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李的狂草书写法

李的狂草书写法什么是狂草书写法?狂草书法,简称狂草,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风格。
它追求形式的自由和个性的张扬,强调草书的气势和豪放。
狂草书法起源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唐宋时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艺术成就。
而李的狂草书写法,则是指以李为姓氏的人在书写狂草时所采用的技法和风格。
李的狂草书写法的特点1. 飘逸奔放李的狂草书写法追求形式的自由,给人以飘逸奔放的感觉。
笔画纵横交错,曲折变化,如同奔驰的溪流,犹如舞动的云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2. 动静相宜李的狂草书写法注重筆劃的动感与静美的结合。
既有急迅的曲线,也有安放静谧的笔画。
李的狂草书写法通过恰当地调配动静,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3. 个性鲜明李的狂草书写法追求个性的张扬,每一位李姓书法家在书写狂草时都会加入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
因此,李的狂草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展示了每位李姓书法家的独特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
学习李的狂草书写法的步骤1. 掌握基本笔画在学习李的狂草书写法之前,首先需要掌握书法的基本笔画。
狂草书法中的基本笔画包括撇、捺、提、钩、横、竖、点、折等。
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笔画,是进一步学习和运用狂草书写法的基础。
2. 学习李的狂草经典作品学习李的狂草书写法最好的方式就是研习李姓书法家的经典作品。
通过欣赏和模仿他们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狂草书法的特点和精髓。
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发展出自己的狂草书写风格。
3. 勤于练习书法需要勤加练习才能有所成就。
学习李的狂草书写法也不例外,只有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狂草书法的技巧和风格。
刻苦钻研,多下功夫,才能在狂草书写法领域取得进步。
4. 注重造型与意境的统一狂草书写法注重表现自由奔放的艺术造型,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兼顾作品的意境。
狂草书法应当表现出作者的个性追求,同时还要体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只有在造型与意境的统一中,狂草书法才能真正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的狂草书写法对个人的影响李的狂草书写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对个人的品格和心智有着积极的影响。
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于右任(1878一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晚年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
著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
于右任早年参加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被推选为民国首任交通部次长。
后长期担任民国政府的监察院长。
我国著名书法家张新明介绍说,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
1932年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长髯飘飘,是其一大特征。
于右任临终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广为流传。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
复旦大学校友。
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
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常委、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
1905年,协助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后时时关注复旦,曾三度援手救助复旦于危厄之中,有“复旦的孝子”之称。
于右任精书法,尤擅草书,有《标准草书》一册行世,被誉为“当代草圣”。
1964年病逝于台湾。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澄潭一轮月老鹤万里心虫书风织行书五言联于右任五言联于右任草书七言联韩国藏于右任行书五言联于右任行书立轴于右任《终南别业草书轴》南京大学藏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玉章先生正右任于右任《行书诗句》陕西省文史研究馆。
“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
此作品线条凝练浑厚,刚柔互济,使转自如,出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体势纵逸,古朴典雅,拙巧相生,任其自然流露。
怀素狂草书《自叙帖》赏析

销 的短文 , 内容上可分 为三 部分 , 第一部分 , 怀素以 8 独草 , 0 如智永的《 草书干字文》 就是如此 。 待到唐代 中叶 , 余字的篇幅 , 自述 其生平大略 ; 第二部 分 , 节录 颜真卿 张旭作草 , 笔画简省 , 字字勾连 回绕 , 甚至 一笔一行 , 率
《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二百五十余字 , , 借颜鲁公之 口, 展 意颠逸。 怀素继之笔势更为迅疾奔放 , 上下字一气贯穿 ,
示“ 开士怀素 , 中之英 ”纵 横不群 , 疾骇人 ” 草 连绵不断 。 僧 “ 迅 的“ 后世称这种书法为“ 大草” 狂草” 怀素的 或“ 。
圣” 象 ; 气 第三部分 , 怀素将张谓 、 虞象 、 朱逵 、 李舟 、 《 许王 自叙帖》 就是世所公认的狂草书法的代表作 。自叙帖》 《 皇、 戴叔伦 、 窦冀 、 钱起等八人的赠诗 , 摘其精要 , 按内容 的艺术特点 , 其实已在“ ” 叙 的原 文中 , 助时贤名公之 借
力, 可能是怀素酒 力发作 , 进入情绪激昂的高峰 , 及至最 后十行 已经是无行无 列 , 乱石铺 街 , 天女 散花 , 随心所
故多方折 ; 怀素改以师承篆籀 , 因多圆势, 尤擅长曲转缠 欲 , 信手挥洒了。狂来轻世界 ” “ 的醉僧形象跃然纸上。 把
绕 笔法 , 纵横捭阖 , 变换多方 , 松紧俱宜 , 环 矫健 。如 读者带入了如醉如狂的艺术境界。 迥 我用“ 三米字格 ” 对各
练 字。居室号’ ‘ 绿天庵” 亦曾漆一托盘 练字 , 盘底写 不面” , 将 一句 , 当是对超迈 张旭 , 前无古人的赞歌。 所谓“ 迅
穿、 秃笔成冢 , 洗笔池水尽黑。 性喜饮酒 , 不拘小节 , 兴来 疾” 是言其书写的快捷 , , 引用了四十余字, 其中“ 满座失 时, 举凡寺壁 、 幛 、 屏 衣裳 、 器具无不书之 。二十二岁时 ,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扛鼎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美妙绝伦的线条,大开大合的章法,舒展飞动的气韵,雄伟高深的意境,两次权威出版的狂草《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堪称博物馆级的精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130×33㎝王罡收藏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上是林散之狂草作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内容。
作品是立轴,1973年前后创作。
纵 130公分,横 33公分,约 4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散之无恙”(朱文)、“曾登太白”(朱文)。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颠”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狂草书法欣赏

狂草书法欣赏狂草书法欣赏:狂草书法欣赏1狂草书法欣赏2狂草书法欣赏3狂草书法欣赏4狂草书法欣赏5狂草学习五要素:一、临习狂草,切忌照猫画虎,狂草与楷隶等静美书体不同,它以动态美为主要审美特征。
点画腾跃,线条飞扬,有如天空之飞鸟,草原之奔马,长江之流水,高山之飞瀑。
其贵在动处,所以要临好狂草,非得有飞箭射鸟的功夫不可。
狂草的点画和字形结构没有楷隶书那样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它已经摆脱了成法的约束,笔法丰富,点画“变化如鬼神”,是最具活性的书体。
其奔放之气势,起伏之节奏,往往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气脉贯通。
且行笔潇洒放纵,自由活泼,因势赋形,放逸生奇,笔意畅达,精神饱满。
书写速度较快,线条变化莫测,如浪卷云翻,不可端倪。
钩锁连环的笔意,有如连珠,其串珠之线,即是狂草的生命力所在,也就是狂草的灵魂,谓之为气势。
如果临习狂草也像临写楷书那样,看一字,写一字,无异把一座大厦拆成一堆砖头。
二、不可遗神求貌,点画为形,气势为神,狂草贵在气势,而气势需要一定的速度来完成。
这里以怀素写狂草的情景为证:“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张正言诗句);“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朱遥诗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窦冀诗句);“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戴叔伦诗句)。
从诗人们的赞叹中,不难看出,怀素运笔之速,成字之快,堪称一流。
所以其书气势饱满,神采飞扬。
临习狂草,倘若刻意追求字形的毫厘不差,笔画的长短相一,行笔就得放慢速度,这样气势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气势正是狂草的活力所在,狂草的许多佳妙往往出现在气势的极致之处。
这样的佳妙,往往也最难以再现。
气势足而神采生,气势不畅,自然也就失了神采。
只有在节奏和气势上多下些功夫,才能临写出形虽小异而神却更胜一步的成功之作来。
要是只耽其形而舍其势,就难成大器。
三、三熟相合,方可临写,临写狂草,必须以熟练为基础。
先熟其眼,读帖是第一步,熟读字帖,要把字帖读得倒背如流,读懂并能够欣赏字帖;次熟其心,从作品内容、书写背景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反复品味,将字帖“拷贝”于心,并不断地加以“播放”,通过“播放”与古人进行反复“神交”,感知和同化思想感情;再熟其手,进行反复的摹写、临习,不断提高手上功夫,强化细部记忆,把握全篇的气脉和神韵。
草书书法字典

草书书法字典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
--胡秋萍北大讲稿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表现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
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所谓浪漫诗性:是指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依然坚定信念,不会被压垮反而能够使境由心转,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
就像电影《芙蓉镇》里的秦疯子,被诬陷错打成右派去乡镇扫大街,还跳华尔兹舞,还满怀热情地去谈恋爱。
还有《上尉的曼陀铃》,在充满战争硝烟的日子里,还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向往爱情。
在艰难的境遇里活出人生的灿烂,这是大智慧、大境界。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我们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
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我们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
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
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
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法家,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
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
仅有共性,那是谁都能"操练"一下的技术范围,而不能用才情来衡量或评判。
高清长卷:怀素狂草《自叙帖》,太经典了!

高清长卷:怀素狂草《自叙帖》,太经典了!唐·怀素《自叙帖》局部《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
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
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
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
中华第一草书。
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
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
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
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
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
”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
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
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怀素《自叙帖》正本高清长卷(请将手机横过来看)怀素怀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德宗贞元尤年(公元785年),终年61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2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3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4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
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
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
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
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
其二为"奇怪"、"变态"。
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
第三个特点是"可畏"。
"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
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
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
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
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
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
"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
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
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
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
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
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明代祝允明、徐谓、王铎,清代傅山,现代林散之等。
每一书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融进了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