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合集下载

自贡盐商余述怀捐资办学记

自贡盐商余述怀捐资办学记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自贡盐商余述怀捐资办学记赵绍成(四川理工学院 法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摘 要:教育是一国之本,教育兴则国旺,教育衰则国弱。

教育的发展依赖经济的支撑,自贡盐商余述怀发家致富后,贾而好儒,积极创办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余述怀;自贡盐商;捐资办学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064-02一创办教育事业的经济基础余述怀(1883-1947),字仁禄,西场首富,盐场“仁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和实业家。

1883年11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向家岭黄石坡,自幼家贫。

幼不能读,少乃文盲。

1902年,余述怀前往自流井,在正街崔某山货铺谋得学徒职位,逐步参与酱园铺的经营,为日后涉足盐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1907年又佃海流井,正式踏上了井盐生产经营波澜壮阔之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我国海盐运输通道,沿海盐场沦陷,淮盐运输阻塞。

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春,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1939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又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

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著名的“川盐济楚”运动。

于是乎,自贡井盐业也在国难中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机遇,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国民政府盐务机关采取增产加运措施,对盐商起复井灶贷款扶持。

余述怀抓住时机,抢先申请起复一批井灶,获得一笔巨额增产贷款,使其企业大为发展,并趁机扩张,达至鼎盛,名噪一时,跻身西场盐商首富,成为艰苦创业、发财致富的典范,在知天命的年龄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

以“天禄堂”为其家族商号,业务机构庞大,日常事务纷繁。

“天禄堂”,意谓福从天赐之意。

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在教育方面王三畏堂在王朗云时期就已开办义学颜桂馨堂办义学也有数十年之久盐商张筱坡创建了炭商小学并且为自贡中学蜀光前身购置了全套教学仪器西场盐商余述怀兴办了私立昌平小学育材小学并发起成立了旭川中学盐商侯策名在蜀光中学出资设立了策名奖学金并带头为荣县私立存仁中学募集基金100万元盐商罗华垓筹办了纪云中学等等
深入 , 社会转型所带 来的深刻变化催 生了一系列严 峻的 社会 问题 , 中尤 为引人 注 目的就是 弱 势群 体 的形成 。 其
角度 探讨其角 色扮 演与慈善行为之 间的勾 连 , 无疑 能为 今 天的慈善事业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白贡盐业的繁荣与盐商群体的崛起
食盐是人们 日常生 活的必需 品, 盐业 自古 以来就 受 到特别的重视 。政府往往专门派官吏管理盐 的生产与买 卖、 征收盐税 , 盐税在近代财政体制中的重要地位也使盐 商成 为一个特殊 的阶层 。 有“ 盐都” 美誉 的 自贡素 以井盐业 闻名 于世 。 全 国 是
于蜀 中” 川省精 华之地 ” 的“ 。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四川省教育厅 中国盐文化研究 中心项 目 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研究” Y Y 8 0 ) “ ( WH 0 — 7 成果 。 【 作者简 介】 黄 波(99 , , , 16 一)女 汉族 四川人 , 社会学博士 , 四川理工学 院政法学院教师。
障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出要“ 全社会保 险 、 会救 提 健 社
助、 社会福 利和 慈善 事 业相 衔 接 的社会 保 障体 系 ” ; …
20 0 5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更是第一次写进了“ 支持慈善 事业发展 竹 1 的字句。种种 迹象 表 明 , 广泛动 员和 依靠 社会 力量 , 推进 慈善事业 的发展 已经成为建立 健全社会 保障制度 的必要补充 , 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 对构 建 和谐社会都具有 了重要的意义 。 那么 , 如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 积极推进慈善事业 的 发展 呢?研究不同社会力量 慈善行为的内在逻辑无 疑有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四川盐商在致富后,最急迫的就是要提升自己家族的声望。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看来,商人是末品,被人看不起。

要光宗耀祖就要入仕。

要入仕有两个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或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因此,盐商家族一方面大把大把花钱捐官,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族人读书做官。

在鼓励求学方面,盐商家族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创办自己的学堂、资助自己的子弟外出求学、资助家境贫寒的外族子弟读书求取功名。

富荣盐场王三畏堂就建有自己的学堂,并对族人求学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刻碑于玉川公祠,使子孙永远遵守):“设立义学,本支子孙均可入塾肄业,或疏远而有志读书者亦许在塾肄业。

本支子孙,生监应乡试者,助场费银二十两,童试县、府、院每场助卷费钱二串,入泮(旧时学宫前的水池)者助银一百两,补廪者助银二十两,乡试中者助北上银四百两,拔贡者与中试同,会试中试及钦点翰林京师者每年助银四百两。

”光绪二十七年(1904年),废除科举,玉川公祠的家塾学堂扩大为私立树人两等学堂(含小学和初中),兼收外族学生,祠堂推举二房王紫高为教育长。

1902年,聘请川南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校前身)毕业生谢慧生、吴季玉、伍孟勉等为教员,学生达到百人左右。

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校购买仪器的费用约为五万两。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校又聘请日本人岗本、山根、鹰野为教员,月薪多者二百两,少亦百两。

当时白米每斗重45斤,所值不到1两。

一个举人、进士掌一县的书院,被尊称为“山长”,年薪不过400两银子,岗本年薪可达2千多两,高出其5倍。

在偏居西南一隅的四川自贡,有个一次就聘请三位外教的私立学校,这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绝对也是一个轰动新闻,一件了不起的事。

由此可见盐商家族财大气粗的气势和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

与此同时,王三畏还先后两次派遣子弟供十二人留学日本,各人留学时间三年至五年不等。

为使自己的子女日后成才,许多盐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自流井大盐商李宝善堂的谢继蕴,为使其家族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可谓费尽心血,被人们称道。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程龙刚;周劲
【期刊名称】《四川档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1944年6月,冯玉祥以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会长身份,第二次来到素有“银窝窝”之称的自贡,并亲自主持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从6月26日至7月22日,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在冯玉祥崇高威望及“大声疾呼”下,在自贡市节约献金分会的精心组织下,贡井盐场各界的爱国热情犹如火山喷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如火如茶,一时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妇孺皆知,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程龙刚;周劲
【作者单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00;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9
【相关文献】
1.张雪岩与抗战时期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2.抗战时期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发端考
3.抗战末期冯玉祥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4.抗战末期冯玉祥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5.冯玉祥在四川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第一篇: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清朝咸丰年间,四川自贡地区盛产井盐,很多盐商通过经营盐业富甲一方。

盛夏的一天,盐商王远熙刚安排好管家给干活的盐工们补给消暑凉茶,回到家中,尚未坐稳,门外蓦地传来嘈杂声,转瞬,一群衙役如狼似虎地拥了进来。

正在吃惊,只见知县陪着一位身着便服的男人傲慢地踱了进来。

王远熙赶紧上前作揖让座,并问知县为何事前来。

这知县平时也拿了王远熙不少银子,关系不错,悄悄地耳语道:这位是京城盐务司的李照李大人,听说你家有块千年盐宝,想来欣赏一下。

你是聪明人,自己看着办吧。

前不久,王远熙老父七十大寿,在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快开席时,厨房忽然飘出一股奇特的肉香。

翘首企盼中,各式菜肴汤品陆续呈了上来。

原来,香味正是从此汤中散发出来。

这虽然是道普通的排骨汤,汤色却白而不腻,入口甘甜,鲜香持久,回味悠长。

任是宾客们尝遍山珍海味,无一不对这道汤赞不绝口。

在大家的好奇追问中,有几分醉意的王远熙涨红着脸,得意洋洋地说:汤是寻常汤,不同的是用了千年盐宝涮了一下锅而已!众人大惑不解,这千年盐宝是何方神圣?王远熙兴致很高,开始讲述由来。

话说一个月前,王家在掏一口荒废的老井时,居然掏出了一块通体晶亮且有异香的物件。

王家几代凿井煮盐,却无人认识这物件。

碰巧有位云游的僧人化缘经过,一见此物,惊呼宝贝。

僧人告诉他们,这是沉淀千年而形成的盐宝。

由于吸收了土地的精华营养,盐宝已经不仅仅是盐了,它还具备滋养的功能。

僧人教他们煮汤时放进锅中涮一下,不用再放盐,就美味不可言传。

因为害怕盐宝越用越少,王家非重大喜事绝不舍得取出使用。

按照僧人的吩咐,平时就用盐裹着,还可慢慢生长。

当时,王远熙有些醉意,不知不觉就把镇宅之宝泄了底。

现在看来,这千年盐宝保不住了。

王远熙又惊又恐,万般无奈地取出了盐宝,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

李照顿时两眼放光,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盐宝光滑润泽的表面,还不时用鼻子嗅嗅那异香,陶醉不已。

大约过了盏茶时间,知县意味深长地向王远熙使了个眼色。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贡井盐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纪实
在 爱 国心的驱 使 .以及余 述 怀 等 巨额 献金 的带动 下 .在 贡 井 盐场那 些有 一定 经 济 实力、有 良
知 的富 商大 贾越 来越 多地投 身到 节 约献 金 救 国运 动 中来 。 其 中 , 既有 一次 性的 献金 ,也 有 长期 的 献金 。贡 井盐 商 宋俊 臣个人 献金 300万元 法 币 :有24位 贡 井 盐 商 “除 团 体 捐 献 外 , 另 个 人 捐 献 共 三 百 万 元 ”[71:另 外 ,贡 井 盐 商 金 志 贤、慕 崇举 、 罗从修 、 吉武 英 、吴敦 九 、胡微 凡 、金 慎 思 等 77人 还 发 起 贡 井 七 十 七 献 金 组 织 . “约 集七 十七人 每人 每 月献 金 一 千 元 法 币 .献 至 抗 战 胜 利 为
了整个 盐场 的募 捐 活动 ,促 捐 金 之 首 。
冯 玉祥 特 为余 述 怀 的义 举 亲 笔 写 一 长 匾 , 写 道 “今 之 玄 高 献 金 楷 模 ”. 此 匾 由 市 长 刘 仁 庵 和 经检 大 队队 长 齐耀 荣等 隆重地 送 至余 宅 。后 来 ,冯 玉祥 亲 赴余 述怀 的60大寿 家宴 ,当场 亲 自赠 一 条 幅 , 上 画 又 红 又 大 的 蟠 桃 , 旁题 : “一 个 大仙 桃 , 色味 真 美 好 。祝 君 六秩 寿 ,仁 者 永不 老 。” 诗 兴 末 了 . 冯 玉 祥 还 赋 诗 一 首 《赠余 述怀 先 生》,对余 述怀 的 义 举 表 示敬 意 : “先 生余 述怀 .忠 尽 把 国 受 。 首 献 一 千 万 ,英 名 惊 中外 。 制 盐极 不 易 ,节 俭 积 钱 财 。 雪耻 收 失 地 ,仗 义是 特 色。 飞 机 坦 克 多 ,敌 寇 定 溃 败 。 先 生 明此理 ,输 将 最慷慨 将 士 皆振 奋 .全 民 齐仰 拜 。”[ 在 这 次宴 会 上 ,冯 玉祥也 欣 然 同意写 信推 荐 余厚 钦 留 美。 同时 ,冯 玉祥 又 将 自 己乘 座 的 别 克 小轿 车 相 赠 , 以示 褒 奖 。1944年 冬 ,在 冯玉祥 的引荐 下,蒋介石在 重庆专 门召见 了献金代表余述怀 ,并授 其四等 星 勋章 ,余述怀在川 中名噪一时,社 会地位得到空前提 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春节前都要在上桥、光大街方家院子和芦厂坝施米,请保安维持秩序,按“米飞子”上的数量发米。

在夏天,还将防暑热药、疔疮药加工好后,放在井、笕、号上和家中,对外施舍。

兴办教育。

盐商们对兴办教育也很热心。

清代自贡地区的五大书院中,三台书院、育林书院都是王朗云等盐商捐资筹款创建的。

自贡最著名的学校——蜀光中学、旭川中学等均为盐商集资兴办。

民国12年(1923年)秋,自贡工商会会
长、盐商范容光等人,倡议创办自贡初级中学,当即得到富荣盐场的井、灶、行商等支持,并随即捐款大洋7000余元,着手筹备。

同年冬,决定成立自贡初级中学校,学校经费由自流井和贡井盐业的井、灶、行商分摊,成立校董事会,主持校务。

民国23年(1934年)10月,遵教育部颁布《修正私立学校规程》,经四川省政府及四川省教育厅核准,学校改称“私立蜀光初级中学”。

贡井盐商余述怀对东场(贡井为西场)盐商办蜀光中学很不服气,特与西场的地方势力派商议,要在西场办一所中学,取名旭川中学。

当筹措开办经费时,董事们议而不决,余述怀拍着胸脯说:“开办费姓余的包了”!他还常对人言:“我现在有井灶有学堂,将来还要办黄埔”。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余述怀因事去成都,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设宴招待,席间盛赞述怀献金救国,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助学义举。

余深知季陆弦外之音,当即捐款肆佰万元,修建四川大学工学院试验馆,季陆特名为“述怀馆”以示谢意。

光绪34年(1908年)8月,由王三畏堂创办的私立树人学堂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运动会,获团体器械操比赛第一名。

自贡盐商捐助的主要学校情况一览表
学校名称概况创办时间校址
自流井私立树人学堂自贡地区第一所新学堂,聘请洋
教员任教,这在当时为四川乃至
全国少见。

1908年仿日本教育方
式成立中学
清咸同
年间
自流井板仓坝玉川祠
私立育才小学贡井盐商余述怀等创办1925年贡井
私立陶淑小学由李陶淑堂划出祠产100担创办1927年三多寨东门处私立剑南中学由李陶淑堂划出祠产100担创办1928年大山铺
自流井乡村女子师范学校自贡地区第一所师范学校。

办学
经费由皮行(自贡盐场井商在光
绪年间共同设立的办事机构)收
入开支。

1932年
自流井玉皇女子小学
校内
旭川中学由贡井盐商集资创办的私立中学20世纪40
年代初
贡井旭水河畔
自贡私立剑南中学盐商捐开办费和助学金1942年大山铺陈氏大坡祠
自贡市立师范学校开办费和教师补贴主要由盐商筹

1944年
原自贡市玉皇庙小学
校内
说明:此表根据《自贡文史资料选辑》、《自流井盐业世家》等资料整理
献金救国。

在抗日战争期间,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盐商们更是毫不含糊,鼎
力相助。

1944年6月,冯玉祥到自贡发动爱国献金运动,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卡嚓,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是6000元。

也就是说,这笔钱可以为1700位教授发放工资。

在他的带动下,自贡盐商们纷纷慷慨解囊,短短35天,便募得1.2 亿元之巨,其总数和人均献金数,均为全国之冠。

大盐商王德谦、余述怀以每人献金一千万元,也创下了全国个人献金的最高记录。

冯玉祥将军特精制“今之弦高、献金楷模”长匾送余宅。

同年冬天,余述怀在冯玉祥将军的陪同下,受到蒋介石的召见。

国民政府用自贡的捐款购买了两架战斗机,其中一架被命名为“盐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