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乾--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略》
曾国藩智慧:用人观骨识人术,让你有一双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

曾国藩智慧:用人观骨识人术,让你有一双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先观神骨,兼论形骸【原文】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别家观察人的面相时,会同时考察他们的形体和面貌,而文人看人,一定会先观察对方的精神状态和骨相情况。
因此,识人看人,神骨为本题,这是第一要领。
【解读】曾国藩这里所说的“神骨”,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神态”、“骨骼”。
相比这两个概念,曾国藩口中的“神骨”涵盖面更广,“神”不仅涵盖神态,而且还包括个人的意志、气质、涵养等因素,甚至包括体质、地位、阅历等内容;而“骨”所指代的“骨相”既包括医学概念“骨骼”、“骨架”,还包括由此反映出的形体特点。
抽象的“神”,具体的“骨”结合在一起,即是指个人性格、意志、修养、学识、体质、身份等多重因素的混合体,大致等同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精神。
曾国藩之所以说“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把精神看做是观人的第一要诀,原因在于精神作为身体紧紧包裹的内核,是人最根本的所在。
它贯穿于个人生命的始终,是生命力内发的表征。
从生理、养生的角度讲,生命力强旺,精、气、神就充足丰沛,脉相沉稳有力。
相反,血枯气散,精神恍惚,即是生命力衰竭或受损的表现。
古书中常说的“大伤元气”,实指“神骨”方面的缺损,具体说来,即是精、气、神受损伤。
但精、气、神三者本质是无形、无象的,它们虽然质藏于形内,却决定着个人外在的神韵风姿。
历史上很多大人物,在发迹之前,就流露出了不俗的气象。
杨坚起事之前,颇有奇异之相。
他头骨奇异,头顶略有突起,额头宽阔,中央似有隐骨贯穿前额,直冲头顶。
按照当时的说法,杨坚的此番模样是帝王之相,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北周明帝极为担心,于是便命人前去一探究竟。
受明帝之命的人,见到杨坚时,看他两眼炯炯有神,举手投足之间显露非凡气象,暗自断定,杨坚有天子之气,不可相害。
因此,他回报明帝时,并没有实话实说,明帝一听安了心。
但最终结果却是,杨坚斩却龙首,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之道

到了39岁,也就是二年之后, 曾国藩正式的做起了吏部侍郎。 到42岁离开北京之间的这三年时 间曾国藩,除了户部他没有兼任 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及 兵部都当过。
肃顺
奕忻
慈西太后
为为
文学
——
效研
李 鸿 章
法 韩 欧 。
究 义 理 ,
坚小
如中
会见
石大洋
,,务
重 如
循 规
派
山蹈
岳矩
——
知
人 明洋 ,务 左谋派 宗国 棠忠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识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好像有特异功能一样,往往初次见面, 就能够初步判断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清史稿》 中有一段记载: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胡须漂亮, 眼睛呈三角形且带有棱角,每次接待客人的时候, 往往注视很久一言不发,被注视的客人或者毛骨竦 然,更多的人因此对曾国藩肃然起敬,然后曾国藩 开始问话,最后等客人走后,自己记录下来这个人 的优劣,没有一点差错。“尤知人,善任使,所成
厥片歸群 心長諸彥 愈思一煌 下奮治煌 ,,,, 被大何洪 寵受材纖 若以不高 驚隆植下 ,,,,
德为
业仁
文由
章己
兼 备
, 公
洋
一 身
无 愧 焉
务 派
——
郭 嵩 焘
聞公何大 過不功匠 則自不陶
謝賢庸鎔
。,,,
保皇派 “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王闿运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口三复也” “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齐家治国的千古完人、中华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成功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更被尊称为“官圣”而为他赢来美名的诀窍则是他声名远扬的识人用人功夫。
一、曾国藩的传奇一生曾国藩本名子城,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5-26岁考进士连连落榜。
28岁改名国藩中进士进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不怎么受重用,在此期间向理学大师唐鉴求教,致力程朱理学,每日早起、静坐、读史、谨言、养气、书法、夜不出门。
37岁升任内阁大学士,开始整理家训,39-42岁多次愤青上疏,差点被皇帝所杀。
42岁回家奔丧,受唐鉴保举为湘勇主帅。
之后多次面临兵败自杀,47岁为父奔丧时深悟长傲、多言为官场致祸根源。
54岁攻陷太平军,封毅勇侯,告弟曾国荃尽快隐退,奏请将湘军遣散。
55岁组建江南制造总局,58岁被封武英殿大学士,位尊为相,62岁善终。
二、一生经验尽在《挺经》(一)自知以修身,每个人都要不断深入了解自己,不只是自己的优点,最要紧的是自己的缺点,然后好好的弥补、改正它。
(二)识人以用事,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就没办法了解别人,每个人都有盲点,这些盲点就是我们自己看不清楚的点,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盲点。
(三)人生处世十八心法:1、内圣,把自己修炼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
2、励志,君子的立志有为民请命的气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的雄功。
3、家范,重视家风、家教。
4、明强,智、仁、勇,人不可以刚愎自用,但是一定要倔强。
5、坚忍,忍受当前痛苦,等待时机到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
7、英才,世上不缺英才,缺的是用才的人不能用其所长。
8、廉矩,廉洁而有礼有据,教化社会风气。
9、勤敬,勤劳且看重人民。
首先勤加练习自己的观察能力,然后在调查别人的言论一次做到爱民不至决策伤民。
10、诡道,变化多端,对人也是要学会用脸色暗示别人,但不是用脸色威胁别人。
11、久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浅议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摘要】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观选人之道用人方略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
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
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
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
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
职场秘籍干货爆文 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有什么秘诀?.doc

职场秘籍干货爆文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有什么秘诀?曾国藩出身农家,资质并非上佳,但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太平天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其后更是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等领域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更是推崇备至,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也说过: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传奇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世之功,与其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的高超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这正是源于曾国藩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他求贤若渴,通过各种途径挖掘为己所用的人才,而且一再的指示自己的朋友、下属、兄弟为自己搜罗、荐举可用之才,正是由于其不遗余力的扩充、组建自己的“智力资源库”,才形成了其幕府之盛,自古罕见,近世无匹,号称“神州第一幕府”,鼎盛时期幕僚人数达400余人,他们有的身居要津,有的独任封疆,一时形成“名臣能吏,半出其门”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出身曾国藩幕僚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其中大学士一人,军机大臣一人,大学士入值军机者一人,真可谓“荐贤满天下”。
《清史稿》曾如此评价: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封疆大臣军营统帅遍布全国。
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其倾力打造的“智力资源库”,才为其以后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持,使其在文治武功各个方面都有着雄厚的人才储备,这些得力干将在各个关键的岗位和领域均能“显其所长、去其所短”,这些人在成就自身的功业的同时,也直接造就了曾国藩的不世之功!能够网罗数量如此众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且能够高效的加以统筹安排使用,可见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确实有着独到的过人之处,非常人所能企及,那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到底高在哪里?对于处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的现实环境有何启示?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我们该如何利用他在组建、运用自己的“智囊团”方面的高超技巧来打造我们企业、品牌的营销团队的建设?!对于如何识人、选人、育人、用人,曾国藩曾经非常精辟的用了八个字加以总结:广揽、慎用、勤教、严绳;这八个字既是曾国藩用人之道的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也是其在用人之道方面的智慧结晶,其中对于人才选聘、岗位配置、监督考核等等理念与现代人力资源的理论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广揽、慎用、勤教、严绳这八个字系统的总结了团队建设的选聘标准、岗位要求与人才匹配、培训体系、监督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围绕这八个字来分析如何组建一支高效的可行的营销团队。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 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 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 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 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 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 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 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Hale Waihona Puke 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 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 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 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 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 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 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 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 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 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蒋介石: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 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 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 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 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 人。”
湖南人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第一人!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
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 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 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 “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 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量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因为有小的瑕疵 就放弃有用之才,对于有作为的人不能过于苛求, 这样的话,使庸庸碌碌的人反而能得到升迁。
5
关于同类相聚即合作的层次,《吕氏春秋·应 同》指出有五个层次:“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 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而同 气相聚的条件是“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罗马军团与资源满足率
6、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曾国藩的《杂著》中有《居业》一条,意思说打 江山创事业都要有基础。他说:“古时代英雄的事迹 必定有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光武帝在河内, 魏在衮州,唐在晋阳,都是先占据根据地,然后进可 以战,退可以守。”曾国藩把建立基业归纳为两个必 要条件,即规模宏大,言辞诚信。
1、曾国藩对人才等级的划分
曾国藩说:“人们常说储存人才,实际上不知道第二、第三等人才是 可以找到而储存的,而第一等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其有所成就 的时候,虽然局面很小,也必然出现几个人才同时应运而生的情况。 已经得到几个人才之后,人才的性情又各有不同,兴趣志向又有远近 之分,才识都准备好了,又需要济之以福泽。李鸿章等人的才能非常 好,但实处多而虚处少,讲求只在形迹。比如我的弟弟国荃攻打金陵, 幸好成功了,但把功劳都归结为自己。我常常对他说:‘你虽然有才 能,也必须让一半给老天。’但他总是不以为然,现在渐渐省悟了。”
2、考察人才,重在实际
他说,古代以询事考言二者并重,他在复方子白信中说:“凡 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 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就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而对于 品行的考察更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 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得人不外四事 :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即对人才 “求之不嫌其广 ,用之唯求其慎,而又能诲人不倦,执法无私”,就会“行见人 才济济”。
7、“宝善堂”的《同官录》 成为人才库的榜样
胡林翼强调选人有 “三不用”原则:即软熟者 不可用,谄谀者不可用,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不 可用。软熟者就是没有担当、拿不起事、患得患失 之人。左也有“二不用”:好利者、贪赃妄法者不 可用。
第三讲:训育陶铸人才
魏征的人才“六正六邪”,是西汉刘向提出的 选拔人才方法。
第一讲 鉴识人才方略
前言 ► 曹操对英雄的定义 ► 毛泽东对曹操、袁绍的评价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事决策决 定着组织取得成效的能力,他会对一个 组织产生持久的影响,而且难以改变。
1、领导者的基本要求
《吕氏春秋·论人》提出“八观 六验”的人才识别方法。
2、刘邵的人才鉴识术
中国很早就有识别人才的方法, 并形成一套理论。《人物志》
3、营造吸引人才的氛围 —建立曾氏激励机制
► 墨子发现的人才社会概率:良马难乘,良才难
令: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 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亲士》)
► 周公“一饭三吐哺”典故。 Nhomakorabea4、借种子理论—引进关键人才
1857年冬天,胡林翼极力称赞“三庵一琴”之 贤。 “三庵”是指迪庵李续宾、希庵李续宜、厚庵 杨载福,“一琴”是雪琴彭玉麟。曾国藩当时要组 建直接统属的亲兵营,但觉得都不满意,于是向李 续宜提出“借种子”,“借种子’就是搞“移植栽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略
主讲人:史林 教授
曾国藩人生轨迹的四个阶段:
1、奠定基础 准备阶段 1811~1838 2、平步青云 积蓄力量 1838~1852 3、艰难成功 走向颠峰 1852~1864 4、忍辱负重 曾国藩时代 1864~1872
27年 15年 12年
8年
在晚清近百年的历史上,有二个重要人物因 为善于识人用人而取得成功,他们是曾国藩、张 之洞。曾国藩的智囊团聚集了四百多位当时在各 个方面突出的人才。他是用何种办法聚笼如此多 的人才?又是如何驾驭、使用这些人才的?人才的 使用与他个人的成败是怎样的关系?
3、曾国藩冷眼识英才
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 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对于曾国藩的知人 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甚高,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褒辞赞 语,郭嵩焘为曾国藩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 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说藩国藩“尤善相士,其所 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就连刚直自负的左宗棠, 后期与曾国藩龃龉甚深,但曾国藩死后,仍寄联挽曰:“知 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3、言传身教 训诫九弟
培养人才的办法有三条:课读、历练、言传身教。课读就 是选方向,定期考试,每月二次,亲自出题,亲自阅卷, 定等级。通过“会食”的方式谈古论今,增长见识。对于 不在身边的人,采取个别谈话和通信、批示的形式进行教 育。
早年三知己
约法三章:三不主义
2、网络英才方法:以天下为笼,辄雀无所逃
求人之道,一定要像战国时大商人白圭做生意,像凶猛的 雄鹰捕捉猎物那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又要像青蚨有母, 雉鸟有媒(指猎人所驯养的雏雉,长大后用来招诱野雉), 它们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只要能得到其中之一,就可以 引来其他的。他批评他的九弟不仅仅只用湘乡人,而且, 所用的人,都是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内的人,事情怎能不 糟糕,见闻怎能不寡陋!
唐代的身言书判
李鸿章的仙鹤相
在安庆的案例
6、长期观察、给人改正机会
在安庆的案例
第二讲、网罗英才 多得助手
曾国藩忠告:
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 完成。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选取那些次一等的人 才,慢慢教育就可以了。
1、曾氏人才从哪里来?
曾国藩的人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和招募而来的; 二是从别处挖来的;
4、特殊的人才面试法
曾国藩对淮军的高层管理人才十分重 视,亲自为李挑选。
5、曾氏相法—识人于未发迹之时
世传曾国藩精于相术,著有《冰鉴》,今已 不存。在他的日记里有一篇《相人口诀》, 可信度大:“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 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