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高三三模试题语文

2020年高三模拟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
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
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
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
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
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
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
2020年西安市华山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西安市华山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陕西省榆林市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榆林市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将试题和答题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
3.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网络文学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网络作家以文化自信树立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意识。
网络是传播的工具,文学是传承的载体,二者的结合意味着用最先进的媒介传播最具文化价值的人类文明遗产,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的价值增值效应。
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网絡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
特别是那些需用架空历史、异城界面进行艺术设定的玄境仙踪、武侠灵异、主角穿越类小说,更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辩识能力,基于时代和艺术的需要激浊扬清,去芜存菁,不能宣扬诸如弱肉强食、等级差别、宿命论、种族歧视等错误观念。
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摘编自《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欧阳友权)材料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为成熟也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这与我国绵延久远的重史精神和说史传统是分不开的。
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是网络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更为网络作家提供了厚重的“宝典”,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也为网络写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
陕西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陕西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1~3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陕西省榆林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榆林市2020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 A(3分)【解析】材料一论述的是对网络文学作家的要求。
2. C(3分)【解析】原文在材料一,是用来证明文化辨识力的重要性。
3. C(3分)【解析】原文只是举了一些例子,并非全部。
4.(1)在传统文化遗产中寻找素材;(2)结合历史背景创造故事情节;(3)借助文学想象力;(4)进行审美化、形象化和充满网络特性的书写。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
5.示例:(1)感受主角的家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情怀,感受民族精神;(2)体悟影响历史前进的多重动力,探索历史发展更多的可能性;(3)欣赏小说中的中华文化元素,领悟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4)联系教科书内容,提升兴趣,走进历史;(5)批判诸如弱肉强食、等级差别、宿命论、种族歧视等错误观念。
【评分标准】任选三点,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亦可,共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 D(3分)【解析】同行竞争始终存在7. B(3分)【解析】老马去之前并未重视8.(1)交代了艾米莉咖啡馆很小;(2)老马看到琪葩的热闹与后文艾米莉咖啡馆的冷清形成对比,说明艾米莉咖啡很小众;(3)增加读者的好奇心。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9.(1)以营运部门的强烈反应间接写出艾米莉咖啡馆不一般;(2)通过老马的实地观察,显出其微小的特点;(3)通过艾米莉的介绍展现了艾米莉咖啡馆的特点与经营之道;(4)通过描写老马对咖啡的感受,展现了艾米莉清咖的品质;(5)通过艾米莉对记者说的话及老马的申辩词,揭示了艾米莉咖啡馆的咖啡理念。
【评分标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3分)【解析】原文为: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2020届陕西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加精)

陕西省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
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
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
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
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
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
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
“马上封侯”:图像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
“功名富贵”: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
“寿居耄耋”: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
202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

202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
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败;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
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
陕西省安康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前提。而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在古人的思想中,又主要展开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如何发展的人性 修养论、帮助他人发展的文明教化论三个理论领域。对于后者而言,古代先贤在探讨如何帮助他人发展时, 含教育教化、文化教化、政治教化、经济教化、社会教化、法律教化、风俗教化等多方面,涉及人类社会 发展的各个领域。古人认同的关于人的发展方法,主要是中庸之道,即中道。中道发展,完全符合真理;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普通劳动群众,匹夫匹妇,也能知能行。
意义。 B. 想学且能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主动发展,自我发展,变得丰富、充实,成就人的通达性、无限性、
主体性。 C.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旨在突出人发展的丰富性,我们应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对于我
们多重身份的需要。 D. 儒家所认为的君子与圣人境界的区别在于,前者达到人性修养的合格标准,后者达到天人合一的
所以,人的发展在克服物化后,就走上了人的发展的康庄大道。学习积累没有止步,下学上达,主要 达到两个境界。一是遵纪守法、见贤思齐的君子境界。君子是人性修养合格的人,是人作为合格人的人格 标识;君子的理想就是希贤成圣。二是天人合一、与天理为一、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人”概念 规定性的境界,即觉悟和实现了人性的圣人境界。圣人是人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理想的人、标准 的人、典型的人。
安康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训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
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
陕西2015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
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
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
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
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
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
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
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
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
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
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
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
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
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叶嘉木
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茶,是当之无愧
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
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此时,急需
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
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
如
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
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
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
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
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
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
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