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嫁娶风俗

合集下载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家乡的风俗嫁娶作文

家乡的风俗嫁娶作文

家乡的风俗嫁娶作文
《家乡的嫁娶风俗》
在我的家乡,嫁娶可是一件超级重要又超级有趣的事儿呢!
每次听说有哪家要办喜事了,我就特别兴奋。

在嫁娶的前几天,大人们就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了。

家里会贴上大红的喜字,挂上漂亮的彩带,一下子就变得喜气洋洋的。

到了迎亲的那天,新郎会带着一大队人,开着漂亮的车子来接新娘。

那场面可热闹啦,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新郎穿着帅气的西装,新娘则穿着洁白的婚纱,就像仙女一样漂亮。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新娘出门的时候啦。

新娘的家人会给她盖上红盖头,然后由新郎把她抱上婚车。

这时候大家都会笑着闹着,特别开心。

到了新郎家,还有很多有趣的仪式呢。

会有人给新人端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

然后新人要给长辈们敬茶,长辈们会给新人红包和祝福。

晚上还会有热闹的婚宴,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

小孩子们就会在一边玩耍,还能拿到喜糖呢。

我觉得家乡的嫁娶风俗真的好有意思呀,它充满了欢乐和幸福的味道。

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那些新人一样,拥有一场美好的婚礼呢!。

黄梅人婚嫁的习俗流程

黄梅人婚嫁的习俗流程

本人作为黄梅人,虽为90后,但是对于家乡的传统文化习俗还是很感兴趣的,今天就来一起了解黄梅县的婚嫁习俗。

黄梅县古来作为吴头楚尾之地,地理位置虽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方,传统文化方面自然较为接近南方,但是在婚嫁习俗方面还是融合了南北方的特色。

总体来说在结婚习俗上,过去采用的抬轿娶亲方式基本取消,现在大多采用婚车、大车方式娶亲,延用了过去结婚办娶媒酒、娶亲酒和闹新房等传统风俗。

女方陪嫁的嫁妆在娶亲那天,男方挑礼担的人要对每一项嫁妆品逐一说四言八句吉祥话,说了就拿,说的好,女方会给烟的,说的不好就不准拿。

这个是最有趣的,本人的爷爷在这方面是老手,说的不错。

在陪嫁上,条件好的出现了有的陪电脑,陪存折甚至陪轿车的新变化。

黄梅婚俗虽各地有不同,但大体是:第一步看亲,媒人牵线,双方有意,见可以上一面,大多是媒人把男的直接带到女家,由女方家人先看看,若双方同意,女方就会去男方家里看看到时手女方的母亲或者婶娘、嫂子和姑娘本人,随同媒人去男方家进行实地考察,若觉得不满意,也就不怎么逗留,看完也就走人。

旧时,有的女方家人在村口望见实际情况与媒人说的不符,连门都不进。

若看对了,女方一伙人就在男家吃午饭。

饭后,姑娘留下,其余人就回家。

第二天,男的就要带女的上街下县,买定亲衣物。

现在绝大多数是"三金"(项链、戒指、耳环)。

接下去是认定,也称过礼。

男的到女家叫爹妈,两家正式开亲。

认亲要看日子,要备礼品,女方家庭中有来往的,每个都备一份。

主家通常都要备的充分些。

女方接客办酒,让大家认识、认可。

这个过礼的过程现在大多减少不少事宜,也不用送那么多的礼了。

旧时指腹为婚或摇窠对摇窠开亲,过礼不能少,还写准证和过贴。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手续自然消失了。

男方认亲头一年,过年、端午、中秋送初节,8斤肉8包糕,夏天送扇子雨伞,上学的买笔和本子。

看亲合适了,接下来就要娶亲了。

娶亲前要开年庚和看日子,男方到女方家提出娶亲要求,女方父母同意后,将姑娘的生辰时间(具体到时辰)写在红纸上(叫庚帖)交给男方,男方把庚帖交给阴阳先生推算嫁娶日期。

四川嫁娶的风俗

四川嫁娶的风俗

四川嫁娶的风俗
一、习俗活动
1、对联: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婚姻庆典喜庆士气的重要象征,在四川,新人也会在婚礼上贴上对联,表达祝福。

2、灶神拜祭:灶神拜祭也是四川本地婚礼必不可少的仪式,新人会在结婚前一天,先向灶神祝贺,表达对这一重要日子的恭敬。

3、对新娘的礼遇:当新娘步入婚宴大厅时,家人会将她介绍给节日的客人,新娘也会和家人和宾客跳舞,以表达此日的喜乐。

二、婚礼衣装
1、新郎:新郎在婚礼上穿着黑色四宝襋领神褂,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系有绣线腰腿,前束有绣有喜鸟的红绳,肩袖左右系有七对红钗带练,衬衫里面穿着丝衣,脚上穿着紫布小靴。

2、新娘:新娘在婚礼上穿着黑衣、青衣或紫衣,头上戴着红色的头箍,肩袖上有花纹,下裳穿红色绣花褙裳,腿上有红色绸带练,脚上穿着小靴。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操办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操办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操办标准和流程可以因地区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农村婚丧嫁娶事宜的一般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礼:
提亲阶段:男方家长派人到女方家庭提亲,商议婚事。

订婚仪式:男方家长带着媒人和礼物到女方家庭,正式订婚。

婚礼筹备:双方家庭商议婚礼细节,包括日期、婚宴地点、婚车等。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喜宴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惯。

农村丧葬:
通知亲友:家庭成员通知亲友,传达逝者的消息和葬礼安排。

准备灵堂:在家中或室外搭建灵堂,供奉遗像或遗体,举行告别仪式。

殡葬仪式:举行告别仪式,进行遗体火化或安葬,根据当地风俗和宗教信仰进行。

安慰亲友:亲友对家属进行慰问和安慰。

农村嫁娶:
男方家庭准备彩礼和嫁妆:男方家庭准备一定金额的彩礼给女方家庭,女方家庭准备嫁妆给新娘。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俗。

新婚生活:新娘随新郎回到新家,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以上流程和标准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进行婚丧嫁娶等事宜时,建议根据当地习俗、传统和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和专业人士,以确保遵循当地的规范和礼仪。

各地婚嫁习俗

各地婚嫁习俗

上海: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北京: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 过礼" ,但这只是" 小定礼" ,婚期前一个月,得送" 大定礼" ,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 催妆" 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

其中" 肉" 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 催妆" 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 坐帐" ,并一起吃" 子孙饽饽" (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贵州侗族: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

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

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

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

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

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各地,领略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

在东北地区,婚礼通常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会敲锣打鼓,新郎要历经各种有趣的考验才能见到新娘。

比如,伴郎们可能需要完成一些体力挑战或者智力游戏。

而在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东北特色的菜肴,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美好时刻。

在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例,传统的婚礼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矩。

新娘在出门前要蒙上红盖头,由娘家兄弟背出门,上轿时还要放鞭炮。

到了婆家,新人要跨过火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而在丧礼方面,讲究停灵守孝,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地答谢。

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婚礼注重细节和礼仪。

新娘会穿上精美的旗袍或汉服,佩戴各种金银首饰。

在迎亲过程中,还有“拦门”的习俗,女方亲友会出题刁难新郎,只有回答满意才能进门接走新娘。

丧礼上则会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以祈求逝者安息。

华南地区的广东,婚礼有着独特的“过大礼”环节,男方要准备丰富的礼品送到女方家。

在婚宴上,少不了美味的海鲜和精致的点心。

而在丧礼方面,有守夜和出殡时舞狮的习俗,以驱邪镇宅。

西南地区的四川,婚礼充满了麻辣的味道。

迎亲时会有热闹的“坝坝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

新娘出门时会哭嫁,表达对娘家的不舍。

丧礼上,会有唱丧歌的传统,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西北地区的陕西,传统婚礼中,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新娘则乘坐花轿。

婚宴上,少不了羊肉泡馍等特色美食。

在丧礼上,会有吹唢呐的传统,声音高亢悲切。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丧嫁娶风俗更是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婚礼,新郎要骑马绕新娘家的蒙古包三圈,以示诚意。

葬礼上,会有天葬等独特的方式。

藏族的婚礼,新人要在佛前许下誓言,接受祝福。

丧礼上,会有喇嘛念经超度,为逝者指引往生之路。

壮族的婚礼,对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男女双方通过歌声表达爱意。

传统婚俗文化12345

传统婚俗文化12345

传统婚俗文化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

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

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

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

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

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

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

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

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

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

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

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

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所办嫁妆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为万年长青。

嫁妆送到后,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妆人索取开箱钥匙,并给持钥匙者封钱,对方满足以后才将钥匙交出。

娶亲:娶亲的前两天,男方送通信盒给新娘,内装化妆与丰轿时的衣物(衣物必须成双成对)、首饰,另加酒一瓶,肉一块,米、面各一升。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且允许在新床上撒尿。

娶亲之日,男方备花轿四顶,一顶轿坐新郎,一顶轿坐新娘,一顶轿坐娶客,一顶轿坐压轿孩子。

迎礼:引礼人引导新郎进新娘家,每一道门,引导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礼,新娘家须给新郎和引礼人各盛一碗饺子汤,奏乐三遍,新娘方可上轿。

上轿: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

上轿前,其母给女儿离母钱,并把婚书交于新娘,由新娘将婚书带至婆家压在床头,以示两家平安。

上轿分大娶、小娶。

大娶,新娘上轿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着上轿。

小娶,新娘步人轿内,轿顶大升。

途中若遇拦轿者,须落轿奏乐后方可再行。

下轿:新娘下轿前要梳头,边梳边说:“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跑成群。

”婿家还须给新娘赠下轿礼,然后由扶客搀扶下轿。

若遇瞎年(即年中无“立春”),新娘下轿时须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

新娘下轿后,脚不得落地须用蓝布自轿门铺至天地堂,新娘脚踩蓝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拜天地为完婚仪式。

天地桌上放一只盛满粮食的斗,用红纸封口,两边各放红蜡烛一只,斗前放几只果碟子。

桌前铺红毡或席子一条,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马鞍。

新娘要跨过马鞍,摸盛花,叫做“骑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余有盛。

接着新郎、新娘立于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入洞房: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馍捞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将水送走。

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宴席:家设宴款待客人。

开宴时由男方陪客领路,引礼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新郎看菜!”女方长辈回话:“省事三揖。

”然后引礼入陪,新郎作揖三个。

待女方送客席毕,再由陪客领路,新郎长辈手托酒盘说:“酒寒席清,请亲家多多担待。

”对方回答:“酒足饭饱,亲家办事满好。

”新郎长辈对说:“人盅酒你们先尝,俺娶媳妇你家忙。

”对方答说:“都忙!都忙!”这套礼节俗称“安大盅”。

看新人:新娘的送客在席毕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

拜送客走后,内客(新郎的亲友)、坐底客(本家长辈)齐聚,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均付给拜礼钱。

闹洞房:新郎的小字辈或同辈人进洞房嬉闹新人到深夜。

婚灯:新婚之夜在床头放桌一张,燃红蜡烛两只,俗称“婚灯”。

新郎、新娘各一只,谁的婚灯燃的时间长,表示谁的寿命长。

回门: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几天,俗称“叫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但一般还要趁节假日或选农历三、六、九日举行结婚仪式。

在婚事操办上,有的仍保留着见面礼、套新、送嫁妆、压箱钱、宴请、闹洞房等传统色彩,但较旧时已简单得多。

丧葬风俗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

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火葬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边远地区,人们仍然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

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送终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板床上死看做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

家里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人未死时通常是“禁止”哭泣的。

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当尽快地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对于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发、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用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认为,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

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者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而脚朝外。

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传统当中,守灵也是表达对逝者尊重。

搁棺因为要选择吉田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馆”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会太长。

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就会不吉利。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其礼数、方式由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逝者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尊敬二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樟、香烛、纸钱等。

接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

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

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