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都开封历史地位问题的再认识
开封市参观心得体会

开封市参观心得体会参观开封市,我被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吸引。
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见证了开封的繁华与辉煌,也感受到了其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开封的历史感到震撼和敬畏。
开封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开封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开封有着许多古迹和历史文物,包括开封城墙、郡王府、宋代古建筑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开封古代历史的变迁,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我对开封的文化底蕴印象深刻。
开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开封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等文化特色。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封的戏曲文化。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
在开封的一些剧场,我欣赏了京剧、豫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表演,深深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此外,我还对开封的美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美食之都,有许多有名的特色小吃和菜肴。
在开封的一些小吃摊位,我尝试了开封菜、焦糖炒栗子、包子等美食,口感鲜美,让我回味无穷。
尤其是开封的菜肴,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口味,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美食爱好者。
最后,我对开封市民的热情和友好印象深刻。
在我在开封的旅游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热情的开封市民。
他们对游客十分友好,乐于帮助,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街头巷尾,我与开封市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开封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开封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美食和友好市民都让我感受到开封的魅力。
我相信开封将继续展现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我也希望有机会再次来到开封,继续探寻其更多的魅力和奥秘。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开封”是哪个朝代的都城?一、北宋时期的都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黄金时期。
而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地位举足轻重。
开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宋代的都城。
北宋时期,开封被选为都城,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开封处于黄河下游的中心地带,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农业资源丰富,对于北宋统治者来说,开封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不仅拥有壮丽的建筑,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当时,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在开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北宋时期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雅士深受社会各界的推崇,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金朝统治下的开封北宋时期的开封一直都是中国的都城,然而,在12世纪初,金朝的入侵打破了这个平静。
金朝统治者从北方来袭,攻占了开封,迫使北宋政权南渡,将都城迁往临安(今浙江杭州)。
金朝统治下的开封,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这段时间里,开封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混乱。
然而,即使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开封依然保留了一些北宋时期的历史遗迹,如大观楼、开封城墙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开封的辉煌过去,也反映了金朝时期的历史变迁。
三、元朝时期的开封金朝被元朝所灭后,开封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都城。
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在位期间,将开封重新设为都城,并改名为大都。
元朝的开封地位不同于北宋时期的开封,它更多地是作为元朝帝国统治下的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在元朝统治下,开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忽必烈本人非常重视大都(开封)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设施,还修建了一系列宏伟壮丽的建筑,如大都城墙、太和殿等。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落,大都(开封)逐渐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明朝建立后,将都城迁至北京,大都(开封)的辉煌时期终结于此。
总结:开封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
北宋时期的开封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金朝的入侵打断了北宋时期的平静,开封被迫迁都至临安。
《探寻古都开封历史,坚定文化自信》有感

开封,一座充满着历史厚重感的古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作为七朝古都,开封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探寻古都开封的历史,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开封的三千年历史1.开封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开封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3.开封的三千年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二、开封的历史文化遗产1.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开封繁荣景象2.铁塔、大相国寺等历史建筑的价值和地位3.开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意义三、开封文化的魅力1.开封的地理环境给开封文化带来的影响2.开封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开放心态3.开封文化对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影响和启示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2.古都开封历史文化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启示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坚定文化自信总结:探寻古都开封的历史,深刻感受开封文化的魅力,能够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对古都开封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个人观点:作为一个文化传承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古都开封这样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
只有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体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都开封,自古便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城市里,满眼都是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探寻古都开封的历史,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城市,自然充满着无尽的魅力与韵味。
开封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商朝时期开始,开封就已经有了定居人口,形成了历史文明。
随着周、秦、汉等朝代的更迭,开封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文化古都领略开封的历史底蕴

文化古都领略开封的历史底蕴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上七个古都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文化古都,开封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承载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索开封的历史底蕴,领略这座文化古都的魅力。
一、丰厚的历史积淀开封作为古都,自秦朝始有国都设立,先后成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后梁、后晋、后汉、北宋、金朝等朝代的中心城市,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这座城市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积淀,见证了中国几个重要朝代的兴衰史。
二、千年历史古迹开封以其众多的历史古迹而著名。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位于城市中心的开封城墙遗址,领略到古代城市建设的壮丽和规模。
而在城墙内的开封府,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府邸建筑,亦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府邸建筑。
除此之外,开封还有著名的千佛洞、双塔寺、铁塔寺、清明上河园等。
千佛洞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和壁画而闻名,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双塔寺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其檐下彩画更是引人入胜;而清明上河园,则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极具艺术感的手法复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
三、名人文化聚集地开封历史上,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古迹,还出了众多的名人和文化名人。
北宋诗人苏东坡,就是开封留下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代表。
他在开封期间潜心写作,并留下无数动人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与传颂的对象。
此外,开封还是古代文化名人欧阳修、辛弃疾等的出生地。
这些名人不仅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千古的佳话,也为开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开封的历史底蕴不仅体现在建筑和名人上,还能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中感受到。
开封话作为河南方言的代表,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色,是中国现存最接近古代汉语的方言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开封还会举办盛大的清明园民俗文化节,让人们体验到传统的文化活动和民俗风情。
尤其是清明上河园的大型舞龙舞狮表演,让游客们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美。
八朝古都———开封读后感20字

八朝古都———开封读后感20字
摘要:
一、介绍开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分析开封城市建设与沿海城市的差异
三、阐述开封丰富的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四、表达对开封旅游事业的期待与祝愿
正文:
八朝古都——开封,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因为其古城的缘故,开封的城市建设与人们的思想相对较为保守,与沿海城市的开放和开通有所差距。
然而,正是这种保守与历史积淀,使得开封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开封拥有着众多保持着宋、元、明时代建筑风格与规模的古城墙、宋皇宫建筑遗址龙亭、高耸入云的铁塔、包龙图打坐的开封府、水浒传所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李白、杜甫、高适挥毫《梁园吟》的禹王台等等。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开封曾经的辉煌,也为现代开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封不断融合现代文明,使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相互映衬,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景象。
如今的开封,既保留了古都的风貌,又展现了新时代的发展成果。
游人如织,纷纷来到这座古老的城市感受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品味独具魅力的开封文化。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深感开封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信在未来,这座
八朝古都将继续焕发生机,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最新关于河南开封市的介绍

3. 清明上河园的宋代生活场景
1. 清明上河园是一处以宋代 都市生活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 游景区,再现了当时繁华的市 井生活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3. 清明上河园内还有各种宋代传 统手工艺品展示和制作体验活动 ,让游客亲身参与,了解宋代的 工艺技艺和文化传承。
2. 在清明上河园,游客可以欣 赏到宋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如 大宋皇宫、汴京水门等,感受 古代皇家城市的雄伟壮观。
1. 烩面的独特口感与制作工艺
1. 烩面的独特口感来自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面条经过精心揉制、
擀压、切条后,再经过烩煮,使得面条既有弹性又有嚼劲。
1
2. 烩面的制作工艺中,面条的烩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将面条
在高汤中慢慢煮熟,使得面条充分吸收高汤的味道,同时保持面条的
2
口感。
3. 烩面的制作工艺还包括了配料的选择和搭配,如猪肉、豆腐皮、
01
02
03
04
1. 宋都东京城的历史地位
02
01
1. 宋都东京城,位于中 国河南省开封市,是宋朝 的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 地位。
2. 东京城在中国古代城市 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 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展现 了宋朝繁荣昌盛的景象。
03
3. 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东京城见证了 宋朝的辉煌时期,对于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
2. 北宋皇陵的考古发现
01
1. 北宋皇陵的考古发现揭示 了北宋皇帝的陵墓布局和建 筑风格,为我们了解宋代皇 家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
02
2. 在北宋皇陵的考古发掘 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 瓷器、玉器、铜器等,这些 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和工艺水平。
明清开封城市研究

明清开封城市研究明清开封城市研究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旧都之一,开封城市历经兴衰、荣辱。
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研究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发展变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还可以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在政治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作为宋朝的故都,开封不仅是各朝代政治中心,还是商业、文化交流的中心。
明代开国以来,开封的政治地位不断减弱,明末的战乱更是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清朝入关后,开封成为河南宣抚使司的所在地,政治地位有所恢复。
在这期间,开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重新焕发出活力。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粮食和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当时开封周边的农业生产十分繁荣,农民们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市场繁盛。
此外,开封还是中原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商业交流频繁。
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工坊在开封市区建立,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兴盛。
开封的商人们在商品流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社会方面,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社会结构较为复杂。
有官吏、士人、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不同阶层。
官吏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他们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享有特权。
士人则在文化活动、书院教育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商人和手工业者作为城市经济的发起者,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而农民作为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产活动为城市提供了必需品。
此外,明清时期的开封城市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其中之一是治安问题。
随着城市的繁荣,开封的治安问题日益突出。
盗匪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另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
由于历代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开封的城市规划并不完善,城市建设进行缓慢,城墙褴褛不堪,城市内的水系积聚污水,带来了环境卫生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开封城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开封建都史探究——兼谈开封的大古都地位

开封“八朝古都”概念的认定开封,以往被人们称为“七朝古都”或“七朝都会”。
在清代学者对东京或汴京的相关著述中,开封总被描述成六朝都城。
如顾炎武所撰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辑录都城历史资料的专书《历代帝王宅京记》中,“大梁”被认作是五代梁、晋、汉、周、北宋和金的都城,未论及战国魏;在《宋东京考》中,清代学者周城论及东京是战国魏、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的都城,而未提及金。
在谭其骥院士为《中国七大古都》一书所作序中,在阐释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开封建都时,虽然没把战国魏列入开封建都的时间(其他六朝建都的时间共有216年),但把战国魏,五代梁、晋、汉、周,北宋和金七朝建都于开封的经过、时间和形成的原因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从此,开封“七朝古都”一说似成正统的权威的定论,成为共识,并得以流传。
自此很长时间,开封亦被定格在“七朝古都”的概念之中。
近年来,有志于开封城市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及文化遗存的探讨,认为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曾长期将都城设在开封(老丘)。
多种古文献中引《竹书纪年》,有记载老丘为夏代都城之一。
如《太平御览》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帝宁(杼)居原,自迁于老丘。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杼:元年己巳,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9(下)阴张婉开封在历史上先后作为夏代,战国魏,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金的都城,以及金与明初的陪都。
由此,古代开封建都历年至少为588年。
对于古代开封作为都城的时间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主要矛盾点有四:其一,夏都老丘为开封第一代都城的认定;其二,老丘作为夏都的时间;其三,战国魏徙都于大梁的时间;其四,金代与明初,开封作为陪都的时间多未被统计。
基于以上几个矛盾点,笔者拟从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梳理,试图得出一个较为确切的数字,以期更好地认识古都开封的历史地位。
———兼谈开封的大古都地位观点Viewpoint开封龙亭50帝即位,居原。
五年,自原迁于老丘。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所载《夏时期全图》中,“老丘”亦以“夏都”的规格标注在开封东北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都开封历史地位问题的再认识长期以来,开封定格在“七朝古都”的框架概念之中。
开封的最早建城时间基本上是从公元前8世纪20年代,即郑庄公在其新开拓的疆土上修筑的新城——启封(开封)算起,距今只有2700多年的历史。
但是近年来,有志于开封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及文化遗存的探讨,认为早在4000多年以前,开封地区就是人文始祖活动的重要地区,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长期将都城设在开封(老丘)。
如此一来,开封的最早建城时间至少应从公元前20世纪算起,就是说开封的最初建城时间距今在4000年以前。
10月17日至19日,中国古都学会2013年(开封)年会举行,对开封古都学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和确认,并发布宣言,正式认定老丘为开封的第一代都城,确认了开封“八朝古都”的地位。
须知,重新确认开封的历史地位,绝不是增加一朝和历史向前推1300多年的简单问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到的。
一、开封是先夏时期人文始祖活动的重要地区,是早期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传承地之一。
根据可靠文献记载和文化层遗迹分析,早在4000多年以前,开封一带就长期是先夏时期人文始祖带领部族人民开展活动的重要地区,黄帝、炎帝、颛顼、虞舜等,均与开封有着不解之缘。
黄帝曾在开封筑城并有过重大活动。
今开封北郊黄河大堤北侧,古有轩辕城,后演变成一个村庄,名轩辕楼村(简称轩楼)。
村中至今尚有轩辕姓(轩姓)二三百人,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后裔,是明代为避黄河水患从不远的北边迁来的。
村中尚存清代乾隆年间碑刻一通,记有上述情况。
从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相传得知,轩辕黄帝曾在开封一带成婚并筑城,唐代史学家王《轩辕本纪》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
上世纪30年代版《辞源》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黄帝元妃。
始教民育蚕治丝茧,后世祀为先蚕。
”当代程广兴编著的《龙的传人》也有类似记载。
今开封馆驿街原有嫘祖庙,即是祭祀养蚕鼻祖嫘祖的。
开封所属杞县空桑村,曾是末代炎帝榆罔的都城。
史学家袁玉骝著《中国姓名学》记载:“神农氏末代炎帝榆罔即位后,自山东省曲阜将都城西迁河南省杞县的今空桑村。
”类似的记载还有,可相互印证,足见空桑之地人文的厚重。
此外,杞县还是轩辕黄帝元妃嫘祖的生长之地。
五帝之一的颛顼,曾居杞县高阳。
据新修《杞县志》载,轩辕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20岁即位,于颛顼高阳氏元年(公元前2514年)居高阳(今杞县高阳镇)。
颛顼曾在这里处理部族政务,有过一系列重大活动。
后迁至帝丘(今濮阳一带),死后并葬于帝丘。
开封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地。
宋《太平寰宇记》载:“仓皇(颉)城在县北时和保,世传仓颉所筑……东京开封府开封县有仓颉师旷城,城上有列仙吹台。
”清《祥符县志》卷十四载:“仓垣(颉)城在县东北二十里。
”仓颉城在今开封黄河大堤北侧的刘庄村北。
仓颉城和轩辕城东西相对,相距六里。
刘庄村北古有造字台、仓颉庙及仓颉墓,现仅存墓冢,并有宋代至今的碑刻四通。
唐代史学家岑参曾于造字台作诗:“野寺荒台晚,天寒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字时。
”炎帝榆罔之后雷公,据武则天通天元年《奉敕修方氏宗谱序》载“居空桑村”。
晋代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雷公之女,方雷氏,名女节,轩辕黄帝次妃,生子名青阳。
” 《中国姓名学》记雷、方原是一家。
今开封一带以雷、方二姓为名的村庄,如雷砦、雷集、方店、方庄等,均与雷公有关。
今兰考县翟庄村有清代续刻石碑《七圣祠记》,记有雷公子等人事迹,即雷公助黄帝打败蚩尤,因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禹州方山镇)。
而黄帝与次妃雷公之女所生儿子青阳,在同蚩尤部族的战斗中牺牲,因兰考是黄帝率部落联盟讨伐蚩尤的聚集地,故葬青阳于此(今兰考青陵岗)。
此事在新修《兰考县志》中不仅有载,且今兰考县红庙乡人民尚有口碑相传。
另据相关资料记载,虞舜死于今开封东北不远的古地鸣条。
鸣条之地在今封丘县黄陵乡平街村一带,上世纪50年代前属开封县刘店乡,距开封城仅30余公里。
另外,商汤征伐夏桀,决定夏朝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由此可见鸣条地理位置的重要。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先夏时期,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与建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大规模由山地移往平原地区居住成为可能。
那时候,开封一带已是平原,但尚存不少土丘岗梁以及薮泽。
相对于山区来讲,这里适宜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充足的水源以供生活之需,城邑建在土丘岗梁上,能躲避水患。
此外,这里西距山地不远,既适宜向外(东)扩张,又适宜收缩战线依山退守。
这就是人文始祖带领部族人民在这一带活动较多的原因。
先夏时期人文始祖及先民们在开封地区的活动,为开封乃至中原地区的开发贡献着力量,他们是孕育中原文明的先驱,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创造者。
由此可知,开封地区是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经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二、夏朝长期将老丘(开封)设为政治中心——国都,对当朝社会的发展和中原地区的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表明,自公元前2070年起,我国进入了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
夏朝先后相传14世、17王,至公元前1600年为商所灭,先后存在了471年。
夏朝的各种制度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铸造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进步,应该主要在夏朝中后期。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它的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等。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束,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夏朝的政治中心,也即都城,曾10次迁徙。
第七任王杼在其即位五年时,把国都由“原”(今济源)迁至老丘。
夏以老丘为都历经杼、槐、芒、泄、不降、扃等六王,长达216年,成为夏朝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
这一段时间,恰恰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夏朝是我国进入上古文明的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夏朝统治者对都城老丘的长期经营,定会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
近年来,开封史志专家和考古工作者根据可靠文献记载,研究确认老丘遗址大体在今开封县杜良乡国都里村一带。
这里西距开封城(曹门)20公里,距市区不足5公里。
这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位置大体相同。
作为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重要都城,夏都老丘存在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的,其时间之早、规模之巨、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超过了夏代任何一个都城。
在当今我国的八大古都中,只有开封早在夏朝就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建都历史。
仅从这一点来讲,开封确实抢占了古都文明的先机。
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是开封较早崛起的决定因素。
夏朝中后期,随着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与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大规模地由山地迁徙至平原地区居住。
为了防止水患,城邑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土丘和岗梁上,顾名思义,“老丘”之称同样是因为城邑建在高地上而来。
夏朝初期都城多次迁徙,进入夏朝中期以后政权相对稳定下来,应该与上述条件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
老丘在众多城邑中之所以能鹤立而起,成为夏朝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巨、发挥作用最大的国都,是与它所处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夏朝以开封为都的200余年间,政权从巩固发展到稳定,进而走向兴盛繁荣,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统治范围也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
这一阶段不仅对中原地区的开发至关重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夏代对后世的影响。
而那位在“少康中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慧眼择地定都老丘的第七代夏王杼,成为可与大禹、少康比肩的一代英君。
三、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对开发中原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功不可没。
夏、商、周三朝,开封一带曾有有莘、逢、锡、戴、杞等国存在,这些方国后来或迁徙,或被兼并。
进入春秋时期,开封地区大体属于卫国、齐国、郑国的地盘,后来楚国也把触角伸了进来。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通过较早的变法使魏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武侯时,继续向南发展,取得了郑、宋、楚三国的大片土地,并占据了大梁,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
为巩固霸业,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4年),魏国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
魏惠王引浚水、挖鸿沟、修长城、联诸侯,使国力达到极盛,皆因大梁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经济,魏惠王率先实现了称霸诸侯之梦。
但是,魏惠王自恃国力强大,不断向外用兵,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后,魏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虽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联合诸侯抗秦之举,但也没能挽救魏国覆亡的命运。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攻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城,魏国灭亡。
魏国立国前后共220年,历8位君主,其中6位君主都大梁,时间139年。
魏都大梁是开封建都史上的第二个都城。
据考证,大梁城东西长达10里,人口曾达30万,是与秦都咸阳、楚都郢城、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齐名的大都城。
大梁的城市建设对后世的影响、对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以大梁为中心所产生的思想文化,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魏国在“战国七雄”中实行社会改革较早,最早成为强国之一。
在当时的都城大梁,产生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精英人物。
如庞涓,三军主将,战功卓著,后因骄傲轻敌败于孙膑;孙膑,后投靠齐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名垂青史的军事家;商鞅,秦国变法图强的关键人物;范雎,在魏国结仇投靠了秦国,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削弱了魏国;张仪,著名纵横家,后投靠秦国破坏合纵,对魏国产生极为不利的后果;吴起,后投靠楚国,为楚国名将,著有《吴起兵法》;信陵君,战国四大公子里最有才华者,曾指挥著名的邯郸战役,击败秦军;朱亥,信陵君手下猛士,曾手持铜锤击杀不愿交兵符的魏王亲信将领;侯嬴,信陵君的谋士,曾指导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国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各自发挥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发展,有利于结束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对国家走向融合统一产生了影响。
四、从隋唐重镇到五代东都,汴州作为新的政治中心的崛起,对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西汉时设立梁国,开封曾做过梁都。
西汉中期以后开封基本保留县治、郡治地位。
南北朝时升为州治(梁州、汴州),隋朝修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也把位于大运河中枢的汴州推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唐建中二年(781年)永平军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兴元元年(784年)年初,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入汴州,自立为楚帝,不久败亡。
翌年,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从宋州移至汴州。
宣武军节度使管辖汴、宋、颍、陈、濮等六州军政,位居中原腹地,成为最强有力的藩镇,标志着当时的汴州已经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和军事重镇。
这一时期传统的都城长安和洛阳,在“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藩镇割据中遭到严重破坏,城市趋于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