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文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文学创作技能,积极探索创作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各种文学作品和创作技巧,学生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逐步培养个人的文学风格和创意思维。

二. 课程目标1. 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并学会分析和欣赏各类文学作品。

2. 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如人物刻画、情节构建、场景描写等。

3. 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新思维,发展个性化的文学创作能力。

4. 学会接受他人的反馈和评价,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5. 了解出版行业的运作机制,并掌握一些出版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 课程内容1. 文学导论- 介绍文学的定义和类型,对不同文学流派进行概述。

- 研究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如解读主题、审视结构等。

- 阅读和评论经典文学作品。

2. 基础写作技巧- 研究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掌握情节构建的方法,包括冲突、起承转合等要素。

- 培养场景描写的能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提升作品的质量。

- 实践不同写作形式,如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等。

3. 创意思维与创新写作- 培养对创意的敏感度,研究激发灵感的方法。

- 探索非线性和实验性写作技巧。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挖掘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4. 作品修改和反馈-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

- 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并对作品进行修改改进。

- 研究如何给予他人有效的写作反馈和评价。

5. 出版与发行基础- 了解出版行业的基本运作机制和流程。

- 研究出版合同和版权相关知识。

- 掌握一些自我推广和发布作品的方法。

四.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创作技巧。

2. 阅读讨论:组织学生对文学作品展开研读和讨论。

3. 写作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并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4. 作业和评价: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和作业,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五. 考核方式1. 平时作业:完成授课过程中的书面作业和创作任务(占总成绩的30%)。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上课用课件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上课用课件

• 郑板桥 • 《题画》: •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 手中之竹
(四)摹仿说
• 西方传统文艺理论,一般以摹仿说 为中心。 • 在亚里斯多德之前,摹仿说带有更 直接地摹仿自然的性质。
•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 • 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 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 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 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 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 相。
• (一)感物说
•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 记· 乐记》关于乐的论 述。 • 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 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 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 彼此整合的过程。
• 这种感物说的主旨在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 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 重要性。 • 但“外物”并不仅仅限于自然景物。社会 生活中的诸种事件也同样可以成为激起创 作欲望的契机。应该看到“不平则鸣”与 “触景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 这种观点主要是就抒情作品,特别是诗歌 而言的,但如果做宽泛理解,则“有感而 发”亦是一切文学创作之通则。
告诫:
• 任何对于创作活动的 研究都是间接的,想 要解开创作之谜,就 必须谨慎地处理材料, 尊重对象的复杂性, 切不可妄下断语。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 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 • • • • • • • • (一)感物说 (二)养气说 (三)摹心说 (四)摹仿说 (五)“镜子”说 (六)柏拉图的“迷狂”说 (七)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创作论 (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创作论 (九)格式塔心理学创作论
•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 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 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 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 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 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 术,谋篇之大端也。

《文学概论》之文学创作讲义

《文学概论》之文学创作讲义

文学创作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对音乐产生过程的准确描述,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准确描述。

其基本意思是说,凡音乐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心受了感动,然后表现于声音的。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诗论家们就用几乎相同的言词来论及文学创作了。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这是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随着四季交替,万物都不断变化,贯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墨客就会在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前发生情感的变化,并从而发为诗文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学创作教学教案

文学创作教学教案

文学创作教学教案【教案】文学创作教学教案目标:1. 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创作过程;2. 掌握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念- 文学创作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创作的分类和流派2. 文学创作的创作过程- 创作前的准备工作- 创作的构思和策划- 创作的实施和完成- 创作的修改和润色3. 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技巧- 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描写技巧- 文学创作中的篇章结构技巧- 文学创作中的语言运用技巧4. 学生文学创作演练- 给予学生选择的文学创作题材自由,鼓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指导学生熟悉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并在小组或班级内进行互评和分享5.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分析和评论优秀的文学作品- 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一位著名作家的创作故事,引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创作过程,并让学生理解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3. 技巧讲解:讲解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如情感表达、形象描写、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等。

4.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创作题材,并在指导下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

5. 互评分享:学生将创作成果进行互评和分享,通过同伴的评价和意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6. 作品欣赏: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7.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继续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文学创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3. 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4. 学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文学创作ppt课件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文学创作ppt课件
.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②文学创作“天才论” 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 的“诗灵神授”说。 “诗灵神授”说把创作视为神 灵附体于诗人的结果,诗人被 视为神的代言人。
.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浪漫主义时代,“诗灵神 授”演化为创作“天才” 论。 康德强调创作需要特殊才 能;轻视生活经验的作用, 认为“天才”是一个人的 天生禀赋,与后天的经验 无关。
.
创作个性与个性的区别
②创作个性的特点 要区别“创作个性”与心理学所说 的“个性” 创作个性与心理学“个性”有关, 但创作个性不是“个性”,也不一 定是“个性”在创作中的表现。
.
创作个性与心理个性的区别
心理学的个性指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是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 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创作个性是体现在创作活动中的、 与众不同的感受、想象和表现方式, 它使一个作家在审美趣味、题材选 择、形象创造和意义提炼上,都有 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③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感物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 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 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文赋》
.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 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 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 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
钱锺书《诗可以怨》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 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 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 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 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 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 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 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

文学创作教案

文学创作教案

文学创作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创作的概念和特点a. 文学创作的定义和意义b. 文学创作与其他创作形式的区别c.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2. 文学创作要点和技巧a. 主题的选择与构思b. 人物形象的塑造c. 情节和结构的安排d. 描写和语言表达的技巧3. 文学创作的实践与分享a.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实践b. 学生互相分享和讨论创作成果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的摘录,引导学生讨论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概念讲解讲解文学创作的概念和特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要点与技巧介绍文学创作的要点和技巧,例如如何选择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情节和运用描写技巧等,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进行说明。

4. 创作实践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文学创作,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分享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并进行讨论和点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资源1. 讲义:包括文学创作的概念、要点和技巧2. 展示材料:著名文学作品的摘录3. 小组创作材料:纸张、笔等五、教学评估1. 教师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创作情况和分享反馈等2. 学生自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文学创作比赛,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平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实践掌握文学创作的要点和技巧。

此外,教师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分享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思想交流。

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特长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宜的发展。

《文学理论》第五讲: 文学创作 (上)

《文学理论》第五讲: 文学创作 (上)
这里面出现了几种竹子?
文学创作的过 程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 手中之竹 发生阶段 —— 构思阶段 —— 物化阶段 创作动因 —— 艺术构思 —— 语言呈现
物 —— 意 —— 文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 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 画意。
创作动因的含义:
让-保尔•萨特:《为什么写 作》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 1、艺术构思的定义: •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 动 的驱使下,通过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运 用艺 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 节、形 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 2、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
(清)徐增《尔庵诗话》:好诗须在一刹那上揽取, 迟则失之。
2、创作冲动的主要特征
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经过净化 或 “升华”的情绪。 具有内指性特征,创作冲动总是指向 作 家的内心世界。
1921年的冬天,在一位景慕东方文明的 教授夫妇的家里,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 夜晚,舞阑人散,踏着雪里的蓝光走回 的时候,因着某一种柔情的萦绕,我开 始了写诗的冲动,从那时以后,横亘约 摸一年的时光,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 调占有着。
对事物产生新奇感。
➢什克洛夫斯基:“要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别
的感觉,创造它的视觉,而不是它的识别。”

➢ 例如:“柱子上挂着一个挂钟”,这是自动化 “称谓”的描写,不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注意。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 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 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 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 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 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煞用 呢?”正呆想时,陡听得当的 一 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 妨 倒吓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 连 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 丫 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 下 来了”。

文学创作基本理论教学课件

文学创作基本理论教学课件

艺术想象
1、想象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 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与过程。 2、艺术想象是人类想象的一种,是作家艺术家调动记忆 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它是 一种饱含情感、充满形象或形式因素,心灵自由的创 造活动。 3、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与其他想象不同。 4、分为联系性想象,回忆性想象,再现性想象,拟人化 想象,类比性想象,虚幻性想象,推测性想象,迷狂 性想象,替代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等等。
作家的思维方式
• 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文学作品必然是文学家的实践活动、 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的结晶,在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中, 作家把自己的精神个性掺合进生活素材化成了“第二自 然”,这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奇迹,理论家们把它叫做艺术 创造的“生物学”原理。作家的这种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 方式,即艺术思维。 • 与理论或逻辑思维方式不同,艺术思维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主要有,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总是与事物的感 性形象、与人的观察和感受相连接;联想、想象和幻想具 有突出的意义;常常伴随着主体强烈的情感活动,且渗透 着主体的精神个性;思维的结果与思维所用的材料相比, 已有本质的区别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思维所具有的 特殊性和创造性特征。
作品的灵魂
某些艺术作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是无可 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一首诗,可以写得十分漂亮 而又优雅,但却没有灵魂。一篇叙事作品,可以写得精 确而又井然有序,但却没有灵魂。一篇节日的演说,可 以内容充实而又极尽雕琢的能事,但却没有灵魂。一些 谈吐可以不乏风趣而又娓娓动听,但却没有灵魂。甚至 一个女人,可以说是长得漂亮、温雅而又优美动人,但 却没有灵魂。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所说的“灵魂”呢? 从美学的意义上来看,所谓“灵魂”(Geist)是指心灵 中起灌注生气作用的那种原则。 ——康德:《判断力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①文学创作“天才论” 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 的“诗灵神授”说。 “诗灵神授”说把创作视为神 灵附体于诗人的结果,诗人被 视为神的代言人。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浪漫主义时代,“诗灵神授” 论演化为文学创作的 “天 才”论。 康德强调创作需要特殊才能; 轻视生活经验对创作的作用, 认为“天才”是天生的禀赋, 与后天的经验无关。
创作个性与个性的关系错综复杂
文学史上大量存在这样的文学现象: 文学创作既可能是“文如其人”, “文”是作家人格的显现; 文学创作也可能是“文非其人”, “文”与作家的人格全然有别。 文如其人仅在格调,不在内容。
心理学家对创作的分析
弗洛伊德指出,文学创作具有心理 补偿的特点,创作是“白日梦”, 艺术想象和虚构是为补偿现实生活 难以实现、难以满足的欲望和理想。 霍兰德说,人所希望的就是他所惧 怕的,人所惧怕的往往也是他所希 望的。
心理学家对创作的分析
荣格认为:艺术家是有两重性 的人,他的外表与他的灵魂不 相干,他的自觉意识与他的无 意识原型不相干。 韦勒克将“文学作品”称为 “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 具’和‘反自我’”。
创作个性与作家风格
作家风格是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 在其系列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 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风格既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也会成为其创造性的局限。
4.你怎样理解毕飞宇说“经验是小说创作 的根底”,又强调“情感是写作的最大诱 因”?
5.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要表达什么?这 种意蕴和毕飞宇所说的“细碎的小经验” 有什么关系?
6.以小说《哺乳期的女人》为例,说说你 对毕飞宇讲创作要有“想象性的经验”的 理解。
7.比较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和巴别 尔的《进入波兰》,谈谈文学成规和文学
讨论主题: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虚构想 象和文学成规的关系
1.迟子建以萨满治病比喻文学创作,认为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可怕的是身体在路上, 心却在牢笼中”,说明她是怎样看待文学 创作与生活经验的关系的?
2.根据蒋子丹的评论,谈谈爱情与婚姻的 人生阅历对迟子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3.为什么迟子建没有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 法来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说现有 的表现方式感动你了吗?为什么?
4.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①什么是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 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人 特征,其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 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 特点。
4.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 其体现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 艺术想象——艺术表现等创作环节 上所具有的个人特点。 创作个性体现了一个作家对文学的 理解、对审美创造的认识和对独创 性的追求。
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的关系
创作活动中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在 从“体验化”到“对象化”的基础之 上。 ■体验化: “诗可以怨”、“发愤著书”和“诗 穷而后工”之类的创作经验说明,对 创作有影响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 活经历,而是那种能让人刻骨铭心、 对生活有所感悟的体验。
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的关系
■对象化 作家以体验的方式理解和描绘生 活,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成为主 体感觉经验的一部分。在这种情 况下,生活经验描绘成为表现主 体思想感情的对象。
4.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②创作个性的特点 要区别“创作个性”与心理学所说 的“个性” 创作个性与心理学“个性”有关, 但创作个性不是“个性”,也不一 定是“个性”在创作中的表现。
创作个性与心理个性的区别
心理学的个性指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是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 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创作个性是体现在创作活动中的、 与众不同的感受、想象和表现方式, 它使一个作家在题材选择、形象创 造和意义提炼上,都有了自己独有 的特点。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
影响文学创作的四种因素
①生活经验; ②想象和虚构的能力; ③文学成规; ④创作个性。
1.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的关系
生活经验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础、 条件、本钱。 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某种人生经 验的遇合。 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制约 作用,又不能忽视作家个人的主 观作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文学创作与文学成规
⑴当下创作与文学传统 ①“历史意识”与文学创
作 ②经典对创作的作用: 范例和“影响的焦虑”
3.文学创作与文学成规
⑵文学创作与原型和母题 ①文学创作与原型 ②文Leabharlann 创作与母题原型与母题的比较
区别:原型是源于文化传统的“原始 意象”,主要表现为形象类型;母题 是在叙事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叙事单 元”,是一种叙述模式和形式结构。
共同之处:都是文化或文学传统的组 成部分,生成于族群积累的人生经验, 凝聚了族群共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 惯。
3.文学创作与文学成规
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成规关系的角度 讲,文学的创作过程可以理解成:
作家为表现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对种种既定的文学规范或利用 或超越的过程。
4.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文学创作是否成功,并不表现在作品 数量上,而是体现在一个作家的创作 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这种特点即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创作个性的意义:决定文学创作的个 人化程度,是作家有无创造性的重要 标志。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②文学创作的“感物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 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文赋》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 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 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 乎其外,故有高致。
对象化的范例
福楼拜说: “包法利夫 人就是我。”
3.文学创作与文学成规
文学创作受传统、惯例等成规的 影响是一个普遍现象。 影响文学创作的成规,既有来自 本土文化和文学历史的因素,也 有外来的文学和文化因素。 文学成规包括传统、经典、惯例、 母题、原型等因素。
3.文学创作与文学成规
①文学传统给当下创作赋予 “历史的意识”; ②当下创作只有在传统的映照 下才能获得意义; ③文学成规为当下创作提供了 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