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婚嫁风俗

合集下载

结婚礼仪迎娶、拜堂的流程

结婚礼仪迎娶、拜堂的流程

有的绕 三圈,意在驱走凶神恶煞。在高陵县农村,新娘下轿前,婆母要拿个红包袱在轿前一撩,不说话,拿 回去放在新娘被子底下,再放一块麦面,拜完堂要让新娘在上面坐一⅜儿。俗讲为“发家"。 而在韩 城县一些地方,此时婆母则立即奔人洞房,点上灯,在炕上放个木墩子,或抱一下枕头,表示抱孙子, 然后到灶房上香,灶里点一撮干草,拉两下风箱,谚云"烧火抱墩子,明年添孙子与此同时,轿 前则有一男长者,身披红布,一手拿着一个烧红的锌尖,一手端着一碗香醋,绕轿或车顺转三圈,倒 转三圈,一边走,一边往锋尖上洒醋,锌尖不断发出刺溜刺溜的声音,周围散发出一股呛鼻的醋香味, 这叫"打醋坛"。在户县一带,举行打醋坛仪式时,还要念一段打醋坛词: 车到门前打醋坛,逢凶化吉保平安;一打醋坛告天地,大吉大利人心喜; 二打醋坛驱邪气,吉星高照凶煞避;三打醋坛太公到,百无禁忌事事好; 四打醋坛成双对,才布圭人鸾凤配;五打醋坛结良缘,福寿双全度百年; 六打醋坛清雾扬,全家老小保安康;七打醋坛喜心怀,五福临门自天来; 八打醋坛合家欢,光明九洲日月圆;打醋坛,打醋坛,打罢醋坛人心欢。
新娘被 抱上轿时,放声大哭,名为“哭轿”。建国前,华县有这样一首《哭轿歌》: 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 这根铁锁谁制造?紧紧锁我身。 哭声很凄惨,道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辛酸。现在结婚时尽管新娘也有哭的,但《哭嫁歌》 却已发 生了质的变化,表达的是喜庆中的惜别之情,如: 爹妈从小养我大,今日就要去出嫁。 丢下弟弟和妹妹,谁煮茶饭孝爹妈。 哭得情真意切,听了使人动心。 送亲者为男方迎亲人数的T音,必为双数,其中有送亲娘子二至三人,由新娘的姑姑、 姨姨或嫂 嫂担任,如果坐车,送亲娘子则与新娘及迎亲娘子同坐一车。女方亦备车两辆,一车坐人, 一车送饭(为新人婚后第二天准备的饭食),同去的还有新娘的两个小弟弟,手拿红包袱,一个包袱包着装有 钥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家族结婚风俗:
提亲:男女双方的家长在媒人的介绍下商定婚事,男方家长要带上礼品到女方家中提亲。

定亲:男女双方在确定婚事后,要进行定亲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一些礼品,表示诚意和尊重。

订婚:男女双方在定亲之后,要进行订婚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贵重的礼品,如金银首饰等,表示对女方的爱和承诺。

婚礼:土家族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五月或九月举行。

婚礼上,男方要请来乐师,演奏土家族传统的乐曲,女方要穿上传统的土家族婚纱,进行拜堂、敬茶、行酒等仪式。

抬新娘:婚礼当天,女方的亲友要抬着新娘到男方家中,表示送嫁的意思。

迎新娘:男方要在家门口张灯结彩,迎接新娘的到来,还要准备好丰盛的宴席,招待新娘的亲友。

点蜡烛:新娘到了男方家后,要进行点蜡烛仪式,表示新娘已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敬茶:婚礼当天,男女双方要互相敬茶,表示尊重和祝福。

湖北仙桃风俗作文600字

湖北仙桃风俗作文600字

湖北仙桃风俗作文600字The customs of Xiantao, Hubei are rich in tradition and carry with them a unique charm that reflect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region. 仙桃市的风俗习惯是丰富多彩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Xiantao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ere locals participate in dragon boat races and eat traditional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called zongzi. 仙桃市最突出的风俗之一就是端午节,当地人会参加龙舟比赛,吃传统的粽子。

Furthermore, the people of Xiantao also have a deep respect for their ancestors and frequently pay tribute to them through various ceremonies and rituals. 此外,仙桃人民对祖先也怀有深厚的尊重之情,并经常通过各种仪式和仪式向他们致敬。

The cuisine of Xiantao is another integral part of its customs, with dishes like spicy tofu, steamed fish, and lotus root soup being popular among locals and visitors alike. 仙桃的美食文化也是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辣豆腐、清蒸鱼和莲藕汤等菜肴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仪式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仪式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仪式是怎样的?一、迎亲礼1.天婚土家族的婚姻起源于神话传说,传说中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相爱并私定终身,世世代代为人类结合姻缘。

因此土家族迎亲礼中有天婚这一环节,新娘新郎分别扮演牵牛、织女来模拟这一传说,以此表示对神话故事的祝福。

2.请媒土家族男方家族会派人请女方家族组织一次请媒仪式。

男方派出负责请媒的人,穿戴整齐,佩戴土家族特有的装饰品,携带香烛、红绳等礼品,前往女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亲。

这一仪式旨在正式向女方表达求婚的意愿,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二、订婚仪式1.祭祀仪式土家族的订婚仪式通常会在男方家中举行,举办订婚仪式前,会先进行祭祀仪式。

族人会在家中设立祭坛,摆放猪头、鸡鸭等祭品,家长代表族人向土地神、祖先等神灵祈求保佑和祝福。

2.礼品交换订婚仪式中,男方家族将准备好的礼品,如糖果、烟酒等送给女方家族,女方家族也会回赠一些礼品,如绣品、鸡鱼等,以示双方的喜好和友好。

三、婚礼仪式1.迎亲队伍土家族的迎亲队伍很大,通常会有百人以上。

队伍由男方领队,队伍中会有鼓手、吹箫手等人表演传统音乐,队伍会经过女方村庄,展示土家族的独特风俗和文化。

2.入门仪式新娘到达男方家后,会由男方的亲人、朋友组成的队伍迎接。

新娘会踏着七彩絮缎,走过门槛,象征顺利和吉祥。

婚礼的这一环节充满欢乐和喜悦,彰显了土家族传统婚礼的独特魅力。

3.拜堂仪式在土家族婚礼中,拜堂仪式极为重要。

男女双方家族会事先商定好祝词和礼仪,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跪拜祖先和长辈,并进行交换戒指的环节。

这一环节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对双方婚姻的祝福。

四、婚后习俗1.亲子仪式土家族婚姻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亲子仪式。

新婚夫妇进入新房后,会进行一系列象征生育的仪式,如撒发糕、点花烛等。

这些仪式寓意着新婚夫妇要早生贵子,延续家族的血脉。

2.喜宴土家族的喜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喜宴上的菜肴丰盛多样,有鳝鱼、猪肉、羊肉等,寓意着丰衣足食和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结婚风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1.婚前聘礼: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表达求婚之意,聘礼内容包括
金银珠宝、彩礼、礼品等。

2.婚礼日子的选择:中国婚俗认为,一年中有些日子是熏陶善良、有
利于婚姻的,比如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

3.喜字的使用:婚礼现场会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其中喜字是必不可
少的,代表着新人幸福和吉祥。

4.门当户对:婚姻合适与否,门当户对是关键因素之一,要选家境和
家庭文化程度相当的人。

5.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外迎接新郎一家,传统上新娘不会露面,
由其他女亲友替代。

6.敬拜天地:在婚礼现场,新人要敬拜祖先和天地,以示尊重和感恩。

7.相互敬茶:新人亲友在婚礼上要相互敬茶,表示互相尊重和感激。

8.洞房花烛夜:新人进入洞房后,要待女方家长离开后燃起红烛,睡
在床上,寓意着新婚夫妻白首到老、幸福美满。

以上是中国传统结婚风俗的一些常见习俗,虽然有些地区的结婚风俗
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

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

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

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传统婚嫁习俗和礼仪。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中,我们可以见证他们对于婚姻的热爱、真诚与尊重。

1. 准备婚礼在土家族传统中,婚礼的准备工作是一项庄严而严肃的任务。

首先,两家人要通过长辈之间的交流确定婚礼的时间、地点和详细安排。

接下来,女方家庭会准备嫁妆,这是由金银、布料、首饰和其他贵重物品组成的。

而男方家庭则会准备迎娶仪式所需的礼品和必备品。

在这个阶段,两家人通常会共同商量筹备婚礼的细节,以确保婚礼的顺利进行。

2. 迎亲仪式在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中,迎亲仪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新郎一般会带领一群好友和亲属前往新娘家庭,接新娘回新郎家。

在新娘出门之前,她必须先脱下父亲为她准备的白披肩,换上新郎为她准备的红披肩。

这是一种象征着过去和未来的转变,也是对女方家庭的感谢和告别的表示。

接着,新郎和新娘会一起行拜天地、祭祖和拜堂的仪式,表达对天地、祖先和家人的敬意和感谢。

3. 婚礼仪式土家族的婚礼仪式通常有多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饭席仪式和婚礼宴会。

饭席仪式是新娘与新郎家庭之间的第一个正式见面,也是新娘正式入主新郎家庭的象征。

这个仪式中,两家人会共同用饭,以表示关系的融洽和祝福的表达。

随后的宴会是一个盛大的场合,亲朋好友会一起庆祝这对新人的喜庆。

在宴会上,新人会向亲友致谢,并进行跳舞、表演和游戏等互动环节,以增强彼此间的感情,也寓意着幸福婚姻的开始。

4. 结婚之后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和礼仪并不只是限于婚礼当天,它们还融入到新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新婚夫妇会按照传统习俗,完成一系列的彩礼和红包交换活动,以示对对方家庭的尊重和情谊。

此外,在结婚后的日子里,新媳妇必须在丈夫家庭中展示她的能力和美德。

她需要表现出贤良淑德、勤劳持家等传统女性美德,以获得家庭成员的认可和尊重。

总结: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与礼仪在当地人的心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天门婚俗

天门婚俗

天门婚俗我的家乡是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的天门市,地理位置优越,上通荆沙,下接武汉,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

历史悠久的天门市,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三乡宝地,而且在民俗艺术方面也远近闻名。

这次我要介绍的是家乡的婚俗。

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及之前听长辈们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家乡较早以前的婚俗情况。

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订婚手续,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门当户对”,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仪婚“下聘礼”,先派媒人往来沟通问讯撮合,男方同意后,即报知女家,令其开具庚贴,详载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首饰、礼品或者酒肉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以后每逢五端午腊月都要送礼。

结婚以前,男方备衣服、首饰、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俗称“要人”。

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于前一日杀猪,备办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写请贴、接客,婚日设宴招待来客,同时亲友送礼钱(用红纸包),表示贺喜,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称“上头”。

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富者高达五、六十抬,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

迎娶时,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彩旗红灯,声乐前导,锣鼓随行,鞭炮齐鸣,富者有花轿、官轿或大船,一般贫民用小船,小车接待,礼节甚简,娶亲的人走后,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备迎亲。

迎亲的人到女家后,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亲友贺鞭,锣鼓喧天,一路上声乐不停,新娘花轿至男家,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进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后,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舆饭。

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俗称“三天不认大小”。

婚嫁习俗与礼仪

婚嫁习俗与礼仪

婚嫁习俗与礼仪第一节迎娶仪规:一、支客男方的婚礼酒席一般为三天,婚前一天叫“支客”。

席上明确各类帮忙人的职责,一边吃席,一边由执客司用押韵的四言八句把每个帮忙人的工作任务交待清楚,譬如执客司明确洗菜人的职责和注意事项时念道:今夜五更早早起,三人洗菜要齐心。

粗菜细菜分开洗,香料调货准备齐。

宾客都是龙凤体,干干净净吃酒席。

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众多帮忙的人。

二、迎亲用车【2辆】:前一辆坐迎亲的人和媒人,后一辆是新娘乘坐的彩车。

三、迎亲队伍:由5~7人组成1. 下书人/押礼人由新郎同辈中懂仪礼、善言词的人担任,负责解决迎娶中的各种问题和递交邀请新娘全族人吃喜筵的“满家请贴”。

2.迎亲娘子2~3人,由才貌出众、通仪礼、有子女、无身孕的少妇担任,负责为新娘梳妆和引导、陪伴新娘。

3. 报子在两辆车前有一个骑马的报子领头开路。

迎亲的人数去单不去双,回来时加上新娘,便正好是双数。

四祭祖到祖坟烧纸祭祀,并要更换新衣,母亲为儿子戴礼帽,名日“升冠”。

然后按辈份向长辈叩头。

五、第二天是娶亲的正日子,主要是招待娘家的客人,每桌只安排两个上亲,为的是让娘家人都坐上席,同时还要根据上亲的身份地位安排相应的陪客。

1. 燎轿男方的家长点燃一捆于谷草,在新娘要坐的车或轿周围绕一圈,名曰“燎轿”2.迎亲的迟早,按阴阳先生选定的新娘进门的时刻确定,大部分地方凌晨四点左右便备好轿子,到女方家吃一顿臊子面,太阳冒出地面时女方才发亲。

结婚时要给女方送二至四斤大肉,称“礼吊”,并要送猪前蹄一对。

女方将“礼吊”留下,将猪前蹄退回。

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要携带双份挂面及猪的后蹄一对,同回女方娘家,女方家留下挂面,将猪后蹄退回,叫做“蹄蹄来,蹄蹄去”,意为今后永远往来。

9. 鸣炮报迎报子先到女方门前,下马后鸣放鞭炮,以示迎亲的花轿到了。

10. 女方“执事人”及亲属到门口迎接,“下书人”手捧大红帖,双手交给女方执事人。

新郎下车恭立,执事人奉酒三杯,新郎饮一杯,其余两杯奠地,名为“下马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桃婚嫁风俗
在仙桃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民俗,首推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人生仪礼中的婚嫁习俗。

(1)婚嫁仪礼
1、陪十姊妹:
结婚当天,在男方迎亲队伍来之前,新娘出嫁要“ 哭团圆” 又叫“ 陪十姊妹” ,这是一种是哭嫁形式。

新娘子的父母邀请近亲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吃新娘在家的最后一顿饭,席上一律是红碗红筷。

首先由新娘哭“ 十摆” ,新娘哭“ 一摆” ,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 十收” ,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其实现在嫁女多过于喜庆,很少有真哭“十摆”“十收”的,但形式仍在。

2、迎亲:
婚嫁仪式中最热闹的当属迎亲。

男方迎亲队伍中,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结亲的队伍就向新郎家相反的方向走了,因为回男方家是不能走同一条路的,一定要绕个圈,意在接的新姑娘不是“半转”(傻瓜的意思)。

离男方家还有近两里路的时候,“送亲”的就得停下了,接着由公公开始背媳妇了(按照仙桃民俗,“叔”字辈的亲戚都要背新娘,这些背新娘的人称为“扒灰佬”,扒灰佬有“正宗”和“水货”之分。

正宗是指新郎的父亲即公公,水货是指其他叔字辈的亲戚。

并且当日公公婆婆都要“化妆”,公公脖子上挂火剪,表示要“下得厨房”,婆婆挂上两个醋瓶子表示“吃醋”。


公公这时候在众人的嬉闹下面红耳赤的被亲戚按在了车门口,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公公就得蹲在车门口,背上媳妇后,在众人的牵引下就开始吹吹打打往家里走了,鞭炮声、锣鼓声、嬉闹声,声声入耳,很是热闹。

除了亲戚朋友外,围观的乡亲也很多,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婚礼场面了,能跑得动的都出来了,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往新郎家走去。

3、宴席:
仙桃过去和现在,家逢男婚女嫁的喜事,都要操办婚宴,接“知宾”先生帮助安排客人入席,这是知宾的职责。

知宾一般由知晓宾客礼仪的“明白人”担任,他依据亲朋关系、辈份高低、年纪大小、桌面的摆法,开席时,安排宾客“对号”入座。

嫡亲舅、姑、姨父坐上席席首位,其他表亲、同辈朋友则按其长幼座序陪主宾入席。

知宾实施的礼仪也可以说是支配宾客入席就坐,也可以叫“支宾”。

酒席座序的习俗,实际上是一种婚宴礼仪,它也是结婚诸多礼仪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亲友交往方面起到了互相尊重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民间习俗、民族风俗各地有所不同。

就我们仙桃而言,对至亲主宾,有的地方舅父为大,也有的地方姑父为大,那是各地的乡俗,知宾必须先向宾客打招呼把话说在前头,恳请他们谅解,随乡入俗。

过去的婚宴,都设在东家的堂屋里,俗称喜堂,一般摆四桌。

如果客多,也有的在房里加摆两桌。

酒席桌面座位的大小顺序怎么排,这要首先弄清楚单桌(即一张桌子)的座序,那就是人们通常都知道的“上下左右,左主右次”的座序。

上面两桌为上席,下面两桌为朝席,分为东朝、西朝,都以靠墙的一方为上方。

各桌的左方右边为东角,应大于左边,上席两桌上方的中间两座为人。

四桌同时开席时,知宾遵循先亲戚、再朋友、后宗族的顺序,安排宾客入席就坐,以舅、姑、姨父为尊,安置其坐贵宾上席,仙桃除个别地方外,一般以舅父为最大,必须安排坐上席的首位,其他同辈表亲、乡亲朋友,均以长幼为序安排就坐。

喜庆婚宴,一般男方三天,女方1—2天。

男方婚期前两天宰猪,通常叫“喝血酒”,这天牵亲娘为大;第二天过礼,是正式酒宴,舅父为大;第三天是婚期,媒人为大。

为大者,均安排其坐上席,其他客人相陪。

如舅、姑、姨父有的在两人以上同时入席,则以年龄大小的顺序安排。

如遇东家的祖辈及祖辈以上的客,应安排坐首席的东角,因为东角称“老上席”,有二位则安排坐二席的西角。

有的人家宾客多,除喜堂四桌外,还在房里摆几桌,现在有的请婚宴服务公司搭喜棚,两长排可摆几十桌。

在房里或喜棚入席的一般是乡客和朋友,他们自我谦让,随意入坐,显得更加轻松和谐。

现在,有的婚宴在宾馆、酒店操办,多以同单位、同地相熟的宾客同桌,除舅、姑、姨父至亲宾客由知宾安座外,其他宾客依据辈份年纪自我对号随意入坐。

婚宴座序的习俗,最核心的是讲究亲戚嫡亲、旁亲和辈份、年纪。

有很多地方,禁忌父子、叔侄、翁婿、师徒入席同坐一凳,此皆名分攸关,不得混行并坐。

过去的席面(即菜肴)一般10碗,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婚宴的档次也提高了,由原来的10碗增至12碗、有的14碗。

菜出一半时,就上一碟瓜子,宾客吃瓜子就要出瓜子钱,一般是上座的客人带头出,其他客人跟着出,不计多少,把钱丢到吃完瓜子的碟里,由端菜的人交给厨师,这是他的专项收入。

菜出齐时,接着上两碟小菜(即腌菜),酒席有“菜圆酒三杯”之说,喝酒的人不能拖时间,要准备吃饭下席。

如果东家的酒席要等着开第二巡,过去知宾叫人打锣,现在要乐师吹唢呐“摧席”,宾客都要赶忙吃饭,按时下席。

4、磕头茶:酒宴罢,接着就是“磕头”。

受礼的长辈都要给磕头钱。

其磕头的次序,先父母(如果祖父母健在应放在父母之前),后伯叔,再舅、姑、姨等亲戚。

由呼礼先生喊一个长辈的称呼姓名,新郎新娘跪在莆垫上磕三个头,受礼者就把磕头钱丢在茶盘里,呼礼先生一边清钱,一边向看热闹的人们公布某某丢的磕头钱是多少,鼓动亲戚多给磕头钱。

一般来说,除父母外,一些亲戚事先早就商量好了给多少磕头钱,做到互相不挺面子。

5、“纠脑壳茶”:
第二天早晨,新娘和新郎要给父母伯叔和姑舅等长辈住客端茶,不过,这种茶是煮熟拔壳的四个鸡蛋、一碟点心。

清晨,把茶端到这些人的床前,长辈们接了茶就给茶钱,把钱丢到新娘端的茶盘里,父母亲喝的这种早茶叫“纠脑壳茶”。

6、回门:
结婚第三天,新娘要“回门”看望自己的父母,这次是“小回门”,新郎陪新娘当天随去随来,新婚满一个月,新娘要“大回门”,即由新郎把新娘送到娘家住一个月了再接回来。

7、没落的旧俗:开脸:
未婚的姑娘被人称为黄毛伢。

就是说未出嫁的姑娘稚气未消,胎毛未褪,不能称作“大人”。

因此,姑娘出嫁前,必须扯脸,扯去脸上的汗毛。

扯脸,俗称开脸。

开脸一般由女方的长辈、亲属来做,婶母、姑母、姨妈都行。

开脸是不用剃头刀子的,用的是一根新棉线。

开脸者先在姑娘脸上扑粉,然后用双手绷着棉线,让两根线绞着姑娘脸上的汗毛,轻轻地扯起来。

棉线在脸上来回地扯,反复多次,直到将汗毛扯尽。

再用煮熟的鸡蛋白在扯过汗毛的脸上滚动按摩,起到滋润皮肤、防止感染的作用。

上述程序完成后,再梳顺头发,盘成发髻,黄毛丫头就变成了俊俏媳妇。

“发八”、“接八”:以前男女双方从订婚到结婚有一套烦琐的礼节。

小孩只有十岁左右,父母就要操心为儿子“说姑娘”,为女儿“说婆家”。

一般是先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提亲,甚至有的小孩只有几岁或是几个月就说亲,也就是后来人们通常说的“娃娃亲”、“摇窝亲”,那时的婚姻没有自由,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再举行“发八”和“接八”,这是一种古老的订婚仪式。

男方请媒人吃酒,送聘礼到女方。

女方将庚帖(即出年月日生庚八字)交与媒人带到男方家里,红色腊光纸制作的《庚帖》上印有“天作之合,乾坤定矣”八个字。

这种订婚仪式,女方称为“发八”,男方称为“接八”。

随着时代变迁,思想进步,很多这样不太合时宜的习俗基本都已淡漠了。

文章来源:江汉婚嫁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