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

合集下载

视觉传达知识点汇总

视觉传达知识点汇总
书写体,又称手写体,指的是用手写规范性的文字形态。 (1)汉字书写体 汉子书写体,又称书法,是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的汉字及其法则。
汉字书写体主要包括篆书体、隶书体、楷书体、行书体、草书体。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小篆又称秦篆。
隶书也称“左书”、“史书”。 楷书,也称“正书”、“真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2)拉丁文书写体 2.印刷体 印刷体,即用于印刷的字体。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清晰规整是它的基本特征。 (1)汉字印刷体 汉字印刷体主要包括宋体、黑体、圆头体三大类。 宋体,俗称‘老宋体’。日本称之为“明朝体”或“明体”。 宋体字特点: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其中横划和横、竖划转折处吸收了楷书 用笔的特点,都有与竖划等宽的钝角,而撇、捺、点、挑、勾均保留了毛笔手写的特征, 带有笔锋。结构方中带圆、刚柔相济,具有典雅工整、严肃大方的风格特征。(补充: 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 黑体,又称方头体,因其笔形较粗,方黑一块而得名。其特点为基本笔画的宽度 大致均等,一般为字格长度的1/8,根据需要也可以大于或小于这个比例。 圆头体,简称圆体。在风格上更趋向于篆书体,继承了小篆的轻松、圆润、清秀 的风格特征。 (2)拉丁字印刷体 拉丁字印刷体主要包括古罗马体、巴洛克字体、现代罗马体、现在自由体等。 古罗马体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文艺复兴体’。 巴洛克字体是文艺复兴之后16~18世纪古典主义之前的过渡字体。现代罗马体,又 称‘古典主义体’。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包括文案设计和字体设计两部分。文案侧重于设计的内 容,字体设计与编排侧重于形式及视线的运动规律。 文字的编排(作用)在形式上是通过艺术处理,使文字能够合理、清晰、完整地表 达,既引入注目,又将信息强有力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根据传达内容的需要,一步步 按顺序看下去。如果编排不合理,会影响传达速度,甚至会使读者产生误会。 (五)字体设计与编排

景观设计的视觉表达

景观设计的视觉表达

景观设计的视觉表达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自然、人文、艺术等多个方面。

当下,视觉表达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的视觉呈现,能够传达设计师的意图,引导人们的注意力,增强景观的美感和体验。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的视觉表达方式,并分析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一、色彩运用色彩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之一,通过合理运用色彩,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与效果。

在景观设计中,色彩的运用需要考虑场所的特点、用户的需求和设计目标。

例如,在公园设计中,运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可以增加活力和快乐感;而在宗教场所的设计中,运用柔和的色彩可以营造出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二、材料选择景观设计的材料选择也是一种视觉表达方式。

不同的材料可以带来不同的质感和效果。

例如,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选择坚固且光滑的材料可以营造出现代感和城市的活力;而在园林设计中,选择自然材料如木材和石材可以营造出亲近自然的感觉。

三、形态设计景观设计中的形态设计是通过造型和结构的表达来传递设计意图。

形态设计需要考虑空间的布局、比例关系和动线引导。

例如,在花园设计中,采用曲线形态可以创造柔和的流动感;而在公共广场的设计中,运用对称的形态可以营造出庄重和稳定感。

四、景观元素的组合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元素,如树木、花草、水池等,是构建景观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组合和布置,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公园设计中,将树木与草坪、花坛相结合,形成层次感和丰富性;而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将喷泉、雕塑与人行道相结合,营造出活力和艺术感。

五、光线设计光线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合理运用光线,可以改变景观的形态和氛围。

例如,在建筑景观设计中,通过灯光的照射,可以凸显建筑的轮廓和纹理;而在夜景设计中,运用投光灯和彩灯,可以创造出迷人的夜景效果。

六、动画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画与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三维建模和虚拟漫游,设计师可以将设计理念直观地呈现给客户和使用者。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的应用浅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的应用浅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的应用浅析园林景观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环境之间互动而形成的被感知到的视觉形态物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是空间的艺术,同时也是视觉的艺术。

人们通过视觉认识空间环境。

因此,探讨视觉元素的应用,对指导设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视觉的相关理论1.1生理意义的视觉概念从横向说,各门学科对视觉的认识也不盡相同。

生理学中的视觉概念是视觉器官及其功能,心理学中的视觉概念则是眼睛对事物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人之所以能看到外界影像,全依赖于一双明亮的眼睛。

人眼为一个直径约25mm的球状组织,人的眼睛就像一架摄像机,位于眼球前面突起部分的中央可见到一个洞,这就是瞳孔,呈黑颜色,因为它是开向眼球内部的黑色区域。

瞳孔就好比是个可调节的窗口,可以使光线直驱而入,它被一个状似面包圈的虹膜包围着,颜色可以发蓝、绿或棕色如同照相机的光圈一样,虹膜可以随着光亮的强弱度改变大小。

1.2设计领域的视觉概念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内的“视觉”的概念有两层意义:其一,就人的一般感觉方式说,“视觉”是受传者或观众获取设计图像信息的主要感觉方式,这是“视觉”的一般概念。

其二,就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交流过程看,“视觉”就是设计图像。

这是“视觉”的特殊概念。

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创造的是设计图像,受传者或观众通过接触设计图像获取相泣的信息。

因此,在整个视觉传达的过程中,“视觉”的产生、转移和获取都是以设计图像为基础的。

2视觉与园林景观设计法国后期印象派代表塞尚所说:“人的知觉生来就是混乱的,但由于专心和研究,艺术家可以使混乱纳入秩序,绘画艺术也就是要在视觉范围内获得这种结构的秩序”。

其显著特点就部分组成整体,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部分之和,而是一个全独立于部分之外的全新整体。

既然人类对外界感知的主要途径是视觉,那么在室外环境的组织和室外空间的塑造中,园林景观的空间划分更多是通过人的视觉上的感知实现的。

因此,注重视觉特性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是园林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

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景观设计的三大理论基础
5.植物学: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吸收二氧化碳、铅蒸汽。
吸滞烟尘和粉尘(油烟、尘埃、碳粒) 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净化水体 净化土壤 2.改善城市小气候 调节气温 调节湿度 通风防风 3.降低城市噪音 4.安全防护 防震防火 防御辐射性污染和备战防空
土地利用分配和发展容量应与合理的水分供应相适应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返回地下含水层的水质和量与水利用保持平衡; 限制用水以保持当地淡水存量; 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地表径流,而不是通过人工修建的暴雨排水系统; 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 地下水供应和分配的双重系统,使饮用水和灌溉及工业用水有不同税率; 开拓、恢复和更新被滥用的土地和水域,达到自然、健康状态; 致力于推动水的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在补充技术的改进。
夏季城市气温,草坪比裸露地面低6-7度,比柏油路低8度,绿荫地段比建筑物
地段低8度左右。
第三章:景观设计的三大理论基础
5.植物学: 吸收二氧化硫强的树种有臭椿、刺槐、广玉兰、夹竹桃、银杏、罗汉松、龙柏, 其中臭椿是普通树种的20倍。 吸收二氧化硫中等的有云杉、悬铃木、桑树、板 栗。 吸氟能力较强的树术有:泡桐,梧桐,刺槐、大叶黄杨,女贞等.大气中氟主要为树叶 所吸收,很少转运到根,茎.据研究每公顷银桦能吸收氟化氢 11.8kg,滇杨10.0kg,拐
第三章:景观设计的三大理论基础
6.水系统:
水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繁衍都离不开水资源。同时水资源又是一种能 源,在城市水资源又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造景的素材。一座城市因山而显势,存水而生灵气。水在城市景
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能。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笔记第一章西方的园林传统 1、了解西方的造园传统按自然状况的不同,将自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第一自然为原始状况的大自然中国园林沿着自然式的形式发展 2)第二自然为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西方理想中的天堂是适合农业生产的富裕的土地,是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2、园林与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法国:绝对君权,路易十四英国:乡间田园,18世纪中产阶级性格和教养,气候阿拉伯世界:干旱劳作的艰辛和对富足、慵懒的羡慕中国:“寄情于山水”、“归来”,政治态度和道德评价 3、古埃及园林的特点1)一般是方形的,四周有围墙,入口处建塔门;2)珍视水的作用和树木的遮荫;园内成排种植庭荫树,园子中心一般是矩形的水池,池中养鱼并种植水生植物,池边有凉亭。

3)园林是规则式的,并有明显的中轴线。

古埃及园林派克玛拉(Pekhmara)平面图纸草花式,棕榈式 4、古希腊园林的特点1)位于住宅的庭院或天井之中;2)园林是几何式的,中央有水池、雕塑,栽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为以后的柱廊式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3)神庙附近的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

位于德尔法(Delphi)的古希腊神庙 5、古罗马时期郊外大型园林的特点1)园林因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的台地,用栏杆、挡土墙和台阶来维护和联系各台地。

2)园中一系列带有柱廊的建筑围绕着一些庭院们无法预知下一个空间的形态,这如同让人渐渐地步入一个天方夜谭的场景。

2)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3)建筑与花园中的各种装饰变化细腻,特别是瓷砖与马赛克饰面色彩华丽,精致而堂皇。

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狮子院 8、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1)在视野较好的山坡上依山而筑,成为坡地露台花园;2)尽管园林是几何形的,有些还是中轴对称的,但是尺度宜人,郁郁葱葱,非常亲切。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将艺术和科学相结合,通过对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创造出适合人类活动和欣赏的宜人环境。

本文将介绍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的本质和实践。

一、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1. 自然性原理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尊重自然。

设计师应通过研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植被特点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现有条件,打造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景观。

自然性原则要求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如水体、植被和地形等,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存在和美妙。

2. 人文性原理景观设计要追求与人文特点相契合。

设计师应该对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场所和功能,营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地方特色的景观。

人文性原则强调景观设计与人的关系,通过独特的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和艺术表达等手法,创造出具有情感共鸣和人文价值的景观作品。

3. 可持续性原理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设计师应该选用环保材料,设计合理的排水和节能系统,提倡生态循环和绿色出行等环保措施。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景观设计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既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二、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1. 规划布局景观设计的规划布局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

设计师需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形状和功能要求,合理分配空间,确定主次景观元素的位置和比例关系。

规划布局要考虑人流线路、道路交通和沟通配套设施等因素,以提高景观效果和人的体验度。

2. 植物选择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设计师应根据景观需求选择合适的植被品种。

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其适应性、景观效果和生长特点等因素,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景观的美化。

植物选择要注意保持植物的多样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品种。

3. 材料运用景观设计中材料的运用对于整体效果至关重要。

设计师需要根据设计理念和主题,选择适合的材料,如石材、木材、金属、水泥等,用于空间分隔、装饰和硬质铺装等方面。

景观设计三元论

景观设计三元论

现代景观设计的三元论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刘滨谊先生提出来的。

他通过分析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景观感受层面;环境、生态、资源层面;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

刘滨谊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

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一、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1、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3、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二、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1、“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

2、“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

3、“环境生态”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

三、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分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究

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分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究

视觉分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究一、道路景观视觉分析的相关理论道路景观视觉分析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城市意象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和动态视景分析理论。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几个理论进行阐述。

(一)城市意象。

在城市意象理论中,将城市景观构成的要素划分为道路、区域、边界、节点以及标志物这几部分。

这些构成元素的合理应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环境的建设质量,为道路景观设计的开启提供了更多可靠依据。

城市道路属于以一种线性形态的开放空间。

通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可以将城市道路视为一种视觉通道,而各种构成要素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路两旁的建筑、绿化植被等是对空间进行限制的重要因素;道路穿越的不同区域路段给人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道路节点的视觉信息相对较为丰富,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方向选择。

标志物,如建筑物、雕塑等装饰物,则成为不同区域的划分标准,为人们展示了不同的环境空间形态。

在道路景观设计中,既要对道路的线形特征进行考量,又需对各种构成要素特点进行思考,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强化道路环境的意象效果。

(二)环境心理。

环境心理主要是通过视觉感知和环境认知这两部分内容对道路景观进行合理分析,以此来营造一种不同的线性空间感受,实现城市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连接。

人们在出行过程中,不管是车行还是步行,其视线范围均呈现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也就是说,视线范围集中在前侧和道路两侧上。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建筑、绿化和各种道路设施的组合应用形成了一幅较为完整的画作,其本身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当人们行进时,前侧和两侧的景物是会不断变化的,这使得原本较为单一的景象,更加富有活力,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官享受。

由于城市空间区域功能和环境要求的不同,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人们的视觉规律,营造不同的景观特征,以此来强化城市整体设计效果。

(三)动态视景。

道路是人们体验和感知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但是这种体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空间上的流动而存在连续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一、教学内容景观行为景观视觉形象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在景观中,人因景观产生的各种感受并因此产生不同的行为,另一方面全面了解景观的各种视觉形象,并根据不同类型合理设计布局,使之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三、难点景观行为与视觉形象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园林景观环境行为理论(一)环境-行为研究1、环境-行为研究的兴起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1968年“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成立,并成立了诺干研究中心,如针对儿童和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使用者参与、使用前后评估等课题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代表欧洲研究潮流的“国际建筑心理协会”在英国成立。

2、主要研究内容环境-行为研究早期的研究领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环境认知、人格与环境、空间行为以及行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体现了行为对环境的主动作用;第二类包括环境态度、环境评估、生态心理以及物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体现了环境行为的主动作用。

(二)格式塔知觉理论与环境设计1、格式塔学派建立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2、格式塔含义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食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

一指食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

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

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3、格式塔原则⑴图形与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一般具有下列规律:a 轮廓清晰明确的成为图形,轮廓较为模糊的后退成为背景。

b 图形较小,背景相对较大。

因此,图形有轮廓感,被感知位于背景之前或背景之上,同时,在图形与背景交界处,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即图形总是被感知为与背景分离的单独整体。

c 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或部分围合并且形状类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

构成良好图形的主要条件a 小面积相对于大面积更容易成为图形b 单纯的几何形体容易成为图形c 水平合垂直的形态比斜向更容易形成图形d 对成的形态易成图形e 耽搁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容易形成图形f 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入广场的喷泉、活动雕塑或飘动的彩旗等。

g 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⑵群化原则凡事整体性良好的多个视觉刺激,任何一个个体或部分之间必定存在某种促使相互结合、形成统一的控制规律,这个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

a 临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元素呈均匀分布的平衡态,面对这些均布的散点人们没有兴趣去多看多想;如果出现了多少不等元素相聚的非平衡态,聚合成群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b 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类似的要素包括大小、质感、色彩、明度、形状、方向等。

如果其中一种元素稍有组织,则易被感知为图形,其他元素则被弱化为背景。

c 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排列成直线的圆点被看做是一条直线而不是多个店;排列成曲线的小圆点被看做是一条曲线。

d 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⑶简化原则a 良好的完形原则视觉组织将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

b 简洁原则简洁原则为良好完形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面对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三)环境认知1、环境认知环境认知就是研究人如何识别和理解环境。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种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象”。

城市意象有五个基本要素:⑴路径路径是运动的通道,如街道、公路、铁路、步行道、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⑵标志标志是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⑶节点节点是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是行人的出发点和汇集处,通常也是人的活动中心,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

⑷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

⑸边界边界是线性的界限,用来划分城市中不同的区域,界定城市与周围环境。

2、易识别性与环境设计⑴从整体着手构成环境景观a 保持区域景观的特色b 登高望远从人的视觉特点来看,这些制高点相互距离不宜过远。

一般超过1200m就无法识别远处的人影,而人的空间知觉的距离上限为500m左右,因此,两个制高点之间的距离以1000m左右较为适宜。

c 中心标志⑵运动注意规律组织环境景观a 道路和标志行人沿着道路行进时,各类的标志物对步行起着引导作用,同时也满足行人边走边看的行为习性,并能够使人通过对标识物的注意而识别环境。

一般情况下,人轻松步行的最远距离约为200~300米,因此每隔相应的距离设置一个清晰的标志物,就会格外引起行人的注意。

标志物可以布置在道路的一侧,横跨大路或是与道路相对成为对景的位置上。

b 视域与注意的广度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超出此范围,色彩、形状的辨认力都下降。

为了获得较清晰的景物形象和相对完整的静态构图,应尽量使视角与视距处于最佳位置,通常垂直视角为26~30度,水平视角为45度。

c 第一印象起始刺激容易引人的无意识注意,也就是说第一印象特别容易为人所感知,通常也保留最久。

设计时,我们应强调城市、风景区、公园等景观给人的第一印象,如对入口进行重点处理,常常格外引人注目。

(四)空间行为1、领域性的含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领域的类型⑴主要领域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⑵次要领域次要领域对使用者来说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用者对其控制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

⑶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可提供任何人暂时或短期使用的场所,当然在使用中不能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

公共领域场所一般包括广场、海滨、公园、街头绿地及步行商业街等。

3、领域的主要功能⑴提供安全感⑵提供控制感⑶加强认同感4、外部公共空间的领域性外部公共空间属于公众而不属于某一个人或群体,因此,所发生的领域行为与所有权基本无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广场、公园、绿地等休闲场所,尺度相对较大,大多露天开场并可自由出入。

5、外部空间领域设计的一般原则⑴空间区分⑵领域入口⑶领域的边界6、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⑴个人空间鸟儿停落在电线上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好谁也啄不到谁,通过这些现象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空间象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的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一下逐渐变细,成圆锥形。

这一气泡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根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景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⑵人际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

人类学家霍尔在研究的基础上,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a 私密距离私密距离指0~0.45m,小于个人空间,可以互相体验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的距离。

b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为0.45~1.2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

c 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是1.2~3.6m,这是大多数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

d 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指3.6~7.6m或更远的距离,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

七、私密性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

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

私密性具有四种基本作用:使人具有个人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人进行自我评价、闭门自省其身;私密性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同时又能使人在需要时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第二节园林景观与视觉形象园林景观的审美特征1、景观的崇高性及塑造从审美上说,崇高与言志、比德这两种审美心理结合在一起,高山、瀑布等形象所形成的景观让人被自己人的伟大所折服,美,也是在这种折服中产生。

寺庙之所以建在山上,就是要借助于山的崇高,使这种景观空间更符合宗教的需要。

2、景观的言情符号言情的符号有的是原型的,有的是俗成的。

例如,西湖的断桥,有白蛇传的情态沉淀,是俗成的缘情符号。

园林还可以通过空间的处理来表达缘情之美。

3、景观畅神性畅神,是审美心态的最高境界,它排除了种种社会伦理习俗等文化层次,而跃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所谓畅神性的景观,就是使人既惊惧又欣喜的园林景观。

畅神是一种不凭借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的感受。

课堂小结:本章主要学习的是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通过格式塔心理来分析环境对心理的作用,并在园林景观中灵活运用,了解人和人之间的疏密关系,把握景观的空间距离。

课后请思考:1、什么叫格式塔心理?2、格式塔心理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试举例说明?3、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有那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