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二版 第9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二版 第9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2、瞳孔调节
直径可变动于:1.5-8.0mm
(1)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
双侧瞳孔缩小。 意义: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视近物→视神经→中脑正中核→动眼神 经→瞳孔缩小。
(2)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
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射。 弱光→扩大,保证清晰成像 强光→缩小,保护视网膜 互感性对光反射:光照一侧,两侧瞳孔同 时缩小的反射。




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所能看到 的空间范围 白红绿,颞侧鼻侧,下上


3.明暗适应 明适应:暗处进入亮光处,最初一片耀眼光亮, 不能看清物体,片刻之后恢复视觉. 机制: 大量视紫红质在亮光处迅速分解
暗适应:亮处进暗处,一段时间后能看清物体. 机制: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合成,视紫红质合成.
1.近视(my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 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 形成模糊的图像。 近视眼的近点和远点都移近。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2.远视(hyper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所致。 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 都需要调节。 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反射过程
视物模糊 皮层-中脑束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弹性↓→老花眼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 肌痉挛→近视
意义:看近物时的起主要调节作用 调节能力:近点-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影响因素:年龄
年龄 近点 8岁 8.6cm 20岁 10.4cm 60岁 83.3cm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蓝光敏感的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
奋程度的比例不同:
0:0:97 蓝色感觉
99:42:0 红色感觉
31:67:36 1:1:1
绿色感觉 白色感觉
四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力(视敏度)
概念:眼分辨细小结构的能力。 衡量标准:以人能看清最小视网膜像为标准
视力表制定: 人眼在5米处看清:第10行E字时,视角为1’,视力
(1)色素细胞层:保护作用,防止强光刺激。输送 营养物质。 (2)感光细胞层 (3)双极细胞层 (4)神经细胞层
2.感光细胞及其特曾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视网膜分布 很不均匀 黄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视锥细胞少 盲点:无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视锥细胞有三种
分布密度和对触、压觉的敏感程度: 鼻、口唇、指尖高 胸、腹部次之 手腕、足最低
2.触觉域和两点辨别阈:将两个点状刺激同 事或相继触及皮肤,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 激点的最小距离。成为亮点辨别域。
逐渐增高 手指 口唇 脚趾 足背 腹 胸 背
(二)温度觉
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它们各自独立。 温度超过30-46C0热点,皮肤感觉热,温度在升高, 只有痛觉,温度低于30C0,冷觉。
传导纤维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自主N传入纤维
2 牵涉痛
①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
过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肾脏 兰尾
体表疼痛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 上腹部
部 位 左臂尺侧 肩胛间
沟区 或脐区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全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全

耳廓收集的__声__波___ 通过___外__耳__道_____, 引起_鼓__膜__的振动,这种振动能引起_听__小__骨__
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内耳中的
耳__蜗__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 _听__神__经_传到__大__脑__皮__层__的__听__觉__中__枢____,形
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二、眼球的结构
外膜:角膜、巩膜
眼球壁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眼球
房水 内容物 晶状体
玻璃体
二、眼球的结构
房水
角膜 虹膜 睫状体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晶状体
视神经 玻璃体
精选ppt
6
二、眼球主要部分功能
角膜 无色透明,含丰富神经末梢,感觉非常灵敏。
巩膜 支持、保护眼球(白眼球)
虹膜中央是瞳孔,可调节瞳孔大小,调节进光量。
光 眼球折光系统
感光细胞
线
成像于视网膜 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
视神经 视觉中枢
产生视觉
为什么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一个倒像,而我们 看到的像却都是正立的呢?
这是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虽然看到的是倒像,但是由于 长期的接触该事物,受到视觉和其他各种感受器的综合刺激, 大脑皮层根据经验做了重新调整,这种调整从婴儿时期就已 经开始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物像都是直立的。)
当人体(如前后)失衡时, 则(前后)半规管
便会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大脑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 以使人体恢复平衡,并避免可能的伤害。
四、近视和远视
正常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 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 像落在视网膜上
近视
近 视
近视眼: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 眼球前后径过长 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耳 中耳 鼓室: 是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小腔,内有听小
骨,有咽鼓管通口腔。 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外连骨膜
内接内耳,传递振动。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经 内耳 前庭 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位听神经相连。
二、小学生感官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感光系统:由视网膜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1)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黄醛+ 视蛋白) 2)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在昏暗的光 线下工作,看见黑色、白色、灰色的阴影。) 3)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缺乏维 生素A患夜盲症。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 色觉产生的三原色学说(与3种视锥细胞含的感光 色素有关)
• 清光眼:眼内压异常升高或房水循环受 阻压迫视神经
• 白内障:晶状体失去透明度(创伤、有 毒物质、感染、老化引起晶状体蛋白质 浑浊,置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 散光:角膜受损或晶状体不规则的弯曲 度从而使光线折射变形,视野中出现模 糊的区域,配戴特殊的球镜。
• 色盲:与遗传有关
• 色弱:与营养、健康有关
• (一)眼
• 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远视的特点。晶 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强。
• (二)耳
• 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个短管,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鼓口和咽 口在一个水平面上。口腔有炎症时容易引 发中耳炎。
• 儿童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听力障碍 甚至耳聋。(链霉素、奎宁、卡那霉素、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chui zhen
Deng
听骨链
听觉的形成
• 声源传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进入耳撞击 骨膜,骨膜的振动传递到中耳引起三块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的依次振动。 镫骨的振动传到了内耳的液体,刺激了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发送 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大脑分析重组后 形成了能听到的声音。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

(二)内耳前庭机能(椭圆囊,球囊)
当头部上下位置改变,如前倾,后仰或作 直接加速度运动时,由于耳石的惯性及重 力作用,使椭圆囊毛细胞受到刺激,兴奋 经前庭神经传入延髓和小脑引起姿势反射 以保持身体平衡,球囊功能尚不清楚.
总的来说,椭圆和球囊的功能是接 受头部位置改变和直线加速度运动 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的改变, 以达到身体平衡,不致倾倒.
运动生理学
第十章 感官
本章导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视觉器官 听觉和位觉器官 本体感受器
第一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活动是将内外环境的 变化通过感受器的作用转换为N过程,传 到中枢N系统的一定部位,产生一定的反 射反应.同时在主观上产生一定感觉.感 受器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转换为神经过 程的现象,而感觉的产生则必需通过大脑缩活动 是实现各种各样的运动作用的效应器,肌肉 中肌梭是接受肌肉收缩的长短,肌腱是接受 张力变化刺激,能把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进行控制.
本体感受器对运动调节的机制如下:
1.本体感受器是运动反馈调节的物质基础 2.本体感受器的大脑皮质和运动中枢对运动行
各种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在运 动实践中运动技能的形式以及每个运动动 作的完成都依赖于各种
感受器相互作用和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 受.因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特别注意提 高人体感觉机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 完成的.
一.眼球的结构和机能概述
第三节 听觉和位觉器官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
一 本体感受器结构及其机能 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有各种各
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 感受器(深部感受器) 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以及在运动中的平衡 维持,除了受视觉和皮肤感觉的调节外, 更主要的是靠深部感觉(肌觉,腱觉,关 节觉)和前庭迷路感觉(前庭和半规管) 来实现.

生理学--感觉器官

生理学--感觉器官
• 分类
部位:内、外;性质:机械、化学、电磁;…….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 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称为该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适宜刺激对感受器来说最敏 感、感觉阈值最低。适宜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必须达到一定 的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才能引起某种相应的感觉。
Outer segment—discs
House the discs that contain the lightabsorbing photopigment
Inner segment
Nucleus
dendrites
生理 盲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由视杆
不同性质感觉的引起,不但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刺激的感受器 种类,还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而刺激强度不仅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高低来编 码,还可通过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来编码。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一个 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 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辨认光的强弱、物体或符号的大小和形状、 辨认空间位置、物体的颜色。
视觉系统:视觉器官(折光系统,感光系 统)、视神经、视觉中枢。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4种折光系数不同的传光介质;4个曲率不同的折射 面;主界面为角膜与空气。
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小于5微米,一般 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人眼所能看清楚的最 小视网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 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人眼的适宜刺激:
波长370 ~ 740nm的可见光波。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dioptric system and accommodation
(一)光的折射和眼内物像的形成


简约眼(简化眼)reduced eye 简约眼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 设计的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
单一球面折光体系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强光下, 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看不清物 体,1分钟左右,视觉恢复正常。 此现象称为明适应。
视杆细胞在暗处合成且大量积聚的视紫红质
强光 迅速大量分解
瞬间眼前出现光耀夺目而 看不清实物
1分钟后 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三)视野(visual field) 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 此时该眼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
适应: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 器, 而传入神经上冲动频率下降的现象。
注意:感受器的适应并非疲劳
肌梭 触觉 刺激
时间(s)
快适应(rapid adaptation) : 皮肤触觉感受器有利于感受器 再接受新的刺激 出现 快慢 慢适应(slow adaptation ): 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有 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机能进 行持久的调节
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无 光 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功能
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 经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进而 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感受器的分类
01
02
03
04
化学感受器
能够感受化学刺激,如气味、 味道等,常见于口腔、鼻腔等 部位。
机械感受器
能够感受机械刺激,如压力、 振动等,常见于皮肤、关节等 部位。
温度感受器
能够感受温度刺激,如冷、热 等,常见于皮肤、口腔等部位 。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
01
02
03
信息传递方式
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 神经系统的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进行处理。
传递速度
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慢直接 影响到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速度。
信息整合
大脑对来自不同感受器的 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 完整的感知印象。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适应外界环境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能够随 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 适应,维持生物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为反应。
生态平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维持生态平 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动物通过 感知天敌的存在来避免被捕食。
物种交流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也是生物之间 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如视
觉、听觉和化学信号等。
06
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功能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 功能,了解生物体如何接收外界刺激 并作出反应。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器官
总结词
嗅觉感受器能够检测和传递外界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刺激,嗅觉器官则负责接收 这些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详细描述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内的嗅细胞,它们能够检测到气体的浓度和特征,并将其 转化为神经信号。嗅觉器官还包括鼻腔内的其他结构,如鼻甲和鼻腔粘膜等,它 们共同作用将气体的刺激传递到嗅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视影像
散光影像
近视影像
(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近视眼
近 视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 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 正
(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远视眼
远 视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 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 正
(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散光眼
原因: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 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 视网 膜上的物像不清晰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 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 加折光消化液有几种? 作用分别是什么?
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 你能说出上述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吗?分别来自身体 的哪个部位?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活动有什么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的刺激 (1)适宜刺激: 眼:电磁波
耳:机械振动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 变化最敏感。
(2)意义:
使一种感受器仅向中枢传递一种刺激信息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外界环境刺激
眼:美女 耳:梁祝 小提琴
—电磁波 —机械振动
刺激转变为传入
神经的动作电位 传入神经的
刺 激 → 过 渡动性作的电电位变 化 (局部电位) →
达到阈中电枢位:→传入神 经产生美动女作拉电梁位祝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电报怎样 发出?
编码哪些 内容?
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如何转移 到传入动作电位的序列中。
刺激性质的编码作用 刺激强度的编码作用
蛙肌梭中刺激强度的编码模式图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蓝敏色素,故分为三种视锥细胞,分 别感红、绿、蓝光。 作用:昼光觉(明视觉)与色觉
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比较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外突 感光 色素
数目 分布
动物种 属差别
功能
杆状
锥形
视紫红质
三种视色素(红,
(视蛋白 + 视黄 绿, 蓝) (不同的

视蛋白 + 视黄醛)
1.2亿/眼
6百万/眼
中心凹以外的地 集中在黄斑区,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 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 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感弱光。 视紫红质: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 维生素A是合成11-顺视黄醛的原料。 作用:晚光觉(暗视觉)
2. 视锥系统 (昼光觉系统) 感光物质:视锥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视锥色素:因视蛋白不同,分为红敏、绿敏和
眼球的结构组成
房水 角膜 虹膜 睫状体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晶状体 视神经 玻璃体
产生视觉
二、视觉的产生
外界光线投射到 视网膜的途径?
(一)眼的折光系统
光↓线
角↓膜 房↓水
折光成像
晶状↓体
传到视网膜 的光线如何
玻璃↓体 被感受呢?
(视网膜)
二、视觉的产生
(二)眼的感光系统
视网膜
感光换能
来自远处光 线(平行光 线)
来自6m以内 的光线
聚焦平面 焦点
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
三、眼的折光系统的调节
(一)正常眼 1.远处物体---无需调节
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 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2.看近处物体---需要调节
(1)晶状体调节 晶状体曲率↑(晶状体变凸)→折
光能力↑→物像前移(于视网膜上).
(-60mV )
视锥细胞和色觉----三原色学说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
五、视锥系统与颜色视觉
细胞受损、发 生色觉障碍: 色盲、色弱
色盲
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 分辨能力
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光 照
无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激活盘膜上的传导蛋白(G蛋白)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激活磷酸二酯酶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 蓝色盲和全色盲。
(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 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
先天性色盲:遗传 后天性色盲:视神经、视 网膜损伤
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 力比正常人稍差。
某种视锥细胞的反 应能力弱;多为后天 因素引起。
六、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视野(visual field)
通过什么感 受到的?
什么是感 受器?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
感受器(receptor)
动物体表、体腔或 组织内能接受内、 外环境刺激,并将 之转换成神经冲动 过程的结构。
感受器的分类
按分布部位分
外感受器
距离感受器:视、听、嗅觉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 平衡感受器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内脏感受器
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 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
很快适应新环境、有利于接受新事物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物依靠眼 睛的哪部分?
眼球 折光系统 感光系统
一、眼球的结构组成
眼球
眼球壁
外膜 中膜 内膜
角膜
巩膜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视网膜
内容物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老视:晶状体弹性弱,调节能力降低
(2)瞳孔调节
视近物→瞳孔缩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 差→增加清晰度
瞳孔小,景深大
瞳孔大,景深小
视近物时,瞳孔会缩小。视远物时,瞳孔会增大。
强光下,瞳孔会缩小, 在暗处,瞳孔会放大,
光线入眼减少。
光线入眼增加。
图:瞳孔的调节示意图。
(3)眼球会聚
知识延伸:白内障
2.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光 维生素A是合成视黄醛的原料
视紫红质
视黄醛+视蛋白
暗、视黄醛异构酶
(暗处)弯曲形式——11顺式视黄醛, 能与视蛋白结合,但不稳定。
(光照后)伸直形式——全反式视黄醛, 不能与视蛋白结合
维生素A缺乏 视黄醛 视 紫红质感受暗光能力 夜盲症
黄斑与视神经乳头
黄斑
视网膜有一浅黄色区域,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 凹,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视锥细胞,是视觉 最敏感区域 。
视神经乳头
视神经纤维及血管穿出眼球的部分,此处缺乏 视细胞,故又称盲点。
在西方国家,黄斑变性是造成 5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比青 光眼、白内障和糖尿性视网膜病 变这三种常见病致盲人数总和还 要多。
在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每 5个人就有1人出现黄斑部病变, 它已经取代白内障,成老年人失 明的第一诱因。
知识延伸:黄斑变性
长期反复光照后,黄斑部对光的损伤易 感性增加,尤其波长为400~500纳米的 蓝光,能够产生较强的光毒性作用。因 此要提倡对光损伤的防护,尽量不要用 眼睛直接看太阳、雪地,更不要长时间 观看,白天外出应戴墨镜或变色镜,以 减少对黄斑的光刺激。
当双眼 凝视一个向 前移动的物 体时,两眼 球同时向鼻 侧会聚的现 象称为眼球 会聚。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 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正常眼(正视眼) 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清晰影像
非正视眼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 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 光不正(非正视眼)
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视物模糊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花眼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大脑皮层
二、视觉的产生
(三)视觉的产生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神经AP
视觉中枢→视觉
为什么无论较近 还是较远的物体, 正常人都能看清?
➢晶状体调节 ➢瞳孔调节 ➢双眼会聚
远处的高山
近处的小鸟
由于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以随机体的需 要而改变,所以,晶状体在眼的折光系 统中起重要作用。
机械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
按接受刺激性质分 光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 = 区 结构功能高

度分化的感 受细胞
非神经性 附属结构
感觉 器官
图:眼睛与美丽风景。
图:耳和诱人旋律。
感受器官的定义
感受器官(sense organ)
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 前庭、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 特殊感官。
此后视觉的恢复表明视紫红质重新合成。 暗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黑暗的环境,最初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
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 产生机制:视色素的重新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