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
《第1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1

2、引导学生看教材第三页第二自然段,结合刚才的视频,思考如下问题:
(1)原始大气层是怎样形成的?
(2)说出原始大气的成分有哪些?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什么气体?
(3)原始海洋是怎样形成的?
(4)原始地球有没有生命的存在?
观看视频,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2)每小组用给予的材料拼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几个阶段。并说出每一阶段进行时的场所。
观看视频,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并积极拼制图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和展示拼制图。
米勒模拟实验
1、先看米勒实验动画过程,了解米勒实验的大致过程。
2、引导学生看教材P25装置图23-2,结合刚才的米勒实验动画过程,思考如下问题:
(1)在米勒的实验装置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代表什么?
(2)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什么现象?
(3)冷凝管可使反应后的气体与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这模拟了什么过程?
(4)该实验收集到什么样的实验证据?
(5)该实验得出结论是什么?
(6)米勒的实验支持了化学进化学说的哪个阶段?
观看视频,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巩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知道科学的理论需要科学的证据来验证。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
知识梳理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
从知识和学法上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生命的起源》教案

⑶D装置是_________,这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的_________过程。
⑷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完全可能的。
二、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1、米勒实验
2、1965年,我国合成了牛胰岛素3、198Biblioteka 年,我国合成了核酸教学反思:
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学法指导:学生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 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课前准备:
《生命的起源》课件第一课时;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及生命起源相关内容的资料和图片。
A.从无级小 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几大分子物质
C从有极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D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1.学生先读题
2.抢答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让知识在当堂消化。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师:前面我们学习过形形色色的植物,多种多样的动物,神秘莫测的微生物,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生机勃勃,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从哪儿来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寻的内容。
师:我们已经系统的学习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那么这些生物之所以被称生物,就是因为他们有生命,那么,生命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生:能从外界获得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能遗传和变异。
师:那么也就是说,凡是具有以上特征的物质都叫生物。
那么我们探寻生命起源的问题就是要找到最古老的具有以上特征的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谜一样,既然是谜,就需要猜想,就需要找到证据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古往今来,人们对“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做出了种种猜测,形成了各种假说,下面请同学仔细阅读P51-53课文内容,找到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假说?有哪些证据证明这些假说的正确性?生:阅读师: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假说及证据生:回答老师问题师:请同学观看关于化学进化说的视频,观看前列出如下问题:化学进化说分为几个阶段;原始大气成份主要有哪些;原始生命诞生于哪里等。
要求同学注意记录有关内容。
生:观看视频并记录有关内容师:在化学进化说中,我们在实验室中只研究出了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但最终由大分子有机物向原始生命的转变过程并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化学进化说虽然得到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认可,但也只能停留在假说的阶段。
但后来人们又提出了“热泉水口”说,有人认为此说是对化学进化说的有利补充,请同学结合P52-53页内容,讨论,这种说法,你赞同吗?生:赞同,或不赞同并说明理由。
(最近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发现了大平洋东部洋嵴上的“硫化物烟囱”,有些学者认为,在烟囱周围的水热环境接近于早期化学进化和生命起源的条件;在热泉周围有一些耐热生物的存在等)师:至今为止,地球上的生命到底起源于哪里?目前尚无定论。
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还会继续下去。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

2、巴斯德实验
三、生命化学进化论
四、米勒实验
点滴反思:
(推测一)认为生命是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进化而来的。
(推测二)认为,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
持化学进化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原始地球中,天空中烈日似火,电闪雷鸣,地表熔岩滚滚,火山喷发。
原始大气中的:NH3、H2、CH4、H2O等,但没有游离的氧,在紫外线、闪电、热能、宇宙射线的激发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无机小分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随雨水熔入热汤似的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有机小分子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总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请学生勾下这句话。这一观点叫“生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轮。
四、生命化学进化论
尽管巴斯德证实,在现有的自然条件下,新生命绝对不能由非生命物质自然发生,但仍没有解决生命起源的问题。
至今科学家们的两种推测:
NH3
H2————→有机小分子———→原始生命
CH4
H2O
五、米勒实验
为了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形成有机小分子,米勒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学生观看图24——4米勒和他的实验装置图。明白:米勒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补充说明:科学家还根据大量的实验资料,以及地质学,太空学,古生物学等提供的证据,推测由有机小分子演变成原始生命的过程,大约需要4亿年,迄今发现最早的古细菌化石存在于距今也有35亿——34亿年的古老地层中。由此可见,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实现的。
初中生物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4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生命的产生过程,提示了生命的起源与原始地球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
同时,介绍了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以及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就,以便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二、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介绍自然界现存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现存的各种生物,既是地球上原始生命化学进化的原因,又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解决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主要采用依据设计的问题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
在教法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先感性后理性、先讨论后结论的顺序,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之中。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了解米勒的实验与结果。
3.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形成客观的抽象思维方法。
4.通过讨论,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同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来的,生命是物质的。
2.通过介绍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2.教学难点(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原始生命的生命活动特点。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方法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2、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相关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
《生命的起源》教案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各种生命起源理论的学习,能够了解几十亿年前地球上生命诞生的历史,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掌握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生命的起源学说,认识到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但又要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品质。
同时结合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
【教学难点】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教学方法】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1)以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媒体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观点,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特别是最新的报道。
(2)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准备好讨论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视频:生命的起源广袤的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我们知道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而人类是由4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命的起源》,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吧!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一)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过渡)通过收集资料,你知道东方和西方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学生根据准备的资料阐述所知观点,教师给予鼓励。
具体介绍学生不熟悉或不知道的几种观点,课件展示:1.神创论:神创造了世界万物包括原始生命神创论也叫特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世界上万物一经造成,就不再发生变化;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质疑:若是神创造了世界万物,那么又是谁创造了神?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么?小组1: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不相信。
第六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案)

《生命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绘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过程,渗透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2)通过了解我国探索生命起源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解释米勒实验和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遥远的宇宙空间有类似我们人类的生命吗?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生命的起源》。
二、新知导学(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师:关于生命的起源,我们不能亲自观察,难以得到直接的证据。
因此,关于生命的起源可以通过有关的研究进行科学推测。
什么样的推测才是科学的呢?生:各抒己见。
师:科学的推测不是凭空想象,需要确凿的证据,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那么关于生命的起源,你们都知道哪些观点呢?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发表意见。
师:关于生命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观点: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宇生论和化学进化说。
师:神创论的观点是什么?生: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来自神的创造。
比如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
师:神创论认为,生命是神创造的,但没这种观点毫无科学道理。
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的自然物质自然发生的。
比如谷堆里能生出老鼠。
但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推翻了这个说法。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的实验装置。
(展示图片)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朝上;而第二个烧瓶,瓶颈弯曲成天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八年级下册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f.课后反思:教师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设想: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实验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命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提供反馈。
3.拓展阅读作业:
a.推荐学生阅读与生命起源相关的科普书籍,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等,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b.观看与生命起源相关的纪录片,如《生命之源》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历程。
4.思考题作业:
a.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设计若干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如“原始生命的诞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生物大分子合成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下是本章节的具体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心。
2.基本概念:讲解生命起源的基本学说和证据,如化学进化论、深海热液口假说等。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以问题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诞生的吗?”引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图片,包括原始生命形态、古生物化石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绘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过程,渗透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2、通过了解我国探索生命起源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和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理解说明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过程:
导入:
现在的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可是在地球诞生之处,生物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命的起源是怎样的。
新授:
一、“神创论”没有事实依据
提问:神创论大家不陌生吧,那么你们能列举几个神创论的例子么?
答: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
讲解:很好,神创论认为,生命是神创造的,生命始终保持被创造时的形态和结构,而且一成不变。
然而神创论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与科学相悖。
二、巴斯德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自然发生学说:今天地球上的生物可以由非生命物质自然而然产生出来。
资料分析: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阅读课本实验装置,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鹅颈瓶口处有弯曲细长的玻璃管时,鹅颈瓶内的肉汤没有变质?
2、为什么打断鹅颈瓶的瓶颈后,瓶内的肉汤变质了?
3、为什么说这个实验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三、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学说”
1、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的材料,找出生命起源的过程。
2、第一步:从原始大气到有机小分子
第二步:从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第三步: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
形成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
3、讨论: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1)读图:米勒实验
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的闪电
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甲烷,氮,二氧化碳,氢气等。
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产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有可能由无机物生成多种简单的有机物。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了解米勒实验是验证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2)了解:米勒实验被认为是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让学生理解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诞生地。
从原始海洋和现在海洋的不同点,来说明现代海洋是不可能再诞生原始生命的。
四、总结
原始地球
火山爆发第一步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有机大分子
原始大气第三步
原始单细胞生物原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