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1、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1)阶级斗争理论P62~63。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观察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与方法。

三个重要论断:A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B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2)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阐发P65~67。

在1848年欧洲革命前,马、恩就确立了对于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随后的革命实践,为他们进一步思考社会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

他们深入研究了革命时期各种意识形态的变动过程、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革命与社会变迁过程,总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相伴随。

利用在社会上仍然具有思想权威意义的传统资源,是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

意识形态及其发展,其背后的真实动因是人们的现实利益,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是为这种利益服务的观念和思想体系。

考察历史中行动的不同阶级现象时,必须善于透过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看到支配这种意识形态背后的现实动因。

特点的意识形态总是产生并适用于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需要。

2、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

(1)如何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P71~72。

马克思提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

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前提。

(2)巴黎公社的性质和意义。

P72~74。

巴黎公社的性质和意义的重要理论概括:第一,公社不是乌托邦。

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制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第二章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11、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客观真理论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D、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1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哲学_2

马克思主义哲学_2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概念内涵),它既包括一切事物也包括人的 实践活动(外延)。它独立于我们的意识、精神 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精神所反映。(物 质与意识的关系)
它的深刻内容及理论意义: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 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根本上同唯 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是一咱从整体把握世界的
思维方式。
局限性:把世界万物归结为由某种或某几种
具体的物质形态构成,这种物质概
念难以概括所有的物质形态的共同
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
多样性,是一种粗浅的物质结构层
次的学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哥 白 尼 ( 14 73 15 43 牛 顿 ( 16 42 ~ 17 27 ~ ) ) 的 数《 学自 原然 理哲 》学 首 页 约 翰 洛 克 · ( 16 32 ~ 17 04 )
多样的;无限多样的物质结构层次和具体的物
质形态又有着共同的本质 —— 客观实在性, 具有统一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 寓于“ 多”之中,“ 多”表现“ 一”, “ 一”与“ 多”是统一的。 必须善于从“ 多”把握“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第一,坚
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迷信以及唯心主
v2 1 2 c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 相对稳定状态,运动的特殊 形式。它有两种情况。(参阅 教材 P.35)这些均说明静止 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统一。 割裂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或 者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主义的物质概念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文档资料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 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 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 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 无所谓谬误。
认识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真理
谬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
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
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 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 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应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 证转化的。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 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验的认识成果 既要坚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权威性;又不能将 实践标准绝对化、凝固化。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 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 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

第0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第0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总结:
总之, 以往的哲学尽管积累了许多有益 的思想成果, 但已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真正说明人对世界的现实关系。 时代 需要和哲学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 距。 消除这一差距, 创立适应新的时代 要求、 能够指导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 和人类解放的新世界观, 已经成为刻不 容缓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对比: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实现了政治国家与宗教的分离, 使 人们获得了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废除了等级制, 规定了公民在政治上 和法律上的平等 。
政治解放是有限的、不彻底的解放。它没有触动旧社会大厦的柱——私 有制,这实质上是以经济等级取代了政治等级,政治解放所实现的平等 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 它所实现的解放也只能是有产者的解放, 而不 是全人类的解放。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内容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赖以创立并获得发展的时代, 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形成的 代。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历史 任务并对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作出深刻的哲学论 证,从而使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成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主题。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主体
是有其能动性的, 但能动的主体不能脱离客观 的物质基础。 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 一的基础上,既发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又发 现主体能动性的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彻底消除了自然界和人类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指导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自然客体
客观世界=客体
社会客体
3.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 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语言工具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中介)

体Hale Waihona Puke 改造与被改造 反映与被反映 需要与满足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 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认识 过程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协同作用
非理性因素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
(二)从认识到实践(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恩格斯
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徐悲鸿画马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高也;不临深溪,不知 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 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路 漫
第二章
漫 其
认识世界和
修 远
改造世界

, 吾 将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 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

展规律的理论。辩证
下 而 求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 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 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 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 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 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力。
5.实践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 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 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 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北京奥运场馆“鸟巢”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 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 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形象性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
舍罕王赏麦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 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 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 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不了解认识运动的辩证本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明认识 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 认识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 程,并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 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 展。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感觉和思维

唯物主义反映论

感觉和思维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 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 映论
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考察认识活 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 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中介——客体
1.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 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人=主体
2.客体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 的认识和实践范围 的客观事物,是实 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实践

性 与
摹写决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创 造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
性 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第二次飞跃
认识 实践
第一次飞跃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 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 象性、间接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来源于
感性认识
理 性 认 识
有待于发展到
班·达依尔 :陛下,我 只要……
舍罕国王: 当然可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