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合集下载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奉 公 ,但 在 死 前 突 然 性 情 大 变 , 狂 嫖 滥 赌 。 李 家 主 事 李 祥 庵 知 道 后 不 但 不 谴 责 , 反 而 暗 中 指 示 盐 号 每 日为张 掌 柜 提 存 5 0两 银 子 以 备 他 急
这 纸 文 书 大 大 刺 激 了 自贡 盐 业 的 发 展 。 各
益 分 3 股 ,主 占1 股 ,客 占 1 股 , 客 方 分 股 1 0 2 8 8
9 0
在 中 国 近 代 商 业 模 式 已经 逐 步 形 成 的 情 况
下 , 这 些 完 全 遵 循 古 老 商 业 模 式 的 家 族 , ' ' f7 A--
钩沉 盘
也 只 能 借 一 股 春 风 发 家 , “ 盐 济 楚 ” 的 春 风 川
得 卡 嚓 , 国 难 当 头 ,毁 家 纾 难 ,义 不 容 辞 ,决
从道光三 十年到咸 丰十一年
( 8 0年 一 15
16 8 0年 ) 王 朗 云 先 后 复 淘 改 造 , 新 凿 成 三 生 、
金 海 、 添 福 等 井 ,使 王 氏 盐 产 量 位 居 富 荣 盐 场 首位 。 川 盐 济 楚 期 间 ,王 朗 云 乘 机 开 设 广 生 同 盐
粤 盐 斤 入 楚 , 无 论 商 民 均 许 自行 贩 鬻 , … … ” 就 也 有 自 己 的 经 营 之 道 。 这 样 , 多 年 以 来 的 岸 引 疆 界 被 打 破 ,第 一 次 “ 川
盐 济 楚 ” 由此 拉开 帷 幕 。
“四 大 家 ”
子 ,此人是
“ 友 堂 ” 发 家 的 元 老 , 向 来 克 己 四
押 , 与 陕 西 商 人 签 订 了 “ 山 约 ” 规 定 : 在 扇 出 ,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盐商家族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都以自己的家族为荣,形成了很强的家族意识。

他们往往由宗主即族长统领本姓宗人:续修族谱;祭祀祖宗;保护孤寡;解决族内纠纷;制定家规律例。

凡遇重大事情,由长辈在族长主持的会议上做出决定,然后率全族实施,以维护本族利益。

修编族谱,强化血缘与继承关系。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盐商作为一个地区的名门望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因此,无论是炫耀家族的声望,还是理清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保持血统的纯正,维护家族结构,都比一般家族更重视修编族谱。

据《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记载,王三畏堂自玉川一人至明字辈,以历8代子孙,约400多人。

其字辈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大典明,诗书延世泽,孝友振家声”。

该书记载的自贡地区的另一大盐商家族李陶淑堂也有子孙300多人。

其字辈为:“元向之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先泽,存仁潜信真”。

李陶淑堂的发迹人是李振亨。

振字辈有兄弟两,即振亨、振修。

兄弟两共有堂名“李陶淑堂”。

约在咸丰初年(1855年),陶淑堂分家各立,振亨堂名五知堂,振修堂又名思永堂,为两大房。

五知堂分家后有八房人,思永堂分家后有四房人,共称十二房。

按明字辈大排行次序,以别房份长次。

长房为退思堂,二房为有余堂,三房为葆仁堂,四房为树滋堂,五房为葆义堂,六房为嘉乐堂,七房为葆礼堂,八房为知足堂,九房缺,十房为葆智堂,十一房为葆信堂,十二房为育真堂,十三房为善成堂。

封建家庭后代分嫡庶,所以五知堂名下又分上三房与下五房。

上三房嫡出:退思、有余、树滋,下五房庶出:葆仁,葆义,葆礼,葆智,葆信。

在此“葆”字五房上又立一总堂——葆真堂。

通过族谱,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辨明长幼,从而决定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

如:李陶淑堂分家时,将自己拥有的田产收租7千余石,先按两大房平分,然后各房再分,这样五知堂与思永堂各分得3200石,提祠产600石。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一个是东汉开国功臣李通的后代,于1349年,迁来四川,李家入川始祖李元庆字子先,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这支李家创建的资本集团[李四友堂].创始人是李维基,以四兄弟维均,维基,维坼,维墀的名义创建的.当时大哥维均已过世.[李四友堂]建在现在的{光大街,双牌坊,}原豆油厂,双牌坊大宅子所在的园内占地约7亩.据说是四川数一数二的建筑.老四大家族是指王,李,颜,胡.而以王,李为首,所谓民间流传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不怕你,.就是指的这两家.老四大家族的财富任何一家都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就王,老两个资本集团,最鼎盛时应有数百万银俩以上.可见在中国有些地方民营资本已经相达到规模.[而李家总祠堂在大湾井现在的大湾井小学].还不得不说一下,这四家都是亲戚,都相互连:姻姻.据说每年李家都有一次在一起吃饭纪祖等活动。

,而另一个李家是清初,从原籍江西入川.以挖耳井起家创办了[李陶淑堂]也是盐业世家.我由于生在重庆,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们应该都是生在自贡,再加上我父亲是党员,从来不说以前的事,我只知道我老家是自贡,爷爷是工商业主.所以对李家以前的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我看了一本名叫[自流井盐业世家]的书,上面有一编[李四友堂兴亡录}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才知道我们老家在自贡双版坊大宅子里.才知道我也是四友堂的后人.我爷爷的爷爷还当过四友堂的第二代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祥奄.我伯爷爷和叔爷爷也当过四友堂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星桥和1948年主持分家的李云桥.我们是身家辈.父是乃家辈.我的看了书中文章的来源,几乎每家都有做善事,如修路,修桥,捐款等唯有李家没有,这肯定不是事实.但是每个盐业世家的文章都有后人写的东西仅仅李家没有.还有自贡盐商最值得歌颂和有趣的就是和清朝打盐税官司,书中说四大家族都参与了.也肯定要参与.但只写了王家和颜家的细节,而李家只字未提.所以希望网友能提供一些李家以前的书中没提的事.还有书中一些观点本人是不敢苟同的,不是每一个李家有钱的商人都娶小老妾,比如我亲爷是拿钱捐了官的,但没有娶一个小妾.而且各我祖母很相爱,实际上家里是我姐母说了也不是每一个有钱的商人都腐化.比如听老人们说,王家一个很有钱的,名字我回自贡打听,是非常节约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从来不吃活鱼,老了以后身体差了,后人为了哄他吃鱼,把鱼打死了给他看,他看是死鱼他才吃.当然这本书总的还是写得很好.我把此书的一篇[李四友堂兴亡录]转发出来,希望李家的后代看看我们共同的祖先是如何奋斗,进取.他们也曾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邓科(文)近日,有新闻媒体邀约我谈家谱辈分与名字等家族文化问题,诱发了我对盐都望族王三畏堂的研究,现以之为例,谈谈自贡盐商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

家族文化有三大基本组成部份:家谱、祠堂、字辈。

家谱,又称族谱、祖谱、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从远祖到子孙世系传承之书本,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洞察社会、了解民俗、谋求发展等参考之用。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各民族都兴起了撰修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家谱时,必然要提出鲜明的宗旨,其千言万语可概括为:继承先辈遗志,搞好自身建设,希望后裔繁荣。

为达此目的,自然要定出些规章制度,要求所有族人共同遵循不得有违,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家谱族谱中的字辈。

字辈,即字辈谱,又称排行、行第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句、或对联、或诗文。

后代族人在为子孙起名字时,一般都要遵循字辈谱的顺序规定,头一个字必定是姓氏,或王或李,第二个字必定是该辈分中规定那个“字”,第三个字才是该人具体的“名”,这样才能世次不乱,辈分分明。

字辈是在制定家谱或修订家谱时撰写或续写的,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总之要寓意吉祥美好。

据考察,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途。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如举行春秋年节重要聚会等;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甚至外姓人等都可在这里上学。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如上所述,盐业帮会几乎覆盖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人群,而且还有跨行业的帮会。

当时加入各种帮会组织的人占盐工总数的70%至80%。

因此,盐业帮会成为活跃在盐场的一股强大力量,对当时社会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盐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盐业帮会成为盐场许多行业的控制、垄断者。

如王爷会把持着盐运水路,蔑索业则由袍哥所控制,山陕帮、下江人控制着信贷金融业。

若有它帮别派想染指其间,必然遭到他们的协力抵制、排挤,以保持其自身的高额垄断利润。

而跨行业的袍哥更是一个强势的帮会,即使是地方“公事人”判案诉讼时,对“行家”(即袍哥)要抬三分,而对“空子”(即非袍哥)要压三分,所以许多人出于对袍哥势力的畏惧也要参加袍哥。

盐商和盐工中很多人同时也是袍哥。

袍哥不仅成为乡镇实际上的权威,起到第二政府的作用,而且也控制着盐业的许多领域,袍哥组织向盐商和盐工收取各种规费来维持运作,如果有不服从者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和威胁。

如:自流井的王爷会,是釜溪河运盐橹船的行会组织。

民国十五年(1926),袍哥组织“孝义会”的舵把子(首领 )、自贡地方法院的法警队长陈泽龙,看见橹船每运盐一载,王爷会就可以抽收香钱一次。

于是千方百计挤进了橹船公会,充当会首,接着又用很低的价格接顶橹船。

一般船户实行挨次轮运,来维持业务的平衡,但陈泽龙的橹船却有优先承运的特权,每年轮载次数在八次以上。

而其他一般船户一年也难得轮到一次,只有被迫把船转让给他,许多真正以此为业的船户,则因此而失业。

盐业帮会扮演着盐场工人工会的作用。

盐工们仅靠个人能力来维护利益,其能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组织起来才有力量。

因而,盐业帮会便成为维护工人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组织。

这些帮会组织严密,纪律性强,每当发出罢工号令便全体参加,无一退缩。

某井会众罢工,其他盐井的会众即群起支援,为表示斗争意志,他们常把挫井工具悉数抬往火神庙(炎帝宫)中,以示决心,斗争不胜利,决不复工。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第一篇: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钟永新·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

钟永新·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

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钟永新与自贡昔日王氏盐商家族的文化交往纯是一种机缘巧合。

2009年春返乡之际,因研究富顺学者宋育仁之故与钟三拜会蜀光中学宋光辉老师,茶间宋光辉告知几日后,在盐都花园有一自流井王氏宝善祠家谱回归展示会,或可参加。

于是与钟三再度赴井观摩,得以领略昔日盐商大族之风采,并观自贡文人赠诗题字之雅风。

其中便见王大可上台宣读《王氏家族的女性》,赞誉家族给予妇女的最大自由——改嫁自由,并以复姓“王余”为例论证,所言颇有见地。

2010年春节期间又受邀作客王大可家,赏观伯乔精舍及私家花园,唯带若干代查资料前往,来者有王氏族人及本地文化人士若干,其书房多经典文学书籍及自贡文献著作,墙壁上有幅乡贤谢韬题赠王大可的书法诗作极显厚重,内容为本书读后感怀,兹摘录以供参阅:《读往事随笔·赠王大可》往事随笔一写真,人生悲乐黯然陈。

平凡儿女平凡事,风暴临头灾祸身。

倾城奉献怀痴梦,彻骨凝寒赤胆心。

升华抛却遗憾恨,满室清风满纸情。

八七翁谢韬 2008年7月15日于北京众人又共赏阅王大可新近搜集的王伯乔先生书法手稿,叹为精美之至。

其后院有一高大叶茂的黄桷树极显灵气,主人言以前于此尚能远观釜溪流水,惜因建修商城而被遮蔽,不过到还是个自流井隐逸之地。

昔日坐中之人有一夫子颇有才华见识,却不知何踪也。

另有一王明全先生能诗会写,甚有儒雅古风,时还展示新作以贺此雅集,并言自贡某地大头菜不错。

近有云大树已为盆景了。

及后2010年夏,谢韬先生去世,王大可与王明全夫妇专程来京送别,又得知诸多蜀中往事。

2012年我赴宜宾参加儒学论坛之后,携《思想家》三书往访,时王大可刚病愈,人较憔悴,仍热情接待并饮茗日本抹茶,又与诸君过自贡一中校园,品笆夯兔。

返归时聊起未得《往事随笔》,于是题签赠我一本,搁置书阁良久,前段阅罢,略有感受如下:一、以家庭故事折射家族风云变迁本书作者王大可乃珍珠寺王氏盐商家族后人,其夫李法勋乃双牌坊李氏盐商家族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井盐的产、运、销不仅环节多、涉及面广,而且投资大、风险大,很难靠一个人来完成。

因此,在四川以经营盐业而致巨富的,大都以其家族为经营实体。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云安盐场的“陶、郭”两大家族。

所谓家族就是由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个团体。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名”。

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名”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名”的大红灯笼。

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分别叫做“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则称“吴景让堂”等。

堂名,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性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名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堂名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堂名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名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名再一次被人们抬出来。

不过,今天的堂名,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堂名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有促进作用。

对盐商家族而言,堂既是家族的一个徽号,也是一个管理机构。

它是行政上的总部,经济上的总柜房,生活上的总管理处。

有的家族由于人丁兴旺,内部又设立支族堂,设分管理处,但对外均以总堂称之。

在盐场,提到这些盐商家族的堂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富荣盐场,就有人仿《红楼梦》中的“护官符”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王、李、胡、颜”四大家族:“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请来河东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河西一家李;莫愁湖,黄金为瓦玉为屋;欢喜颜,翡翠珍珠撒满田”。

其中“河东王”指王三畏堂,“河西一家李”指李四友堂,“莫愁湖”指胡慎怡堂,“欢喜颜”指颜桂馨堂,而“河”指自贡的釜溪河。

从清咸丰年间的1850年一直到民国中期的近百年中,在自流井(现今四川省自贡市的核心地区)一带,一直流传着这
样的民谣:“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就不怕你”。

说的是自流井以釜溪河为界,分为河东和河西地区,两岸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井灶群及盐场,多为王李两大盐商所有。

其财大气粗,权势赫赫,乡人畏惮,皆不敢惹之。

他们的政治经济实力究竟如何?我们从王三畏堂可见一斑。

王三畏堂是自流井王氏盐业家族财团的堂名。

这个家族从清朝道光末年发端,在王朗云的经营下,逐步成为自贡盐商首富,极盛时在自贡盐场拥有盐井四十余眼,火圈(天然气井)700余口;仅与盐业有关的井灶笕号收入,每天就有一挑银子,重达80公斤(旧时每斤为16两制,照此计算年收入白银90余万两)。

同时,王三畏堂拥有的田土乡庄遍于富顺、威远、荣县、宜宾数县,年收租谷1万7千余石(1石折合谷400斤);开设的盐号远及重庆、宜昌、汉口、沙市等地。

据《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记载,王朗云死后,儿子、孙子,一直到曾孙都是“一子单传”,其曾孙王云沧,“占三畏堂股权最大,为16.7%”;股份排第二的,是王筱酥。

“据王子麟之三子远矣回忆,筱酥分得王三畏堂股权的11.1%。

之初,家存银子六千多万两”。

而王朗云时代,不仅更鼎盛,更富有,而且没有分家分股,其总资产,达到乃至超过“亿万两银子”大有可能。

几千万甚至上亿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晚清被称为“中国首富”的胡雪岩(其生卒及事业发达年代比王朗云晚10余年),在其巅峰时刻,其个人财富达3000万两银子。

若拿胡雪岩与自流井盐商王朗云比较,似乎还是要逊色一点。

再看,光绪元年(187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组建中国第一支现代化舰队“北洋水师”。

向当时英国最先进的“阿摩士庄船厂”订购先进船艇4只,即后来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舰,全部花费,总计白银45万两。

而稍后的光绪7年(1881年),“北洋舰队”在德国船厂订购的更先进,威力更大的两艘铁甲“主力舰”,即后来成为“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也仅花费白银100万两。

由此可见,当时王朗云家族,不仅仅是“富甲全川”,甚至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的家产大约值今天几十亿人民币。

对王三畏堂的政治经济势力,用当时四川总督丁宝桢给慈禧太后的一份奏折中的两句话最有说服力:“富甲全川,私通六部”。

据说,慈禧读奏折读到这里时,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富甲全川算他有钱,六部是咱们的耳目,岂能私通?”。

王氏家族为啥将自己的堂名叫“王三畏堂”呢?给家族取堂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事。

古时候,人们取堂名有很多讲究:有以血缘关系、以地域命名的,有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以祖上的功业勋绩命名的,有以传统伦理规范、以祖上
情操雅量、高风亮节命名的,有以祥瑞吉兆、以良好祝愿命名的,有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命名的,还有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命名的。

王三畏堂似乎属于后者。

王三畏堂的中兴人物是王朗云,所以王三畏堂的家族史可从王朗云一辈说起。

王朗云名照,朗云是他的别号,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殁于光绪十年(1884年)。

其父王余楷有兄弟三人。

王三畏堂由其父辈在嘉庆年间(约1807年前后),创建了王三畏堂。

这个堂名是自贡大安寨“书馆”(旧学学堂)的一位姓卢的校长,参照孔子论语的“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而新定义的,意为:“敬畏天地,敬畏朝廷,敬畏圣人之言”。

王三畏堂从创立至今已逾八代,子孙超越400人,遍及海内外,也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如:爆破专家王道周院士、核物理专家王方定院士等。

在2006年10月,王三畏堂后代130余人在自贡举行了寻根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