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1

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 发大规模起义。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 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 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 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当南北朝政局混乱、战争频起, 大家族起落兴废无常之时,关陇 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 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 时期。
唐太宗
——《资治通鉴》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劝农桑,薄赋敛、息干 经济
戈、省力役
知人善任,打击保守门 政治
阀世族,
武则天
• 建立的周朝 • 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重视科举,首创殿试, 文化
大开志科。
军事 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无字碑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统治期间, 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 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 “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 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 (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
藩镇割据
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 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接受其所 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高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隋唐部分

隋唐时期培补资料一、政治特征政治稳定,民族融合,边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朝代更迭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开启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局面,以后近400年里,中国历史处于分裂割据之中,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统一。
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隋末,由于繁重的徭役、兵役以及穷兵黩武激化了阶级矛盾,因此爆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政权摇摇欲坠,608年,太原留守李渊称帝,定都长安,隋朝灭亡。
唐初国家统一、安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发展,国力强盛。
从唐睿宗开始,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开始设军镇(藩镇),以后逐渐扩大到内地,藩镇长官称节度使,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力,对中央集权构成极大威胁,安史之乱(755——763年)便是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的开始,至此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成为唐朝后期政治上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还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唐朝迅速走向衰落,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称皇帝,唐朝灭亡。
(二)国家治理1、中央政府(1)机构的创设三省六部制:雏形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北周,正式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各机构职责尚书省——政令的执行,中书省——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政令的审批吏部: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
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3)权力运行机制、目的、评价①运行机制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②目的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③评价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归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隋唐历史知识。
一、隋唐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隋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王朝,分别是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
隋朝建立了统一的大中央制度,实行科举制度,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开创了行省制度等。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加强了地方政权,设立了府、州、县等行政区划。
二、隋唐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隋唐时期的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隋朝的开凿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唐朝则通过推行均田制和废止均税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手工业方面,隋唐时期制陶、制丝、造纸等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商业方面,隋唐时期的市场经济繁荣,物流和商业网络发达,使得商品的交流更加便利。
三、隋唐文化的繁荣与艺术成就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对于文学、艺术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文学方面,隋唐诗歌是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代表有杜甫、李白等大量优秀诗人。
科举制度的实行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使得文人士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艺术方面,瓷器、唐三彩等工艺品制作精湛,佛教艺术和文学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四、隋唐对外交往的影响与外交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对于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隋朝时期开展了对外征伐,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唐朝则实行了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留学生来华交流。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隋唐时期对于漠北、西域以及东南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隋唐时期发生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隋朝的统一、隋炀帝的暴政、隋末民变、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政治变革等等。
这些事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后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隋唐时期历史知识点

高三隋唐时期历史知识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隋朝到唐朝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经济的繁荣等重大变革。
以下是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点。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 隋朝的建立:在北朝时期,北方多个政权割据,形成分裂局面,杨坚发动兵变成功,建立隋朝,并被尊为隋文帝。
2. 北方统一: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改革、加强对南方的征服,最终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
二、隋朝的政治改革1. 科举制度:隋朝推行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公平合理并且体现了功绩的选才制度,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倡导节俭:隋文帝倡导节俭,成为隋朝政府的治国理念。
三、隋朝与外国的交往1. 中亚和滇池:隋朝进行了对中亚地区和滇池地区的控制和征服,扩大了隋朝的势力范围。
2. 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为了巩固北方的统一,隋朝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了多次征战。
四、唐朝的建立与盛世1. 李渊的起义:唐朝的奠基人李渊发动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并建立唐朝。
2. 武则天的统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去世后,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统治着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五、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1. 文治政策: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优秀的政策,如开元礼乐、推行佛教等,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繁荣的盛世。
2. 诗词的繁荣:唐朝出现了众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杜甫、白居易等,使得唐代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
3. 对外扩张:唐玄宗时期进行了对外的扩张,如对吐蕃的战争,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六、唐末的动荡时期1. 宦官的干政:唐朝晚期,宦官插手政治,干涉朝政,导致朝廷内部动荡不安。
2.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末年的一场重大叛乱,使得唐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国力大幅下降。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且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隋唐(6):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旧人教一轮复习隋唐(6):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隋唐对外交往繁盛的条件1、政治基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稳定,典章先进;2、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达,国力强盛;3、文化基础:科技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4、对外政策:推行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5、交通方面:对外交通发达;※点拨: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是隋唐时期外交盛况出现的根本原因。
二、隋唐外交成果1、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社会:隋唐时期,朝鲜半岛有三国:新罗、高丽、百济;(2)人员往来:①来唐留学生中,新罗最多;② X致远:最著名,著《桂苑笔耕》;被誉为“新罗汉文学的始作俑者”;(3)经贸往来:长安和沿海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4)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2、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往来3、隋唐与东南亚、南亚各的往来(1)隋唐与东南亚的交往: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2)隋唐与天竺(今印度)的往来4、隋唐与中亚、西亚和欧非家的交往(1)隋唐与中亚的交往:交往密切,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2)隋唐与西亚的往来三、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新特点1、交往X围更加广阔,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2、同亚洲交往最密切,唐朝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心,中华文明圈形成;4、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往来,技术交流,某某往来,艺术交流等。
★巩固训练1、唐朝的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与日本、朝鲜和大食友好往来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派遣使者通好B、都吸收了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C、都曾使用中国文字D、都有商人在中国定居2、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③日本遣唐使13次来唐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3、唐朝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义净和玄奘B、吉备真备和鉴真C、吉备真备和玄奘D、义净和鉴真4、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梳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北方后,于581年建立隋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
2. 隋炀帝的改革:隋炀帝杨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改革,包括封禅制度、均田制度等,但后期统治不善导致国家内外交困。
3. 安史之乱:唐朝初年的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安史之乱爆发,给唐朝带来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4. 延续与发展:唐朝通过变法和政治手段,逐渐稳定国家局势,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贞观之治。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与农业1. 天下统一:隋文帝杨坚统一华北后,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了大运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2. 粮食生产: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度,有效分配了土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3. 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开展了轮作耕作、水利工程建设等,加强了农田开垦和水利灌溉。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与教育1. 科举制度:唐朝贞观年间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官府,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2. 文学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王勃、杜甫、李白等。
3. 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与西域、中亚等地的交流频繁,带来了佛教、回纥文化等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隋唐时期的科技与发明1. 造纸术:隋朝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书写、阅读和传播知识的便利性。
2. 印刷术:隋唐时期,唐朝宰相韩愈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和流通。
3. 航海技术:隋唐时期的航海技术大幅提升,促成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加强了东西方交流。
五、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 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唐朝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与突厥、回纥等北方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高考历史隋唐知识点

高考历史隋唐知识点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演变和变革。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对于隋唐时期的知识点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隋唐历史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隋唐政治制度1. 隋朝政治制度隋朝建立了集中大权的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多个郡县进行地方治理。
皇帝拥有强大的权力,在各地设立官员进行官职任免,建立殿试制度选拔人才,进行中央集权。
2. 唐朝政治制度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机构,管理国家事务。
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但在唐朝时期加强了地方自治,设立节度使、刺史等地方官员,改善了地方治理状况。
二、隋唐社会经济1. 隋朝社会经济隋朝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水利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隋文帝实行均田制,平定乱世,恢复了社会经济秩序。
同时,隋朝加强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唐朝社会经济唐朝时期继续强调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增加了农民的土地保有量和兵员编制。
唐朝还大力发展了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推动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均输法,限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的权益。
三、隋唐文化与科技1. 隋唐文化隋朝是文化艺术复兴的时期,隋文帝注重教育,修筑了大量的宫殿和文化建筑。
唐朝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唐朝的文化活动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文化艺术作品。
如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壁画艺术的发展等。
2. 隋唐科技隋唐时期也是科技创新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农业、水利和印刷术等方面。
隋朝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唐朝在水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改善了水资源利用状况。
同时,唐朝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传播效率。
四、隋唐对外交往1. 隋朝对外交往隋朝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隋文帝时期,秦晋两周、高丽等国先后向隋朝称臣。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隋唐(3):隋唐制度的革新

旧人教一轮复习隋唐(3):隋唐制度的革新一、隋唐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1)性质:隋唐的中央官制;(2)形成确立:隋文帝确立;(3)完善发展: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4)职权划分(5)运行机制:“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6)基本特点:通过“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① 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制约,各司其政 ; ② 相权一分为三,权力分散,长官品级较低 ; (7)历史作用① 三省六部制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 ②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③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调整了秦汉以来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④ 是秦汉以来三公九卿制不断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 ⑤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
2、科举制度(1)性 质 :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度 ; (2)产生背景①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势力强盛,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 ;② 南朝末年 :士族势力衰弱,庶族地主渐兴,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点拨 :从根本上讲,科举制的兴起,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地主阶级中士族、庶族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
(3)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4)科举评价※点拨:1、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2、科举制度的演化二、隋唐的经济制度1、租庸调制(1)主要概况①性质:隋唐赋役制度;②实施基础:均田制;③起源:北魏租调制(租:田租,纳谷物;调:户税,纳布(帛));2、隋唐租庸调制3、均田制(1)起源:北魏;3、两税法(1)推行原因※点拨:两税法的实施,适应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2)基本概况(3)历史作用①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以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③“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④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4)面临的问题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并且更加严重;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稼到农民身上,两税之外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1年——907年
整体感知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朝代更替:
隋朝: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朝: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疆域: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 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 帝国”。
节度使之权: 招募、指挥、 军储、监察、 财政、行政
等大权于一身
唐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藩镇割据
(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 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 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 “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2、曹魏时期,出现灌溉工具翻车;唐朝时出现水转筒车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 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 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 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开通意义 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 国的统治。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 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 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 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商业
(1)交通 陆路:以长安为中心,重要的交通干线可到达: 山东、北京、辽宁、太原、扬州、兰州、西藏、 云南、广东、广西。 水上:大运河。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 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
2、考试录用制度—科举制
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贡献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武举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 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用高官主考
形成 阶段
完善 阶段
科举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演变:开创→ 隋朝 完善→ 唐朝 改革→ 王安石 僵化→ 明清 改造→ 戊戌变法 废除→ 1905
选官制度比较
制度
朝代
世卿世禄制 夏商西周
军功爵制 战国秦朝汉初
察举制
两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选官方法 世袭
中央授予 地方举荐 中正举荐 自由报考
选官标准 血缘
军功大小 德、才—门第族望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
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里因瓷器而名扬天
下,故D项符合题意。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C项错在“海内外”。
二、手工业的发展
2、制瓷:制瓷工艺臻于成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精品:唐三彩、秘色瓷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 浙江宁波博物馆
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式壶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
跟踪训练
(2015·福建文综)《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 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2.原先那些享受免税特权的不课户以及不定居 的商贩,都一样要缴纳税款。(课税主体 的总量随之大量增加,纳税面得以扩大,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实质性的增加 )
3.金钱谷粟兼而有之的征税方式开创了我国财 政史上以货币缴纳田赋的新局面(方便征 收工作,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两税法实施之后,赋税收入大大增加,国家 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加强了中央财政 集权)
背 两景税:法同主要租内庸容调:消失原因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入为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
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 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 的垦田数为准。
正面:
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 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 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 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 和工商业的发展,。 侧面:
修建时大规模动用人民劳 动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民众生活相对困 苦,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开元通宝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 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租庸调制度
租调制到租庸调制:
北魏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 规定以一夫一妇作为交纳租调的单位,但对徭役的规定不详 (且税负沉重)
隋唐时期,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租庸调制.租庸调区 别租调,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包含代役税,后者则无代役税
唐租庸调制与隋的不同在于“庸”的制度化
唐租庸调制度背景
(2)原因
①生武产德力年间的,发全展国:有生户产200工余具万和,贞灌观溉初工年具增的加进到3步00万,
天宝年间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万。
②劳动力充足
——《通典》卷七《食货 ·丁中》
③政在府中重央工视部水之利下工设程有建水部设司,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
④“掌广天大下劳川动渎人陂池民之的政辛令勤,耕以作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 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 制称为两税法(名称来源)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其收入三十分之一(后改为 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两税法进步之处(不同及意义)
1.赋税制度以人丁为主 → 以财产为依据, (这样一方面使税负趋于合理,另一方面一 方面使财政收入有了可靠的来源)
唐
开元
朝 的 兴
贞观 盛世 遗风
安史 之乱
衰
贞观
之治
建立
灭亡
时间 618 627
674 713 755
907
649
唐太宗
705
武则天
唐7玄41宗
唐7玄62宗
阶段特征:隋唐 中华文明鼎盛(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
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政治制度革新
经济
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唐朝后期经济重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农业
(1)发展状况 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官私牧业蓬勃发展,规 模较大
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 ——《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天下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始闻也。 ——《张说之文集》卷一二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方便南粮北运。
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 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 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在广大 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方称“集”, 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 市等
中国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经过隋末 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 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
唐的相行关过规的定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
12..每 输中实绢丁永 施2每丈年业 租、向田 庸绵国3调2家两0输(法亩粟或,2布石口2,丈为分4租尺田、8麻03亩斤)。,在为调这基础上
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
⑤统治者的政策
——《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
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元次山集》卷七《问进士》
1、唐,江东地区出现新有生产工具曲辕犁,耕田工具完备,
一直为后世沿用
唐代以江东犁为代表的曲辕犁的发明,是我国农业 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至此,我国的耕犁才基本定型。
3.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 为庸(也加“输庸代役”) 4.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 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 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 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5.一些官僚贵族享受免税负的特权 (六品以上,六品及以下)
两税法的不足之处 1.物价的变动对纳税人的负担就有较大的影响。由
于币值与物价的变化,从而使农民又蒙受一层剥 削。 2. “量出为入”导致“横征暴敛” 3.德宗不断开新税,提高两税税额。
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唐朝时出现缂丝法,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绣品
据莫高窟139窟晚唐 壁画女供养人衣图案 所绘的凤衔花枝图案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统治期间,土地兼并日益发 展,农民失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逐步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许 多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租庸调制与当时的土地占有 情况日益不相适应(均田制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