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与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虚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虚词翻译

一、助词1. 之: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孔子学于老子。

(孔子向老子学习。

)2. 其: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吾其还也。

(我打算回去了。

)3. 而:连词,表示顺承;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递进。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固然都会死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4. 与:连词,表示并列;介词,表示跟、和。

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和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二、副词1. 焉: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哪里”;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怎么解忧?唯有酒解忧。

)2. 莫非: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难道”。

例:莫非吾君非圣人?(难道我的君主不是圣人?)3. 即: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副词,表示时间紧迫,相当于“立刻”。

例:吾将即戎矣。

(我将立刻去参军。

)三、介词1. 以:介词,表示手段、方法;介词,表示原因、目的。

例:吾以剑击之。

(我用剑攻击他。

)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介词,表示比较。

例:吾欲观于瀛洲。

(我想去瀛洲看看。

)3. 为:介词,表示目的、原因;介词,表示替代。

例:为长者折枝。

(为年长者折树枝。

)四、连词1. 且: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递进。

例:且夫天下之至美,莫若山水。

(而且,天下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山水。

)2. 若:连词,表示假设;连词,表示比喻。

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

)五、叹词1. 哉:叹词,表示惊叹、赞叹。

例:天哉!此之谓至德。

(哎呀!这就是所说的最高尚的品德。

)文言文虚词众多,以上仅列举部分常见虚词及其翻译。

学习文言文,掌握虚词的用法至关重要,这对于理解文意、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_例句_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_例句_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而】(一)用作连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并且""或"而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文言虚词[包括解析与翻译]

文言虚词[包括解析与翻译]

文言虚词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翻译: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既···且】又···又“三军既惑且疑” 【且···且】一边···一边 “且战且退”
副词 暂且、姑且 (表时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主谓之间:❶逆接关系:但是、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❷假设:如果“相鼠有皮,人而无义,人而无义,不死何为?”
状动之间:修饰关系,不译。(“而”两边的动词关系不平等,主次关系) “弃甲曳兵而走” “(烛之武)夜缒而出”“(荆轲)倚柱而笑”
代词:通“尔”
1、顺接,就、便、那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助词
1、句末,了、呢、啊(常与其他语气词联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句中,表停顿,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❶作状语,可放动词前,也可放动词后(后置)。“树之以桑”
❷可省略宾语。“五十者可以衣帛”
❸宾语也可前置。“一言以蔽之”
【固定搭配】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可以]可以用···来 [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是以]因此
两谓词间,译为:而且、并且//来、用来、不译
《过秦论》
1、动词,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 “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翻译

一、之1. 解释:之,代词,可指代人、事物、地方等;也可作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翻译:(1)吾友之病,久矣。

(我的朋友生病,已经很久了。

)(2)楚人伐宋,宋人御之。

(楚国人攻打宋国,宋国人抵抗他们。

)二、其1. 解释: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也可作为副词,表示推测、可能等。

2. 翻译:(1)其人善战,必胜。

(那个人善于战斗,一定会胜利。

)(2)其时,天下大乱。

(那时候,天下大乱。

)三、者1. 解释: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停顿,使句子完整。

2. 翻译:(1)君子者,善以言辞自辩。

(君子,善于用言语为自己辩解。

)(2)古人者,仁义之至也。

(古人,仁义的极致。

)四、以1. 解释:以,介词,表示手段、方法、原因等;也可作为连词,表示目的、原因等。

2. 翻译:(1)吾以剑舞,志在千里。

(我用剑跳舞,志向在千里之外。

)(2)以其言辞,取悦于君。

(通过他的言辞,取悦于君主。

)五、于1. 解释: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2. 翻译:(1)吾生于乱世,难以自保。

(我生于乱世,难以自保。

)(2)其地广于中原。

(那个地方比中原更广阔。

)六、而1. 解释:而,连词,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2. 翻译:(1)君子而仁,小人而忍。

(君子仁爱,小人残忍。

)(2)其色悦而声哀。

(他的脸色和悦,声音哀怨。

)七、之乎者也1. 解释:之乎者也,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等。

2. 翻译:(1)此为何物?之乎?(这是什么?哎呀!)(2)吾欲归去,其可乎?(我想回家,可以吗?)总之,文言文虚词丰富多样,了解并掌握这些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中考考查的五个虚词:之、其、以、于、而1、之: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

如:“徐公来,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臵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动词:相当于“去”、“到”。

如:辍耕之垄上。

2、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

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

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隆中对》)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于”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4、于介词:A. 作介词,译为“在”“到……时”;或“给、到”;还可以译为“比、对、向、从”等。

5、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

述而》)E.表并列。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整理与积累之:辍耕之垄上(去)怅恨久之(语助词,不译)鸿鹄之志(的)二世杀之(代词,他)固以怪之矣(代词,这件事)要离之刺韩傀也(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百姓多闻其贤(人称代词,他)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相当于“那(这)、那些(这些)以:祭以尉首介词,可译为“用、拿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可译为“凭”等以君为长者介词,可译为“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连词,可译为“因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相当于“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相当于“以至于”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认为固以怪之矣副词,同“已”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相当于“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相当于“自、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当于“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相当于“向”)万钟于我何加焉(相当于“对,对于”)贤于材人远矣(相当于“比”)受制于人(相当于“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相当于“由于”)而:名微而众寡(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又”)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修饰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虚词在阅读语段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复习积累时可整理。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3.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5.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6.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7.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8.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虽然,公输般为我……。

9.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10.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不译。

例: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11.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

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12.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

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文言语句翻译:近年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题型比较固定,要求准确、通顺,字字落实。

要把握实词与虚词在句中的意思,可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判定词语的正确意思,注意平时积累一些的翻译方法,如对译、替换、保留、补充、调换等等。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做到“信”、“达”,“雅”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二)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臵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大致程序了解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在答题过程中我们怎样去运用更能让我们不丢分呢?大家不妨按照这样一个程序去做: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关键字词。

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