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师-丑奴儿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及修辞手法;掌握通过诗歌鉴赏分析词人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和词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诗及注释、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相关诗词比较阅读材料、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宁静、深邃的课堂氛围。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心境,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设疑激趣:提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中的‘愁’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示范诵读:教师首先进行配乐朗诵,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15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词的大意,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层楼”、“闲愁”、“爱上层楼”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少年时的纯真、对未来的憧憬、面对现实的无奈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
4.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4.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5.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阅读、讨论、仿写和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分析课文,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联系实际,创意写作: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情感升华: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内容与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丑奴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丑奴儿》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词人饱经忧患后的复杂情感。

本词所在的教材单元主题是“宋词之美”,旨在让学生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丑奴儿》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也为学生理解宋代词坛的风格多样性提供了典型范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能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但对于辛弃疾词中深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同时,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丑奴儿》的词意,背诵全词。

掌握词中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挫折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变化。

品味词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赏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词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课件(共28张PPT)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 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 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高楼
竭力,极力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想说却最终没 有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 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 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
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
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 烈的艺术效果。
• 下面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对这首词的解说不. 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
吐的心情。 •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
“顾左右而言他”。 •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题目)一、默写二、词语解释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

强:勉强。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

尽字概括了词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

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

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

(2分)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

(2分)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丑奴儿教学设计

丑奴儿教学设计

丑奴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丑奴儿》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表达。

2、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2)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1)体会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愁”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词中领悟人生哲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愁’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愁’的词——《丑奴儿》。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词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疑难问题,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对重点字词、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

5、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课外古诗词诵读4《丑奴儿》(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4《丑奴儿》(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岁那年起,被罢免官职,闲居了十年。
接 • 做梦都在带兵打仗,等了二十多年,等到白发苍苍,等到仅存的主
战派好友陈亮、朱熹都去世了,还是没有等到北伐的机会。
• 63岁,终于等到朝廷让他带兵北伐的命令,当他拼命筹措粮草训练
士兵时,竟发现朝廷只是想利用他的名气,实际无一人听令于他,
最后北伐彻底失败。
理 解 内容 2.结合资料,说说你对词中两种”愁“的理解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角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

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
该词大约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 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1.诵读积累,理解诗意。
指导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押韵:
词押韵严格,规定句尾,必 须押韵,要注意读准韵脚, 叠句要读出变化。
交流积累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 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 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文言积累
重点积累下面词语。
• 丑奴儿:词牌名。 •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 强:勉强地,硬要。 •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 欲说还休: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 休:停止。

丑奴儿九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丑奴儿九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九年级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强:勉强地,硬要。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7.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①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②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
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
书博山道中壁(题目)
二、词语解释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

强:勉强。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
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

尽字概括了词
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

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

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
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
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

(2分)
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B)(2分)
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
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

(2分)
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7、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姓名),词牌名是丑奴儿。

(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不识是因少时无知,识尽是因饱受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篇感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愁的深沉厚重。

16静安一模
9.以下内容中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C )(2分)
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 C .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口口而今识尽愁滋味,口口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 .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语填入空格后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D)(2分)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11.“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2 分)12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13.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少年”_和“_“而今”、“强说愁_”
和“欲说还休”_构成对比。

不识”与“识尽(2分)
14.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15、“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尝够,深深懂得。

(2分)
1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

17、“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说矛盾心理。

(2分)
18、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过去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19、“层楼”的意思是高楼(。

(2分)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21、“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_尝够(深深懂得)。

(2分)
2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 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 “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 “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 “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23.“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qiǎnɡ,意思是勉强地(或“硬要”)(2分)
24.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B)(2分)
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 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 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 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25.“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高楼。

(2分)
26. 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D(2分)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27.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闲愁(无病呻吟)之意,下片含有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之意。

(2分)
28.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B(2分)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29.辛弃疾,宋代词人。

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破阵子/青玉案。

(2分)
30.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2分)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