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修订版

合集下载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继西藏之后第二个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

以下是对内蒙古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一、内蒙古现状分析内蒙古是中国最重要的农牧业大省,农牧业占据了内蒙古经济的重要地位。

内蒙古境内草原广袤,适宜放牧,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同时,内蒙古的农业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此外,内蒙古也是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内蒙古的工业也在逐步发展中。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工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对内蒙古经济的贡献非常重要。

此外,内蒙古也在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内蒙古经济优势内蒙古具有以下几个经济优势:1.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牧业资源优势: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业资源,能够提供优质的肉类和乳制品,满足国内市场对于牧业产品的需求。

3.地理位置优势: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等邻国接壤,是连接中国和蒙古国家的重要门户。

这为内蒙古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内蒙古经济问题虽然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一定的经济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煤炭资源枯竭:内蒙古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产业,在全球减排的背景下,煤炭消费需求开始下降,这给内蒙古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环境问题:内蒙古的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等问题愈发突出。

内蒙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的平衡。

3.经济结构问题:内蒙古经济仍然以传统的农牧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发展空间有限。

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经济目标分类分级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经济目标分类分级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经济目标分类分级标准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农牧业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也日益迅速。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重要的经济目标分类分级标准。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经济目标的分类分级标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经济目标的分类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能源产业目标,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第二类是农牧业目标,包括畜牧业、农业等;第三类是工业和服务业目标,如制造业、城市建设等。

这三大类目标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经济目标的分级标准1. 能源产业目标能源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将其分为重要的能源产业目标,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在这些目标中,又会根据发展的优先级、规模、效益等因素进行分级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和监管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发展。

2. 农牧业目标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其重要的饮食基地。

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和牧民的生计,内蒙古自治区将农牧业目标分为不同的级别和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其发展。

这些分级标准一般包括产出、效益、可持续性等因素。

3. 工业和服务业目标除了能源产业和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还有不少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重要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涉及制造业、城市建设、旅游业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也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和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其发展。

四、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经济目标的分类分级标准。

这一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发展。

读者还可以看到,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目标分类分级标准是一个全面、深刻和灵活的指导体系,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导读:本文是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最新),希望能帮助到您!以下是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欢迎阅读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1】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布局科学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结构优质化、产业水平高端化。

要坚持以质取胜,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抓好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推动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要提升提速服务业,搞好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高标准建设国家会展中心,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层次和水平。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全面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完善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更大转变。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全面增强科技引领、应用转化、品牌创造、标准制定、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要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要完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聚集创新人才,继续实施“千人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

要优化创新环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健全科普工作体系,营造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使科技优势成为xx发展的最大优势。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注重整体设计,注重协调推进,注重互利共赢,注重成果普惠。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内政发〔2018〕22号文件相关内容的通知-内政发〔2020〕12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内政发〔2018〕22号文件相关内容的通知-内政发〔2020〕12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内政发〔2018〕22号文件相关内容的通知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内政发〔2018〕22号文件相关内容的通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的意见》(内政发〔2018〕22号,以下简称《意见》)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并重新公布,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将《意见》“一、煤炭矿业权实行市场方式出让”第(三)部分中“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可由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提出市场出让的条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的表述删除。

二、将《意见》“二、加快清理处置煤炭矿业权”第(七)部分中“井田内未配置的资源量(含自治区确定由国有独资企业代持的资源量和清理收回的资源量),由资源所在地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以公开竞价的方式确定剩余资源量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和持有企业,同等条件下该井田主体企业优先获得。

竞价结果及相关资料,报送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的表述删除。

三、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由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负责解释。

2020年7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17〕12号)精神,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资源配置面临的市场需求、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03.01【实施日期】2005.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05年3月1日)2004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国家“瓶颈”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项目带动效应凸现,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07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47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873.53亿元,增长13.4%。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6%提高到37.5%;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5:45.3:35.2调整为18.7:49.1:32.2,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平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

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8.8%和4.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保持稳定或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2012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经济和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农牧业获得丰收,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物价相对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98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43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032.47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5508.44亿元,增长9.4%。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319元,增长11.3%,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10189美元。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1:56.5:34.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3%,农村牧区上涨2.5%。

分类别看,食品和衣着类价格涨幅,超过了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8%,衣着类价格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1%,居住类价格上涨2.4%。

从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2%和0.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7%。

2012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0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6万人,增长4.1%。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5万人,增长8%。

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8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1万人,增长13.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0.2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12.31•【字号】内政办发〔2019〕40号•【施行日期】2019.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9〕40号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内蒙古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为确保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任务顺利完成,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精神,按照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体系,是以自治区发展规划即《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自治区空间规划为基础,以自治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各级发展规划共同组成的“三级四类”统一规划体系。

各类规划编制程序包括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衔接协调、规划论证、审批发布等环节。

编制工作至2021年初完成。

具体安排如下:(一)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是自治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引言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

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

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7.2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408.6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8047.4亿元,增长6.1%;三次产业比例为10.2:39.8:50.0。

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3%、14.8%和74.9%。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786元,比上年增长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1.7%,农村牧区上涨1.6%。

分八大类消费类别看,呈现“七升一降”。

衣着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0.0%,居住价格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上涨1.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2%。

从工业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3%和10.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4%,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4.4%。

表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年末全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83.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

全年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5.7万人。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上年下降14.4%,如果剔除2016年虚增因素,比上年增长1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23.1亿元,比上年增长0.2%。

分旗县看,全区103个旗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60亿元的旗县2个,超20亿元的旗县7个,超10亿元的旗县30个。

全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3158.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8%;财政扶贫支出121亿元,增长1.1倍。

二、农牧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8万公顷,下降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2.5万公顷,增长4.1%。

粮食总产量达2768.4万吨,比上年下降0.4%;油料产量222.7万吨,增长1.2%;甜菜产量363.0万吨,增长36.4%;蔬菜产量1364.6万吨,下降9.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40.8万吨,增长7.7%。

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2614.8万头(只),比上年下降7.2%;牲畜总增头数7148.6万头(只),总增率达52.6%。

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392.9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0.3%。

全年肉类总产量26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

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3.5万吨,增长2.0%;牛肉产量达到59.5万吨,增长7.0%;羊肉产量达到104.1万吨,增长5.2%。

牛奶产量693.0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53.2万吨,下降8.3%。

表3?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84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5.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8%。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下降9.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5.4%。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原煤产量达90597.3万吨,比上年增长7.1%;焦炭产量3046.4万吨,增长8.2%;天然气产量299.5亿立方米,增长0.1%;发电量达到4435.9亿千瓦小时,增长12.3%,其中,风力发电量551.4亿千瓦小时,增长18.8%;钢材产量2002.7万吨,增长18.0%;铝材产量214.6万吨,下降9.1%。

表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3.7%;实现利润增长1.2倍。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2%,产成品库存额增长8.8%。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300.7亿元,比上年下降5.9%。

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010家,比上年增加19家;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53.9万平方米,下降13.3%;竣工房屋面积2031.5万平方米,下降20.0%;房屋建筑竣工率37.2%。

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6.9%。

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0%。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5.0%;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3.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889.7亿元。

商品房待售面积1265.6万平方米,下降8.6%。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54.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1%,增长6.6%;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5.6亿元,增长9.5%。

表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六、对外经济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942.4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22.8%。

其中,出口总额334.8亿元,增长15.8%;进口总额607.7亿元,增长27.0%。

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535.3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6.8%;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达302.9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22.7亿元。

表7?海关进出口分项表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1.5亿美元。

年内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453家,比上年增加91家。

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2.7亿吨,比上年增长13.5%。

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206.5亿吨公里,增长16.9%。

表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周转量及增速全年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6061.3万人,比上年下降3.8%。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362.8亿人公里,下降3.3%。

表9?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周转量及增速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498.0万辆,比上年增长13.3%;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53.7万辆。

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277.0万辆,增长10.3%;其中,本年新注册轿车27.6万辆,增长5.3%。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16.9亿元,比上年增长86.7%。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482.6亿元,增长98.0%;邮政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34.3亿元,增长25.9%。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32.3万户,下降13.3%;移动电话用户2841.2万户,增长15.0%。

全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3.2户/百人。

年末互联网用户2854.3万户,增长15.9%。

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2360.3万户,增长15.4%;互联网宽带用户494万户,增长18.4%。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4.8万人次,增长3.9%;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增长9.4%。

国内旅游人数11461.2万人次,增长19.1%;国内旅游收入3358.6亿元,增长27.4%。

八、金融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95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87.2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730.0亿元,比年初增加769.1亿元,增长7.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748.1亿元,比年初增加793.9亿元,增长13.2%;广义政府存款余额4286.5亿元,比年初减少33.6亿元,下降0.7%。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456.0亿元,比年初增加2095.0亿元,增长10.8%。

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220.1亿元,比年初增加601.2亿元,增长13.0%;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6234.8亿元,比年初增加1495.1亿元,增长10.1%。

年末全区保险机构共有2826家,比上年增加97家。

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69.9亿元,增长17.1%。

全年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186.5亿元,增长35.4%。

全年全区人寿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6.0亿元,累计赔付49.4亿元。

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全年全区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5亿元,累计赔付支出43.3亿元,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2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8%。

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46元,增长4.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70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4%。

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1707元,增长6.6%;经营净收入6349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1824元,增长5.3%;转移净收入5789元,增长6.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638元,增长3.9%。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4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7%。

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649元,增长8.2%;经营净收入6385元,增长2.7%;财产净收入515元,增长13.8%;转移净收入3036元,增长21.8%。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84元,增长6.3%。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4%,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8%,分别比上年下降0.9个和1.5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94.3万人,比上年增长6.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43.4万人,增长1.0%。

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47.1万人,增长2.5%;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3万人,下降18.3%。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26.6万人,下降4.2%。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61.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95.1万人,增长1.4%。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

十、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3所;全年招收学生13.6万人,增长2.0%;在校学生44.8万人,增长2.6%,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1.7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0.1万人;毕业学生11.8万人,增长5.7%。

年末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招收研究生7176人,增长11.7%;在校研究生2.0万人,增长6.6%,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5580人,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4907人。

年末有普通高中293所,全年招收学生14.4万人,下降2.3%;在校学生43.6万人,下降2.9%,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2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1.9万人;毕业学生15.3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