢的热处理-钢的退火与正火
完全退火(Complete Annealing)
热处理的作用
改善钢(工件)的力学性能或工艺性能,充分发挥钢的性能潜力, 提高工件
质量,延长工件寿命。
重要结论:
材料是否能够通过热处理而改善其性能,关键条件是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 中是否发生组织和结构的变化。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三、热处理的类型
1.按加热、冷却方式及钢的组织、性能不同分类
时间 / s
马氏体转变时产生的组织应力。
温度 / C
Ms
理想淬火介质的冷却曲线
钢的热处理-钢的淬火与回火
常用淬火介质:
①水 特点:经济,冷却能力较强,但在Ms点附近冷速过快。 适用范围:碳钢。 盐水:盐或碱的水溶液,高温冷却能力比水强,适用于碳钢。 ②油
特点:低温区(Ms点附近)冷速缓慢,可有效降低变形和开裂倾向,
两个方面的问题:
冷却速度大,容易获得马氏体。 冷却速度大,内应力大,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大。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 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 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钢的化学热处理

渗剂
吸收: 析出的活性原子克服表面能垒进入金属表面, 形成固溶体或化合物。
Fe〃[C]吸附 → Fe〃C溶
溶解
3Fe〃[C]吸附 → Fe3C
化合
吸收必须进行得足够快,否则会因发生其它反应而失去活性 。 吸收能力与钢的表面活性有关,表面缺陷多(位错、晶界露 头)、粗糙、干净无污染则表面活性高,吸附力强,可促进化 学热处理。
常用的气体介质: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
使用时,直接通入炉罐里。 CH4→2H2+[C]
2CO→CO2+[C]
CO+H2→H2O+[C]
良好的渗碳介质应具备下列条件:
价格低廉,安全卫生,易于获取; 具有较好的活性,既保证能获得较高的渗碳速度,同时不致使
渗碳层碳浓度过高,而造成大量的过剩碳化物;
5)化学催渗:渗剂中加入一定的化学药剂或触媒剂以加速分解或吸收过程
6)物理催渗:eg:高频电场下的扩散。
化学热处理进行的条件:
1. 渗入元素的原子必须是活性原子, 而且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 2. 零件本身具有吸收渗入原子的能力, 即对渗入原子有一定的 溶解度或能与之化合, 形成化合物。
分解、吸收、扩散三者的协调进行是确保化学热处理成功进行的关键。
产生的“碳黑”“焦炭”少。 渗碳剂分解产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易形成过
多的碳黑附着在零件表面,使渗碳不均匀;附着在炉壁上,使
炉罐导热性差,从而使渗碳速度降低,同时也增加清理时的麻 烦。 含硫量低。
举例:
18CrMnTi钢汽车后桥主动伞齿轮渗碳工艺
固体渗碳:
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采用适当的方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它能提高零件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此外,热处理还可改善工件的工艺性能﹑提高加工质量﹑减小刀具磨损。
钢的热处理方法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表面热处理等五种。
热处理方法虽然很多,但任何一种热处理工艺都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所组成的,因此,热处理工艺过程可用在温度一时间坐标系中的曲线图表示,如下图所示,这种曲线称为热处理工艺曲线。
退火与正火一、退火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後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退火的主要目的是:(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於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2)细化晶粒,均匀钢的组织及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後的热处理作准备。
(3)消除钢中的残余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AC3以上30~50℃),随之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工艺方法。
在完全退火加热过程中,钢的组织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变为细小而均匀的平衡组织(铁素体+珠光体),从而达到降低钢的硬度、细化晶粒、充分消除内应力的目的。
完全退火主要用於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结构钢的铸件、锻件、热轧型材等,有时也用於焊接结构件,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因过共析钢完全退火需加热到AC CM以上,在缓慢冷却时,钢中将析出网状渗碳体,使钢的力学性能变坏。
(2)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以不大於50℃/H的冷却速度随炉冷却下来,使钢中碳化物呈球状的工艺方法。
球化退火适用於共析钢及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
这些钢在锻造加工後进行球化退火,一方面有利於切削加工,同时为最後的淬火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 300
Ms
A→上 过 B 冷 A
上B
A→下B
下B 50~60HRC
200 100 0 -100 0
Mf
低温转变,MS ~ Mf 过冷A →马氏体 ( M )
A→M
M+A'
60~65HRC
M
1
10
10
2
10
3
10
4
5 10 时间/s
(2)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的分析 ①线的意义
A1 向右移 Ms Ms 含Cr合金钢 向 下 移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温度越高, 保温时间越长, 碳化物溶解充分, 奥氏体成分均匀, 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从而 使 TTT曲线向右移。
2.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 (1)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简称CCT曲线)
冷却方式示意图
等温冷却 — 将钢迅速冷 却到临界点以下给定温度,进 行保温,使其在该温度下恒温 转变。 连续冷却 — 将钢以某种 速度连续冷却,使其在临界 点以下变温连续转变。
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冷却到A1线下暂存的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 (1)过冷奥氏体的等 温转变曲线的建立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曲线可综合反映过冷奥氏 体在不同过冷度下的等温 转变过程:转变温度、转 变时间、转变产物的关系 曲线。因其形状通常像英 文字母“C”,故俗称其为 C曲线,亦称为TTT图。
连续冷却无贝氏体转变且较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向右下方移一些。
Ps线为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开始线; Pf线为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终了线; K线为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中止线。
(2)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在连续冷却转变中的应用
将连续冷却速度曲线绘在等温转变曲线图上,根据它与C曲 线相交的温度区间内所对应产生的等温转变产物,就可定性地 确定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实际晶粒度
钢在加热时所获得的实际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实际晶粒度决定钢的性能。
(二)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一般加热速度下,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
长, 晶粒粗大.
(2)加热速度:加热温度一定时,加热速度越快, 则 的形核率越高, 起始晶粒越细。
(3)合金成分:
(一)共析碳钢A形成过程示意图 1. 奥氏体的形核
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 相界面上形成。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核
2.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逐渐长大,一面 与渗碳体相接,另一面与铁素体相接, 是新相奥氏体的相界面同时往渗碳体与 铁素体方向的推移过程,依靠铁、碳原 子的扩散,使其邻近的渗碳体不断溶解 和邻近的铁素体晶格改组为面心立方晶 格来完成的。
对于过共析钢,平衡组织是Fe3CⅡ+P,当加热到 AC1以上时,P→A,在AC1~ACCm的升温过程中,二次 渗碳体逐步溶入奥氏体中。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一)奥氏体的晶粒度 起始晶粒度
钢加热时,当珠光体刚刚转变为奥氏体时,奥氏体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
钢加热到930℃±10℃、保温8小时、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 表示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 本质细晶粒钢:奥氏体晶粒不容易长大的钢 本质粗晶粒钢:凡是奥氏体晶粒容易长大的钢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与共析钢的区别是有先共 析相。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珠光体向奥氏 体的转变,然后再进行先共析相的溶解。这个P→A 的转变过程同共析钢相同,也是经过前面的四个阶 段。
对于亚共析钢,平衡组织F+P,当加热到AC1以上 温度时,P→A,在AC1~AC3的升温过程中,先共析的 F逐渐溶入A中。
(4)影响TTT曲线形状与位置的因素
1) 含碳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的C曲线比共析钢多一条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线, 过共析钢的C曲线比共析钢多一条二次渗碳体的析出线。
温 度
亚共析钢的C曲线随含碳量的增加右移; 过共析钢的C曲线随含碳量的增加左移。 A1
亚共 析钢
过共 析钢
共析 钢
时间
(2)奥氏体中含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Co,AL外, 所有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使其稳 定性增大,C曲线右移动;溶入较多碳化物形成元素, 使C曲线出现两个鼻尖。 A1
第4章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
采用适当方式对材料或工件在固态下进行加热、 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组织结构,从而获得 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
4.1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奥氏体化的过程 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都要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获得 全部或部分奥氏体组织,即进行奥氏体化,加热时形成的奥 氏体的质量,对冷却转变过程及组织、性能有极大的影响。 通常将加热时的临界温度标为Ac1、Ac3、Accm;冷却时 标为Ar1、Ar3、Arcm。
适用范围:亚共析钢的铸件、锻件及型材。
2)球化退火(过共 析钢) 定义:将钢加热到Ac1 以上20-40 º C,保温一 定时间后,随炉缓冷, 使钢中所有渗碳体呈球 状的工艺方法。 当加热温度稍高于 Ac1时,在缓冷过程中,会以渗碳体质点为 核心形成球状渗碳体。
若加热温度过高,缓冷后形成片状渗碳体。
4.3 钢的退火与正火
按工序位置的先后,热处理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 终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为达到工件加工工艺和最终热处理的要 求而需要的预备组织和性能所进行的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为获得工件在使用条件下要求的组织和 性能所进行的热处理。
一 钢的退火
1)完全退火
定义:将钢加热Ac3以上30- 50º C,完全奥氏体后,保温一定时 间后随炉缓冷。 组织:细小而均匀的平衡组织,由于加热温度较低,得到细晶 粒的A,从而使晶粒细化。 目的: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以利于切削加工。
1.水
水的冷却能力强,但低温(300-200℃)冷却速度
仍然很大,只使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件。
为提高水的冷却能力,可加入少量的盐或碱,用食 盐水溶液淬火的钢件,容易得到高而均匀的硬度和光洁 的表面。
2.油
•
油在低温区冷却能力较理想,但高温区冷却能力太小, 使用于过冷奥氏体稳定性较大的合金钢淬火,不适用于碳
4)去应力退火
定义:将钢加热到Ac1以下(一般约为500—650 º C),保温 后随炉缓冷至200--300 º C出炉空冷,又称低温退火。
目的:经铸、锻、焊等加工制成的毛坯中往往存在残余应 力,如不及时消除,会引起钢件的变形或开裂。 消除铸件、锻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没有发生组织 变化) 适用范围: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及机械加工件 等。
②区的意义——孕育期:等温停留开始至转变开始之间的时间。 (3)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①高温转变(在A1~550℃之间)——珠光体型转变 组织名称 符号 P 珠光体 S 索氏体 T 托氏体 转变温度范围℃ Ac~650 650~600 600~550 硬度 15~25HRC 25~35HRC 35~40HRC 放大倍数 <500× >1000× >2000×
过冷A的等温转变
过冷A : T < A1时,A不稳定。
800 700 600 500 T/℃
A1
共析钢的C 曲线
A
始 转变开
A等温转变曲线 (TTT 或 C 曲线)
过 冷 A
A→P
转变结束
P 5~25HRC S
25~35HRC 35~40HRC 40~50HRC
A→S A→T
T
高温转变,A1 ~ 550℃ 过冷A → P 型组织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临界点
临界温度 平衡时:A1、 A3、Acm
加热时:Ac1、 Ac3、Accm
冷却时:Ar1、Ar3、Arcm
实际相变温度与理论转变温度之间的关系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加热分两种:一种是 在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 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一、奥氏体的形成 晶格重构和Fe、C原子扩散的过程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2.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回火
钢在淬火后,为消除残余应力及获得所要求的组织
和性能,将淬火后的钢加热至A1以下的某一温度,
保温一定时间后进行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马氏体组织,以提高钢件的硬度和耐磨性。 一般淬火后的钢都要进行回火,才能使钢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1.淬火工艺
(1)淬火加热温度 ①亚共析钢:淬火温度一般为Ac3以上30~50℃,淬火 后得到均匀细小的M。
缓慢冷却时(炉冷,700-650℃)—过冷A将转变为珠光 体,呈粗片状,硬度为170HB~220HBS。 稍快速度冷却时(空冷,650-600℃)—过冷A转变为索氏 体,为细片状组织,硬度为25HRC~35HRC。 采用油冷时(570℃左右)—得到的组织为托氏体+马氏体。 硬度为45HRC~55HRC。 快速度冷却时(水冷V>VK)—奥氏体将过冷到Ms点以下, 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硬度约为65HRC。
A 长大
3. 残留渗碳体的溶解
铁素体先于渗碳体消失。因此 ,奥氏体形成后,仍有未溶解 的渗碳体存在,随着保温时间 的延长,未溶渗碳体将继续溶 解,直至全部消失。
残余Fe3C溶解
4.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延长保温时间,让碳原子 充分扩散,才能使奥氏体 的含碳量处处均匀。
A 均匀化
(二)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
目的及应用:
1)对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结构、零件,可用正火最为最 终热处理,以提高其强度、硬度和韧性。
2)对低、中碳钢,可用正火作为预备热处理,可提高 硬度和强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3)对高碳钢,正火可抑制渗碳体网的形成,可为球化 退火作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