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答案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亚里士多德B.李特尔C.洪堡D.梁启超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D.拉采尔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1、地理学名称的由来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代表人物:拉采尔3、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采尔4、人地关系“适应论”的代表人物适应论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罗斯5、人地关系“和谐论”的代表人物人地关系:是适应论,协调论的继续。
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6、人地关系的“挑战与应战”学说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对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三原则7、地理科学的三大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比较原则)8、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域学派: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哈特向9、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0、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1、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形式1、扩展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答案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二章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它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精神文化:是人类从事物质文化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环境感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第四章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度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第十章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旅游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是旅客的来源地第十一章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第十二章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简答题: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因此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亦是占重要地位。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例: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
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与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与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与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容繁多,碧玺之间以与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细致地分析题的关键。
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与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A、资源价值B、收入水平C、距离远近D、感知环境Zzz6ZB2Ltk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B、通勤C、地域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B、国家C、地区D、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19.
A、麦金德B、马汉C、柯恩D、斯皮克曼dvzfvkwMI1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A、汉一藏语系B、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D、科依桑语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得分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
阅卷人布莱克人口转变的五阶段分别是:①、②、③、④、⑤.2.
传统农业有、、、四种类型3.
.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y6v3ALoS89
)家用电器工业比半导体工业扩散与转移的更快.< 5.
.<)6.种族是指在社会文化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7.粤方言又叫“广东话”,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行政界线并不一致).<8.人类的迁移空间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首都是一国经济权威机构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9.人口文化构成是各种文化指标下的人口占文化总人口的比重.< 10
人文地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常考题汇总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二、问答题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三、分析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文化景观2、文化地理学3、形态文化区4、功能文化区5、文化6、物质文化7、制度文化8、精神文化9、文化整合二、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三、分析题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题1、人口分布2、人口迁移3、胡焕庸线4、人口算术密度5、比较密度6、国际人口迁移二、问答题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三、分析题1、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考研人文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人文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人文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 自然环境- B. 人类活动- C. 地理空间- D. 社会文化2. 以下哪项不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A. 空间分析- B. 统计分析- C. 实验研究- D. 田野调查3.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景观”是指:- A. 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景观- B. 由人类活动形成的景观- C. 由历史事件形成的景观- D. 由政治因素形成的景观4.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A. 城市化- B. 人口迁移- C. 气候变化- D. 经济地理5. 人文地理学中的“地方感”主要指的是:- A. 人们对某地的物理特征的认知- B. 人们对某地的情感依赖和认同- C. 人们对某地的地理位置的了解- D. 人们对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区别。
2. 阐述人文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 描述“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人文地理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作用。
2. 以一个具体的人文地理学案例,分析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发展。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答案:D2. 答案:C3. 答案:B4. 答案:C5. 答案:B### 二、简答题1. 答案: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和方法。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活动如何塑造和被地理空间所影响。
自然地理学倾向于使用物理和生物科学的方法,人文地理学则更多地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
2. 答案:人文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分布、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它帮助规划者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需求和文化差异,从而制定出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二章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它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精神文化:是人类从事物质文化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环境感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第四章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度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第十章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旅游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是旅客的来源地第十一章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第十二章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简答题: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因此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亦是占重要地位。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例: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
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
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
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④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例:孔庙4、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1)文化区(2)文化扩散(3)文化生态学(4)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8、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答: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能论强调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地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生态论提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环境感知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文化决定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和谐论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
作用: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
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文化系统的中心,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应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12、民族是如何形成与特征?答:形成、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胞族、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
特征: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的心理素质。
第三章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步骤和计划:一、确定研究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三、收集、整理资料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最后将研究报告与技术方案送请有关部门审查,进行成果鉴定。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收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答:1.地理社会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第四章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2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10亿增长过程;○3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口的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
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起到相当的作用。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往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
随着科学文学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下降,现代社会里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科学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
○4医疗卫生等技术条件因素: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
首先,它使得因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从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其次,它对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6、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1按其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按迁移时间,可分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3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
9、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烟稀少;成因:(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合理性:(1)自然因素方面:(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2)社会经济因素:(从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方面分析)(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从历史以及政区及政治中心的变化方面分析;例如:安史之乱)10、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答:各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长期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
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亦有影响。
除自然环境外,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改变了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及其在隔离封闭下自然选择的模式。
可见,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11、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局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第五章2、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答: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是使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同时学会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同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从了村落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必要条件:地理条件优越,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产量大增,满足生产者的需求,还有相当剩余。
使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可以从事其他生产或工作,社会出现分工。
有了剩余的产品就出现了财产的私有;劳动力分工的结果就出现了商品交换。
社会就出现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等。
就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文明。
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类型是什么?基本特征:⑴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广泛分布。
⑵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⑶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
⑷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⑸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少并长期不变基本类型:①旱作农业②水稻农业③地中海农业④游牧业6、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 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农田景观,水田多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的地理环境中。
农业景观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能够反映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是农业景观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地理环境在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上的不同差异,影响着不同农业景观的形成于发展。
第六章一.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1、工业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
(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普及了机器生产,“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钢铁工业:1709年焦炭铁和水力鼓风机的发明,与1760年鼓风技术的改进,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3)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
(4)运输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掀起建设运河的高潮(5)机械工业:蒸汽机制造的不断革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6)食品工业:化工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2、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
动力方面: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
运输业:汽车、飞机等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