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课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遗传学的三大定律ppt课件

表2-6 太阳红玉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个例子说明环境的变化可引起表型的变化, 甚至可使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也发生变化。
❖ 1. 表型模写:有时,基因型改变,表型随着 改变,环境改变,有时表型也随着改变,环 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基因 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这叫表型模写。
❖ 注意:模写的表型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2.3. 1.4 一因多效
2.3.2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1.基因互作 ❖ 2.互补基因 ❖ 3.抑制基因 ❖ 4.上位效应 ❖ 5.叠加效应(加性效应)
2.3.2.1 基因互作
❖ 不同对的 两个基因相互 作用出现了新 的性状,叫基 因互作。在F2 出现9:3:3: 1。
2.3.2.2 互补基因
❖ 几个 等位基因 同时存在 才出现某 一性状, 其中任何 一个发生 突变都有 表现为另 一相同的 突变性状。 在F2出现9: 7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
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
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
的比例。
互补基因: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
❖ 图 染色体复制后含有两条纵向并列的染 色单体
2.4.1.2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的 行为
❖ 像细菌、蓝藻等原核类生物,体细胞和 生殖细胞不分,细胞的分裂就是个体的 增殖。而高等生物是通过单个细胞即合 子(zygote)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细胞 分裂发育而成的具有亿万个细胞组成的 个体,譬如说人就是通过单个细胞即受 精 卵 的 细 胞 分 裂 发 育 而 成 的 具 有 1014 个 细胞组成的。
复等位基因在生物中是比较广泛地存在的,如人类的 ABO血型遗传,就是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的典型例子。
第四章 第三、四节

一、互补作用 二、积加作用 三、重叠作用 四、抑制作用 五、上位作用
第四节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互作:由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 的现象。 互作基因(互补基因):彼此发生作用的基因。 例:鸡冠形状遗传 鸡冠的形状是品种特征之一,有单冠、玫瑰冠、胡桃冠 等。 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子一代的鸡冠是胡桃 冠。子一代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它们的鸡冠有胡 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冠,大体上接近 9:3:3:1。
重叠效应 抑制效应 隐性上位 显性上位
15 12+1=13 9 12 3 3 4 3
1
五、上位作用(一)隐性上位
灰色 × 白色 CCGG ↓ ccgg F1: 灰色 CcGg ↓ 互交 F2: 灰色 黑色 白色 C_G_ C_gg ccG_ ccgg P: 9 : 3 : 4
隐性纯合的cc基因完全遮盖了G和g基因的效应,cc对 G和g为上位基因,c对C为隐性,故称为隐性上位。
C:形成黑色素 形成黑色素 c:不能形成黑色素, :不能形成黑色素, 白色; 白色; G:将C合成的色 : 合成的色 素分布在毛内部多 一些(灰色), 一些(灰色), g:负责将C合成的 :负责将 合成的 色素分布在毛外部 多一些(黑色)。 多一些(黑色)。
长圆形 扁盘形 圆球形
累加作用 扁形 AABB× 长形
↓
aabb
扁形
↓
AaBb
扁形
A_B_
球形
aaB_ A_bb
长形
aabb
9
:
6
:
1
第四节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三、重叠作用 重叠作用:两对非等位显性基因只要存在任何一个 , 都能表现同一表型,否则表现另一表型,即每一个 基因对表型效应都具有相同作用。 (不累加) 例:将荠菜三角形蒴果与卵圆形蒴果植株杂交,F1 全 是 三 角 形 蒴 果 。 F2 分 离 为 15/16 三 角 形 蒴 15/ 果∶1/16卵形蒴果。(图) 1 16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2023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CATALOGUE目录•引言•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类型•研究方法与技术•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影响•研究展望01引言定义与分类定义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或多个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表型或基因表达的现象。
分类根据作用方式,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显性作用和互补作用。
在遗传学研究中,人们已经对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感兴趣。
研究意义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基因表达和表型差异的复杂性,并为通过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等手段进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02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类型显性当两个非等位基因处于相同表型时,显性基因决定最终表型,抑制其他基因的表达。
互补两个非等位基因共同决定某种表型,只有当两者同时存在时才会表达出该表型。
正向相互作用抑制一个非等位基因通过抑制另一个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表型,常见于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另一个基因的启动子结合。
上游基因上游基因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表型,如转录因子控制其他基因的表达。
负向相互作用03研究方法与技术1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23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特定基因从基因组中删除或失活,研究其缺失对生物表型的影响,以揭示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
基因敲除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其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相互作用关系。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利用小RNA干扰特定基因的表达,研究基因沉默后对生物表型的影响,以揭示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
RNA干扰技术03系统生物学方法采用系统生物学思路,整合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多层次数据,研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网络调控。
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燕麦中,黑颖品系与黄颖品系杂交,F1全为黑颖,F2中12黑颖:3黄颖:1白颖。
P 黑颖 × 黄颖
BByy ↓ bbYY
F1 BbYy黑颖
↓自交
Fyy
黑颖 黄颖 白颖
黑颖与非黑颖之比为3:1,在非黑颖中,黄颖和白颖之比也是3:1。所以可以肯定,有两对基因之差,一对是B-b,分别控制黑颖和非黑颖,另一对是Y-y,分别控制黄颖和白颖。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有没有Y都一样。在没有显性基因B存在时,即bb纯合时,有Y表现为黄色,无Y时即yy纯合时表现为白色。显性基因B的存在对Y-y有遮盖作用,叫做显性上位作用。B-b对Y-y是上位,Y-y对B-b为下位。
显性白茧 × 黄茧
IIyy ↓ iiYY
白茧IiYy
互交↓
9I-Y-:3I-yy : 3iiY- : 1iiyy
白 白 黄 白
黄茧基因是Y,白茧基因是y。Y控制黄色素的合成,y不能产生黄色素。还有一个非等位基因的抑制基因I,有I存在时,Y不能表达。黄茧品种的基因型为iiYY,显性白茧的基因型是IIyy,F1是IiYy,因为I对Y有抑制作用,Y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表现为白茧。F1互交,F2中9/16I-Y-+3/16I-yy+1/16iiyy)表现为白茧,3/16iiY-由于无I的抑制,表现为黄茧。iiyy基因型虽然没有I的抑制,但因没有色素基因Y存在,也表现为白茧。
2.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表现一种性状,只有一对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为第三种性状。
南瓜的果形,扁盘形对圆球形为显性,圆球形对细长形又为显性。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圆球形品种杂交,F1为扁盘形,F2为9/16扁盘形,6/16圆球形,1/16细长形。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摘要:一、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定义二、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区别三、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的作用与应用正文: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是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基因有关,但在性质、特点和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非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但其基因序列和功能不同的基因。
简单来说,非等位基因是指同一基因座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过程。
由于非等位基因的不同,它们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不同,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非等位基因在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其基因序列和功能相同的基因。
等位基因通常是指在同一基因座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同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的存在是由于基因座上的基因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为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之间的组合和遗传规律是遗传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是否相同。
非等位基因的序列和功能不同,而等位基因的序列和功能相同。
此外,非等位基因通常与生物的多样性、进化过程和表型特征有关,而等位基因通常与遗传规律、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关。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在遗传学、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的特点和遗传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为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的研究还有助于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总之,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是遗传学中两个密切相关但有所区别的概念。
非等位基因主要与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有关,而等位基因主要与遗传规律和表现型有关。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隐性上位
隐性基因cc能够阻止任何色素的形 成。只要cc基因存在,其他基因均表 现出白化,无cc基因,R基因控制黑色 性状,r基因控制棕色性状。
无色色素元
C
中间产物
r基因
R基因
棕色素
黑色素
隐性上位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
P 红色CCprpr×ccPrPr白色
↓
F1
CcPrPr 紫色
↓
F29紫(C_Pr_):3红(C_prpr):4白(ccPr_+1ccprpr)
F1 全为白羽毛。
F2 白羽毛:有色羽毛=13/16 :3/16 。
基因C控制有色羽毛,I 基因为抑制基因,当I存在 时,C不能起作用;I_C_基因型 是白羽毛。I_cc和iicc也都是 白羽毛,只有I基因不存在时C 基因才决定有色羽毛。F2代白 羽毛与有色羽毛的比例为13:3
(五)抑制作用
I
↓抑制
F1
三角形T1t1T2t2
↓
F2 15三角形(9T1-T2- +3T1-t2t2 + 3t1t1T2-):1卵形(t1t1t2t2 )
如果是三对基因,则为63:1,余类推。
(四)上位作用
控制同一性状的两对基因,其中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基因,这 种不同位基因之间的掩盖作用称为上位作用。起掩盖作用的基 因叫上位基因,被掩盖的叫下位基因。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 性(隐性)基因,称显性上位(隐性上位)。 1、显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不论下位 基因的组合如何,下位基因的作用都不能表现,只有上位基因 处于隐性纯合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F2产生 12:3:1的比例。
C
白色色素
有色色素
抑制效应的生化机制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2.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显性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
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2.1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P 玫瑰冠×豌豆冠RRpp ↓rrPPF1 胡桃冠RrPr↓F2 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R-P- ︰3R-pp ︰3rrP- ︰lrrpp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致死基因PPT课件

.
14
1.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 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表现;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 或两基因都是隐性纯合时,则表现另一种性状。发生 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
.
15
互补效应
香豌豆(Lathyrus odoratus)有许多花色不同的品种。白花
在上述杂交中,黑色小鼠是能真实遗传 的。
.
2
从第一个交配看,子代分离比为1:1,黄鼠很可能是杂 合体,如果这样,根据孟德尔遗传分析原理,则第二个 杂交黄鼠黄鼠的子代分离比应该是3:1,可是实验结 果却是2:1。
以后的研究发现,每窝黄鼠黄鼠的子代数比黄鼠黑鼠 的子代数少1/4左右,
这就表明有一部分小鼠在胚胎期即死亡
对扁盘形为隐性,长圆形对圆球形
为隐性。如果用两种不同基因型的
圆球形品种杂交,F1产生扁盘形,
F2出现三种果形:9/16扁盘形,
6/16圆球形,1/16长圆形。(图
)
.
21
积加作用
南瓜果形受A/a、B/b两对基因共同控制:
P 圆球形 (AAbb) × 圆球形 (aaBB)
↓
F1
扁盘形 (AaBb)
↓
品种A及白花品种B分别与普通红花品种杂交时,子一代都 是红花,子二代红花与白花比均为3 :1。如果品种A和品种 B在基因型上相同的话,它们相互杂交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应 该全是白花,可是实际上全是紫花,且子二代出现一个新的 比数,紫花与白花之比为9 :7(图)。
香豌豆花色由两对基因(C/c,P/p)控制:
.
19
互补效应
假定品种A有隐性基因pp,品种B有隐性基因cc ,所以品种A的基因型应该是CCpp,品种B的基 因型应该是ccPP。两品种杂交,子一代的基因 型是CcPp,由于显性基因C与显性基因P的互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6、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 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9A_B_ : 3A_bb :1aabb:表现一种性状; 3aaB_ :表现另一种性状。 F2性状分离比: 13 :3
例如:玉米胚乳蛋白层颜色 P 白色蛋白质层CCII × 白色蛋白质层ccii ↓ F1 白色CcIi ↓⊗ F2 13白色(9C_I_+3ccI_+1ccii)∶3有色(C_ii)
例题分析
1、纯合体褐色的长耳狗与白色长耳狗杂交,后代杂种(F1)是白 色的,F1自交,F2代分离比为12白色︰3黑色︰1褐色。请你找 出亲本、F1、F2的基因型及非等位基因互作的关系。 P ;F1 ; F2 ;属于 。 P aabb×AABB F1 AaBb F2 9A-B-+3A-bb(白) 3aaB- (黑) 1aabb(褐) 属显性上位
例题分析
1、黑色小鼠与白色小鼠杂交,F1全是灰色的,F1自交得到后代的 F2代发生性状分离,即9灰︰3黑︰4白。请找出亲本F1和F2的基 因型并指出非等位基因互作的关系。 P ;F1 ; F2 ;属于 。 p aaBB×Aabb F1 AaBb,
F2 9A-B-(灰) 3aaB-(黑) 3A-bb+laabb(白)
例题分析
例3、小麦种皮红粒对白粒为显性,由两对等位基因(R1与r1、 R2与r2)控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现有红粒和白粒纯 种亲本杂交,结果如下: P: 红粒 × 白粒 ↓ F1 : 红粒 ↓ F2: 15/16红粒:1/16白粒 种皮红色深浅程度的差异与所具有的决定红色的基因(R1、R2) 数目多少有关,含显性基因越多,红色越深,F2的红色籽粒 可分为深红、红色、中等红、淡红四种。 (1)请写出F2中中等红小麦的基因型及其所占比例 3/8 为 R1R1r2r2、R1r1R2r2、r1r1R2R2 。 (2)从 F2中选出淡红籽粒的品系进行自交,其后代的表现型 及比例为 中红:淡红:白色=1:2:1。
变式练习
2、(09上海卷)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R1和r1、R2和r2控 制。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不完全显性,并有累 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与白粒 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表现型有 ( B ) A.4种 B.5种 C.9种 D.10种 2、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是不含花青素,深红 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 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 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深 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若这些个体 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 C A.3种;9∶6∶1 B.4种;9∶3∶3∶1 C.5种;1∶4∶6∶4∶1 D.6种;1∶4∶3∶3∶4∶1
如: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P F1 白花CCpp × 白花ccPP ↓ 紫花(CcPp) ↓⊗ 9紫花(C_P_)∶7白花(3C_pp+3ccP_+1ccpp)
F2
例题分析
例1、(09安徽卷) 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 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 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若 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请回答: (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是由 两 对基因控制。 (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 是 AaBb ,其自交所得F2中,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 是 aaBB、AAbb、aabb 。 (3)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 Aabb×aaBB。 或AAbb×aaBb;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只要 求写一组)。
例题分析
(4)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 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为 紫花∶红花∶白花=9∶3∶4 。
变式练习
(09晋江四校联考)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请回 答以下问题:(1)在大麻体内,物质B的形成过程如右 图所示,基因Mm和Nn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2)
(两对基因控制同一单位性状而言)
富田中学
方小明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4、显性上位作用
(1)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2)9A_B_ : 3A_bb :表现一种性状; 3aaB_ :表现一种性状。 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F2 :性状分离比:12:3;1 例如: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W) 对显性黄皮基因(Y)有上位性作用。 P 白皮WWYY × 绿皮wwyy ↓ F1 白皮WwYy ↓⊗ F2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①据图分析,能产生B物质的大麻基因型可能有 4 种。 ②如果两个不能产生B物质的大麻品种杂交,F1全都能 产生B物质,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MMnn 和 mmNN 。 F1中雌雄个体随机相交,后代中能产生B物质的个体数 和不能产生B物质的个体数之比应为 9:7 。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2. 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 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A_B_ :表现一种性状; 3A_bb : 3aaB_ :表现一种性状; 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F2产生9:6:1的比例。 例如:南瓜果形受A/a、B/b两对基因 共同控制 P 圆球形AAbb × 圆球形aaBB F1 F2
小结: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互作类型 F2分离出二种类型 9 : 7 互补作用 15 : 1 重叠作用 13 : 3 抑制作用 三种类型 9 : 6 : 1 累加作用 9 : 3 : 4 隐性上位作用 12 : 3 : 1 显性上位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3. 重叠作用
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影响的相同。重叠作用也称 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9A_B_:3A_bb :3aaB_ :表现一种性状;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F2产生15:1的比例。 例、荠菜蒴果受T1/t1、T2/t2两对基因控制: P 三角形 (T1T1T2T2) × 卵形 (t1t1t2t2) ↓ F1 三角形(T1t1T2t2) ↓ F2 15 (9T1_T2 _ + 3T1_t2t2 + 3t1t1T2 _) : 1 (t1t1t2t2) 三角形 15 : : 卵形 1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1)
(两对基因控制同一单位性状而言)
富田中学
方小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1. 互补作用
(1)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 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 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A_B_ :表现一种性状;A_bb : aaB_ : 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3) F2产生9:7
9扁盘形(A_B_)∶6圆球形(3A_bb+3aaB_)∶1长圆形(aabb)
9 : 6 : 1
扁盘形AaBb
例题分析
例2、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红色 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 红。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 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 B ) A.2红∶1蓝 B.2紫∶1红 C.2红∶1紫 D.3紫∶1蓝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5、隐性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 性作用。 9A_B_ :表现一种性状; 3A_bb :表现一种性状; 3aaB_ : 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F2性状分离比:9 : 3 :4 例如: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 P 红色蛋白质层CCprpr × 白色蛋白质层ccPrPr ↓ F1 紫色CcPrpr ↓⊗ F2 9紫色(C_Pr_)∶3红色(C_prpr)∶4白色(3ccPr_+1ccpr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