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设计1: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知道输血原则、献血的意义和四种血型系统分类。
3.描述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
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
4.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重点和难点:(1)、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2)、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一.创设情景师:你知道一个人体内一共有多少血吗?一碗?一盆?一桶?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有没有其他颜色的血液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新认识一下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血液。
二.引入新课师:首先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血液的常识。
生:畅所欲言(比如:红色;在血管中流动;皮肤划破流血后,伤口较小时,为什么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三.新课师:血液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正常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如果体重为60kg,大约血量为或4500ml。
如果一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30%,人的生命就会遭到威胁,今天,我们就来结合大家已知的知识,来进一步了解一下血液及其功能。
师:请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2.各呈现什么颜色?是什么?大致比例是多少?生:一共分为3层。
上层:淡黄色,血浆,占50%;中层:薄的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红色,红细胞。
(板书)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师:血浆的成分中90%以上为水,其次还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成液体。
你知道它有什么功能吗?生: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师:血液中最主要的成分是血细胞。
观察实验:“人血涂片”师:你能分辨出哪些是红细胞?哪些是白细胞?哪些是血小板吗?生:学生观察,并找出几种血细胞。
(有的找对,有的找错,并由其他学生更正)观察红细胞图片师:请仔细观察一下,红细胞都是成什么形状的?生:像一个两面凹的圆饼。
师:为什么红细胞都是红色的呢?生:红细胞内含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使呈红色。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点击打开链接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描述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利用动画和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外形,区别心脏的前后、左右,房间沟、室间沟及心脏的四个腔。
.按照一定的问题层次,指导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好的猪心。
问题如下:
()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原因何在?
()心脏内部有几个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
()围成这四个腔的心壁厚薄有什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是否有一些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可能有什么作用?出示心脏结构图片,利用课件,辅助解决以上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描述心脏的位置,大小。
.观察,思考,回答,认识心脏的外形、区分心脏的前后、左右,房间沟、室间沟及心脏的四个腔。
.观察实物,认识心脏的外形。
小组观察、讨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活动意义:对应动画,以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起示范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态度
.使学生形成“提出问题─观察─释疑,再提出问题──再观察──再释疑。
”的习惯。
评价要点.认识心脏的结构,并能区分心脏的各部位
.血管的分类及特征
.静脉瓣、动脉瓣和房室瓣的作用
了解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的流动方向,为血液循环做铺垫。
教学设计3:物质运输的路线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血液循环;2.淋巴循环。
两者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开始进行本课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开眼界”的内容进行引入。
对血液循环的教学,可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竟1”和“探究竟2”。
然后,以讨论的形式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融合在本部分解决。
对于淋巴循环的教学,首先布置学生阅读完成课本的“探究竟3”。
当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之后,便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补充淋巴的产生和淋巴的去向,完成淋巴循环途径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讨论法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心脏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回答:心脏分四个腔,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回流的血液汇集到心房。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肺静脉与与左心房相通,上下腔静脉连通与右心房。
导入: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内不停的循环流动,运输着各种物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人生病治疗时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那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处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一下《物质运输的路线》。
板书: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新课教学教师活动:假设有一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有能力的小组可以试着写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内物质的运输导学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同砚们在平时生活中是否注意到,我们的身体需要不息地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
那么这些物质是如何在我们的身体内传输的呢?2. 目标:通过本节课进修,我们将了解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包括血液的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以及它们在我们身体中起到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 血液的循环系统:a.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b.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c. 血管的分类: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在体内形成一个完备的血液循环系统。
d. 血液的运输功能: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2. 淋巴系统:a. 淋巴液的产生和组成: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逢迎和淋巴液组成的,它起着排除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b. 淋巴系统的运输功能:淋巴液通过淋巴管在体内循环,将废物和病原体带到淋逢迎进行过滤和清除。
三、案例分析1. 某人在高山徒步观光时因氧气不足导致头晕、乏力,这是因为血液中氧气供应不足。
请问该人应该怎么做?2. 某人在感冒期间淋逢迎肿大,这是因为淋巴系统正在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请问该人应该如何加强身体免疫力?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包括血液的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血液通过心脏的推动在体内循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淋巴系统则在体内清除废物和病原体,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活动和免疫功能。
五、课后作业1. 请同砚们总结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并写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身体不适的情况,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六、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了解更多关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知识,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2. 请同砚们观察周围环境,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影响,增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复习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一些病理知识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道德修养。
教材分别以血液、血管、心脏,来阐述人体内的物质是怎样运输的。
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着血液。
血管和心脏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他们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的观念是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掌握营养物质、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物观察、模型制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2.组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c.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有趣的生物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5.拓展阅读作业:推荐同学们阅读《血液循环的故事》等相关科普书籍,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前沿研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简答题和小组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注意使用专业术语。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以生活实例导入,如运动后的心跳、受伤时的止血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新课讲解:结合课本内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血液循环系统。
3.实践活动:设计相关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如制作心脏模型、观察小鱼尾鳍血管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分享、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家庭实验作业: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家庭成员在安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后的心跳次数,分析心跳次数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此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提交一份小组报告:
a.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b.如何保护血液循环系统,预防相关疾病;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设计相关的习题和测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1]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1]](https://img.taocdn.com/s3/m/5507c22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9.png)
《人体内物资的运输──血管》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初中生物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次要任务是培养先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领域构建先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留意了三个领域的平衡和谐和。
加强对先生理论能力、探求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先生负担。
一切教学要有益于先生的自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有益于推进本质教育,有益于构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为准绳。
根据我所教的班级先生特点进行预先分析,确定教学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经过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实行,使教学活动的程序得到有序的安排,并达到进步先生获得知识、技能和爱好学习生物学的兴味。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本章首先介绍了血管,然后再讲心脏与血液和人体的血液循环。
这样先生能从学习中了解到本章内容与消费、生活毫不相关,更有益于初二年级先生全面了解血液、心脏及血液循环零碎。
因而,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就非常的重要,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血管这一节内容,重在观察与实验,知识本身富有内容但也容易操作,先生的学习生物兴味,会在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与老师的讲授中不断上升。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
2.学情分析八年级先生,之前学习过自然学科和一年的生物课,已具备了必然基础知识,课堂上学习了生物学探求的普通方法,初步具备了必然的思想、观察和分析成绩的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与老师积极合作。
先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较高,恪守纪律和尊重老师,爱好提出成绩并富于想象,反应快捷,动手动脑能力较强。
先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的获得物资和能量有必然的认识和了解;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大致过程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概念也有必然的认识和生活体验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脉搏及“切脉”。
(2)掌握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血液在这三种血管的流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
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对应的新课标:
“五、生物圈中的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
(三)教学框架
图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框架
(四)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
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
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
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生物显微镜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三、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1)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的生物显微镜实验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二)教学过程
四、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生物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心脏是怎样泵出血液的?
指导学生通过动画理解心脏的功能。
让学生计算心输出量,通过数据提出
问题: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地搏动?
(请思考:心脏的结构有哪些与其功
.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
按照一定的问题层次,指导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好的猪心。
问题如下:1)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原因何
.和学生一起,提炼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师明确指出:
1)心脏由心肌组成,围成四个腔,能产生有规律的收缩。
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能产生较大的动力将血液泵至全身。
3)房室瓣和动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第2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了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冠脉循环。
重点难点:(1)重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以及血液的变化。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或生物实验室。
(二)教学过程
展示:有关心脏功能的数据表
五、第四节:输血和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重点:说出 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难点: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的教室。
(二)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