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以各种方式运动着。

地球的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以及潮汐等现象。

本文将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轨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种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通过南北两极,且相对于地球其他部分保持稳定。

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经历一天的白天和一天的黑夜。

而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夜晚与白天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由地球自转和倾斜轴所决定的。

二、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了季节的更替。

地球公转的轨道被称为公转椭圆轨道,离心率约为0.0167。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即一年的长度。

为了弥补这个0.25天,我们会在4年中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就是闰年的原因。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和两个回归线之间移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季节不同。

三、倾斜轴和季节的关系地球的倾斜轴是指地轴相对于地球公转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轴倾斜的存在影响了地球各地的季节。

当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太阳光照会在不同季节集中在不同地区。

当北半球冬至时,地轴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远,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南半球,北半球处于寒冷的冬季。

而当北半球夏至时,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则处于温暖的夏季。

与此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导致了昼夜时间的差异。

当地球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即连续数周不见夜晚。

而冬至时则会出现极夜,即连续数周不见白昼。

四、潮汐现象地球的运动还会产生潮汐现象。

潮汐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海水的周期性升降。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海洋会朝着引力强的方向靠拢,形成两个涨潮。

而在月球引力作用相对较弱的地方则形成两个落潮。

地球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

1. 自转的方向。

-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地球仪演示来直观理解。

2. 自转的周期。

- 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360°,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360°59′,时间为24小时。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长度,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3. 自转的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点的角速度均为15°/小时。

这意味着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相同的。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线速度为0。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的圆周长度不同,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弧长不同。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地球自转。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交替。

-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 地方时。

-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

-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东八区的区时就是120°E的地方时。

-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
方向: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速度: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

意义:导致昼夜更替,影响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以及引起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季节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也有长周期性变化。

地球公转:
方向: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也就是一年(365.2422天)。

意义:导致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一天中正午时最大,一年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太阳直射点:春分日和秋分日时直射赤道,夏至日时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时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中黑子的变化周期为11年。

这些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无线电通讯等。

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也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能源。

天体系统和行星特征:
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理解,对于理解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都非常重要。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东转西。

自转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具有的基本运动状态。

2. 自转的轴倾角地球的自转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

3.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变化,不同地区因为自转的不同阴影变化也不同,同时也带来了地球上的风与云的形成,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的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个椭圆轨道的长轴可以看做近似圆形,这条椭圆轨迹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公转的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6天,也就是一年。

但由于每4年多出一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多出一天,作为闰年来安排。

3. 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使得四季变化形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公转还导致了日照时间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

三、地球的倾斜与季节变化1. 倾斜与季节地球自转轴倾角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照不一样。

倾斜导致了当地面对太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2. 季节的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四个重要的节气。

春分时,地球正好处于公转轨道椭圆的长轴上,白昼与黑夜持平。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最长白天,北半球最短黑夜。

接下来是秋分,北半球白昼与黑夜持平,南半球开始变长。

最后是冬至,太阳直射点来到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白天最短,北半球黑夜最长。

四、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1. 椭圆轨道的特点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有一个长轴和一个短轴。

椭圆轨道的长轴称为长半轴,短轴称为短半轴,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在椭圆轨道的中心平分线上,这个中心平分线称为椭圆轨道的主轴,每个焦点到椭圆轨道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

2. 椭圆轨道的优点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为地球带来了季节变化,同时也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而是与之倾斜23°27',这个倾斜称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

这个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例如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会有所不同。

2. 自转方向地球绕自转轴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然日为一次自转周期。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较快,导致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3.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周期为24小时。

4. 自转不均匀性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其自转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例如地球椭球形状、地球内部结构等,这就是自转不均匀性。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实际上是一个椭圆。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

2. 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地球有分布着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等重要位置。

3.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4. 公转不均匀性地球的公转不是匀速的,其公转速度会因受地球椭球形状、其他星球和月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这就是地球的公转不均匀性。

三、地球的季节变化1. 季节变化原因地球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致的,因此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这些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轨道上不同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所致。

3. 不同地区季节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季节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

距赤道越近的地方,所受到的日照时间越长,因此气候更加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方,则会有更长的白夜和黑夜的交替。

四、地球的日照现象1. 白昼与黑夜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每天地球上都会有大约12小时的白天和12小时的黑夜。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北极和南极的一条假想直线,又被称为地轴。

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均匀的,随着纬度的增加,自转速度逐渐减小,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大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是引起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称之为椭圆轨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2.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性质和自转轴的倾斜,使得地球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章动:地球的自转轴会不断变动,这种变动称为章动。

由于章动的存在,太阳和其他星体在地球上的视运动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3.地球的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完全的椭圆,而是稍微扁平的椭圆。

这个扁平度称为地球的偏心率,偏心率的大小影响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影响着季节的强度。

4.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在太阳系中不断向前移动,这是地球的前进运动。

地球的前进运动还会受到其他行星和恒星的引力影响。

6.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重新分布所产生的。

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地壳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总结起来,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包括自转、公转、岁差运动、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的旋进运动等。

这些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也为人类提供了时间的度量和导航的基础。

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地球自转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坐地日行八万里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高度越高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日;●因参照物不同,其一日的时间也不同:●以太阳为参照物,为24h,称太阳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为23时56分4秒,称恒星日。

(真正周期)4.自转速度:角速度and线速度●角速度为15°/时(区时、地方时、时差运算)●地球表面出两级点外,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不同纬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不同(V = ωr)2.地球的公转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

(季节变化)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以太阳为参照物,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回归年●以恒星为参照物,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恒星年(真正周期)4.公转轨道:地球公转的轨迹,近似椭圆的形状●近日点: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离太阳最近,速度最快●远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离太阳最远,速度最慢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3.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目前为23°26′太阳直射点范围:最北达到北纬23°26′,最南达到南纬23°26′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与时差昼夜交替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为白昼夜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时差1.时差: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h。

(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时差的早晚与现实中的早晚是不同的,时差中的早晚是指某地先经过某一时刻的早晚。

比如北京地方时为8点,新疆地方时为6点。

北京已经经历过了6点,因此北京要比新疆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下面是有
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各位同学赶快来学习吧!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
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
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
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
周期xx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
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
“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
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