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子和原子观念。
3. 设计一些实验,如分子的扩散实验、原子的结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分子模型制作、原子结构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问题导向
1.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创设生活情境,将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例如,通过分析烹饪、清洁剂等日常用品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2.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新课内容: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特点,通过实验演示和举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其基本性质和特点,能准确区分分子和原子。
2.了解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解分子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掌握相关化学用语,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如香水扩散、铁生锈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直观感受:设计一系列实验,如扩散实验、化学反应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分层教学,梯度提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梯度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冰融化、香水扩散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关注到微观结构,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1-5,重点是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以及化学符号的正确书写。
-练习题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来激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中解决化学符号书写和应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沉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概念,阐述分子的组成、性质和特点,如分子的体积、质量、间隔等。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引入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云等,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交流分享: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分享各自在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2016•成都)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L 的钢瓶中,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
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结论
小结:气体间的分子间隔较大,液体的分子间隔较小,固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小。

【答案】D
梳理整合
诊断练习1.(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2.(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
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5.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 B. C. D.
实验
现象
用隧道显微镜获
得的苯分子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
个液体变为红色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
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和50ml酒精
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基本性质
原子
物质
分子
两小(质量和体积)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小。

分子间有间隔
解释分子的质量和体
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
动着
常温时分子不运动,
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




书面作业:教材P52页习题2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