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各课题 课件
合集下载
溶液课件PPT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
实验探究一【实验9-1】物质溶解于水
在20ml水中加入一块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
形成 什么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 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均一 、 稳定 的 混合物 。
2.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被溶解的 物质叫 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溶剂 。
实验9-5
药品:水10mL 硫酸铜 仪器:试管 滴管 学.科.网zxxk.组卷网
颜色: 淡蓝 蓝色 深蓝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 别加入约0.5g、1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学.科.网zxxk
试管 溶液颜 溶 剂 溶 质 溶 液 溶质质量 编号 色比较 质量/g 质量/g 质量/g 分数
溶质在定量溶剂中溶解质量随温度变化情况。
冷却 20ml水 加5gKNO3 搅拌溶解 再加5g 加热 又再加5g
测温度:T1:20mL水、T2 :加热完全溶解时温度、 T3:冷却析出晶体后的温度
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不能用于搅拌!
将实验现象和结论记录在课本P34表格中。 观察冷却后的烧杯中的现象。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 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 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 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 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变化不明显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降低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升高
高锰酸钾 溶解,溶液紫色
汽油
溶液的形成
实验探究一【实验9-1】物质溶解于水
在20ml水中加入一块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
形成 什么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 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均一 、 稳定 的 混合物 。
2.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被溶解的 物质叫 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溶剂 。
实验9-5
药品:水10mL 硫酸铜 仪器:试管 滴管 学.科.网zxxk.组卷网
颜色: 淡蓝 蓝色 深蓝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 别加入约0.5g、1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学.科.网zxxk
试管 溶液颜 溶 剂 溶 质 溶 液 溶质质量 编号 色比较 质量/g 质量/g 质量/g 分数
溶质在定量溶剂中溶解质量随温度变化情况。
冷却 20ml水 加5gKNO3 搅拌溶解 再加5g 加热 又再加5g
测温度:T1:20mL水、T2 :加热完全溶解时温度、 T3:冷却析出晶体后的温度
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不能用于搅拌!
将实验现象和结论记录在课本P34表格中。 观察冷却后的烧杯中的现象。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 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 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 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 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变化不明显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降低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升高
高锰酸钾 溶解,溶液紫色
汽油
溶液的浓度ppt课件

3. 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近似看做1g/cm3),倒入盛有 氯化钠的烧杯中。
4. 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 装瓶,贴签(质量分数和溶液名称)。
3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1:用氯化钠配制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计算:溶质 和溶剂的量
称量:溶质质量 量取:溶剂体积 溶解
Ⅱ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用固体药品配制溶液的计算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解: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50 kg×16% =24 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150 kg-24 kg = 126 kg
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g+溶解度
×100%
100g水 ~ 0.17g Ca(OH)2 200g水 ~ ? Ca(OH)2
0.34g
= 0.17g 100g+0.17g
= 0.17%
×100%
该温度下200g水中只能溶解0.34g Ca(OH)2固体,溶液即饱和。
3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2:用6%氯化钠溶液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v mρ 1. 计算: 6%氯化钠溶液 =
6%氯化钠溶液 = 25g
≈ 24ml
6%氯化钠溶液
1.04g/cm3
v m 水 = 加入水 = 50-25g = 25ml
ρ水
1g/cm3
2. 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6%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第九单元 溶液各课题 ppt课件

实验结论:
NaCl溶于水没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象; NH4NO3 溶于水时吸热; NaOH 溶于水时放热。
实验分析:溶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 作用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 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 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降低. ②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升高. ③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不变.
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与探究】NH4NO3 、NaCl 、NaOH分别溶于 水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插入水中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 并记录水的温度; 2.向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 、NH4NO3、NaOH 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 实验现象: 录。 24 14 56
。
溶液的特征:
。
均一: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 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被分散的物质就是溶质 2.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如食盐、蔗糖等。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如水(水是较 3.溶剂: 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中)。 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m(溶质)+ m(溶剂)= m(溶液)
蔗糖溶于水物。每种液体各部 分的性质都一样;只要条件不改变,无论放 置多长时间,每种液体都没有沉淀析出。
溶 液如 一此 个, 定你 义能 ?给
一 溶液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PPT课件

解: 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g× 98%= x × 20% x=245g 需要水的质量=245g-50g=195g
答:需要水的质量为195g。
讲授新课
小结
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解题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若有某溶液A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后得到溶质质
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
加水质量为x
50克98%的浓硫酸 20%的稀硫酸 解法1: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x=245 g。 245 g-50 g=195 g。
加水后稀溶液质量 50克+x
答:把50克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加水195克。
讲授新课
【例4】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 要多少克水?
我们应该学习商家向消费者介绍产品那样明确地表示出溶液的组 成。其中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主要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 。
讲授新课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单位要统 一
×100%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100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g 10 20
溶剂(水)质量 /g
90
80
现象 氯化钠溶解 氯化钠溶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20%
讲授新课
已知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0C时氯化钠饱 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溶质质量/g 36
答:需要水的质量为195g。
讲授新课
小结
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解题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若有某溶液A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后得到溶质质
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
加水质量为x
50克98%的浓硫酸 20%的稀硫酸 解法1: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x=245 g。 245 g-50 g=195 g。
加水后稀溶液质量 50克+x
答:把50克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加水195克。
讲授新课
【例4】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 要多少克水?
我们应该学习商家向消费者介绍产品那样明确地表示出溶液的组 成。其中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主要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 。
讲授新课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单位要统 一
×100%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100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g 10 20
溶剂(水)质量 /g
90
80
现象 氯化钠溶解 氯化钠溶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20%
讲授新课
已知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0C时氯化钠饱 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溶质质量/g 36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溶解度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 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 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 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 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 溶);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溶解 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被 称为易溶。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 升高而减小,如Ca(OH)2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2.溶液稀释的计算
依据:混合前各溶液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 总质量。
浓溶液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降温 恒温蒸发溶剂 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升温 加溶剂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件(共38 张ppt)
溶液及其组成-PPT课件

(2)在操作步骤(1)中,为了确保乙醇与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实验操作时
应注意
用胶头滴管将乙醇轻轻滴入水中,防止振荡
。
(3)要证明乙醇能溶于水,还应进行操作步骤(3)。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 象 振荡试管静置一会儿,发现上面无色液体变红,分层现象消失 。
15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9.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
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酒汽
水 精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可易 溶溶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C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6
.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填化学式)。
答: 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
。
13
8.(8 分)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后,老师的提问及同学的回答如下图所示:
(1)以上三位同学中能够正确描述溶液特征的是李佳同学。
(2)老师接着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王华回答:“不溶于水的物质能溶于其他溶剂吗?”
李佳回答:“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用实验回答王华的问题,则你应该选择的溶质和溶剂可以是:碘、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及其组成
1
1.(2015·上海)生活中属于溶液的是( )C A.草莓酱 B.蒸馏水 C.蔗糖水 D.玉米糊
2.(2015·绍兴)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 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B A.牛奶 B.食盐 C.菜油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是 溶液下层紫红色比上层深 。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甲 (填“甲”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 A.蒸馏水 B.矿泉水 C.食盐水 D.冰汽水
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课件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溶剂
量、压强),溶质 不会从溶剂分离 出来。
3、溶液由什么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注意:
1、 溶液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
液。(如蒸馏水)
2、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NaCl溶液是无色 KMnO4溶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 油污分散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 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 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 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若不同,汽 油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
B、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 要的意义。动植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 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 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
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 H2SO4,②澄清石灰水:Ca(OH)2
再见
化铜 D 配制成溶液后两种物质的粒子易接触
碰撞,反应快而且彻底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上面和下面所含的溶质是 不同的
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最初是混合物, 等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透明的纯净物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 被海水覆盖着
量、压强),溶质 不会从溶剂分离 出来。
3、溶液由什么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注意:
1、 溶液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
液。(如蒸馏水)
2、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NaCl溶液是无色 KMnO4溶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 油污分散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 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 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 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若不同,汽 油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
B、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 要的意义。动植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 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 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
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 H2SO4,②澄清石灰水:Ca(OH)2
再见
化铜 D 配制成溶液后两种物质的粒子易接触
碰撞,反应快而且彻底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上面和下面所含的溶质是 不同的
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最初是混合物, 等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透明的纯净物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 被海水覆盖着
《溶液的浓度》溶液PPT课件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 之比。 2.表达式:
我会做
已知50g氯化钠溶液中含5g氯化钠,计算该溶液中氯化钠
的质量分数。
解: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5g 100%
50g
=10%
答: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
我会做
如配制150kg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各 多少千克? 解:150kg16%的氯化钠溶液中含NaCl的质量为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
100g+溶解度
我会做
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求20℃时食盐饱和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0℃时食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6g 100g+36g
=26.5%
答:略.
注意: 溶液的质量(g) =溶液的体积(cm3)×溶液的密度(g·cm-3)
M(溶液)=V(溶液) ×ρ(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配制 【典例2】(2010·恩施中考)要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 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D ) A.将10g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量取90ml水时,俯视读数 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溶液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A.硝酸钠的溶解度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2010·海南中考)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 液,下列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C )
4.(2010·绵阳中考)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 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C ) 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 D.向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步骤及形象】
编 号 1 2 3 4 溶剂
水 汽油 水 汽油
溶质
碘 碘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现象 难溶于水 溶解 溶解
难溶于汽油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 溶于汽油;这说明: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不同,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
思考:看来衣服上的油滴用汽油洗效果 更好;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 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前边我们 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么 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混合物 m(食盐)+ m m( (水) 蔗糖)+ =m( m(水) 食盐水= ) m(蔗糖水)
蔗糖溶于水微观示意图
氯化钠溶于水微观示意图
思考:我们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 分的性质都一样;只要条件不改变,无论放 置多长时间,每种液体都没有沉淀析出。
溶 液如 一此 个, 定你 义能 ?给
一.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 ,某物质在 100g 溶剂(水) 里 达到饱和 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是g)。 四要素: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人为规定) 状态:达到饱和; 单位:克。 如进一步分析,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溶剂的量为 “在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是: 100g, 溶质的质量为 36g ,形成饱和溶液 136g ,质量分数通过 在20℃时, 100g 水中溶解 36gNaCl 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计算得到。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溶液
尝过海水吗,啥味道?
吃过这个吗? 一定喝过这个
喝过纯净水吗?啥味道? 结论:生活中的液体多数是混合 物、不是纯净物。 下面我们再现两个生活中的实验。
【实验探究1】食盐、蔗糖溶于水的情况。
步骤 现象 结论 质量关系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消失在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消失在水中
通过你对定义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20克 A 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A的 X 溶解度是20克。 (2) 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 X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3)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20℃时氯化钠 X 的溶解度是10克。 (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 X 化钠的溶解度为36。
综上所述:物质的溶解能力除受溶剂量的多少的影响; 还受温度的影响。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 解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溶 解溶 质的溶液。 因此,在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 “溶剂的量”是多少,在什么“温度下”,才是正确的; 缺这两个量中的任何一个量,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都 是错误的.如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1.6g硝酸钾达到饱 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的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影响 我们对物质的溶解能力的认识。
4.试从微观的角度说明溶质在溶液中是 怎样存在的由此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 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举例说明这一 道理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 溶剂分子中间。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在一起时, 发生反应的分子或离子直接接触,因此反应比较 快。常常把反应物配成溶液 ,当溶液混合时,就 立即发生化学反应。
【能力提高与历史回顾】 1.某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 用来研究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试猜想:
NaOH固体 NH4NO3固体
A
涂有石蜡的木板
B
上面有水的玻璃片
现象: 木板掉落、烧杯外壁发烫 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烧杯外冰凉
(1)装置A产生的现象是 石蜡融化 ,原因是 NaOH溶于 . .水放热 。 (2)装置B产生的现象是 木板上水结冰,木板与烧杯连 . .结一起 ,原因是NH4NO3 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下降 .
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 ℃ 加溶质后水的温度 / ℃ 溶质 NaCl 24 24 NH4NO3 24 14 NaOH 24
56
实验结论:
NaCl溶于水没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象; NH4NO3 溶于水时吸热; NaOH 溶于水时放热。
实验分析:溶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 作用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 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 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降低. ②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升高. ③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不变.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 及洗涤剂
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
乳化现象微观示意图
【结论】 1.人们把能使 .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叫 。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确切地说是类似 乳化剂 于形成“水合分子”。乳化是乳化剂把大的液滴分散成 无 数细小的液滴-----使大集团化解为“个体户”。 2.汽油去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 现象。两者效果相同但原理不同。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我们也可以设计装置探究溶质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只是不太准确而已。这 种方法叫做定性分析。请看下面定性分析实验方案: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D A. 碘酒中的溶剂是水 B. 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 D. 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质是氯化钠 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 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B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 C.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 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3.“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这种说法是 否 不正确 正确?
4.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 量热的是( C ) A.白糖 B.味精 C.生石灰 D.洗衣粉 【基础训练】1.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 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BD) A.面粉 B.氯化钠 C.汽油 D.蔗糖 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D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3.试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溶液,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 剂。开放题。
二 、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 实验探究3】乙醇溶于水。 【实验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乙 醇,观察现象。 结论 溶 溶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剂 质 现象 形象 现象 震荡前分层说明乙醇 密度小于水,最后不 水 乙 不分层 不分层 分层说明乙醇能溶解 醇 分层 在水中形成溶液。 1.液—液互溶时, 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 2.通常:有水时, 水无论多少都是溶剂 。
4.牛奶是一种混合物,查阅包装盒或包装袋,记录其中所 含的成分。 答:蛋白质、脂肪、固形物等,有的还加入维A维D或增 加Ca剂。
5.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 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答:原理不同。汽油溶解油污时形成溶液;洗涤剂洗油 污是把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形成乳浊液,随水流去
2.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 ① ④ ⑤ 。(填序号) ①啤酒 ②水 ③泥水 ④澄清石灰水 ⑤盐酸 3.某一杯长期放置的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 g/cm3, 则下部的密度为( B ) A、大于a g/cm3 B、等于a g/cm3 C、小于a g/cm3 D、无法判断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C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清洗剂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课题二 溶解度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是不是一定量的溶剂里 可以无限的溶解溶质呢?溶质溶解在溶剂里,还受那些因 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进行探究 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向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搅 再加入5mL水搅拌 搅拌 拌 剩余NaCl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NaCl部分溶解 一定量的溶剂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溶质
思考:一定量的溶剂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溶质。NaCl 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固体溶解在水中 还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实验探究2】把上述实验中的氯化钠换成脚酸钾再进行 上述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全部溶解 加入5gKNO3 搅拌 温度可 全部溶解 以影响 再加入5GKNO3搅拌 KNO3 剩余 KNO 3 全部溶解 加热 的溶解 全部溶解 5g硝酸钾搅拌 能力 有晶体析出 冷却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汽油可以把衣服上的油脂 洗去,是汽油可以溶解油脂。那肥皂水、洗 涤剂也可以洗去油污,道理何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实验探究 4】油脂怎样溶解在含有洗涤剂的水中 试管内加入 的物质 震荡前 分层 分层 现象 震荡后 浑浊 浑浊 把液体倒掉 静置后 后的试管是 否干净 分层 否 浑浊但 是 不分层
3. 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气体 。 同学们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如-------。 【溶液的用途】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 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提 供植物所需养料。 4.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0 10 20 30 40 50 温度 / ℃ KNO3 / 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溶 解 70 度 克
60 50 40
80
KNO3
/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温度/ ℃
溶 解 度 /g
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