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俗节日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表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表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表一、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节日既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人们团圆、祭祀、庆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应的节日风俗。

二、春节1. 节日概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历时15天。

这一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到来,也是农历年度的开始。

2. 节日风俗•贴春联: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贴年画:家中贴年画,寓意祈求家庭安康和美满。

•放鞭炮:传统上,点燃鞭炮可以驱邪、辟邪,也是庆祝的一种方式。

•吃团圆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拜访,互相祝福,表示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放红包,象征着祝福和福运。

三、清明节1. 节日概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前后举行。

这一节日是人们祭祖和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

2. 节日风俗•扫墓:人们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祭拜祖先,烧纸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踏青: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人们会外出踏青,欣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

•插柳:一些地方有在清明期间插柳的习俗,意在祈求来年丰收和五谷丰登。

四、端午节1. 节日概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节日既有纪念屈原的意义,也是人们驱邪和祈求健康的节日。

2. 节日风俗•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

•粽子:人们会包粽子,粽子是节日的传统食物,象征着驱邪和祈求健康。

•悬艾叶:一些地方有悬挂艾叶的习俗,意在驱除疾病和邪恶。

五、中秋节1. 节日概述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是人们祭月和团圆的时刻。

2. 节日风俗•赏月: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欣赏明亮的圆月,并举行各种与月亮有关的活动。

10个传统节日习俗

10个传统节日习俗

10个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10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人们会在家里贴对联、挂红灯笼以及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

此外,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包饺子,并给孩子们压岁钱。

2. 愚人节: 愚人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即每年的4月1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互相开玩笑,以取乐。

他们可能会给别人贴上虚假的标签或者制造一些惊喜。

3. 情人节: 情人节是每年的2月14日,是喜欢彼此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日子。

人们会送花、送巧克力或者写情书来向他们心爱的人示爱。

4. 圣诞节: 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是庆祝耶稣基督降生的节日。

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并在教堂举行庆祝仪式。

此外,圣诞老人也会给孩子们送礼物。

5.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坟墓,烧纸钱以及悼念逝去的亲人。

6. 普威尔纳尔节: 普威尔纳尔节是墨西哥亡灵节的一部分,于每年的11月1日和11月2日举行。

人们会在这两天去墓地祭拜和纪念去世的亲人,还会搭建祭坛,摆放糖骨头和装饰品。

7. 德国十一月节: 德国十一月节是德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旨在庆祝秋收和感恩。

人们会举办盛大的游行和音乐会,还会点燃篝火和燃放烟花。

8. 日本新年: 日本新年庆祝活动从12月3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月3日。

人们会打扫房屋,拜访寺庙,写下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此外,日本人还会吃年糕、喝甜酒,并进行各种传统游戏和表演。

9. 印度独立日: 印度独立日是每年的8月15日,是印度庆祝独立的日子。

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游行、放飞气球并点燃焰火。

10. 美国感恩节: 美国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和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吃丰盛的火鸡大餐,还会表达对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的感激之情。

这些节日的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合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这天,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 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

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

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

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国有趣的节日风俗

中国有趣的节日风俗

中国有趣的节日风俗
中国有许多有趣的节日风俗,以下是一些例子: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新年。

在这个节日里,人
们会贴春联、贴窗花、吃年夜饭、放烟花、拜年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叫“上元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

在这个
节日里,人们会祭祖、扫墓、烧纸钱等。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
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
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

以上这些节日和风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元旦、小年等。

风俗:登山秋游、敬老、赏菊、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赏月、燃灯、吃饺子、吃粽子、划龙舟等。

1、登山秋游
重阳节登山秋游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2、敬老
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因此,这一天人们要敬老,敬老可以体现在对父母的孝顺,也可以体现在祭祖、祭祀上。

3、赏菊
重阳节时,正是菊花开的时候,因此,在很多地区都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重阳节除了赏菊外,还可以购买一些菊花送给长辈,表示心意。

4、赏月
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古时很多的诗人、文豪也会在这时邀友赏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给同学们介绍如下:除夕(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现在给大家重点介绍几个节日的由来及习俗: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节日习俗
• • • • • • • • • 吃年夜饭 发压岁钱 拜年 守岁 燃爆竹 挂灯笼 贴年画 贴窗花 祭祖
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央电视 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 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 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春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 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
·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 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
6
寒食节
•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 过的习俗)。 • 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 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 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 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 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 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 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因此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 风俗。
29
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
我国除汉族之外,其它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总 共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各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 文化,民俗节日因此也各有各的特色。
阿昌族的会街节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 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 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 属宗教集会。
5
节日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 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 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 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 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冷的食品。
22
“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 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 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 ”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 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 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 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 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 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 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 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 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 的习惯。
3、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 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 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 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 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 是为了驱瘴避邪。 •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2009年被联合 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4、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来源 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为 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 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 以乞巧为主,故人们称这之 为“乞巧节”、“少女节”。 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 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节日习俗
• • • • • • • • • •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投针验巧 种生求子 天河夜话 拜织女 拜魁星 晒书晒衣 贺牛生日 吃巧果
21
8、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 夕夜、除夜、岁除等。每年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 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 “除夕”。它与春节(正月 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 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常常 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 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 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 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 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
11
插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 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 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 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 门眉,悬于堂中。 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辟邪。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 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 传的“卫生节”,在这一天洒扫 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 水,饮雄黄酒,杀菌防病。这些 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
18
民间习俗
• • • • • 登高远眺 吃重阳糕 赏菊 饮菊花酒 插茱萸
19
7、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 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 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 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会街节”是阿昌族 的一种传统节日,主要是 人们进行物资交流,青年 男女进行社交和表达感情 的机会。耍青龙、玩白象, 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 彩的娱乐活动。民间艺人 制作的白象、青龙,一般 用竹木编扎,彩纸裱装, 活灵活显,表现出阿昌人 民的勤劳智慧和对幸福生 活的憧憬。
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时间是公历的四月中旬, 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 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 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 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 习俗流传下来。
我国的民俗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 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各个传 统节日渗透出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 民族悠久历史一脉相承的见证,是中华人民 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
• • • • •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扫尘
28
春节中国结
中国结,古称络子,是 一种装饰手工艺品,是一种 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 久,影响巨大,甚至传到周 边国家如日本结、朝鲜结。 宋代词人张先有词“心 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形容失恋后的女孩思念故人、 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 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 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 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 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9、春节
• • •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发端:虞舜时期,已有4000余年 定型:西汉时期 适用范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 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 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 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 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 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 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 永远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 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16
节日习俗
• • • • • • 祭月 赏月 拜月 吃月饼 赏桂花 饮桂花酒
古人祭月
6、重阳节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 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 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 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重阳又称“踏秋”,重阳这天所有 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 萸、赏菊花。 •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 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夕、 清明、中元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 日。
14
拜织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 嫦娥奔月。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 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 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 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 节一般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祭灶节(也称“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
1、元宵节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 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 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 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 续 ,因此又称“上元 节”。在古书中,这一天 称为“上元”,其夜称 “元夜”、“元夕”或 “元宵”。而元宵这一名 称一直沿用至今。
4
2、清明节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 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 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清明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多要祭扫,以此祭 祀祖先。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 上行人欲断魂。”显示出清明节凄清气氛的特点。 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公众假期,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7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 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 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 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 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