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94364

合集下载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三《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系统:是指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的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物候:在季节明显的地区,生物适应于天气条件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发育节律。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集合。

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构件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生命表:指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式表。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内调节: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差异引起的一种密度制约性调节种间调节:指捕食、寄生、种间竞争共同资源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地总称。

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待定年龄个体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亲本投资:主要在子代个体的大小和多少上决定取舍,大则少,小则多。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生态位:生物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园林: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的具体体现?①园林生态学主要研究四方面问题:一、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与机理。

三、与城市植被相关的群落生态学问题。

四、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②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

二、城市绿地布局和结构的研究。

三、城市绿地或植物群落的恢复建设研究;四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生态管理。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3.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即为环境污染。

5.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

6.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7.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城市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质的负荷量。

8.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9.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10.驯化:植物这种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称为驯化。

11.生态型: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综合作用,但其中必然会有一种或几种生态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叫做限制因子3.生态价:某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当这个主导因子的量低到最小时,就成为成为限制性因素,这就是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5.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差异的不同类群。

7.阿伦定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8.贝格曼定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9.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周期变化产生的各种生理、生态反应10.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11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12 有效积温(K)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生长发育,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为一个常数(K)。

13 生活型:是不同种植物长期受到同一外界环境作用下,所显现的相同或相似的适应形态,如:乔木、灌木、草本、攀援植物等。

14.单体生物:仅具一个结构单位的有机体。

个体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形态上基本一致,器官数目基本固定的生物。

个体的形态和发育可以预测。

如:脊椎动物、昆虫和多数自由活动的低等动物15.构建生物:由无数个重复单位组成的有机体。

一个合子发育形成一套构件(modules)组成的生物。

构件包括枝条系统和根系统,构件数量随环境条件变化,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如树的枝条数量差异颇大。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8.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9.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0.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3.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4.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K=N(T-C)(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阈温度)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生态学-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的目的是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等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如何影响和被人类活动所影响。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某一地理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种类和分布,也可以指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过程:指的是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气候、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互作作用。

土壤:指的是植物营养物质、空气和水的一种混合物,土壤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水体:指江河、湖泊、湿地、海洋或其他水体,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

空气:指的是大气中的气体组成,它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重要的环境因子。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

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赤潮:水中一些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虫、裸甲藻、棱角藻、夜光藻等)爆发性增值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

主要成因是有机污染。

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

种群的空间格局(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生活史(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和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总的转变过程。

繁殖:有机体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营养繁殖:从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由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扩散: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

有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传播因子:传播繁殖体的媒介和动力。

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

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或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植物的)选择受精: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存于个各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密度效应、动植物性行为、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必然出现的邻接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

决定于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大气CO2浓度+密度制约因素:种间捕食、寄生、竞争、食物最后产量恒指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三叶草)原因: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质竞争激烈,在有限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3/2自疏法则:进一步提高植株种群密度使资源竞争更为激烈而影响到植株存活率使得一些植株死亡的“自疏现象”现象。

(黑麦草)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社会等级:动物中群众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基础是支配行为。

(鸡群啄击)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种间竞争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度等。

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如果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大小草履虫实验)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生态位: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意义: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丁群落中建立种群的配置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而直接或间接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现象。

意义:歇地现象(早稻、红三叶草不宜连作)、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它们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

其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型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理由:再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怎先锋物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

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演替:在地表上不同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单元顶级轮:任何一个演替过程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顶级。

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一个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其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级群落。

顶级-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而成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好似一张无形之网把所有生物都包含在内,使它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营养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金字塔结构。

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及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的稳定,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是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

生态系统达到最稳定状态时,能自我调节并维持正常功能,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维持自身稳定性。

第十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分解作用: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是碎裂、异化、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最不易分解的物质:腐殖质,纤维素,木质素。

矿化: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

信息素:生态系统中各层次生物代谢产生的参与信息传递与协调各种功能的化学物质。

在个体内为激素或神经体液系统,在种群内部为重内信息素(外激素),在群落内部为种间信息素(异种外激素)。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在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库: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集合。

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内的转移量。

第十二章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高耸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逐渐加强,而降水量一般先是逐渐增加,随后又趋于减少。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物群落和土壤类型从下而上也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成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热带雨林(低纬度带10度南北纬,即赤道、热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中国分布最广),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纬度湿润区),温带针叶林(西半球温带地区),北方针叶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类繁茂,种类丰富,并常出现岛状森林或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非洲的高稀树草原。

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稀疏、低矮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灌木或肉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中国及蒙古的荒漠草原、以及苏联欧洲部分的荒漠草原。

二者之间为辽阔而典型的禾草草原。

荒漠生态系统:分布:亚热带干旱区-温带干旱区-高原极地地区(北极)。

特点:看书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湿地:分布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