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排序与衔接
八年级上册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八年级上册句子的衔接与排序一、句子的衔接句子的衔接,实际上是语言表达上连贯的要求。
它要求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以贯之,脉络清晰,文气顺畅,准确而又完整。
句子衔接题由两部分组成,即题干项和衔接项。
不管何种类型的衔接题,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即分析理解题干项,把握题干项与衔接项之间的关系,这是解此类题的突破口。
【解题技巧】1.看陈述对象是否一致在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如果随意转换话题,就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
因此解答句子衔接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等)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
2.看句子结构是否对应句子的结构是指句子按照一定的形式来组词成句。
在解答句子衔接题时,可以看衔接句与其前后句子中的词语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短语类型(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后补短语、连谓短语、介词短语等)和句式特点(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疑问句、排比句、比喻句等)是否照应。
如果破坏了这种照应,语句也就失去了连贯性,衔接也就不恰当了。
3.看逻辑关系是否相符看句子是否衔接得好,还要看其在意思表达上是否符合客观事理,是否合乎思维规律,是否合乎逻辑。
因此,理清题干项与衔接项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因果、条件、递進、并列、总分、轻重、快慢等,有助于我们明确答案。
4.看语句前后是否呼应如果用以上三种方法来分析都难以突破的话,我们应该综合起来考虑,从语句前后的呼应关系来分析。
因为语句衔接既需注重行文结构的前后呼应,又要注重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以及内部层次上递下接、语气连贯、语势酣畅、圆合无缝。
小试牛刀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手写汉字作为母语表达的基本能力,随着其实用功能的淡化而弱化。
可以想象,在快节奏、高频率的信息表达时代,。
语文中考总复习《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语句的衔接与排序考点透视语句的衔接与排序属于“语言连贯”的考察范围,“语言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相互照应。
“语言连贯”是中考考查句子运用的一个重要考点,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选句填空型,一是语句排序型。
语言连贯题的两种命题形式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排列句子的语序。
其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律性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知识讲解语句衔接与排序的原则把若干句子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要注意句子内容的衔接,语气的通顺畅达,也就是要注意连贯。
1.句子衔接要做到:(1)话题保持同一,对于记叙类,陈述的角度要一致,即陈述对象(通常就是主语)不可轻易更换;对于议论类,观点前后要一致,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
(2)内容要合乎事理,符合逻辑,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语句要前后照应,比如问与答的照应,前面的排序与后面的排序的照应,指代的前后照应,句式的前后照应,关联词的前后照应等。
2.调整句子应遵循:(1)中心和思路是排序的内在依据,因此明中心理思路最为重要。
明中心,对于记叙说明类,要明确记叙说明的对象;对议论类,要明确论题或论点。
理思路,记叙说明类,要理出记叙说明的顺序,议论类要理出论证的顺序和层次。
(2)抓语言标志。
比如前后呼应的关联词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词语,重复出现的相同句式,前后对应的句子,表示顺序的词语等,这些都是排序的依据,应充分加以利用。
调整句子的顺序,一般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排定中间。
也有的从局部开刀,再逐步扩展到全体,比如说,首先认准了⑤和③连在一起,且必须⑤句在前,③句在后,如果有选项,凡不是⑤③排列的选项一律排除,然后再把剩下的选项比较一下,找出不同点,对照文句,很容易选出答案。
如果无选项可以利用,排定⑤③后,再看⑤与哪一句有关联,③与哪一句有关联,这样一步一步排下去,也能调整好全部语序。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的解题技巧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的解题技巧
(1)看语段的表达方式。
记叙性语段,可根据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衔接;说明性语段,可根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衔接:议论性语段,可根据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思路(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来衔接;描写性语段,要根据语境、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
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
(2)看语句的逻辑关系。
无论什么性质的语段,语句与语句之间总有一定的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
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
(3)看句中有无关键词。
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重点是寻找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能将上下句很轻松地衔接起来。
①关联词,如“也、而、因为、虽然、但、于是”等等。
②代词,如人称代词“你、我、他(她)”,物称代词”它”、近指代词“这、这种”等。
所谓排序题,就是给出一组打乱了顺序的句子,要求考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排列,使其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
排序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即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
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中考语文“句子的衔接和排序”考点综合全解

中考语文《句子的衔接和排序》考点综合全解考点梳理句子的衔接句子的衔接是对语言的连贯性的考查。
语言衔接正确,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各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即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第二,句子间要有合理的顺序,形成清晰的思路;第三,体现语言的呼应。
句子的排序句子的排序是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在逻辑性的考查,通常要求把几个顺序被打乱的句子重新排列,使其顺序合理,意思表达得清晰。
排列句子的顺序通常要按照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初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将所有给出的句子默读一遍,理解句子的意思,弄清这些句子构成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步:复读,找出先后次序。
理解句意后,要抓住句子中表示顺序的关键词语,如“先”“然后”“黄昏”“春天”“东面”等,确定语段的顺序,据此初步确定句子的顺序。
语段通常的顺序包括:时间先后的顺序、空间转换的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等。
第三步:再读,确定排列顺序。
初步确定好句子的顺序后,要进行反复阅读,检查这些句子连接起来的意思是否通顺、合理,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句子的排列顺序。
《句子的衔接和排序》考点题型全解考点1 句子的衔接例1 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__________。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A.生长的便成了空壳B.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C.不生长的成不了空壳D.不生长的便成就了一生【解析】首先仔细阅读给出的句子的特点,“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水”中运用了“不是”“不”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由此可以判断在句子形式上只有B、C、D符合要求。
然后根据内容来分析,C和D在内容上不符合常理,所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B考点2 句子的排序例2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边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制作:大栗港镇中心学校 熊狮 指导老师:熊喜
什么是“语言的连贯”?
语言的“连贯”,就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 接自然、顺畅,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
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顺序, 前后的呼应。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考查目标:语言运用的连贯性、语感水平和思维能力。
情况分析:丢分率高,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 成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造成排序时的盲目性和仓促性。
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
项是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B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 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
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
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 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④②⑤ C.③①②④⑤D.①③②④⑤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 派无尽的潇洒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④②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②④①③ B. 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温馨提示:有没有在内容上或结构上总起或总结文章的句子?
例2、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
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语句排序与衔接考点讲解

中考语文语句排序与衔接考点讲解一、选择型排序以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一般会给出多个句子,将句子顺序打乱,设置为ABCD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衔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这类题由于没有设置语境,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符合,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第一步,把握基本内容。
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第二步,初步分层归类。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
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第三步,连缀排列顺序。
这是排序的关键一步。
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接成大句群。
第四步,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上,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
若检查出不当之处,应立即调整。
在整体审读之后,最终确定。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解答:1.巧用排除法排除法,就是通过排除(否定)错误选项而求得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适用于解答选择题。
因为“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所以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要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得多。
2.求助代词法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
如果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快速确定语句的顺序。
3.确定总领句要保持语言的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
做排序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材料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第十三讲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1.(2017·贵州黔东南)填入下列句子的语句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是( D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的山水风 光,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
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①③② C.②①③ B.③②① D.③①②
3.筛选主题句:只要认真分析筛选出作者写作意图的主题句,就能读懂文 意,确定选项。 4.把握对象:前后相衔接的语句,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
5.剖析结构:对填充句子前或后的单句进行结构分析。
6.注意照应:文句间一般存在着语义上的照应关系,包括简句和问句间的
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的照应等。
7.揣摩语气:同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意思和感情就有所不同,因此 要保持前后一致的语气。 8.比较色彩:选词句时应注意与整个表达过程语体色彩或感情色彩一致。
构成。这种舱__________。因为气球在充气时膨胀,漏气时塌瘪,其内部没
有支撑结构;而帐篷可依赖其支撑结构折叠和展开。
A.虽然是通过充气膨胀的,但它更像帐篷而不像气球
B.虽然它更像气球而不像帐篷,但是不可通过充气膨胀 C.虽然它更像帐篷而不像气球,但是可通过充气膨胀 D.虽然不是通过充气膨胀的,但它更像气球而不像帐篷
② 。 啊,________
A.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①迅速蔓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①迅速蔓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2.(2017·湖北黄石)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充气式太空舱又称比格罗可拓展活动舱 ,由铝质支架和可折叠的特殊面料
句子衔接与排序的八种技巧

句子衔接与排序的八种技巧句子衔接与排序的八种技巧引言句子衔接和排序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巧。
好的衔接和排序能够使文章更连贯、更有逻辑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跟随作者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八种常用的句子衔接与排序技巧,帮助你写出更流畅和有条理的文章。
1.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连接句子和段落的重要工具,能够使文章的转折和衔接更加自然。
常见的过渡词有“然而”、“同时”、“另外”等。
通过使用这些词语,可以明确句子间的关系,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
2. 采用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相同重要程度的内容并列在一起,强调它们的同等重要性。
可以使用逗号或者连词“和”、“或”等来连接不同句子,实现并列结构的效果。
3. 使用顺序连接词顺序连接词可以用来表示事件、事物按照时间或顺序发生的关系。
比如“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可以帮助读者明确句子的排列顺序,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性。
4. 运用逻辑连接词逻辑连接词可以在句子中表达逻辑关系,如因果、比较、转折等。
常见的逻辑连接词有“因此”、“但是”、“相比之下”等。
通过使用逻辑连接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5. 利用指代词指代词可以代替前面已经提到的名词或短语,避免重复使用,使句子更简洁清晰。
比如使用“它”、“这”、“那”等指代词来代替前文提到的名词,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6. 运用转折句式转折句式可以突出不同观点或者情况的对比,使文章更富有变化,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使用转折词语如“然而”、“相反”、“即使”等,可以有效地引出新的观点或情况,并与前文进行对比。
7. 设置层次结构对于复杂的内容,可以采用层次结构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通过使用标题和副标题,把内容分成几个层次,读者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阅读起来更加方便。
8. 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句子与前后文的衔接和联系。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明确,避免出现过多无关或重复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排序与衔接例1.(2007年山东滕州市)给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献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宽阔拥抱生活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指点迷津:这里的叶、花、子、藕都有与之对应的精神品质:叶——宽阔,花——芬芳,子——孕育未来,藕——寂寞地呆在泥土里。
所以这题应选B项。
第一步:明确中心话题:浏览各句,看各围绕一个怎样的意思说的。
例: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本题参考答案:②⑤③①④答此题时,要注意“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第②句应为中心句,按句内语序要先从门的作用谈起,所以第⑤句排在第二位,第③句又紧承“出进”话题而谈,①④两句又紧承第③句话题,从“不仅仅……进来出去”谈到“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第二步:理清句子思路:语言表达都应该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排序题更是如此。
这样我们可以确定这段话的大致层次: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例1、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极目远望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④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A.③⑥①②④⑤B.①③⑤④⑥②C.③⑥④⑤①②D.①④⑥②③⑤这段话是描写海浪情景的,我们在描写时,一般都是按照我们的观察顺序来写的,我们观察时特别是在空旷的地方都是先看到远的景物,后看到近的景物,从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极目远望”是领起句,后面的几句按由最远的情景开始,同时兼顾比喻和搭配,③⑤是一个远景单元,④⑥是一个近景单元,由远①及近②,答案B就出来了。
例2:(2008年江西中考试题)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
②此外,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
③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正常状态下,一辆小汽车开过去膜都不会被压破。
④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⑤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
A.①④⑤③②B.①⑤④②③C.④①③⑤②D.④⑤③①②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
说明性文字都有明确的说明对象和一定的说明顺序。
因此完成这类试题关键在于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我们可以根据第④句判断该语段的说明对象是“水立方”,剩下的几句分别介绍“水立方”材料的特点,抓住关键句“膜的耐压性非常强”“膜的延展性也很好”“此外……”,可以明确这段文字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这些明确了,答案也就不言而喻。
答案:C。
例3.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了,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
②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
③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④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⑤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A.①⑤②③④B.⑤①②③④C.⑤①③②④D.⑤②①③④例4.(2007年河南省实验区)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式样。
下面介绍奖牌的句子,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奖牌背面镶嵌玉璧②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③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④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⑤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A.①②④③⑤B.③⑤①④②C.①⑤④③②D.③②①⑤④指点迷津:这段话主要是介绍奥运会奖牌的式样。
其实做这道题只要抓住它介绍的方式就能理清它的顺序,这道题的介绍方式是先介绍奖牌的主体部分(中心),再介绍奖牌的局部(周围)。
在介绍奖牌的主体部分时,先介绍奖牌的正面,再介绍奖牌的背面。
所以这里应是:奖牌正面的图案→奖牌背面的玉璧→玉璧正中的图案→奖牌的挂钩。
因此这题选择D项即可。
例5.(2007年云南省)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②绿阴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③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④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⑤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A.③⑤④②①B.⑤④②①③C.③⑤②④①D.⑤②④①③指点迷津:把题目看完就知道这段话也是描写景色的。
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在窗边,顺着窗前的绿阴,就到了绿阴下的柴房,顺着柴房就到了柴房前的主人和小狗,顺着小狗就到了狗身上的光影,最后由“这就构成一幅……图”作一个总结就完了。
这就是用“顺藤摸瓜法”找顺序,所以这题应该选D项。
第三步,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①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③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
④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
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
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1、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是( C )①所以,丙烷被幸运地选做火炬的燃料。
②再说丙烷燃料时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效醒目。
③为什么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选择了丙烷呢?④丙烷不仅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0C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
⑤因为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A、③⑤②④①B、③④①⑤②C、③⑤④②①D、③④②⑤①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①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才可能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②相反,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事业?③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④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⑤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A.⑤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⑤③①②④D.⑤①③④②应试对策句子排序主要根据语句间的逻辑联系和前后照应方面判断。
1、上下文的句式要相互对应;2、总起与分承的照应;3、句子结构的照应;4、词语的照应。
首先,要确定中心,首句或尾句,再排列中间句;也可以从局部入手,再向整体扩展。
其次,要根据相关的词语判断出文段所采用的具体顺序。
若是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便是时间顺序。
若是有明显的表示空间方位或处所的词语,便是以空间顺序为主(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等)。
如果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便可判断可能是逻辑顺序(总分、因果、主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等)。
再次,要抓住语言标志:如代词的指代内容,连词(包括关联词)的连接对象,一些特征性词句(如“总之”、“因此”、“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前后对应的词句等等。
1、(2007年广州市番禺区)在下列语段空缺处填补还原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世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④一片冬日的阳光A.②③①④B.④②①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指点迷津:这里与“饥寒交迫”对应的是“冬日的阳光”;与“看到生活的希望”对应的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与“孤苦无依的人”对应的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与“情感的滋润”对应的是“一场甘霖”。
这样一采用对应法就可以知道是选B项了。
2、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 B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赏。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3、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C )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应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应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②④③①⑤B. ⑤③②①④C.③⑤②④①D.④⑤①②③读一遍后不难发现该语段是对想象力的介绍,③总领该语段,①是对语段的总结,另外三个句子按⑤②④的顺序读来很连贯,感觉很流畅,答案为C 。
4.把“嫦娥一号”卫星开始出使月球的旅程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也就在这一刻,月球将正式拥抱来自中国的“信使”。
这一天,时间将被定格在“11月5日”。
这一刹那,中国“嫦娥一号”将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②在地——月的通道上,“嫦娥”依然将孤独地飞行将近5个昼夜。
③伴随发射点火的巨大轰鸣,在长三甲“大力士”的托举下,“嫦娥”将首先被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5.1万公里、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