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贡盐场稀奇古怪的吃法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因盐成就的美食

因盐成就的美食自贡盐帮菜名称的出现虽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其本身却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两千多年前,伴随着自贡井盐生产的开始,自贡盐帮菜便开始了萌芽,在川盐两次济楚的强力推进下,自贡盐帮菜发生了质的飞跃,修成正果,终成一派。
因此,自贡盐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自贡盐帮菜的成长史。
因盐而兴的都市一个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决定因素是人。
是人需要饮食、生产饮食、传播饮食。
自贡因盐聚人,因人成邑。
都市成为人口积聚的地方,成为餐饮活跃的舞台。
没有盐就没有盐都自贡,也就更没有自贡盐帮菜。
要了解自贡盐帮菜的成长过程,必然要了解自贡盐业的发展过程。
自贡的井盐生产始于东汉章帝年间(76~88年),自贡地区的第一口井富顺县城的富义盐井(南北朝时改称富世盐井),是一口利用现在挖水井的技术凿的口径约一米的宽口盐井。
在南北朝时,在今天的贡井地区开凿了一口盐井——大公井。
这些盐井的开发,使人烟渐密,在北周武帝时期(561~578年),因富世盐井而设富世县,又因大公井设公井镇。
这是自贡境内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单位,也是自贡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的开始。
在唐宋时期,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进一步发展,并闻名全川。
尤其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技术取得突破,一种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诞生了,开创了人类使用机械钻头钻井的先河,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
这一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自贡井盐生产力,自贡盐场更加繁荣。
据宋人文同记载,荣州(今自贡荣县)境内“盐井颇多,相去尽不远,二三十里,连溪接谷,灶居鳞次”。
到了清朝,自贡盐业步入了它的兴盛期。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自贡地区共有424眼井,煎锅1001口,成为四川三大产场之一。
特别是清咸同时期,自贡盐业迎来了它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建都天京(今南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一带,淮盐不能西运,湘鄂人民苦于淡食,于是清政府准许川盐济楚。
火锅真正的起源地居然是这里

火锅真正的起源地居然是这里?前段时间,四川省自贡市餐饮美食协会副会长康俊林却突发惊人之语,声称经过大量研究及史实证明,四川火锅的最早发源地不在重庆而在自贡,发出了为“自贡盐场起源说”,直接挑战响誉全国的重庆火锅!证据1自贡盐工比重庆船工吃牛毛肚历史更长康俊林表示,他和所有川味火锅“重庆码头起源说”的支持者一样,也一致认为,最早的四川火锅应该是以牛毛肚、牛黄喉等牛下水为原料烹制而成的“毛肚麻辣火锅”。
但是“毛肚麻辣火锅”需要大量便宜的牛又从何而来呢?众所周知,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代君主,为促耕种,发展农业,严令禁止私自屠杀耕牛。
自明太祖朱元璋直到清朝末期对牛的管理愈加严厉。
所有百姓私牛必须备案,即使因病或老死的牛也必须报官府处理,否则将遭受异常冷酷的处罚。
《儒林外史》中便有官府对私自屠牛者处以刑罚的详尽描述。
因此,大多数百姓直到解放前饭桌上几乎见不到牛肉。
“从清中期咸丰年间开始,在当时的四川能吃上大量而便宜牛的地方,唯有盐都——自贡!”自贡自东汉起便以井盐业而闻名,到清朝咸丰后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原因,海盐、淮盐无法西运,自贡地区井盐受清政府指派供给中南各省史称“川盐济楚”。
致使自贡的井盐日益繁盛成为西南盐业中心。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自贡再获发展良机,因盐设市,因盐暴富。
而当时自贡井盐业采用的绝大多数仍为牛力和人力。
据盐史专家宋良曦在其《盐史论集》中介绍:“清光绪时,自贡自流井盐场的推卤水牛数量常年保持在3万头左右,随时有病牛或退役的牛需宰杀”,另有史料记载,由于需求巨大,获利丰厚,盐场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开工,一头健壮的牛只能使用3到6个月便被淘汰或累死。
因此,在当时整个西南唯有自贡牛肉最贱,最辛苦的自贡盐工才有机会长期吃“免费”的牛肉、牛下水。
证据2自贡盐工比重庆船工更容易得到辣椒没有麻辣,就不是真正的四川火锅。
而麻辣主要来自于四川乡间的辣椒和花椒。
自贡周边正是优质辣椒和花椒的主产区,著名的七星椒就产自自贡。
自贡盐场流传的歌谣

自贡盐场流传的歌谣我国古代将流传各地的民间歌谣,直接称作风俗。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是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词句虽简练,但朴素清新,抒情言志,广为传唱。
四川历代从事井盐生产的盐工,在繁重的凿井、采卤、煎盐、运盐之时,在艰窘、贫困、苦寂的生活之中,直抒胸臆,畅发心声,以歌谣喧泄自己的愤懑、概叹人世的不平,表达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希冀。
辛酸而幽默盐工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热爱生活,苦中有乐。
为排解他们的疲乏和寂寞,在劳作时,唱起了辛酸而幽默的歌谣:《挽子歌》之《天辊辊转》天辊辊转,地辊辊圆老娘推水儿赚钱!大的儿来看,小的儿来睃,老娘推水莫奈何!《挽子歌》之《送郞》太阳落坡渐渐梭,留郞不住早烧锅;娘问女儿做啥子,湿柴烧火烟子多。
送郞送在屋当头,手把屋檐眼泪流,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
送郞送在坝子边,一朵乌云遮满天,唯愿老天落大雨,多多留郞住几天。
为劳作而歌“盐工号子”是盐场最主要的歌谣,是四川特有的一种劳动号子,是流行于广大井盐产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井盐生产不仅劳动量大,而且充满危险,常常需要协同工作,统一步调。
于是,在相互的吆喝中,逐渐产生了舒缓压力、鼓舞劳动情绪的各种实用性的劳动号子。
群众把这种源于盐工生活、在盐业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歌谣叫做“喊号子”。
由于盐业生产分工细碎繁杂。
因此,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号子形态。
例如:架天车立井架时产生“辊工号子”;盐场基础建设需要采石建房,这就产生了“撬石号子”、又称“拗石号子”、“石工号子”、“大锤号子”等;采卤时人们唱的歌叫“人车号子”、“挽子歌”;打盐井、水井时则产生“打井号子”;在井盐的搬运过程中产生“板车号子”、“挑担号子”:抬石头、抬盐锅、运锅炉时产生的号子叫“抬工号子”或者叫“五金扛运号子”;水路运输时所唱的歌叫“盐船号子”、或“盐船调”。
因盐而兴的盐帮菜

现。1 7 8 5年在盐 场 密布 的 自流 井 落成 了屠沽 行业 会馆— —桓 侯
宫 , 一个 侧面 说 明 自贡餐 饮 的火爆 。 到抗 战 时期 , 从 川盐 的第 二 次济楚 , 自贡盐 业和 餐饮 业 又迎 来 了第 二个 发展 高 峰 , 当时 颇有
名气 的餐馆 有 : 天德 园、 谷 园、 Ⅱ春 、 金 鹿 乌 蜀江春 等 。
调技艺 的川菜 派别 。 自贡 兴 旺发 为 自贡 的井盐 业为盐 帮菜 提供 了 盐帮菜独具特色 。
边 子牛 肉成 为 “ 自贡 五珍 ” 之一 , 而水 煮牛 肉于 1 8 年 被选 入 《 91 中
国菜谱 说 到 美 味 的 6 贡 富顺 豆 花 , t 就要 讲 到 井盐 加 工 中豆 浆 的应 用。 不 知从何 时 起 , T' 发现 了用黄 豆 浆提纯 食盐 的秘 密。 煮 盐的 盐 ( G I 在
自贡名厨 范吉 安改 为将 各种佐 料和 牛 肉片一锅 同煮 , 以其 肉片滑
嫩, 辣烫 鲜香 , 色泽 明亮 , 为盐 帮莱精 品。 盐业 经济丰 厚 的利润 成
5 2
商号 , 号 下又 广设 分号 , 商 形成 庞 大 的川盐 运销 网络。 在清道 光
年问, 自贡 井盐 除 销往 省 内十余 个 州 县外 , 远 销 湘、 滇、 还 鄂、 黔
n
清代陕西籍盐 商修建的西秦会馆 ( 今盐业历史博物馆)见证盐帮菜百年辉煌
自贡 井盐 业 催 生 了盐 帮 菜
自贡井盐 生产 有两 干多年 的历史 , 旺发达 的井盐 业不仅 造 兴
年 中仅 7 8 、 月份 约 3 天 中 , O 在洪 水退 去 之后 才能在 江 中捕到。 但
它一 出水 就死 , 死后 肉质 软如 豆腐 渣。要想 吃到新 鲜美 味的退 鳅 ,
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的作文

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的作文自贡,这个地方可真是个宝藏城市,听说过“大三绝”没有?嘿,别说,我刚来这儿的时候也没听过。
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它指的是自贡的盐、灯和竹编。
这三样东西,那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先说盐吧,自贡的盐可是有名的,古时候的盐井可是一窝蜂的,大家都说“盐在手,天下我有”,可见它的地位有多高。
说到这里,你可别小看这盐,盐不仅仅是调味料,更是咱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自贡的盐,经过传统的工艺,味道特别纯正,吃个菜,那滋味简直了,瞬间就能让你的味蕾跳舞。
再来聊聊灯,哎呀,那真是个了不起的东西!自贡的灯,不光是照亮黑夜,更是艺术的结晶。
那些彩灯,真是美得让人眼花缭乱,走在街上,恨不得每一盏都拍个照发朋友圈!人家说“灯火辉煌”,可见灯的魅力了。
尤其是元宵节的时候,整个城市就像是被万千星光包围,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
咱们一边吃着元宵,一边欣赏这五光十色的灯,简直美滋滋。
至于竹编,哦,那更是个绝活!自贡的竹编工艺,那可是传承了几百年,手艺人像是施了魔法,把简单的竹子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有篮子、桌子,还有那些精美的小饰品,个个都让人爱不释手。
你可别小看这些竹编品,轻便又环保,绝对是现代生活的好帮手!常常看到大爷大妈们提着竹篮去市场,走路都带风,真是个风景。
说完了“大三绝”,再来聊聊“小三绝”,这小东西可也不简单!自贡的小三绝就是腊肉、豆花和酸辣粉。
你要是来了自贡,没尝过这三样,那可真是白来了!自贡的腊肉,味道香得让人流口水,咬一口,满嘴都是肉香和烟熏味,简直是绝配!有时候在街边摊上,随便一吃,哇,瞬间就感觉自己是个吃货的王者。
豆花也是好东西,滑滑嫩嫩的,搭配点调料,简直就是味觉的享受。
有人说“豆花一碗,幸福满满”,这可不是开玩笑。
每次吃到这豆花,我的心情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飞起来了。
特别是在冷冷的冬天,来一碗热腾腾的豆花,简直让人暖和到心里去。
最后,再说说酸辣粉,哇,那可是火辣辣的感觉!一口下去,酸酸的、辣辣的,简直是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吃上一大碗。
盐帮菜的奇招妙法

盐帮菜的奇招妙法自贡盐帮菜烹饪技法丰富多彩,超过了1984年编写的《川菜烹饪事典》中所列29大类,50多种川菜烹饪技法。
我们很难对其一一评述,只能重点讨论那些原创于自贡,或为自贡盐帮菜独有,或为消费者所称道的烹饪技法,暂且称其为自贡盐帮菜的特色烹饪技法。
据考证,水煮、火爆等烹调方法源于自贡,盐商秘制则为自贡独有,泡、冷吃等则为消费者所称道。
水煮用水煮食物可能是人类最原始、最主要的烹饪方法。
“水最为始”,这个烹饪理论是《吕氏春秋.本味》最早提出来的。
《本味篇》在叙述伊尹“说汤以至味”时,介绍伊尹对商汤说,美味之品的烹饪,首先的条件就是水:“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煮”是《川菜烹饪事典》中所列29大类川菜烹饪技法之一,未做进一步的细分。
它认为煮是将原料放入汤汁或清水中,用旺火煮沸,改用中火、小火煮至熟的一种烹饪方法。
常用于煮制蔬菜、豆制品和蛋品一类的汤菜。
具有口味清鲜,汤汁多,不勾芡,有汤有菜的特点。
自贡盐帮菜的“水煮”则是一种融合了地方特色全新的概念,它是将肉菜、蔬菜、调料同煮,一锅成菜,起锅成菜时只见亮油不见汤。
主要是对肉菜的加工,追求的是麻、辣、鲜、香、烫的风味。
典型代表是1981年入选《中国菜谱》的“水煮牛肉”。
公认创始人范吉安。
范吉安是自贡20世纪40年代的名厨,因排行在三,人们尊称“范三爷”。
在此之前自贡的水煮与其他地方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用清水将菜一煮了之。
自贡流行水煮实际上是当时穷苦盐工们无赖的一种选择,他们只能将各种能弄到的食物放在清水里一煮了之。
当时牛肉是自贡最便宜、最容易弄到的肉菜,水煮牛肉片成为盐工们的大众菜。
为了压住牛肉的腥味,盐工们往往会配上一个麻辣碟子,蘸食。
这时的水煮,菜和调料是分开的,调料未下锅,是蘸食,成菜是一种汤菜,没有炒制,未向汤中加入熟油。
范吉安发现这种做法很难压住牛肉的腥味,尤其菜迅速变冷后腥味更重,鲜嫩更难保证。
为此,范师傅想到了“一辣当三鲜”“一烫当三鲜”的民谚,于是用麻辣烫作为压腥之技,创造性的将各种佐料和牛肉片一锅同煮,并在汤中加入由海椒、花椒炼成的双椒油,用沸油封烫的办法,使菜在一小时内不凉,从而创造出口感滑嫩,集麻、辣、鲜、香、烫于一体,色泽明亮的盐帮菜精品——“水煮牛肉”。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清朝咸丰年间,四川自贡地区盛产井盐,很多盐商通过经营盐业富甲一方。
盛夏的一天,盐商王远熙刚安排好管家给干活的盐工们补给消暑凉茶,回到家中,尚未坐稳,门外蓦地传来嘈杂声,转瞬,一群衙役如狼似虎地拥了进来。
正在吃惊,只见知县陪着一位身着便服的男人傲慢地踱了进来。
王远熙赶紧上前作揖让座,并问知县为何事前来。
这知县平时也拿了王远熙不少银子,关系不错,悄悄地耳语道:这位是京城盐务司的李照李大人,听说你家有块千年盐宝,想来欣赏一下。
你是聪明人,自己看着办吧。
前不久,王远熙老父七十大寿,在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快开席时,厨房忽然飘出一股奇特的肉香。
翘首企盼中,各式菜肴汤品陆续呈了上来。
原来,香味正是从此汤中散发出来。
这虽然是道普通的排骨汤,汤色却白而不腻,入口甘甜,鲜香持久,回味悠长。
任是宾客们尝遍山珍海味,无一不对这道汤赞不绝口。
在大家的好奇追问中,有几分醉意的王远熙涨红着脸,得意洋洋地说:汤是寻常汤,不同的是用了千年盐宝涮了一下锅而已!众人大惑不解,这千年盐宝是何方神圣?王远熙兴致很高,开始讲述由来。
话说一个月前,王家在掏一口荒废的老井时,居然掏出了一块通体晶亮且有异香的物件。
王家几代凿井煮盐,却无人认识这物件。
碰巧有位云游的僧人化缘经过,一见此物,惊呼宝贝。
僧人告诉他们,这是沉淀千年而形成的盐宝。
由于吸收了土地的精华营养,盐宝已经不仅仅是盐了,它还具备滋养的功能。
僧人教他们煮汤时放进锅中涮一下,不用再放盐,就美味不可言传。
因为害怕盐宝越用越少,王家非重大喜事绝不舍得取出使用。
按照僧人的吩咐,平时就用盐裹着,还可慢慢生长。
当时,王远熙有些醉意,不知不觉就把镇宅之宝泄了底。
现在看来,这千年盐宝保不住了。
王远熙又惊又恐,万般无奈地取出了盐宝,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
李照顿时两眼放光,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盐宝光滑润泽的表面,还不时用鼻子嗅嗅那异香,陶醉不已。
大约过了盏茶时间,知县意味深长地向王远熙使了个眼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自贡盐场稀奇古怪的吃法
在古代,井盐生产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无论是老板还是工人都是在血盆里捞饭,都不轻松。
对于老板来说,由于缺少先进的勘探设备,在什么地方打井?打多深?井下会出现什么情况?会不会出盐水?全凭个人经验,具有极大地盲目性和冒险,巨额投资往往血本无归。
对于盐工来说,工作缺少安全保障,危险无处不在。
如锟工,在高达几十米上百米的天车上工作,稍有不慎掉下来,只有摔死。
因此,盐场人感到活着真好,只要活着就要好好生活,无论贫穷与富贵,都要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表现在吃的方面,则是对吃的特别讲究,对菜的制作绝不马虎。
如在自贡盐场,就是寻常百姓家也常备辣椒、花椒、姜、蒜等调料佳品,还自制豆瓣香辣酱、泡菜,甚至城市居民阳台上的花钵中也种上了葱、芫荽、藿香等调料,家家都有值得夸耀的拿手好菜。
就是吃一碗小面,没有新鲜的姜、葱、蒜,宁愿不吃。
更为讲究的还要专门熬制高汤。
而自贡盐商对吃则更为讲究,从下面介绍的几道菜就可见一斑。
鸡粥白菜。
制作方法是:用十只母鸡的中翅和腿骨熬汤备用。
白菜帮抽出其中的丝,并将每片白菜帮剖开加入剁成粥状的鸡肉,再合拢恢复原状,放入备好的鸡汤中慢慢的煨。
成菜形状完整,色香味俱全,别提有多香、多鲜。
猪血泡。
其做法是将活的大肥猪四蹄捆住放倒,用楠竹筒盛煮得滚开的糯米稀饭,撬开猪的嘴巴硬灌下去,随即杀猪,开膛剖肚取下在猪的口腔、食道、胃子里被烫起的血泡,配以精美佐料烹炒而成。
泡青蛙。
用大坛子先盛好大半坛佐料齐备的盐水,将小木块放在坛内,浮在水上,然后把活青蛙丢入坛中,随即用泥封住坛口,数月甚至逾年后启封,青蛙均蹲在木板上死去,取出蒸熟,其味甚佳。
炮烙鹅掌。
在一间小屋里围上一块地,铺上糠壳点燃火,这是一种能长时间燃烧的微火。
将多只活鹅放进去,鹅在糠壳地上乱跑,脚掌被烧痛,嘎嘎直叫,口渴难忍,这时便以著名的太原井晒醋喂鹅,直等到鹅掌上烫起累累血泡,即砍下鹅掌,烹调成菜。
炒绿豆芽。
则须厨师用针挑,才能把碎肉一点一点地灌进去,然后煎炒成菜。
吃空心菜,只要每根顶端两片似雀舌大小的嫩叶,若干斤空心菜才能做上一碟,用麻油炒,鸡汤烹,称之为“鸦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