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2)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2)
(两对基因控制同一单位性状而言) 两对基因控制同一单位性状而言)
富田中学
方小明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4、显性上位作用
(1)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 (1)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 上位性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显性基因。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表现一种性状 一种性状; 表现一种性状 一种性状。 (2)9A_B_ : 3A_bb :表现一种性状; 3aaB_ :表现一种性状。 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表现另一种性状 性状分离比:12: 1aabb:表现另一种性状。 F2 :性状分离比:12:3;1 例如: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 例如: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W) 对显性黄皮基因( 有上位性作用。 对显性黄皮基因(Y)有上位性作用。 白皮WWYY 绿皮wwyy P 白皮WWYY × 绿皮wwyy ↓ 白皮WwYy F1 白皮WwYy ↓⊗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 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F2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
变式练习
09晋江四校联考 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 晋江四校联考) (09晋江四校联考)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请回 答以下问题:( :(1 在大麻体内,物质B 答以下问题:(1)在大麻体内,物质B的形成过程如右 图所示,基因Mm Nn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Mm和 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图所示,基因Mm和Nn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2023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CATALOGUE目录•引言•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类型•研究方法与技术•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影响•研究展望01引言定义与分类定义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或多个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表型或基因表达的现象。
分类根据作用方式,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显性作用和互补作用。
在遗传学研究中,人们已经对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感兴趣。
研究意义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基因表达和表型差异的复杂性,并为通过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等手段进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02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类型显性当两个非等位基因处于相同表型时,显性基因决定最终表型,抑制其他基因的表达。
互补两个非等位基因共同决定某种表型,只有当两者同时存在时才会表达出该表型。
正向相互作用抑制一个非等位基因通过抑制另一个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表型,常见于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另一个基因的启动子结合。
上游基因上游基因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表型,如转录因子控制其他基因的表达。
负向相互作用03研究方法与技术1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23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特定基因从基因组中删除或失活,研究其缺失对生物表型的影响,以揭示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
基因敲除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其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相互作用关系。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利用小RNA干扰特定基因的表达,研究基因沉默后对生物表型的影响,以揭示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
RNA干扰技术03系统生物学方法采用系统生物学思路,整合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多层次数据,研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网络调控。
动物遗传学题库

习题一(基本概念)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纯合子;是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具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而成的个体限性性状:有些性状仅局限于某一性别,例如母鸡下蛋等,这样的性状称为。
内含子:基因内部的部分序列并不出现在成熟mRNA中,这些间隔序列称为内含子外显子:把基因内部的转译部分,即在成熟mRNA中出现的序列叫做转录:细胞核内,以DNA(某些病毒以为R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单体:指二倍体生物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缺少一条染色体,使染色体的数目为2n-1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
倒位:染色体上某区段正常排列顺序发生了180度的颠倒染色单体: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
每条染色单体就是一条DN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染色质线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
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化:加热杀死的具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可以使活的无毒的肺炎双球菌成为有毒细菌,称为转化侧翼序列:每个结构基因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都有一段不被转录和翻译的非编码区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的染色体数减半,称减数分裂密码子:由mRNA上三个相邻的核糖核苷酸组成复制:操纵子:是转录水平的最主要的调控形式终止子:一段位于基因3´端非翻译区中与终止转录过程有关的序列终止密码子:不编码任何氨基酸,没有对应的TRNA,是蛋白质多肽合成的终止信号正调控和负调控:当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是表达的,而加入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性被关闭,即为负调控。
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燕麦中,黑颖品系与黄颖品系杂交,F1全为黑颖,F2中12黑颖:3黄颖:1白颖。
P 黑颖 × 黄颖
BByy ↓ bbYY
F1 BbYy黑颖
↓自交
Fyy
黑颖 黄颖 白颖
黑颖与非黑颖之比为3:1,在非黑颖中,黄颖和白颖之比也是3:1。所以可以肯定,有两对基因之差,一对是B-b,分别控制黑颖和非黑颖,另一对是Y-y,分别控制黄颖和白颖。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有没有Y都一样。在没有显性基因B存在时,即bb纯合时,有Y表现为黄色,无Y时即yy纯合时表现为白色。显性基因B的存在对Y-y有遮盖作用,叫做显性上位作用。B-b对Y-y是上位,Y-y对B-b为下位。
显性白茧 × 黄茧
IIyy ↓ iiYY
白茧IiYy
互交↓
9I-Y-:3I-yy : 3iiY- : 1iiyy
白 白 黄 白
黄茧基因是Y,白茧基因是y。Y控制黄色素的合成,y不能产生黄色素。还有一个非等位基因的抑制基因I,有I存在时,Y不能表达。黄茧品种的基因型为iiYY,显性白茧的基因型是IIyy,F1是IiYy,因为I对Y有抑制作用,Y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表现为白茧。F1互交,F2中9/16I-Y-+3/16I-yy+1/16iiyy)表现为白茧,3/16iiY-由于无I的抑制,表现为黄茧。iiyy基因型虽然没有I的抑制,但因没有色素基因Y存在,也表现为白茧。
2.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表现一种性状,只有一对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为第三种性状。
南瓜的果形,扁盘形对圆球形为显性,圆球形对细长形又为显性。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圆球形品种杂交,F1为扁盘形,F2为9/16扁盘形,6/16圆球形,1/16细长形。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2.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显性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
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2.1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P 玫瑰冠×豌豆冠RRpp ↓rrPPF1 胡桃冠RrPr↓F2 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R-P- ︰3R-pp ︰3rrP- ︰lrrpp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动物遗传学试题A答案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动物科学专业动物遗传学课程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信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发育的科学;.Variation:变异子代与亲代不相同的性状;染色体组型: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和大小顺序排列构成的图形;减数分裂: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Character: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的形状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的现象;Linkage group:连锁群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形态标记:以生物体的形态性状为特征的遗传标记;物理作图:把基因组分解成为许多较小的DNA片段,然后再把这些DNA 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由DNA片段重叠组成的物理图;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树木改变.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缺失:染色体出现断裂并丢失部分染色体片段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非孟德尔遗传:由于染色体外基因并不是随同染色体的复制和分裂均等的分配给两个字细胞而是在细胞质中随机地传递给子代,因而其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独立分配和自由组合规律,及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不一致,或只表现父本性状,或只表现母本性状;母体效应:也称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性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现型相关的现象;剂量补偿:男女之间X染色体连锁基因表达水平相等的现象,人类遗传学上称为剂量补偿;表观遗传:基因表达的改变不依赖于DNA核苷酸序列的改变,而是受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作用,而且这种改变能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向后代遗传的现象;基因组印记:后代中来自亲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只有一个表达的现象;基因频率:在一群体内,某个特定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二、填空题1.染色体根据着丝粒位置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2.遗传标记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标记四种类型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标记是最早出现的DNA标记4.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大类型5.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三种方式6.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可分为缺失、重复、倒位、异位四种类型7.有丝分裂可分为G1、 S、G2 、M 期四个时期8.与性别有关的遗传包括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三种方式;9.基因突变的原因有自发突变、化学诱变、物理诱变三种途径10.核外遗传包括线粒体、叶绿体、F因子、质粒四种体系11.影响群体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移、选择、遗传漂变和随机交配的偏移等五种因素12.数量遗传学中性状可根据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性状和复杂性状;根据遗传基因多少和表型连续与否可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13.两对自由组合基因的互作方式主要有互补作用、加黑作用、重叠作用、上位作用、抑制作用;14.重组率计算公式: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配子总数×100﹪或重组率﹪=重组个体数/重组子代的个体总数×100﹪15.脉冲场凝胶电泳突破了琼脂糖凝胶分离大分子DNA限制;16.最常用的人工染色体有酵母人工染色体YAC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两类17.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有着丝粒、端粒和复制起点三个18.遗传作图的主要任务是测定基因座位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互间的遗传距离19.遗传分析有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两种方式三、选择题1.鸡的性染色体构型是BA.A.XYB.ZWC.XOD.ZO2.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A.A.重复B.基因突变C.单倍体D.嵌合体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最合适进行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考察的时期是BA.A.前期B.中期C.后期D.末期4.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DA.神经细胞B.精原细胞C.淋巴细胞D.精细胞5.A——a和B——b为两对独立遗传基因,但只有在A,B同时存在时,才能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表现,其他情况下,只能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AaBb 植株自交后代表型分离比应为CA.13:3B.15:1C.9:7D.9:3:46.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护单链模板免遭侵害的物质是DA.引发酶B.DNA连接酶C.DNA 聚合酶D.单链结合蛋白7.下列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的是BA.50AA,2Aa,48aaB.49AA,42Aa,9aaC.100AA,10aaD.50AA,50aa8.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可以剖分为BA.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和加性效应B.加性效应和剩余值C.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D.加性效应和环境效应9.紫外线对DNA的损伤主要是BA.引起碱基置换B.形成嘧啶二聚体C.导致碱基缺失D.发生碱基插入10.表观遗传学主要针对不是下列哪一项CA.染色质重塑B.DNA甲基化C.遗传漂变D.非编码RNA四、简答题1.遗传力的应用答:①预测选择效果;②确定选择方法;③估计个体的育种值2.一个平衡群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①群体无限大且随机交配;②无选择的作用;③群体是封闭的;④无突变;⑤减数分裂正常进行,以至于偶然性是影响配子形成的唯一因素;3.莱昂假说的要点是什么答:①失活时期:发生于胚胎早期受精后的16天左右②X1、X2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发生的③但是某条X1染色体一旦失活,细胞系中的所有细胞维持同一条X1染色体的失活4.核外基因的遗传特征有哪些答:①没有组织特异性;②多拷贝的,占细胞总DNA的0.5﹪;③结构一般是共价、闭合、环状分子,分子量小,在几百kb以下,远远小于核基因组;④呈现严格的母系遗传特性;⑤遗传上有自主性;⑥进化速率不同;⑦基因转移,在动物、植物的核DNA中随即插入有mtDNA短片段,这些片段称核线粒体DNA;5.遗传标记具备的基本特性包括哪几个方面遗传标记有哪几种类型答:1遗传标记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可识别性;二是可遗传性;2遗传标记有四种类型: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DNA标记;6.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哪一种效应在非等位基因间起“掩盖作用”,并解释其含义答:1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上位作用、抑制作用;2上位效应在非等位基因间起“掩盖作用”;上位作用是指基因相互作用中,一对基因的表现取决于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也就是说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上位作用”;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五、论述题1、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及其遗传学效应、细胞学特点答:类型:①缺失:指染色体断裂并丢失部分染色体片段;缺失的区段为某臂的外端,称顶端缺失;若缺失的片段为某臂的内段,称为中间缺失;②重复:即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指染色体本身的某一片段再次在该染色体上出现;顺向重复是重复片段的基因排列直线顺序仍按原线性方向排列;反向重复是重复片段的基因排列直线顺序与原排列的线性方向相反;③倒位:倒位片段不包含着丝粒的倒位,称为臂内倒位;包含有着丝粒片段的倒位,称为臂间倒位;④易位:单向易位是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单方向地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相互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间断裂染色体片段的相互转移;罗伯逊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发生着丝粒区域融合;遗传学效应:①缺失:致死或表型异常、假显性或拟显性;②重复:剂量效应:破坏了个体基因剂量原有的平衡关系,剂量改变引起某些基因性状的改变;位置效应:改变原有位置的关系,改变相邻基因的位置关系;③倒位:改变连锁基因的重组频率、对物种进化有一定影响;④易位:改变正常的连锁群、位置效应;2、影响群体结构改变的因素及其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①突变:基因突变是一切新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致群体遗传变异的增加,为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选择: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对群体及基因频率改变具有重复作用,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③遗传漂移:生物在繁殖后代过程中虽然能产生大量配子,但真正参加受精形成合子的只是其中少数配子,经取样过程,将亲本基因传递给后代,小群体内基因取样误差;④迁移:生物个体从一个群体转入另一个群体并参与后者的繁殖就是迁移;⑤非随机交配:分为同型交配、异型交配、同质交配、异质交配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①不利于隐形纯合体的选择;②有利于杂合体而不利于纯合体的选择;。
人教版教学课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06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与展 望
研究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 敲除、基因转录分析等,研究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遗传学方法
通过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 关系,研究非等位基因间的相 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 作用
自然选择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选择
自然环境中,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衍,适应环境的基因变异得以保留,不适应的则被淘 汰。
协同进化
不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促使生物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物种形成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适应性进化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发生适应性进化,形成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生 态习性。
05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疾病中的 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是指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个 体的表型,从而影响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哮喘等 遗传性疾病,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和临床表现 。
例如,肺癌的发生风险与多个基因的变异有关,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这些基因变异对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程 度。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与药物反应
药物反应是指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程度和效果,而非等位基因 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个体的药物反应。例如,不同的人对 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这可能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 作用有关。
反式作用
基因互作

基因互作在遗传中,有着典型的规律,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自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都有着典型的分离比,这些都是遗传典型性的体现。
但在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典型的分离比就会改变而出现“例外”。
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遗传学中某些“例外”现象,如:不完全显性、“显(隐)性致死”、“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等等,常常作为能力考查的命题材料。
现对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互作)总结如下:一、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1、完全显性(略)一般做题时如果题中没有特别强调,都认为是完全显性,例如:高茎DD和矮茎dd杂交,F1均为高茎Bb2、不完全显性(镶嵌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
例:紫茉莉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不完全显性。
下列杂交组合中,子代开红花比例最高的是(B )A. CC×ccB. CC×CcC. Cc×ccD. Cc×Cc3、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有的时候是一个细胞同时表达两个基因,如人类的ABO血型中AB血型,细胞中显性基因A、B同时表达;有的时候某个体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如例2。
例1:人的ABO血型可以遗传,由I A、I 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
有一对夫妻,丈夫的血型是A型,他的妹妹是B型、父亲是A型、母亲是AB型。
妻子的血型是B型,她的弟弟是O型、父母都是B型。
这对夫妻生的孩子血型为AB型的可能性( A )A.1/2B.1/4C.1/6D.1/12例2:某种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研究发现纯合黄色雌猫和纯合黑色雄猫交配,繁殖的子代中,雌猫总是表现为黑黄相间的毛色(即一块黑一块黄),但黑黄毛色的分布是随机的。
据此你认为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C )A.纯合黑色雌猫和纯合黄色雄猫交配的子代均为黑黄相间的毛色B.黑黄相间雌猫繁殖的后代雄猫可有全黑、全黄和黑黄相间三种C.黑黄相间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DNA有转录功能D.雌猫的黄色毛与黑色毛这对相对性状是由非等位基因控制的4、条件显性:例:.(2010•天津理综,16)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 S表示短食指基因,T L表示长食指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上位
隐性基因cc能够阻止任何色素的形 成。只要cc基因存在,其他基因均表 现出白化,无cc基因,R基因控制黑色 性状,r基因控制棕色性状。
无色色素元
C
中间产物
r基因
R基因
棕色素
黑色素
隐性上位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
P 红色CCprpr×ccPrPr白色
↓
F1
CcPrPr 紫色
↓
F29紫(C_Pr_):3红(C_prpr):4白(ccPr_+1ccprpr)
F1 全为白羽毛。
F2 白羽毛:有色羽毛=13/16 :3/16 。
基因C控制有色羽毛,I 基因为抑制基因,当I存在 时,C不能起作用;I_C_基因型 是白羽毛。I_cc和iicc也都是 白羽毛,只有I基因不存在时C 基因才决定有色羽毛。F2代白 羽毛与有色羽毛的比例为13:3
(五)抑制作用
I
↓抑制
F1
三角形T1t1T2t2
↓
F2 15三角形(9T1-T2- +3T1-t2t2 + 3t1t1T2-):1卵形(t1t1t2t2 )
如果是三对基因,则为63:1,余类推。
(四)上位作用
控制同一性状的两对基因,其中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基因,这 种不同位基因之间的掩盖作用称为上位作用。起掩盖作用的基 因叫上位基因,被掩盖的叫下位基因。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 性(隐性)基因,称显性上位(隐性上位)。 1、显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不论下位 基因的组合如何,下位基因的作用都不能表现,只有上位基因 处于隐性纯合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F2产生 12:3:1的比例。
C
白色色素
有色色素
抑制效应的生化机制
(四)上位作用
• 例: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W)对显性黄皮基因(Y) 有上位性作用:
• 有W有Y基因
白色
• 无W有Y基因
黄色(Y-)
• 无W无Y基因有yy 绿色(yy基因)
用白皮和绿皮杂 交,F1产生白皮西 葫芦,F2代: 白皮:黄皮:绿皮
=12:3:1
2、隐性上位
隐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处于隐性纯合状态时, 下位基因的作用不能表现出来,而当上位基因 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 能表现出来。F2产生9:3:4的比例。
长圆形 扁盘形
圆球形
积 加 作 用 —南瓜果形的遗 传
积加作用
P 棕红 × 白色
AABB ↓ aabb
F1
棕红 AaBb
↓
F2 棕红 淡棕 淡棕 白色
A_B_(A_bb aaB_) aabb
9:6 :1
猪毛色的遗传
(三)重叠作用
不同对显性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并且 只要有其中任何一种显性基因存在,这个性状就能表现 出来。F2产生15:1的比例 。这类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称为重叠基因。
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 一种新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纯合或杂合),或两 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 F2性状的分离比是9:7。
(一)互补作用(香碗豆花色遗传)
P 白花 × 白花
CCpp ↓ ccPP
F1
紫CcPp
↓ 互交
Pr-:紫色 prpr:红色 注意:上位性是作用于非等位基因 之间,而显性是发生于等位基因之 间,所以是不同的。
(五)抑制作用(13:3)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1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 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之基因 抑制。起抑制作用的基因叫抑制基因。
例如:白羽毛:莱杭鸡(♀)× 温德鸡(♂)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因互作的类型 (一)互补作用 (二)积加作用 (三)重叠作用 (四)上位作用 (五)抑制作用
第四节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因互作的类型 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 互作基因:彼此发生作用的基因叫互作基因。
2对基因互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互补作用
荠菜果形的遗传:将两种植株杂交,F1全是三角形蒴果。 F2三角形蒴果:卵形蒴果=15/16:1/16。
由于每一对显性基 因都具有使蒴果表 现为三角形的相同 作用。如果只有隐 性基因,即表现为 卵型蒴果,所以F2 出现15∶1的比例。
(三)重叠作用
P 三角形 T1T1T2T2× 卵形t1t1t2t2 ↓
F2 紫花
白花
C_P_ (C_pp ccP_ ccpp)
9:7
前体物 花青素原
花青素(紫色素)
酶Ⅰ
酶Ⅱ
基因C
基因P
(二)积加作用(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产生第二 种相似的性状,当2对都是隐性基因时则表现出第三种性状。F2产生 9:6:1的比例。 例如,南瓜有不同的果形,扁盘形对圆球形为显性,圆球形对 长圆形为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