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三》观后感精选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事实为基础,并通过记录和展示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的影视作品。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的发展和受众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纪录片,认识到它的价值和魅力。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高三生活的纪录片,并产生了很多思考和感慨。
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方式记录了一群高三学生的生活和经历。
我首先被片中的主人公们的形象所吸引。
他们或许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努力考取理想的大学。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不知疲倦地进行着各种课业和考试的准备。
他们的身上有着普通学生的青涩和稚嫩,但也有着为梦想奋斗的坚定和执着。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高三学生们的拼搏和奋斗的精神,这令人感到钦佩和敬仰。
片中展现了高三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
他们的生活几乎全部围绕着学习,每天都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每周都要参加各种模拟考试。
他们的时间被严格的课程表所安排,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其他爱好和活动。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他们在备考中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是一个庞大的挑战,需要他们每天与时间赛跑,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坚持。
这引发了我对高中学习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思考。
高中教育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然而,我不禁思考,是否过度注重分数和考试成绩会让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枯燥的背诵和死记硬背?片中的主人公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单调和繁重,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追求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否真正获得了全面的成长和发展?我开始思考高中教育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升学率。
此外,这部纪录片还涉及到家庭教育的话题。
作为高三学生,我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片中,一些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压力也让孩子倍感压抑。
家庭教育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和压力。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精选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精选篇一:纪录片《高三》观后感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纪录片《高三》,每位同学都写下了真实的观后感,收获颇多。
片中真实记录了某中学高三一年的学习生活状况,以一个高三学生的视角讲述了高三一年中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高三生活。
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高三》是中国首部完整记录高三生活的纪录片,以林佳燕的日记为主线,完整地记录了福建省武平县一中2005届高三(7)班,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班主任王锦春一起走过的&ldqu;高三&rdqu;一年的生活,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ldqu;最佳纪录片奖&rdqu;。
片中那种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感悟。
那样的滋味我们终将品尝,没有经历过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不到高三,你不会明白,原来三年那么短,短到你来不及回望,就必须面临即将的散场。
不到高三,你不会明白,原来三年那么长,长到千言万语,也无法尽释那段似水的青春。
不到高三,你不会明白,原来人生的聚散,本就是无法掌握的变量,即使再美的波形,下一刻也终会面临随机的跌转。
或许除了高三,人生中再也不会像这个时期一样专一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包含信仰地,心无旁贷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
当你在若干年后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放弃,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着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我们已经学会了尊敬自己,感谢自己。
高三虽说是非常时期,但同样免不了内心的彷徨与挣扎,看到别人天天在进步,而自己的成绩却每况日下,心中难免会慌乱,诸如上网成瘾等一系列不良习惯也会分散对学习的注意力,不仅仅是这些,沉重的压力也时常会令人感到窒息。
纪录片高三的观后感

纪录片《高三》的观后感引言纪录片《高三》是由导演李明执导,于2021年发布的一部关于中国高三学生备战高考的纪录片。
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记录了高三学生在备战高考期间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方方面面。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高三学生的困惑、压力和努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深受启发。
1. 真实的生活纪录片《高三》以纯粹客观的方式呈现了高三学生的真实生活。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每天早起、晚归的辛苦,看到他们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看到他们面对模拟考试的焦虑和紧张,还有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下,相互支持、互相鼓励的情景。
这些场景让我对高三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高中生活。
2. 强大的意志力纪录片中展现的学生们的意志力让我深深地感动。
无论是面对那份枯燥的课本,还是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们依然能够坚持下去。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不断努力,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纪录片中有一位学生刚刚失去母亲,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相反,她更加努力地学习,用功成为了班级中的佼佼者。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3. 高考的焦虑和压力纪录片中对高考焦虑和压力的描绘令人深思。
从高三学生们面对卷面的焦虑和迷茫,到父母的期望和压力,再到同学之间的拼命攀比,整个高考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压力和焦虑展开。
在观看这些场景时,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给高中生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避免陷入过度的焦虑和压力。
同时,我也思考了高考对于人生的意义,毕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不是全部。
4. 朋友和家人的支持纪录片中也展现了学生们在备战高考期间得到的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他们在孤独和压力中相互搀扶,互相鼓励。
在纪录片中,一位学生的父亲在高考前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放下压力,全力以赴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身边的人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作业名称:追忆似水年华——观《高三》有感姓名:学号:班级:学院:指导教师:得分:_____今天这节纪录片赏析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勾起我们无限回忆的纪录片——《高三》。
在放这部影片之前,老师就说,这部影片很长,但是相信你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有人想走。
结果证实了老师的话,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放映,没有人走,因为,我们都被故事的情节感动了。
俗话说,没有经历过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正因为经历过,所以我们深有感触,这部纪录片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煎熬的日子里,仿佛我们又踏上了漫长的迎接高考的旅途。
《高三》这部纪录片记录了2006年武平一中高三(7)班全体学生高三一年的学习与生活,真实,却不平淡。
这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高考的同学来说,却更像是一部回忆录,因为在影片中,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脸,但是却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还记得曾经为了高考早上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学习,晚上挑灯夜读;还记得曾经桌上堆满了各种复习资料及试卷;还记得曾经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讲着各种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还记得曾经陪伴过我们的那些人、那些事……如此熟悉的画面,怎能不与之产生共鸣?纪录片的开始,片中的主人公们在照相,这意味着他们即将步入神圣的高三生活。
看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展现的是自信与希望,或许此时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一年的生活会有多么苦,多么累,他们怀抱着梦想,准备迎接挑战。
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个由78个学生组成的文科班的高三生活,看过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王景春老师。
刚开始他做自我介绍时,我就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是严格?还是宽容?是负责?还是敷衍?也许片中的同学们此时心里也在想这个问题吧,毕竟,他们要与这个班主任相处一年。
接下来,同学们就正式进入紧张的高三生活了。
早上,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同学们要出早操了,班主任老师催促着同学们,然而有两个男生却没有去早操,而是躲在宿舍里睡大觉,此时的特写镜头让我们忍俊不禁,然而我们笑的正开怀的时候,班主任进来了,“批评教育”了两个未出早操的同学,站在两个受批评学生的角度看,班主任破坏了他们的美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班主任是为了他们的未来着想,此时,他们还感觉不到班主任的爱。
《高三》观后感8篇

《高三》观后感8篇《高三》观后感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愿。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观《芈月传》有感。
芈月.芈姝人生若都只如初见那般,又会少了多少是是非非,恩怨纠缠?曾经也未尝不是是一对惹人欣羡的姐妹花呢?还记得最初的相见,一个在母亲的牵领下对着父,一个在父王的陪伴下语笑宴宴。
是姐妹,确实长大以来的第一次见面。
该说有缘,那又为何明明应该是最亲近的姐妹中间却隔着血海深仇呢?该说无缘,那为何初见,原本性格迥异的两人却意外的相知相交?总之,原本可能永不会有多少亲近的姐妹二人却比任何的人都要要好。
该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磁场问题吗?正常情况下,或许在王后面前颇有脸面的芈茵,芈姝的另外的一个同胞姐妹都要比芈月更容易与芈姝成为好姐妹。
可是结果却意外的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还记得为了姐姐的安全甘愿以身犯险引开危险的妹妹吗?还记得那个为了救芈月性命甘愿饮下毒药只是想从王后那里得到解药的芈姝吗?曾经的他们是可以为了对方不顾自己性命的姐妹,而又是什么时候变得呢?是因为芈月与芈姝理念不合吗?芈姝只想获得秦王宠爱安心在后宫中扮演好王后的职责,而芈月则不是可以拘泥于小小的后宫中的一只金丝雀。
自然会有冲突,自然不会像从前一样亲密无间。
而摩擦的扩大,终究还是因为一个男人。
秦王还是对与众不同的芈月上了心,后宫独一无二的宠爱让芈姝的心中对芈月产生了嫉妒的种子,并越来越大,直到生根发芽彻底爆发。
爆发的导火线是玳瑁的死。
玳瑁无疑是忠心为主的,尽管没有善心,尽管这对芈月太过残忍。
但是,她却只是为了完成主人的托付,为了小主人的未来。
毫无意外,事情暴露,一切的阴谋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玳瑁伏法,芈姝第一次对向来是依靠她生存的妹妹提出了请求,却无功而返。
不能说芈月做的不对,也不能认为芈姝就该看着恶人得到恶报。
只能说角度不同,看法不同。
一对姐妹终究还是彻底反目,最后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引言纪录片《高三观后感》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高中生活的纪录片。
该片以一个高三学生的视角,全面展现了高三阶段的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困扰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剖析这些问题,该片旨在呼吁教育体制改革,帮助高中生更好地面对这一阶段的挑战。
内容概述《高三观后感》主要通过对一位高三学生李明的生活和经历展开叙述。
片中呈现了高三学生的常规日程,包括早起、上课、自习、参加各类考试等。
同时,片中也展现了学生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扰,如备战高考、选择大学专业、应对家长期望等。
通过这些情节,该片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个人观感高三学习压力从片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
片中的李明每天早起,早早赶到学校准备上课。
在课堂上,李明一直专心致志地听讲,紧跟老师的步伐。
下了课后,他马不停蹄地进入自习室,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各科知识点。
通过这些场景,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高三学生为了应对高考的压力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心态。
考试焦虑片中还展现了学生们面临的考试焦虑问题。
在备战模拟考试和月考时,李明和同学们都表现出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他们拼命地背诵知识,担心自己不能达到理想的成绩。
这种考试焦虑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们在高三阶段的压力。
人际关系困扰除了学习和考试压力,该片还揭示了学生们在高三阶段面临的人际关系困扰。
李明和同学们之间由于竞争和争夺优势地位导致了关系的紧张。
他们为了争夺班级的第一名位置而进行着残酷的竞争,这也引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这个场景使人们意识到,高中阶段不仅是学业的竞争,也是人际关系的考验。
思考与启示《高三观后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片中展示的学习压力让人们反思教育体制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减轻学生的负担。
其次,考试焦虑问题提醒观众要正确对待考试,压力适度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最后,人际关系困扰让人们意识到高中阶段不仅要追求学业的成功,也要注重个人发展和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结论纪录片《高三观后感》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考试焦虑和人际关系困扰。
《高三》观后感400字

《高三》观后感400字《高三》是一部反映中国高中生活的电影,在概括了片中主要角色的人物关系后,它将故事重心转向了高中的升学竞争,探讨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整部电影以每个角色在高三期间的人生感悟为线索,巧妙地将描绘高中生命、揭示个体成长的主题贯穿全片。
电影刻画了不同性格和思考方式的中学生们在升学压力下的努力与挣扎,引起了我多方面的联想。
影片中的门外汉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热情而又任性,逐渐成为了我的灵魂伴侣。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合群的人或者孤独的个体,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在和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的价值与思想,努力理解他的思想合理性。
电影中,婉秋的葬礼给我们带来的深度思考更是不容忽视。
正如电影中所说,“有人想着选择而别人却只有逼迫的份儿。
” 电影中的人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有些人失败了,有些人成功了,但是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在电影中,画面的象征性说明非常细腻,往往可以透露出角色的内心。
例如,在高中最后的表演中,可能是电影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整个氛围、音乐和角色的表现都使人感到悲伤和温馨,彰显出即将改变的情感,非常动人。
此外,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好听。
每个人物的音乐都透露出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在电影的结尾,大家一起唱歌的节点更是扣人心弦,让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电影《高三》引人深思,揭示出了教育体制不如人意的问题,提醒人们应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更为谨慎。
电影给我留下的启示是,信任学生和帮助学生是教育改革的最后方向。
爱并不意味着妥协,我们必须敬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高中生活的记录,它引领观众思考一个比高考更加重要的问题: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比高考何止重要。
我深信,《高三》这部电影会帮助年轻人更好地面对考试和人生挑战,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的经验和体验,不要轻易放弃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电影《高三》影评

纪录片《高三》赏析教育:时代之罪的承担者《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一开始就说: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
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
显然,在这里,老师、学生、家长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而那些叨叨不休的专家学者,只会在书斋里表示他们无力的同情和无用的批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
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
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答案是:教育没有错,时代错了。
是的,我要对着那些专家学者们的耳朵再大声说一遍:教育没有错,时代错了!你们的剑走了偏锋!让我们掀开教育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吧: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这话在去年北大的“禁听令”里出现过)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
专家们,教育所承载或负担的,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而非你们所说的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看到了吗?让教育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
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
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有家长为子女考上大学而自杀,更是把这“命价”的引号生生剥去);而学生自身的“命价”,又是什么呢?在后面我将告诉你们:他们的“命价”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放这个被十八岁以前的教育所驯服的身体!身体:制度与青春的战场青春是结结实实的存在。
但是,教育并不关心青春,它所关心的,是我们的身体。
它无时不在治理和纠正着我们的身体——纪律、课程、思想教育,如此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