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唱:拔根芦柴花 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16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16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分析:
扬州民歌是江苏民歌的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乡土气息,朗朗上口的旋律而广受欢迎。

《拔根芦柴花》是流行在江苏北部的“秧田歌”。

它由高音区起腔,声调高亢,起伏大,具有山野风格。

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做衬词,借“花”寄兴,不在乎唱的什么,这也是一般歌曲的特征之一。

这些花的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显现了淳朴的乡土气息。

五年级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

鉴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认知与发展:通过欣赏、学唱、分析《拔根芦柴花》,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民歌体裁,知道民歌的主要特点——方言演唱、衬词烘托、五声调式、口传心授。

2.知识与技能:能用具有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用悠扬高昂的声音、方言学唱《拔根芦柴花》。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学唱《拔根芦柴花》、《龙船调》(对白),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唱:拔根芦柴花 凤阳花鼓》教案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唱:拔根芦柴花 凤阳花鼓》教案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教案一. 教材分析《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是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歌词和欢快的旋律,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描述农村生活的场景为主,第二部分以歌颂农村生活为主。

整首歌曲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富有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此外,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农村生活氛围。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2.对歌曲歌词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对歌曲的节奏、音准等进行讲解。

3.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农村生活的情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的乐谱。

2.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引导学生谈论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和感受。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农村生活。

同时,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音准,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难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加强歌曲的熟练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农村生活中的其他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类似的歌曲。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09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09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演唱拔根芦柴花,并尝试用方言演唱,用自信、大胆的演唱体悟和表现民歌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唱,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歌的兴趣及爱好,对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产生赞美之情。

3、知识与技能:学会准确表达出下波音的唱法。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民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各种装饰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情系江淮》,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们大家,江淮指的哪里?(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江淮是指长江、淮河一带,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古人曰“天下赋税仰仗江淮”,“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

江淮地区包括哪些城市呢?有:南通,扬州,盐城等。

江淮地区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许多好听的民歌流行在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与江南音乐互生互补,相得益彰。

今天我们学习的。

小学音乐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研究歌曲《凤阳花鼓》,初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了解“鱼咬尾”、“衬词”等民歌常用的创作手法。

2.情感目标:了解和喜爱凤阳花鼓,并能用稍快的速度、喜悦的情绪表现歌曲《凤阳花鼓》。

3.能力目标:A.能唱好歌曲中的切分音、衬词。

B.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设计理念1.紧扣音乐元素,把握民歌特点。

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一带的民间歌舞曲,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特色。

教师紧扣音乐元素,从开始的感性聆听到后面的理性介绍,再到歌曲教学中重点解决切分音和衬词两个难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等,教师紧紧抓住民歌的特点进行教学,从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民歌常用的创作手法。

2.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体验。

凤阳花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有很多的版本,教师除了教学歌曲之外,还让孩子们欣赏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凤阳花鼓》,丰富孩子们的音乐体验,拓展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为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音乐实践作了很好的铺垫。

3.重视音乐实践,搭建表现平台。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创编表现歌曲,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表现自己,展示自我的舞台和空间,使学生用音乐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在音乐实践中享受到音乐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3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研究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研究,保持他们研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研究效果。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14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14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体会民歌特点并唱出民歌韵味。

2.在欣赏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唱好歌曲中出现的装饰音,如一字多音和下波音,体会其在民歌中的作用。

3.通过律动、演唱等活动,了解民歌特点,表现扬州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
用方言准确地演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并唱出民歌的韵味,掌握江苏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一字多音和下波音的唱法。

2.用方言演唱以及对于民歌风格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挑着装有扬州特产的扁担竹筐,伴随“担鲜藕”的视频与音乐从教室外跳舞进入教室(第一段音乐跳舞,第二段音乐示范演唱拔根芦柴花,其间给学生分发特产)。

“孩子们你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L老师,初次见面,L老师。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凤阳花鼓》
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一课选自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情系江淮”。

江淮地区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江淮音乐文化具有汉族南北音乐文化过渡与交融的特点,有独特的代表性,且流行在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与江南音乐互生互补,相得益彰。

这一单元内容,寄寓着深蕴的文化意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五声宫调、四四拍,结构为扩充了的一段体。

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

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从第11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分享,了解“凤阳花鼓”这一传统艺术,并产生对“凤阳花鼓”的学习兴趣。

2.通过聆听、分析,歌唱,能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熟练掌握切分节奏,了解“鱼咬尾”这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22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22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给以组为单位为《凤阳花鼓》旋律进行加花,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中歌词的改编以及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

2.为旋律进行加花。

教学难点小组自选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小组交流展示。

教学准备音频、视频、钢琴、小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修注栏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你们听听知道是什么曲子么?它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生:《茉莉花》——(江苏民歌)。

2.师: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各具特色,今天我们学习。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27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讲课获奖教案D027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情系江淮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
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安徽的民俗风情,知道凤阳花鼓的发展历史和表演形式,感受安徽民歌的特点。

2、欣赏、演唱两首不同的《凤阳花鼓》,对比新旧两首《凤阳花鼓》不同的音乐情绪,能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3.对《凤阳花鼓》进行演唱再创作,用轮唱、伴唱等形式来演绎歌曲。

二、歌曲分析
《风阳花鼓》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

歌曲演唱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进行,充满安徽风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平稳,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不同之处
2.歌曲《凤阳花鼓》中衬词的演唱,及运用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扭一扭——花鼓》,欣赏凤阳花鼓舞蹈片段,观察花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唱: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歌曲《凤阳花鼓》,初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了解“鱼咬尾”、“衬词”等民歌常用的创作手法。

2.情感目标:了解和喜爱凤阳花鼓,并能用稍快的速度、喜悦的情绪表现歌曲《凤阳花鼓》。

3.能力目标:A.能唱好歌曲中的切分音、衬词。

B.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设计理念
1.紧扣音乐元素,把握民歌特点。

《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一带的民间歌舞曲,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特色。

教师紧扣音乐元素,从开始的感性聆听到后面的理性介绍,再到歌曲教学中重点解决切分音和衬词两个难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等,教师紧紧抓住民歌的特点进行教学,从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和体
验民歌常用的创作手法。

2.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体验。

《凤阳花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有很多的版本,教师除了教学歌曲之外,还让孩子们欣赏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凤阳花鼓》,丰富孩子们的音乐体验,拓展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为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音乐实践作了很好的铺垫。

3.重视音乐实践,搭建表现平台。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创编表现歌曲,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表现自己,展示自我的舞台和空间,使学生用音乐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在音乐实践中享受到音乐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要灵活处理、自由组合教材,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渗透人文思想,使学生得到高尚的音乐情操熏陶。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稍快的速度、喜悦的情绪表现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难点:能唱好歌曲中的切分音、衬词,并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感知体验导入歌曲
1.欣赏花鼓表演。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安徽民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师表演)
2.认识凤阳花鼓。

师简介凤阳花鼓。

3.尝试为歌曲伴唱。

请学生模拟锣鼓的声音用“咚呛呛咚咚呛”的旋律短句来为歌曲伴唱,并注意强弱。

2【讲授】层层深入学习歌曲
一、教学衬词部分
1.找衬词。

师:请你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听完了,告诉我,你感觉哪一句最有特色?
2.讲作用。

师简介衬词作用。

3.找规律。

请学生找出衬词部分相同的乐句。

4.接龙学。

师唱一三句及最后一句,生唱二四句。

5.做处理。

当歌曲中连续出现两个相同乐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力度的变化处理来增强表现力,你们听!(师范唱)请你们也来试一试。

最后一句有点难度,我们放慢速度来唱一次,师示范,我们加快速度来唱一次。

好,我们把衬词部分连起来唱一次。

二、教学歌曲部分
1.合作唱。

师:现在我们来一个小小的合作,老师唱前面的部分,你们来唱衬词的部分。

2.分乐句。

请学生找出歌曲中(除了衬词)一共有几个乐句。

3.找规律。

老师唱歌谱,请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每一个乐句结束的音和下一句开始的乐音有什么特点。

师简介鱼咬尾。

4.合作唱。

师唱一三句和最后的补充乐句,学生唱二四句,并注意观察,二四句有什么特点?
5.完整唱(前面部分)。

6.讲难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歌谱,(点击课件)这几处的节奏有什么共同点呢?老师告诉你们,这些都是切分音,切分音的运用,改变了原来的强弱关系,中间的音要唱得重一些,长一些,两边的音要唱得短一些,轻一些。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6.完整唱(整首)。

现在就让我们连起来完整地唱一遍。

7.接龙唱。

我们来接龙唱,请这边的同学先唱,这边的同学后唱,到衬词部分就一起唱。

8.合作唱。

请学生加上前面学习的伴唱,分声部合作表现歌曲。

9.情绪唱。

师: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你们知道吗?在凤阳,凡逢年过节、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地唱起这首歌曲,把心中的喜悦和祝福送给大家,那你们能把祝福通过歌声送给大家吗?
那我们演唱的速度要?情绪要?来,让我们抬抬小眉毛,保持微笑,用欢快的歌声来表现凤阳人们的喜悦心情!
3【活动】合作探究表现歌曲
1.欣赏合唱版《凤阳花鼓》。

师:《凤阳花鼓》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唱,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个版本的《凤阳花鼓》,请你们来听一听,这个版本的凤阳花鼓跟我们今天唱的有什么不同?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呢?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播放无伴奏合唱)
师生交流。

2.练习轮唱。

师生讨论,为歌曲的前四个乐句设计轮唱,表现载歌载舞、锣鼓声声的情景。

3.整体表现。

齐唱——轮唱——合唱(加入伴唱)
4【作业】拓展欣赏小结延伸
1.学生欣赏另一个版本的《凤阳花鼓》。

师:同学们,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让我们感受到了凤阳人们的快乐和喜悦,可是你们知道吗?旧时的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

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

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 音乐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2.师生交流。

3.小结延伸。

师(结束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劳动人民唱着不同版本的凤阳花鼓,表达了他们不同的心声。

由此可见,音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将我们的民歌发扬光大,使它代代相传……
师生在《凤阳花鼓》音乐声中愉快地走出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