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

合集下载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是一部以张旭的古诗为主题的小楷书法作品。

张旭,字子野,晚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楷书之神。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兼具豪放和婉约之美,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幅丰坊小楷跋文作品以张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登鹳雀楼》、《金缕衣》四首古诗为内容,展现了张旭的书法艺术与古诗之间的完美结合。

首先,我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开始谈起。

这首古诗描绘了古原草的美丽与凋零,以及人生的离别与辜负。

张旭以豪放洒脱的笔墨书写了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幻。

丰坊小楷跋文以端庄秀美的姿态展现了这首诗的内涵,书法行笔流畅,字形舒展,充分展示了张旭的楷书之功。

接下来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以秋夜的清凉与人生的苦痛为主题,写出了诗人对命运的痛苦抱怨。

丰坊小楷跋文通过书写这首诗,将张旭的书法艺术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在一起。

字体清秀,线条流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孤独。

然后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雄壮的景色和豪情激荡的情感,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所感。

张旭的楷书书写了这首诗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字体饱满,线条有力,书写的气势恢弘,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最后是《金缕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张旭的楷书通过书写这首诗,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细腻与婉约之美。

字体纤细秀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通过精心呈现张旭的古诗和书法艺术,展示了他在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豪放和婉约之美,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楷书典范。

他的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成为后人推崇的文学经典。

在这幅丰坊小楷跋文中,我们可以深入感受到张旭的书法艺术和古诗境界。

他以独特的笔墨、线条和布局,展现了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

他的古诗则以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1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2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3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4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5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

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

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1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2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3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4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5《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每周用书法纸写一首古诗开学

每周用书法纸写一首古诗开学

1.《登鹳雀楼》王之涣bai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u欲穷千里目zhi,更上一层楼。

2.《夏日dao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1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2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3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4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5《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登鹳雀楼软笔书法作品楷书

登鹳雀楼软笔书法作品楷书

登鹳雀楼软笔书法作品楷书《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感融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远景。

“白日依山尽”写的是的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

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

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分享一个古诗硬笔书法作品古代的诗词作品常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感人心弦。

在现代,人们也喜欢用硬笔书法将这些古诗书写出来,体现古典美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分享一幅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欣赏它所传达的独特韵味。

这幅古诗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整个作品以青墨书写在宣纸上,用柳叶钢笔精心勾勒而成。

字体端正俊秀,纵横有力,传统的楷书风格与硬笔书法的刚劲特点相互结合,展现了诗词的意境。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书写工整,字迹方正,每一个笔画力度适中,平稳流畅。

透过字体的流畅感,仿佛能感受到白日如洪水般顺势奔腾,黄河汹涌奔流的景象,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笔画整齐,书法工整,特别是“千”字、楼顶的立柱和屋顶的棱角,展现了硬笔书法所独有的刚毅和稳定。

作者通过连续不断而又相辅相成的笔画,形态各异的结构,成功地诠释了"欲穷千里目"的意境,使读者倍感磅礴之势。

整个作品布局合理,每一个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得当。

字体与纸张的比例协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书法作品的边缘用柔和的纸边处理,增加了整体的框架感,并使注重中心内容的观赏者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通过这个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我们无论是从艺术欣赏角度,还是古诗的内涵理解角度,都能获得满足。

它将古诗和书法完美结合,既传达了文化传统的气息,又通过字体的设计和笔画的运用展示了文人雅韵。

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了硬笔书法的独到之处,体现了硬笔书法所蕴含的韵味和艺术追求。

古诗硬笔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手段。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感和诗意。

无论是从欣赏、品味,还是体验书法的乐趣,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带来了独特而美好的享受。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每个人对于古诗硬笔书法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

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

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

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以下是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及其赏析: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作,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

从书法角度来看,这幅作品结构严谨,笔画遒劲有力,体现了柳公权楷书的独特风格。

每个字都稳健端庄,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柳公权集字古诗《登鹳雀楼》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展现了柳公权卓越的书法技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1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2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3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4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5
关于《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
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
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