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宁市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规划(2011―2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宁市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法规类别】质量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咸政发[2012]34号【发布部门】咸宁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11.26【实施日期】2012.11.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宁市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咸政发〔2012〕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经济开发区:《咸宁市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已于11月12日经市人民政府2012年第15次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咸宁市人民政府2012年11月26日咸宁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全市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幸福咸宁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咸宁实现绿色崛起、加快建设鄂南强市的关键时期。
为充分发挥质量兴市战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湖北省质量兴省战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咸政发〔2009〕45号)和《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过去五年工作总体回顾我市质量兴市活动自2005年在赤壁市启动试点,至2007年在全市的六个县市区全面铺开。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以质取胜的科学发展观有力推进,“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科技带动、社会互动”的有效机制逐步完善,全市纵横联动的“大质量”格局基本形成。
2008年市政府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质量兴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质量兴市”战略;2009年,市政府又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调整和加强了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
2011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特大自然灾害侵袭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狠抓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鄂南经济强市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652.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8%。
其中,第一产业118.8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309.25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224.05亿元,增长13.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4:45.7:34.9发展到18.2:47.4:34.4,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6452元,比上年增加5323元,增长25.2%。
物价水平得到有效调控。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5.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最快,达11.9%;衣着价格上涨较快,达6.7%。
从主要月份价格水平来看,12月上涨5.1%,低于3月的5.6%、6月的7.3%、9月的6.4%,总体趋势前高后低,物价水平得到有效调控。
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上涨18.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PPI)上涨11.3%;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指数上涨10.0%。
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2011年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47.19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2%,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705人。
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49.88万人,其中在省外打工31.21万人。
市场主体发展加快。
2011年,全市共登记市场主体93712户,增长22.1%。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5908户,增长20.6%。
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709户,增长25.9%;个体工商业户24199户,增长20.2%。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2年度落实市政府“十件实事”情况的通报-咸政办发[2013]9号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2年度落实市政府“十件实事”情况的通报-咸政办发[2013]9号](https://img.taocdn.com/s3/m/d2e4d3f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e.png)
(咸政办发〔2013〕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经济开发区:
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2012年度各县市区落实市政府“十件实事”排名情况进行通报:
第一名,赤壁市,93.95分;
第二名,咸安区,93.01分;
第三名,崇阳县,92.42分;
第四名,通山县,91.99分;
第五名,嘉鱼县,91.71分;
第六名,通城县,91.41分。
咸宁市政府办公室
2013年2月17日
——结束——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2年度落实市政府“十件实事”情况的通报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2013.02.17
施行日期
2013.02.17
文号
咸政办发[2013]9号
主题类别
机关工作
效力等级
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有效正文:----------------------------------------------------------------------------------------------------------------------------------------------------
2012年湖北各市GDP及人均GDP排名

2012年湖北各市GDP及人均GDP排名第一篇:2012年湖北各市GDP及人均GDP排名湖北gdp,2012年湖北省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2年,湖北经济总量到达22250.16亿,全省人均GDP38642.17元,高于天下匀称程度,从各地级市来看,首府武汉GDP遥遥领先,生长极不均衡,宜昌和襄阳GDP越过2000亿关隘,荆州、黄冈、孝感、荆门、黄石五市超过1000亿;从人均GDP来看,武汉、宜昌和鄂州位列前三,共有6 个地市人均GDP超过天下匀称程度,仍有11个地级低于天下匀称程度。
2012年湖北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GDP排名地级市 2012年GDP(亿元)2011年常住生齿(万)人均GDP(元)武汉 8003.82 1002 79878.44宜昌 2508.89 406.85 61666.22襄阳2501.96 552.72 45266.32荆州1196.02 570.4 20968.09黄冈1192.88 621.04 19207.78孝感1105.16 482.49 22905.35荆门1085.26 297.99 36419.34黄石1040.95 243.46 42756.51十堰955.68 334.81 28543.95咸宁760.99 246.79 30835.53随州 590.52 216.99 27214.16鄂州 560.39 105.1 53319.70恩施482.19 329.74 14623.34仙桃444.2 118.26 37561.31潜江441.76 94.83 46584.41天门 321.22 136.9 23463.84神农架 16.81 7.63 22031.45人均GDP(美元)12708.37 9810.87 7201.71 3335.95 3055.89 3644.16 5794.18 6802.40 4541.24 4905.82 4329.67 8482.97 2326.52 5975.87 7411.41 3733.01 3505.12 人均GDP排名 1 2 5 15 16 13 8 6 10 9 11 3 17 7 4 12 14第二篇:2013年江西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3年江西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 3 4 2013年2012年GDP2013年GDP2011年常住人人均GDP(美人均GDP排地级市人均GDP(元)GDP排名(亿元)(亿元)口(万)元)名南昌赣州九江上饶 3000.52 1508.43 1420.1 1265.39 3336.03 1672 1601.73 1401.3 508.9 842.78 476.27 662.35 65553.7419839.1033630.7121156.4910584.793203.375430.2634 16.082 11 6 10 5 宜春 6 吉安 7 抚州 8 新余 9 萍乡 10 景德镇 11鹰潭1247.6 1006.26 825.04 830.32 733.06 628.25 482.171400 1120 940.64 835 798.33 680 560545.28 484.29 393.78 114.7 187.4 159.94 113.425674.8823126.6423887.4572798.6142600.3242515.9449382.724145.663734.203857.0411754.606878.566864.947973.709 8 1 4 5 3第三篇:2013年江苏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3年江苏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3年地级市GDP排名 1 2 3 4 5 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徐州 2012年GDP(亿元)12011.657568.157201.574558.674020.462013年GDP(亿元)13015.708070.188011.785038.894435.822012年常住人人均GDP (美人均人均GDP(元)口(万)元)名1054.91646.55816.10729.73856.41123382.0919922.19124819.12 20154.2298171.5569051.4351795.5215851.5111149.568363.292 1 3 7 9 6 常州 7 盐城 8 扬州 9 泰州 10 镇江 11 淮安 12 连云港 13 宿迁全省加黑为富裕地级市3969.753120.002933.202701.672630.051920.911603.421516 .7754058.224360.933475.503252.013006.912927.092155.861785.421706 .2859161.75468.68721.63446.72462.98315.48480.30440.69479.807919.9 893047.0748161.8072797.5064946.8792782.1144885.704051 4.1935562.3274699.3715024.077776.5611754.4210486.8014981.297247.586541.72 5742.1612061.5110 6 8 5 11 12 13第四篇:2013年安徽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3年安徽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3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38.9亿,人均GDP为31795.0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3年3月1日)一、综合2012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的热潮中,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发展主基调,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奋力谋划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为转型跨越,富民兴陇,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6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600.6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2亿元,增长12.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98.6亿元,增长10.4%,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84.4亿元,增长24.2%,房地产业增加值146.3亿元,增长6.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5∶47.4∶39.1调整为13.8∶46.0∶40.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3和1.1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共有城乡就业人员1491.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8%,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3.6万人,比上年增长16.74%。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1%。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水平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2.1%,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6.4%。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1109.7万吨,比上年增产9.4%。
其中,夏粮产量323.8万吨,增产1.3%;秋粮产量785.9万吨,增产13.1%。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83.9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5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82万公顷,增加0.0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3.64万公顷,减少1.45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5.40万公顷,增加3.86万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21.12万公顷,增加2.57万公顷。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衡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 发布时间:2013-03-26 09:24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复杂形势,衡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千方百计稳增长、保安全、促和谐,全市经济运行实现了稳中求进的预期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新的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8%。
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89亿元,增长4.3%;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9.51亿元,增长13.2%;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0亿元,增长13.5%。
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2%、53.1%、40.7%,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6.3、4.8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258元,增长11.4%。
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6.5:48.5:35.0。
与上年相比,一、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3、0.1个百分点,三产业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0%,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8%。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2%,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1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1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达到100%。
二、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7.15亿元,增长4.3%。
其中,农业产值219.32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25.77亿元,增长9.7%;牧业产值235.4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36.14亿元,增长9.6%。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57.39千公顷,增长2.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6.84千公顷,增长1.5%;油料种植面积201.60千公顷,增长2.4%;蔬菜种植面积99.19千公顷,增长4.5%。
2010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咸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咸宁市统计局2010年,是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最困难、最复杂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鄂南经济强市战略,努力构建咸宁在湖北的战略支点,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据初步计算,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20.33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58.2%,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增幅位居全省市州第3位;比“十五”末净增316.24亿元,5年年平均增长15.7%;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1%提高到3.3%,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100.9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241.96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177.39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4:39.6:34提高到19.4:46.5:34.1。
工业化进程加快。
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18.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2%,比2005年增长154.1%,5年年平均增长20.5%。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5.8%提高到42.1%,平均每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形势喜人。
2010年,全市100%的村通电,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99.9%的村通电话,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99.1%的村通沥青水泥公路,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50.4%的村通自来水,比2005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17家,比2007年78家增加39家,形成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有效地带动农村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批优质产品。
2012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是荆州“壮腰工程”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壮腰工程,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据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2.8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2.5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0.68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3.7:31.8;二、三产业分别增加0.7和0.2个百分点,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8.1%、48.2%和33.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价格水平上涨2.7%。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2%,其中:菜类上涨9.4%、粮食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8%,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1%,居住类上涨2.3%,衣着类下降1.4%,交通和通信工具类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4%。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23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1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农业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其中:种植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达到242.59亿元、129.65亿元、150.6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4.1%和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3-04-07 发布单位:咸宁市统计局阅读次数:2418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落实鄂南强市上升为省级战略的第一年。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和国内经济复杂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稳中竞进的总方针,坚持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坚持以强市战略、工业崛起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依托,积极有效实施“稳增长”措施,促进全年经济发展稳中有快,民生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经济总量跨越新台阶。
经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0.99亿元,比上年增加108.98亿元,实现了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元的发展,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45.3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359.73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255.96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8.2:47.4:34.4调整为19.1:47.3:33.6。
价格指数总体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5.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居住类上涨2.6%。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3.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0.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5.3%。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年末全市共登记市场主体12.64万家,比上年增长22.2%。
其中,登记私营企业0.88万家,增长23.6%;登记个体工商业10.60万家,增长22.4%。
当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68万家,增长31.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比上年增长8.8%。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6%,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
全年外出务工人员50.67万人,增长1.7%。
二、农业农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
全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37.64亿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
主要农作物增产增收。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8.86万亩,比上年增长2.3%;粮食产量达到103.08万吨,增长2.4%,取得了九年丰。
全年棉花播种面积5.42万亩,增长37.3%;棉花产量5210吨,增长44.5%;油料产量96770吨,增长4.5%;蔬菜产量220.36万吨,增长5.8%;水果、茶叶产量大幅提升,分别增长33.1%和37.6%。
畜禽水产全面增产。
全年生猪出栏215.93万头,比上年增长6.5%;家禽出笼4198.44万只,增长6.8%;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82万亩,增长0.3%。
水产品产量21.56万吨,增长6.6%。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29.25亿元,增长15.9%。
规模以上工业达67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5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
从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看,国有企业下降10.9%,集体企业增长0.2%,股份合作企业增长30.3%,股份制企业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3.0%,其它企业增长23.5%;轻工业增长21.5%,重工业增长13.4%。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放缓。
全年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速放缓,比上年分别增长15.5%、18.5%、1.3%,总体呈下降趋势。
产销衔接较好。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实现利税总额100.10亿元,同比增长16.6%。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7.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发展。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3%。
全年建筑企业9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7家。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1.12亿元,增长22.9%。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3.54万平方米,增长26.1%。
其中新开工面积502.09万平方米,增长24.9%;竣工面积464.61万平方米,增长22.4%。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9.31亿元,增长34.6%。
分产业来看,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83亿元,增长100.9%;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26亿元,增长28.9%;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3.22亿元,增长32.0%。
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
随着华润、南玻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武咸城际铁路等交通设施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带动工业投资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加。
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9%;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57.81亿元,增长69.3%。
房地产投资得到有效控制,销售有所下滑。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从商品房建设与销售情况来看,除商品房施工面积比上年同期有所回升外,其它指标均成下降态势。
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177.19万平方米,增长1.2%,比2011年下降18.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34.10万平方米,增长6.7%,比2011年下降13.0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68.02亿元,增长12.9%,比2011年下降27.6个百分点。
外资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1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五、国内外贸易内需市场繁荣。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8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分地区看,城市零售额189.36亿元,增长17.5%;农村零售额92.32亿元,增长13.9%。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2.58亿元,增长13.9%;零售业零售额196.72亿元,增长16.5%;住宿业零售额18.77亿元,增长16.3%;餐饮业零售额33.61亿元,增长17.5%。
出口缓慢增长。
全年外贸出口完成232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1%。
从出口商品类别看,五大类主要出口商品完成外贸出口额21229万美元,增长3.5%。
其中,机电产品、服装纺织产品、医保产品分别增长25.8%、5.8%、20.6%。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全年公路里程1.35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6万公里,比上年增长3.6%。
全社会货运量完成3135万吨,增长22.5%;货物周转量52.76亿吨公里,增长25.3%。
全社会客运量完成6104万人,增长10.3%;旅客周转量37.76亿人公里,增长15.3%。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0.0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1%。
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8.40万辆,增长16.9%;年末民用轿车拥有量4.16万辆,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3.56万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4亿元,增长9.7%;电信业务总量14.20亿元,增长29.8%。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2.52万户,下降6.8%;移动电话用户190.82万户,增长7.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0.90万户。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102.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
其中,入境旅游1.27万人次,下降3.2%;国内旅游2101.48万人次,增长40%。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8.01亿元,增长39.3%。
其中,入境旅游485.21万美元,下降13.5%;国内旅游107.70亿元,增长39.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其中,税收收入32.10亿元,增长32.3%。
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1%,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教育、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文化体育与传媒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66.6%、47.4%和50%,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
金融存贷总量达历史最好水平。
全年金融机构数同比增加4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3.51亿元,比年初增长20.0%。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81.98亿元,增长19.4%。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7.71亿元,比年初增长30.9%。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3.88亿元,增长25.2%;中长期贷款余额246.54亿元,增长57.5%。
全年保险机构数同比增加2家,保费收入18.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其中,财产保险3.87亿元,增长21.3%;人寿保险14.71亿元,增长25.3%。
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其中,财产保险2.14亿元,增长15.7%;人寿保险0.83亿元,增长34.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9554人,在校生数39551人,毕业生数12011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5108人,在校生数13573人,毕业生数21725人;普通中学招生数44490人,在校生数139501人,毕业生数61622人;小学招生数47062人,在校生数221405人,毕业生数3170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9894人。
普通高考报名人数21797人,录取率达84.7%。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32.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0%,比2011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年申报登记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6项。
其中,国际先进3项,国内领先12项,国内先进1项。
全年专利受理量872项,比上年增长43.9%。
其中,发明专利206项,实用新型专利237项,外观设计专利429项;全年专利批准量288项,比上年下降6.2%。
其中,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158项,外观设计专利96项。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78个,剧团、剧场4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
各类图书印数51千册,各类报刊印数16220千份。
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覆盖率95.36%,电视覆盖率97.20%。
有线电视用户46.76万户。
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964个,实现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
积极打造“香泉城都”文化。
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积极开展了文明城市、环保城市等创建活动。
美术作品《烟空云散山依然》获中华诗书画影大赛美术类金奖;《千崖秋气高》在全国第二届群众文化美术大赛中获优秀奖;音乐作品《刀郎舞》获“2012·青春·中国”全国青少年题材音乐作品歌曲创作金奖。
体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在全国青少年大众跆拳道锦标赛、冠军赛和新加坡国际武术节等项目的比赛中,获33金、15银、16铜的成绩,武术代表队被组委会授予“道德风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