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十四)胶体
高考化学胶体知识点复习重点和试题

高考化学胶体知识点复习重点和试题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的粒子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例如:溶剂。
2、胶体的概念和本质特征(1)概念: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3、几种液体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种类溶液浊液胶体分散质粒子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巨大量分子的集合体①大量分子集合体②单个高分子分散质粒子直径一般小分子:1nm100nm1nm~100nm外观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均一、透明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下沉或分层较稳定,有条件聚沉透过滤纸或半透膜都能透过都不能透过透过滤纸,透不过半透膜鉴别无丁达尔现象静置沉淀或分层有丁达尔现象4、胶体性质性质内容原因应用举例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光路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鉴别胶体和溶液布朗运动胶粒不停地作无秩序的运动胶粒小,受溶剂分子运动撞击电泳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胶粒因吸附离子等原因而带电分离蛋白质,电泳电镀,诊断疾病聚沉在热、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另一胶体作用下聚成沉淀或凝胶热运动克服电斥力;离子或另一胶体使胶粒电荷被中和豆浆凝聚成豆腐;用明矾净水;解释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5、胶体的应用①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土壤里许多物质如粘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②医疗卫生: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③日常生活:制豆腐原理(胶体的聚沉)和豆浆牛奶、粥、明矾净水,都跟胶体有关。
④自然地理:江河人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胶体发生聚沉。
⑤工业生产: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6、胶体的制备的一般方法:分散法、凝聚法Fe(OH)3胶体的制备(水解法):将12ml FeCl3的饱和溶液滴入20ml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胶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胶体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相互间无规则排列的微细颗粒组成。
这些颗粒通常处于介于分子和普通的宏观颗粒之间的规模范围内。
胶体是混合物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存在于液体、固体和气体中。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关于胶体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胶体的形成是由于颗粒的分散行为。
当粒子的尺寸在1纳米到1000纳米之间时,它们会以悬浊液的形式存在。
这些颗粒被称为胶体颗粒,它们分散在连续相中。
连续相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在胶体中,颗粒不会自行从连续相沉淀出来,这是与悬浊液和溶液的主要区别之一。
第二,胶体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
它们表现出碳层状结构、散射光、Tyndall效应和布朗运动等特征。
其中,碳层状结构指的是胶体颗粒表面附着有一层分子层,在这层分子层上,分子的形态有各种可能,可以吸附其他分子、离子或电荷。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胶体具有吸附、吸附性能强、能助一些化学反应进行等特点。
第三,胶体的颗粒大小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当胶体颗粒的直径小于10纳米时,它们被称为胶小颗粒。
这些胶小颗粒在溶剂中遵循布朗运动,即呈现出一种随机不规则的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是由于胶体颗粒与溶剂分子碰撞的结果,胶体颗粒受到分子撞击的推动而运动。
布朗运动是胶体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研究胶体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胶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胶体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生物学、医学、工程学和环境科学等。
在生物学中,许多生物体内的重要组分和介质都是胶体。
在医学中,胶体被用作药品的载体,以便更好地递送药物到特定部位。
在工程学中,胶体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其成为涂料、液体制剂和油漆等工业产品中的重要成分。
在环境科学领域,胶体在污染物的吸附和分离中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了解胶体的形成机制、特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和相关科学领域的原理和发展。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胶体是化学中的一种特殊物态,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高三化学中的胶体知识点。
一、胶体的概念与分类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的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根据胶体中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物态,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乳胶三种类型。
1. 溶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或气体。
溶胶通常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淀粉溶胶。
2. 凝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凝胶具有固态的特性,有一定形状和弹性,如明胶。
3. 乳胶: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乳胶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牛乳。
二、胶体的稳定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以下是常见的胶体稳定性现象:1. 电解质的作用:当胶体中添加电解质时,电解质中带电粒子与胶体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胶体破坏。
2. 吸附现象:在胶体的表面,会发生物质的吸附现象,使胶体颗粒带有电荷,从而增强了胶体的稳定性。
3. 换位现象:当两个胶体共存时,分散介质中的物质可以与分散相中的物质交换,导致胶体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三、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包括光散射性、布朗运动、渗透性和吸附性等。
1. 光散射性:由于胶体中分散相的粒子尺寸与可见光波长相当,光在胶体中发生散射现象,使胶体呈现浑浊的状态。
2. 布朗运动:胶体中的分散相由于热运动而不断做无规则的碰撞和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3. 渗透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不易通过滤纸等具有较小孔隙的过滤介质,表现出较好的渗透性。
4. 吸附性:胶体表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其他物质,如活性炭能吸附有机颜料。
四、胶体的应用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润滑剂、胶黏剂、涂料、药物、食品等。
1. 润滑剂:胶体中分散相的颗粒能够填充润滑表面的微小凹陷,减小摩擦,使得机械设备的运转更加顺畅。
2. 胶黏剂:胶体粘度较大,能够起到黏着的作用,用于粘合纸张、木材等。
胶体高考化学知识点

胶体高考化学知识点胶体是高考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高考化学中,胶体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和应用等方面,全面介绍高考化学中与胶体相关的知识点。
一、胶体的定义胶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混合系统,其中一种物质呈胶态,即粒径在1纳米(nm)到1000纳米之间,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胶体由胶体溶质和分散介质组成,其中溶质是胶粒,分散介质是胶体液体或固体。
二、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主要包括稳定性、散射性、过滤性、浑浊性和凝胶性。
1. 稳定性: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系统中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胶粒和分散介质保持分散状态的能力。
胶体的稳定性分为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是指胶体中胶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凡德华力以及吸附层等相互作用力所保持的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是指胶体中存在表面活性物质或化学稳定剂等,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保持稳定性。
2. 散射性:胶体溶液对光的散射现象称为散射性。
由于胶粒的尺寸与光的波长接近,所以会导致光的散射现象。
胶体溶液的散射性可以用来研究胶粒的尺寸和浓度等信息。
3. 过滤性:胶体溶液可以使用过滤纸、滤膜等进行过滤分离。
胶体溶液中的胶粒尺寸较小,可以通过过滤纸或滤膜的微孔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对胶粒的分离。
4. 浑浊性:胶体溶液在光的照射下,会导致光的透明度降低,呈现出一种浑浊的样子。
浑浊性是胶体中胶粒悬浮在分散介质中的体现。
5. 凝胶性:一些胶体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凝胶是一种类似固体但又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物质。
凝胶形成是由于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三、胶体的分类胶体可以根据胶粒的性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胶粒的性质,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
溶胶是指胶粒尺寸较小,无明显的流变性质;凝胶是指由胶粒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以保持一定形状;胶体溶液是指胶粒悬浮在液体中,没有形成明显的凝胶结构。
分散系及其分类 胶体 新高考化学专题讲解 考点详细分析与深入讲解 化学高考必看

考点 分散系及其分类 胶体
考点详细分析与深入讲解
必备知识通关
1.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聚集状态 (气、液、固)的不同对分散系进行 分类,有九种类型,如图所示。 (2)按照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共有三种类型,如图所 示。
必备知识通关
(3)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必备知识通关
深度学习·分析解释
1.不能用自来水制备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应用蒸馏 水。 2.不能加热时间过长,否则Fe(OH)3胶体会聚沉生成Fe(OH)3沉淀。 3.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时,现象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变为 棕黄色。开始时产生红褐色沉淀是由于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后来红褐色沉淀 溶解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 4.向Fe(OH)3胶体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沉淀,原因是电 解质溶液使胶体发生了聚沉。
解题能力提升
解析: 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得的是Fe(OH)3沉淀,A项错误。明矾溶于水生 成Al(OH)3胶体而不是Al(OH)3沉淀,因此不能写“↓”,B项错误。可溶性铝盐及铁盐水 解生成的Al(OH)3、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C项正确。 胶体呈电中性,不带电荷,带电荷的是胶体粒子,D项错误。
分散系
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 <1 nm 径
胶体
悬浊液
浊液 乳浊液
1~100 nm >100 nm
>100 nm
本质区别为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分散质粒子的 小分子、 构成 离子
许多分子的 集合体或高 分子
大量分子聚 集成的固体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小液滴 小颗粒
胶体高考知识点总结

胶体高考知识点总结胶体是我们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一环。
胶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均匀体系,其中一个物质被分散相(胶体颗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连续相(溶剂)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总结胶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制备和应用等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1. 分散相和连续相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其中一个物质以颗粒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分散相指的是被分散的颗粒,连续相指的是颗粒所处的介质或溶剂。
2. 胶体颗粒胶体的分散相是由胶体颗粒组成的。
胶体颗粒呈现小、均匀、不可见于肉眼的特点,其粒径一般在1纳米到1微米之间。
3. 胶体稳定性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颗粒保持在溶液中不聚集或沉降的能力。
稳定性主要受到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吸附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性质1. 光学性质胶体溶液呈现乳白色或半透明状态。
当胶体颗粒尺寸与可见光波长相近时,可散射光线,使溶液呈现乳白色。
2. 过滤性胶体溶液可以通过纸膜过滤,但无法通过常规滤膜。
这是因为胶体颗粒尺寸较小,无法被常规滤膜所阻截。
3. 扩散性胶体溶液具有扩散性,即胶体颗粒可以在溶液中自由扩散,但扩散速度较慢。
三、分类1. 溶胶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固体的胶体体系。
常见的溶胶有胶体金、二氧化硅溶胶等。
2. 凝胶凝胶是指分散相为液体的胶体体系,呈现凝胶状。
凝胶在形成时,分散相之间形成了网状结构,使其呈现固体的性质。
3. 乳胶乳胶是指分散相为液滴的胶体体系。
最典型的乳胶就是牛奶,其中脂肪球是分散相。
4. 泡沫泡沫是指分散相为气体的胶体体系。
泡沫由一个或多个液滴所组成,如肥皂泡。
四、制备1. 机械制备法机械制备法是通过机械作用将固体或液体分散到溶剂中,形成胶体溶液。
常见的机械制备方法有研磨法、乳化法等。
2. 化学制备法化学制备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溶质转化为胶体颗粒分散在溶剂中,形成胶体溶液。
常见的化学制备方法有沉淀法、共沉淀法等。
五、应用1. 医药领域胶体在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胶体药物输液、纳米载药系统等。
高考化学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总结

高考化学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总结一、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假如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能够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分散系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1nm 〔粒子直径小于10-9m 〕 1nm -100nm 〔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 >100nm 〔粒子直径大于10-7m 〕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庞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性质 外观 均一、透亮 均一、透亮 不均一、不透亮 稳固性 稳固 较稳固 不稳固 能否透过滤纸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 不能 不能 鉴不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二、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依照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集合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如此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畴之内,如此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依照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如此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如此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考化学 溶液和胶体 溶液和胶体解析

基本概念三――溶液和胶体 5. 溶液和胶体[考点扫描]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涵义。
2.溶液的组成,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4. 溶解度与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5. 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知识指津]1.三种分散系的区别2.溶液[范例点击]例1.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一100nm之间B.能透过半透膜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D.呈红褐色解析: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半透膜只能使溶液中分子或离子透过而不能使胶粒透过,以此用渗析法分离胶体与溶液;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加热蒸干过程中促进了氯化铁的水解,产生氢氧化铁,灼烧后转化为氧化铁;而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在加热蒸干过程中先凝聚成氢氧化铁沉淀,灼烧后也转化为氧化铁。
故选C。
答案:C例2.下图是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0℃时,将35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降温至0℃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是31.6%C.60℃时,200克水中溶解80克硫酸铜达饱和。
当降温至30℃时,可析出30克硫酸铜晶体D.30℃时,将35克硝酸钾和35克食盐同时溶于100克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解析:A中40℃时食盐的溶解度曲线的点所示的是大于35g/100g水;0℃时也是如此。
由此可知40℃时,制成的仅是不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
降温至0℃时,仍未超过35.7g,不能析出晶体。
B中20℃硝酸钾的溶解度查曲线可知是31.6g,其质量分数必然小于此值。
所以B选项不正确。
C中析出的应为CuSO4·5H2O,得不到无水硫酸铜。
所以此题选D。
答案:D例3.将某温度下的KNO3溶液200g蒸发掉10g水,恢复到原温度,或向其中加入10g KNO3固体,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十四)——胶体
考点阐释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会比较溶液、浊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概念、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常见胶体的制备方法。
命题趋向与应试策略
(一)重视基础形成知识规律
1.三种分散系比较
2.胶体的性质、制备、提纯、凝聚方法
(二)分析热点把握命题趋向
分散系包括溶液、浊液、胶体三部分内容,其高考的热点有:分散系有关概念的理解,常见分散系的比较与判断,胶体的重要性质与应用。
命题主要集中在对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性质和胶体提纯(渗析法)的考查上。
题目类型主要为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把握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其胶粒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因此具有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渗析及凝聚等特性。
纵观这几年有关考查胶体知识的试题,命题有向着考查胶体的基本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的问题发展的趋势。
[例题]“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
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1 nm=10-9 m)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可能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浊液
解析: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为几个nm至几十个nm,介于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 1 nm~100 nm之间,所以纳米材料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范围,具有胶体性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具有丁达尔现象等。
答案:B
试题类编
选择题
1.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2.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 nm~100 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3.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现象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5.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 nm,1 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6.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该溶液是
A.2 mol·L-1 H2SO4溶液
B.2mol·L-1NaOH溶液
C.2 mol·L-1 MgSO4溶液
D.硅酸溶胶
7.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
在这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凝聚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根据粒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A.萃取
B.重结晶
C.沉降
D.渗析
9.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不能通过滤纸
C.胶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10.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答案解析
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FeCl3在冷水中水解程度小,形不成胶体;FeCl3在NaOH溶液中生成的Fe(OH)3太多,又易形成沉淀;胶体遇电解质也易形成沉淀,故在NaCl浓溶液中也不会形成胶体。
2.答案:C
解析:此题的综合性较强,1 nm为10-9 m,所以胶体微粒颗粒直径都在1 nm~100 nm 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溶质颗粒直径都小于1 nm,能透过半透膜。
氯化铁溶液为棕黄色,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
加热蒸干时,氯化铁水解为氢氧化铁,灼烧后,氢氧化铁分解为氧化铁。
3.答案:A
解析:物质的变化过程有两个方面。
一是化学变化,二是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明矾净水的原因是铝离子水解生成了Al(OH)3胶体,Al(OH)3胶体微粒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杂质而净水。
烹鱼时料酒和食醋反应生成了酯,增加了香味。
铁锅生锈是因为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只有甘油溶于水的过程为物理过程。
4.答案:A
解析:物质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胶体粒子一直在做无规则的运动,也能发生布朗运动,故A选项错误。
区别胶体与非胶体,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
胶体粒子的直径比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等较小粒子能自由透过,故C选项正确,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吸附某些离子,从而胶体粒子带有部分电荷,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5.答案:C
解析:这种粉末粒子直径1 nm~100 nm。
1 nm=10-9 m,则直径范围为10-9 m~10-7 m,恰好在胶体微粒直径范围内。
6.答案:A
解析:溶胶中加电解质溶液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时,胶体发生凝聚而沉淀。
当H2SO4过量时,Fe(OH)3与H2SO4反应生成可溶的Fe2(SO4)3而使沉淀溶解,故选A。
7.答案:B
解析:粒子向阴极移动,说明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该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或胶体粒子带负电荷的胶体时,就会发生凝聚。
①不是电解质溶液,④胶体粒子带正电荷,故选B。
8.答案:D
解析:A项是根据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分离;B项是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分离;C项是根据物质溶解度不同而分离。
9.答案:C
解析:胶粒可以透过空隙较大的滤纸,但不能透过空隙较小的半透膜。
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要使其凝聚沉淀下来,一般要有以下三个条件之一:(1)加入电解质溶液;(2)加入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3)长时间加热。
10.答案:D
解析:A、B加电解质使胶体凝聚;C.丁达尔现象;D.Fe3++3OH-===Fe(OH)3↓并非胶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