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精)

合集下载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xx年xx月xx日•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中医诊疗策略•预防与康复目•结论与展望录01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部不适、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变及生化指标的异常。

根据症状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上腹疼痛型、非疼痛型以及混合型三种类型。

定义与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较高,且有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饮食积滞、痰湿阻滞等病因有关。

病因学02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等,多无固定部位,多与饮食有关。

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可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等,多与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

可表现为食欲减退、进食后饱胀等,多与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

可表现为暖气、反酸等,多与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诊断标准需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不适。

鉴别诊断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根据病情轻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疗效评价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病情评估与疗效评价03中医诊疗策略1病因病机23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饮食不节长期精神压力、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导致肝气郁结,肝脾不和,引发消化不良。

情志失调年老体弱、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引起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分型论治采用消食导滞法,选用山楂、神曲、莱菔子等消食化积药物,辅以健脾和胃治疗。

饮食停滞型采用疏肝和胃法,选用柴胡、白芍、陈皮等疏肝解郁药物,辅以和胃止痛治疗。

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梁艺钟;李健;林德荣;郭绍举【摘要】目的观察生姜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热错杂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所有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除肠鸣外,治疗组其他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生姜泻心汤可更有效地改善寒热错杂型FD患者的症状及胃肠动力.【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9(041)003【总页数】4页(P293-296)【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生姜泻心汤;疗效;胃动素;胃泌素【作者】梁艺钟;李健;林德荣;郭绍举【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深圳市 51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0;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深圳市 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患者需反复就医,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2]。

有学者发现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疗效好[3]。

生姜泻心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者”,主要功效为升清降浊、调和脾胃。

笔者采用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FD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
5.部分FD与GERD重叠。
证据等级:高质量14.3%,中等质量75.0%, 极低质量10.7%。 推荐级别:A+65.5%,A 24.1%,A一10.4%。 警报症状指不明原因消瘦、进行性吞咽困难、反 复或持续性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热等症状和 有胃癌家族史或40岁以上新发的消化不良症状者。 国外研究表明,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在胃 镜检查后大多数诊断为FD。新加坡一项研究发 现,在5 066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中79.5% 为FD[2 2|。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中 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 加坡、泰国和越南)的多中心研究显示,以罗马Ⅱ标 准诊断的1 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 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2 3|。李晓波等口们对上海 地区782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69% 的患者为FD,31%的患者为OD。吴改玲和柯美 云口]对300例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 发现FD占51%。 不同地区胃癌高发年龄有一定差异。我国一项
对102 665例消化不良患者的系统评价显示,将患
证据等级:高质量7.1%,中等质量92.9%。 推荐级别:A+69.0%,A 20.7%,A一10.3%。 姚欣等口81发现,在符合罗马Ⅲ标准的111例 FD患者中,21.6%达到GERD症状问卷量表的诊 断标准。杨霞等[341研究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 者100例,发现其中22%同时符合GERD的诊断标 准。Xiao等[3钉对186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 者进行胃镜检查及24 h食管pH值监测,发现31.7% 的患者存在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元刚等[4 o]通过
dyspepsia,FD)的诊治指南。随着临床
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逐渐认识到我国消化 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与西方国家存在 不小的差异。例如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 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 查费用则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这就使得我国对消化 不良的检查策略有别于西方国家。2015年发布的 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1]对H.pylori感染 与FD的关系和根除策略有了清晰的表述。2007年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1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 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文章发表。因 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和国际最新的共识 意见,对我国消化不良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 序。首先成立共识工作小组,在检索Medline、Embase、 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基 础上,制订共识意见草案,然后邀请全国各地本领域 40名专家,进行讨论及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共识意见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 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多保 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 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条目的证据 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 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 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 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 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 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药物治疗重点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药物治疗重点

于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抗酸剂。在2015年FD共 识中提出,PPI和H2RA可作为FD尤其是EPS的 经验性治疗。最近发表的Meta分析发现PPI治疗 对表现为EPS亚型的FD患者有显著疗效,而对动 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疗效不佳[4],因此对餐后不 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本文旨在对2015年 FD共识中的药物治疗进行解读。 一、抑酸剂依然举足轻重 胃酸与FD发病,尤其与上腹痛综合征
syndrome,PDS)患
者不推荐首选PPI制剂。对于抑酸剂治疗FD的疗
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6 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
P0



于器质性疾病的排除,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 查,并推荐在初诊患者中及时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 查排除恶性疾病;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 一步行H.pylori检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 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

(epigastric pain
内在联系。已有研究证实,胃酸刺激可以影响胃的 运动和感觉功能¨]。大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 抑酸剂对部分FD有效,故目前各国共识意见均认 为抑酸剂可作为FD治疗中的常用药物。抑酸剂主 要分为两类,即H2受体拮抗,H2RA)和PPI,其疗效持久,优
见(201 5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9.

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 ~一 一~一菁|一 一 澈 一一一~一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但并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优势,因此,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高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

本共识意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本共识意见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以促进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共识意见的制定和推广,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推动中医消化病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但没有胃肠道结构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FD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利,从而引发FD。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FD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形成FD。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FD发病的内在基础。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滋养脏腑,导致FD的发生。

外邪入侵:外邪如风寒、湿热等,可通过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畅,从而引发FD。

2015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药物治疗

2015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故临床医师对其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根据2012年发表的亚洲FD共识意见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FD相关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于2015年通过多轮讨论及投票表决方式,制订了新的《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

(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

本文旨在对2015年FD共识中的药物治疗进行解读。

一、抑酸剂依然举足轻重胃酸与FD发病,尤其与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的发病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

已有研究证实,胃酸刺激可以影响胃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大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抑酸剂对部分FD有效,故目前各国共识意见均认为抑酸剂可作为FD治疗中的常用药物。

抑酸剂主要分为两类,即H2受体拮抗剂(histamine一2receptor antagonist,H2RA)和PPI,其疗效持久,优于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抗酸剂。

在2015年FD共识中提出,PPI和H2RA可作为FD尤其是EPS的经验性治疗。

最近发表的Meta分析发现PPI治疗对表现为EPS亚型的FD患者有显著疗效,而对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疗效不佳,因此对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患者不推荐首选PPI制剂。

对于抑酸剂治疗FD的疗程,2015年FD共识中也作了说明,推荐H2RA和PPI的治疗疗程一般为4~8周,如症状改善不理想,应考虑调整治疗药物。

对于PPI的应用剂量,2015年FD共识认为,在控制FD症状方面,大剂量PPI治疗并不优于标准剂量。

二、促动力药物仍不可或缺由于相当部分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和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因此促动力药物是FD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其有助于缓解FD患者上腹胀、早饱等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非常规药物治疗(全文)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非常规药物治疗(全文)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非常规药物治疗(全文)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1]。

罗马委员会依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1]。

FD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以慢性、持续性、易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重社会、家庭经济和医疗负担[2]。

其发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尚无金标准治疗方案,欧美和亚洲分别制订了有关FD的诊治共识。

经过1年的反复商榷,目前我国已初步达成共识,制订了《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3](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

FD治疗总体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命质量、防止复发。

临床常选用抑酸药、促动力剂、黏膜保护剂和中药等干预措施,而饮食生活方式调整、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或针刺治疗等非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现就饮食、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刺)对FD的疗效进行简要解读。

一、饮食调整有助于改善FD症状饮食调整为2015年FD共识第18条目。

推荐级别:A+28.0%,A 56.0%,A-16.0%。

证据等级:高质量3.6%,中等质量57.1%,低质量3.6%,极低质量35.7%。

虽然普遍认为不同食物、进食方式可能与FD有关,但是相关高质量的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提示,某些食物或食物添加剂能够导致或加重FD 患者的症状。

一项针对非溃疡性FD患者日常食用的114种食品与FD症状关系的调查显示,高脂饮食、刺激、辛辣、碳酸饮料、茶、粗粮等诱发或加重FD症状,而米饭、面包、酸奶、蜂蜜、冰糖、苹果等则可能缓解症状[4,5,6]。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或烧灼感等,但并未伴随器质性改变或生化异常。

由于其症状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一定的挑战。

为了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在该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一份共识意见,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诊疗参考。

本文首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后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重点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与策略,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多种手段,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本文还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二、FD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简称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等。

在全球范围内,FD的患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

F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

在病因方面,FD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

多数研究认为,FD的发生与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堡逍丝銎查!!!!生!旦筮i!鲞筮!塑g丛!』堕g!△P苎!!!!!!y!!:!!!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邹多武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且是经过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FD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又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此外,自2007年我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口3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文章发表。

2015年又发布了最新的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

综上,有必要重新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FD诊治策略。

《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1(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由全国各地本领域数名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2015年FD共识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

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FD的定义罗马Ⅲ标准中消化不良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3]。

我国2007年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对FD的定义是指源于上腹部,血生物化学和内镜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亚洲FD共识意见则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3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邹多武,Email:duowuzou@hotmail.corn ・共识与指南・将上腹部胀气也纳入定义中,因为多数专家认为上腹部胀气在亚洲消化不良患者中十分常见[4]。

国内一些研究也表明上腹部胀气在我国FD患者中亦较为常见。

如一项针对福建省1075例FD患者进行的调查发现,约55.2%的患者存在腹胀症状[5]。

吴改玲和柯美云[61对300例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 患者研究分析,发现上腹胀、早饱和呃逆在FD组中更常见,而上腹痛在OD组中更常见。

武汉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纳入了158例FD患者,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15.2%的患者有腹胀症状,13.9%的患者存在上腹饱胀,其他主要症状为上腹痛(75.3%,此外还有上腹烧灼感(10.8%、早饱 (7.6%、餐后饱胀(20.9%[7I。

此次2015年FD 共识对消化不良的定义亦将上腹部胀气纳入定义, 具体表述为“消化不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及早饱,也包括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等(证据等级:高质量62.1%,中等质量37.9%。

推荐级别:A+82.8%,A 17.2%”。

慢性消化不良症状可持续存在,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或反复发作。

罗马Ⅲ标准中FD的诊断标准要求病程6个月或以上者诊断为慢性消化不良。

而亚洲FD共识中多数专家认为,对于亚洲人群来说, 6个月及以上的病程时间作为诊断标准有些过长。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大多在病程6个月以内就会首次就医[4]。

参与亚洲FD共识制订的专家中,68%的专家认为FD的病程时间应设定为3个月。

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资料。

但亚洲共识亦提出,设计FD相关研究时,应与罗马Ⅲ标准一致,病程仍以6个月为宜。

许多器质性疾病、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均可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诊断 FD的关键点是要除外上述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疾病。

常见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肝胆恶性肿瘤、寄生虫感染、慢性胰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或减退、慢性。

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和部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等。

此次2015年FD共识提出万方数据生坐逍丝苤查!!!!生!旦筮!!鲞箜!塑垦!i!』堕g!垒P互!!!!!!∑!!:!!!塑!:!“FD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的原因(证据等级:高质量34.5%,中等质量65.5%。

推荐级别:A+37.9%,A 41.4%,A一20.7%”。

二、FD的流行病学国内外研究表明,因消化不良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大多在检查后被诊断为FD。

如新加坡报道的一项对5066例消化不良患者的研究中,79.5%的患者在检查后被诊断为FDL8]。

亚洲一项以罗马Ⅱ标准诊断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其中43%诊断为FD[9]。

国内 2项研究则提示,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经检查后诊断为FD的比例分别为69%和51%[6’1…。

但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我国新近发布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40~64岁胃癌患者占胃癌总数的53.4%。

此外,结合我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将40岁作为我国未经检查消化不良患者的警报年龄较为合适。

此次 2015年FD共识指出“无警报症状的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多数为FD(证据等级:高质量14.3%,中等质量75.0%,极低质量10.7%。

推荐级别:A+ 65.5%,A 24.1%,A—10.4%”。

警报症状指不明原因消瘦、进行性吞咽困难、反复或持续性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热等症状和有胃癌家族史或 40岁以上新发的消化不良症状者。

FD常与其他功能性疾病重叠存在,如IBS和 GERD。

国内外研究报道的FD与IBS、GERD重叠的发生率相差较大,可能与诊断标准、研究人群、社会文化或患者主观表述不同有关。

目前认为FD与 GERD重叠在亚洲人群中较常见。

此次2015年FD 共识亦赞同部分FD与IBS、GERD重叠。

部分FD 与IBS重叠(证据等级:高质量28.6%,中等质量 67.9%,极低质量3.5%。

推荐级别:A+71.4%, A 28.6%。

部分FD与GERD重叠(证据等级:高质量7.1%,中等质量92.9%。

推荐级别:A+69.00A, A 20.7%,A一10。

3%。

功能性疾病虽为良性疾病,但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患者多四处就医,重复做大量检查,不仅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给个人和社会均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也使患者身心俱疲,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生命质量低下。

此外,此类患者常合并精神心理障碍,易出现抑郁、焦虑,并影响睡眠质量。

而精神心理异常可能会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能影响患者的就诊时间、诊治经过,以及治疗方案和疗效。

就此, 2015年FD共识亦认为FD影响生命质量,其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会影响其就医行为。

具体表述如下:FD患者生命质量下降(证据等级:高质量44.8%,中等质量55.2%。

推荐级别:A+ 82.8%,A 13.8%,A一3.4%。

精神心理因素影响FD患者的就医行为(证据等级:高质量21.4%, 中等质量71.4%,极低质量7.2%。

推荐级别:A+ 72.4%,A 27.6%。

总之,FD是我国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

在I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除外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对于有警报症状的患者应尽早予以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此外,有学者认为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相似,因此常重叠存在。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甄别,以便制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治方案。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834. DOI:10.3760/.issn:0254—1432.2007.12.011.[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9. 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1.[3]Tack J,Taliey NJ, Camilleri M,et a1. Functional gastroduodena[disorders[J].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 (5:14661479.DOI:10.1053/j.gastro.2005,11。

059,[4]Miwa H,Ghoshal UC,Fock KM,et n consensus report onfunctional dyspep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27(4:626641,IOI:10.111l/j.1440—1746.2011.07037.x.[5]陈爱锦,王承党,李文清,等.福建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l临床特点调查[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3:325— 328.DOI:10。

3969/}.issn.1006—5709.2015.03.026.[6]吴改玲,柯美云.300例上腹部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剖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21增刊:82.DOI:10. 3969/.issn.1001—6325.2001.z1.124.[7]高晓阳,邱敏霞,黄虹,等.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临床特点分析 EJ].胃肠病学,2008,13(8:483—486.DOI:10.3969/j.issn. 10087125.2008.08.009。

[8]Wai CT,Yeoh KG,Ho KY,et a1.Diagnostic yield of upper endoscopy in Asia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dyspepsia[J]. Gastrointest Endosc,2002,56(4:548—551.[9]Kwan AC,Bao T,Chakkaphak S,et a1.Validation of Rome 1I criteria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by factor analysis of symptoms in Asian patientsampl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8(7:796—802.DOI:10.1046/ j.1440—1746.2003.03081.X.[10]李晓波,刘文忠,戈之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