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家乡—安庆

地方习俗
春节:贴春联、放 鞭炮、吃团圆饭
端午节:赛龙舟、 吃粽子、挂艾草
中秋节:赏月、吃 月饼、猜灯谜
重阳节:登高、赏 菊、喝菊花酒
民间艺术
安庆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安庆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安庆刺绣:以细腻、精致、典雅著称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之乡”
历史沿革
秦朝时期安庆属九江郡
宋朝时期安庆属安庆府
民国时期安庆属安徽省
隋朝时期安庆属庐州
明朝时期安庆属安庆府
安庆历史悠久最早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
唐朝时期安庆属舒州
清朝时期安庆属安徽省
汉朝时期安庆属庐江郡
元朝时期安庆属安庆路
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属安 徽省
文化传承
历史背景: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遗产:安庆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如黄梅戏、桐城派等 文化活动:安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黄梅戏艺术节、桐城派文化节等 文化教育:安庆注重文化教育设有多所高等院校如安庆师范大学等
安庆漆器: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中国漆器艺术之乡”
美食特产
安庆炒面:以面条、鸡蛋、蔬菜等为主要原料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安庆馄饨:以猪肉、虾仁、蔬菜等为主要原料皮薄馅大口感鲜美 安庆烧饼:以面粉、芝麻、糖等为主要原料外酥里嫩口感香甜 安庆豆腐: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节庆活动
经
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安 庆经济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安 庆成为国家重点扶 持的工业城市
21世纪初安庆经 济结构调整大力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
近年来安庆经济持 续增长成为安徽省 重要的经济中心
主要产业
工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 化工、纺织等
安徽省安庆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三、工作区范围
工作区范围以安庆市 2020 远景规划区的范围为界线,由市辖区迎江区、大观区、 宜秀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怀宁县的月山镇。地理位置见表 1-1。
表 1-1 安庆市工作范围
城市 规划区面积
安徽统计年鉴2014(1)

57 6577 965
21 8 1364 811 492 5871 2065 3806 6101 509 1055 4537 2777 1311 746 551 169 13389 6282 4160 2085 573 289 28278 2517 25761 14644 1225 7814 5605
7
3
1
56
37
7
3
171
97
4
3
107
53
街道办事 处
330251 1943 017 810 2312 1819 3613 1419 1216 518 413 419 2414 513 811 5618 486
省辖市
合肥市 淮北市 亳州市 宿州市 蚌埠市 阜阳市 淮南市 滁州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 宣城市 铜陵市 池州市 安庆市 黄山市
所 辖 县(市)、区名 称
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巢湖市、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 县 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濉溪县 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埇桥区、萧 县、砀山县、灵璧县、泗 县 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颍上县、阜南县 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 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 金安区、裕安区、寿 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 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当涂县、含山县、和 县 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鸠江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 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 县、旌德县、绩溪县 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 区、铜陵县 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 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桐城市、枞阳县、怀宁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 县、望江县、岳西县 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 县、休宁县、黟 县、祁门县
安庆的发展定位和趋势

安庆的发展定位和趋势
安庆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东部。
根据安庆市发展规划,安庆的发展定位是以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在发展趋势方面,安庆将继续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安庆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
2. 生态环境保护:安庆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安庆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外连接和运输能力。
4. 教育和人才培养:安庆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体来说,安庆的发展定位是以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安庆将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同时,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024年普惠性幼儿园申请书范文(3篇)

2024年普惠性幼儿园申请书范文迎江区教育局: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迎江区普惠性幼儿园的管理办法》(迎教【____】____号)文件要求,我园对办园条件、保教质量、依法办园、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等项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自查,现将自查情况予以报告:一、基本情况长风中心幼儿园座落在长风乡元桥村,园址在元桥小学,占地面积____平方米,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目前在园幼儿____名,教学班____个。
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共____名。
园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
二、办园条件(一)园所安全。
我园与小学教学区分开,独立成园,园址安全,周边无危险、无污染(含空气、水源、噪音污染)、无各类安全隐患;教学、活动场所日光充足,符合幼儿特点及安全卫生要求,无危房,布局合理。
(二)用房配置。
教学、生活等用房布局合理;每班有宽敞明亮、洁净、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的教学、活动室及与之配套的寝室、盥洗室、厕所等辅助用房,厨房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三)户外场地。
我园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地面铺有塑胶草坪,对幼儿来说美观安全;园内绿树成荫,春暖花开,环境优美。
在幼儿操场的四周还为幼儿开辟了种植园地。
有适宜幼儿户外运动的体育器械、大型玩具。
(四)设施设备。
1、园内有办公桌、资料柜、电话、录音机、电视机,电脑等基本设备。
2、配备各类保教理论与实践书籍,并定期进行补充;有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图片、录音带、光碟、幼儿操作教材和幼儿图书。
3、活动室内有实用、卫生、安全的教学设备,桌椅、教玩具齐备,以及必要的电教设备等。
4、每班玩具柜,毛巾、口杯每人一套。
5、寝室内有符合卫生及安全要求的床铺设备,有较完备的生活和卫生用品,有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设施。
6、盥洗室、厕所设施完善安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规范办园,保证质量。
幼儿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幼儿园保教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深入贯彻幼儿教育方针和幼教法规,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
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二次公告一前言、规划名称及概况1.1 前言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设立于2004年,2006年2月2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秘[2006]22号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合肥庐阳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的批复》中同意设立望江经济开发区,现有开发区面积1.2平方公里,开发区西侧紧靠县城老城区,东侧为望东大桥(济广高速),距高速出入口500米,南部为桥港经济开发区。
区内共引进工业项目89家,协议固定资产投入116亿元,现有66家企业建成投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
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创业)基地、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创业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纺织工业园被列为省“861”行动计划和30个产业集群之一,同时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开发区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原环评报告》),安徽省环保厅于2007年8月16日组织专家对该环评报告书进行了技术评审,原安徽省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9月20日以环评函[2007]879号文对望江县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予以批复。
2010 年1 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面临着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园区发展迅速,待落户企业众多,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安徽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暂行办法》(皖政办秘[2012]68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皖政办[2010]39号)和《安庆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望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安庆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根据安徽省国土厅关于对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面积的复函,本次在现有开发区用地1.2km2的基础上,扩开发区用地北至东环路,南至蓝天路,西至长河路和幸福路,东至长青路,扩区面积10.26km2,扩区后开发区总面积为11.46km2。
2024年安庆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安庆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简介安庆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安庆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截至最新数据,安庆市的住宅总销售面积已经达到XX万平方米,同比增长XX%。
同时,商业地产和办公地产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数据表明,安庆房地产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房价走势安庆的房价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供需关系、政策调控等。
近几年来,安庆房价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安庆市的平均房价在过去5年内增长了XX%。
尽管存在波动,但总体上房价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安庆市对于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以遏制过快增长的趋势。
这些措施包括限购政策、限贷政策等。
虽然这些政策对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整体上保持了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供需关系安庆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一直是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城市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对房地产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然而,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供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导致了部分楼盘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庆市相继采取了加大土地供应和推动新房开发等举措,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安庆房地产市场同样也面临一些潜在风险。
其中,市场波动风险、政策调控风险以及债务风险等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安庆市加强了监管力度,加强对开发商的审查和评估,以及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透明度。
发展趋势基于对安庆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入的增加,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其次,随着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商业地产和办公地产将继续受到重视。
此外,未来的发展还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龙狮桥乡(社区工作人员100题含答案)高频难、易错考点模拟卷

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龙狮桥乡(社区工作人员100题含答案)高频难、易错考点模拟卷答题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共1套试卷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1卷一.单选题(共50题)1.()公墓内埋藏骨灰的墓穴不得超过()平方米。
A.2B.1C.3D.42.()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消该婚姻。
受胁迫一方撤消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年内提出。
A.3B.2C.1D.43.()以下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B.保持低水平能源消耗C.2003年由美国率先提出D.建立清洁能源机构,发展清洁能源技术4.()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以及旅店、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内发生的哪项行为不是场经营者、管理者的责任?A.禁毒宣传教育B.落实禁毒防范措施C.预防毒品违法犯罪行为D..没收吸毒工具5.()变更密级或解密,应由()A.密件使用单位决定B.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决定C.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决定6.()通过人际交往进行政策宣传、咨询活动的主要方法包括()。
A.总结报比IZlB.典型示范C.走访活动D.知识讲座7.()礼仪的表现形式有:()、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和酒宴类礼仪。
A.语音类礼仪B.语音类礼仪C.书面类礼仪D.口头类礼仪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坚持和完善()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A.最严格的建设用地制度B.最严格的城市用地制度C.最严格的商业用地制度D.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9.()城市居民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或者减发、停发低保金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
A.不能申请行政复议B.不能提起行政诉讼C.可以申请行政复议D.直接提起行政诉讼10.()以()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一月目录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1)(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3)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发展目标 (6)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7)(一)做强产业承接平台 (7)(二)加快三次产业发展 (8)(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2)(四)深化改革开放进程 (12)(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5)(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5)(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6)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18)(一)组织保障 (18)(二)政策保障 (18)(三)项目保障 (19)(四)人才保障 (19)(五)机制保障 (19)“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迎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建设富裕和谐新迎江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末基础上实现翻番,经济综合考评连续四年位居宜城板块首位。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3.4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2.6 %;规模工业增加值9.8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年均增长5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8%。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园区的批准建设为我区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园区累计投资10亿余元,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工业规模逐年壮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从“十五”末的2.8%增加到11%,扭转了迎江工业规模偏小的局面;商贸经济快速增长,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卖商场、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比重逐步增大。
物流配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布局更趋优化,一批节约、高效、休闲农业项目顺利实施,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型种植、农产品品牌创立取得新成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郊型农业结构。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东部新城区基本框架全面拉开,五年累计征地1.2万余亩,拆迁房屋140万平方米,建设还建房63万平方米,保证了碧桂园秦潭凤舞、绿地迎江世纪城、大发宜景城、雨润中央新城、中海外宜海林语堂等一批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万豪逸景、时代广场、谐水湾等商居区的开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了老城区的改造升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50公里的村村通项目全面完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效果明显,完成企业改制88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全市率先建立街道社区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率先推行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集体林权改革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成功举办第五届、第六届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五年累计利用市外资金133.5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倍。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57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资源逐步整合。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低生育水平得到保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层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健全,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
“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法治区创建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
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区创建成效明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人事、监察、旅游、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国防教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促进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制度不断健全,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得到及时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序推进。
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46元,年均递增14.5%。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区历史上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五年,主要原因在于:关于经济发展的决策科学有力、城市化的推进快速有序、工业园区的建设成绩显著、民生工程的开展积极有效、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和氛围不断增强。
展望“十二五”,上述因素仍将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我区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将逐步显现,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关键;开发区建设的有效突破将进一步推进我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将继续为和谐迎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与氛围将继续为迎江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支撑。
“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迎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向好,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总体有利,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力度加大,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趋势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步入重要建设阶段;宜城板块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将继续强化。
这些都为迎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经过五年的努力,五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更加坚实。
作为中心城区,我区港口岸线、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增长的支撑点较多。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的陆续完成,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投融资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区市场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省级临港经济开发区的获批,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积极申报,有望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十二五”时期也是各种挑战加剧和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
一是制约我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二是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的现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特别是融资平台建设的滞后,将极大地制约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周边地区都在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抢占发展制高点,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
四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严格。
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刚性指标的约束力度不断加大,将对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五是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加剧了利益关系的调整,信访维稳面临较大压力。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外向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商务区、港口物流园区、东部新城区和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
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入,加强内需和增加出口,千方百计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壮大提升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百亿产业、十亿企业。
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打牢支撑。
坚持转型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商贸富区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变区位优势为竞争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强势招商,加速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坚持和谐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增幅领先宜城、超过全省,位居皖江城区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构建较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
全力打造宜城板块率先崛起排头兵、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全省重要的轻工纺织产业基地、宜居宜商的滨江新城区。
具体目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
——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强。
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中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
建立起完善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更加安全、文明,道德水准进一步提升。
——资源环境状况持续改善。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100%。
人民群众享有普遍的生活保障和较为便利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有效提升。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一)做强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