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杂交育种2015

合集下载

第七章优势杂交育种

第七章优势杂交育种
Q3
Q4
Q5
Q6
Q7
2011-6-5
4、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 、
代谢调控
2011-6-5
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
酵母培养法; 酵母培养法; 线粒体、叶绿体和匀浆互补法; 线粒体、叶绿体和匀浆互补法; 同工酶谱和酶活性法; 同工酶谱和酶活性法; 分子遗传学方法; 分子遗传学方法; 杂种优势的固定 无性繁殖法; 无性繁殖法; 二倍体无融合生殖法; 二倍体无融合生殖法; 双二倍体法; 双二倍体法; 平衡致死法
2011-6-5
3 数量性状位点及其互作方式为显性假说 和超显性假说提供了证据
Q1 Q2 Q3 Q4 Q5 Q6 Q7
×
1992年 stuber报 1992年,stuber报 超显性是玉米杂 道超显性是玉米杂 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Q1 Q2
1995年 xiao报道显性是 报道显性 1995年,xiao报道显性是 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1997年 Yu报道上位性是 报道上位性 1997年,Yu报道上位性是 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第七章 优势杂交育种
Chapter 7 heterosis cross breeding
内容提要
度量杂种优势是以亲本或标准品种为参照, 度量杂种优势是以亲本或标准品种为参照,遗传解释主 要有显性假说 超显性假说。 显性假说、 要有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 固定杂种优势的途径主要包 括无性繁殖法等。杂种优势育种的程序为“先纯后杂” 括无性繁殖法等。杂种优势育种的程序为“先纯后杂”。 系谱法是获得纯合自交系的基本方法。配合力测定是杂 系谱法是获得纯合自交系的基本方法。 种优势育种亲本选择选配的主要依据。 种优势育种亲本选择选配的主要依据。单交种是园艺植 物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方式。 物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方式。生产杂种一代种子可利用 化学去雄剂、雄性不育系、自交不亲和系等制种法。 化学去雄剂、雄性不育系、自交不亲和系等制种法。雄 性不育有的受核基因控制,有的受质核基因共同控制, 性不育有的受核基因控制,有的受质核基因共同控制, 前者可育成两用系,后者可育成三系(不育系 不育系、 前者可育成两用系,后者可育成三系 不育系、保持系 和恢复系)用于杂种一代种子生产 用于杂种一代种子生产。 和恢复系 用于杂种一代种子生产。自交不亲和性有胞 子体型和配子体型两类。 子体型和配子体型两类。

第七章 杂交育种

第七章 杂交育种

2. 方法灵活 组合配置、杂交方式、后代处理方法灵活多样,还 可与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等配合使用,且这些育种方法 也往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使用才会有好的效果。 3. 贡献最大 杂交育种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育种方法。目前用于各 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良种, 绝大多数都是用杂交育种 法育成的,在各种育种方法中成效最大。 从育成品种数 及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的面积上看均占首要位置。
间的互补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的优良性状。
感病品种 × 感病品种 RRss rrSS RrSs
R-SRRss rrSS rrss 9抗 : 7感
3.基因积累产生超亲性状通过基因效应的累加,从后代中选
出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某些数量性状超过亲本的个体。
早熟 Aabb
×
早熟 aaBB
AaBb
A-B- AAbb aaBB 更早 早 9: 6: aabb 晚 1
第七章
杂交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概念、作用及理论基础
一、杂交育种的概念 杂交:不同基因型配子结合产生杂种的过程,谓之杂交。 杂交育种(sexual cross breeding): 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的分类 ①根据亲本亲缘关系不同,杂交育种可分为近缘杂交 (品种间杂交)和远缘杂交(distant hybridization)。 常规杂交育种一般指种内品种间杂交,是不存 在杂交障碍的同一物种内的不同品种或变种之间的 杂交。
2.对双亲缺乏研究:
对双亲的遗传规律、生理生化等的研究缺乏,造成配 组合的盲目性。 应加强对双亲遗传规律等的研究。
第三节 杂交方式和技术
一、杂交方式
1.单交 2.复交 3.回交 4.多父本授粉
1.单交:两个亲本成对杂交。 甲×乙 甲//乙 甲/乙 特点: ①只进行一次杂交,简单易行。 ②分离时间短,稳定的快。 ③杂交的数量和后代群体规模小。

杂交育种学习

杂交育种学习

(三)育成杂交 2.方法(按参与杂交的品种数量分) (1)简单育成杂交:指用两个不同品种杂交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 如:新淮猪、草原红牛 (2)复杂育成杂交:指用三个以上品种杂交以育成新品种的杂交方法。 • 如:上海白猪、新疆细毛羊
第16页/共29页
杂交育种-简单杂交育种举例
畜种 猪 牛 绵羊
第13页/共29页
(三)育成杂交
• 概念;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进行各种形式的杂交,使彼此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新品种的杂交 方法。 - 利用现有品种进行有目的的杂交育种 - 有计划的品种间杂交,获得杂交后代 - 发现新的有益变异或新的基因组合 - 通过育种措施把这些有益变异或组合固定下来 - 从而培育出新的家畜品种
➢ 迅速增加具优良性状的新类群数量及分布地区 ➢ 培育新品系 ➢ 建立品种整体结构 ➢ 提高品种的品质 ➢ 完成一个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 选配方法主要采用纯繁,采用同质选配,避免近交,一般不允许杂交
第26页/共29页
复习题
1 解释:杂交、同质选配,经进杂交、引入杂交。 2.级进杂交及引入杂交应怎样应用? 3. 杂交育种分哪些步骤?其主要任务各是什么?
第14页/共29页
(三)育成杂交
• 2.特点 ➢ 目标明确-有目的、有计划、分布骤地培育新品种。 ➢ 杂交方式灵活多样——育成杂交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或杂交代数,较多地采用级进杂交、轮回杂 交等,有时综合交替使用。 ➢ 参与杂交的品种没有改良与被改良之分——其目的是综合优点,追求理想型。
第15页/共29页
第12页/共29页
(二)引入杂交
5.应用:引入杂交只在育种场内小范围使用,切忌在良种产区大规模开展,以免造 成原有品种混杂。
• 在本品种选育、新品种培育及正在培育的品种中都可使用。 • 如:东北细毛羊育成时,引入过斯达夫细毛羊血液(25%);新疆细毛羊,引入

杂交育种的方法和步骤

杂交育种的方法和步骤

杂交育种的方法和步骤杂交育种是指不同种类的植物或动物进行人工交配,以产生具有理想性状的后代。

这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常被用来改善作物产量、品质、抗病虫害能力等。

杂交育种的步骤通常包括杂交目标确定、亲本选择、授粉、后代选择和稳定遗传。

下面将详细介绍杂交育种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杂交目标确定杂交育种的第一步是确定杂交目标,即要改良的性状或特征。

这可能包括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抗病性、抗虫性或耐逆性等。

确定杂交目标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指导亲本的选择和后续的育种过程。

第二步:亲本选择在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亲本被称为母本(female parent),另一个亲本称为父本(male parent)。

母本和父本的选择应基于目标性状的表现、亲缘关系以及互补遗传效应等。

通常,选择具有优良特征的优势品种作为亲本,以确保杂交后代具有更好的品质或性状。

第三步:授粉授粉是指将雄性花粉传递给雌性生殖器官的过程。

在植物中,授粉可以通过人工授粉或自然传粉来实现。

人工授粉需要仔细选取合适的花、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法,并确保授粉的成功率。

授粉后,花将结成果实,其中包含了杂交的种子。

第四步:后代选择杂交后代的选择是杂交育种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大量后代中选择具有理想特征的个体,以作为下一代育种的亲本。

这通常通过对后代的性状进行评估和选择来实现。

选择的标准可能会根据目标性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田间观察、实验室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来确定。

第五步:稳定遗传在杂交育种中,被选择的后代可能会具有一些杂合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为了稳定所选择的性状和品质,需要进行后续的自交或重复杂交。

通过连续选择和杂交,逐步稳定和提高所要求的性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优良品种。

除了上述的步骤外,杂交育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支持和指导育种工作。

这可能涉及到开展试验田或温室试验、采集和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等。

通过不断改进杂交技术和加强后代选择,可以不断改良作物的品质和性状,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第七章远缘杂交育种

第七章远缘杂交育种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亲本选择与组配 同种植物不同 的变种或品种,由于其细胞、遗传生理等 的差异,会影响接受另一种花粉进行受精 的能力,即配子间的亲和力有很大差异。 所以,为了提高远缘杂交的成功率,必须 注意亲本的选配。
(1)当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时,应以栽培种 为母本; (2)在染色体数目不同的远缘杂交中,应以 染色体数目多的作母本; (3)以品种间杂种为母本的效果好; (4)广泛测交,选择适当亲本组配,并注意 细胞质的作用。
②、有的虽形成种子,由于胚、胚乳和 母体组织间不协调,所形成皱缩的种子不能 发芽或发芽后幼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夭亡;
③、虽能长成植株, F1植株在不同发育 时期出现生育停滞或死亡;或不能受精结实 获得杂种后代,即出现杂种不育。
④、 F1植株虽能形成生殖器官,营养体 生长繁茂,但生育失调,不能形成生殖器官 或生殖器官不能成熟并产生有生活力的雌、 雄配子。
(二)克服方法 1、幼胚的离体培养 2、杂种染色体加倍法 3、回交法 4、延长杂种的生育期 5、其他方法
幼胚的离体培养
第三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 与品种间杂交杂种相比,其分离特点有: 1.分离规律性不强; 2.分离类型丰富,并有向两亲分化的倾
向; 3.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是因为自然界的各
种生物类型都是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 成的独立的生存单位,为保持各物种的独立 性,一般都存在种间的生殖隔离(sexual isolation),其具体原因有:
1、双亲受精因素的差异 即亲缘 关系较远的两亲性因素在结构上、生理 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
易位系(translocation line)是指某 物种的一段染色体和另一物种的相应染色体 的片段发生交换后,基因连锁群也随之发生 改变外而产生的新类型。如小麦T-47易位系, 小偃6号等。

中国农业大学860作物育种与栽培考试大纲(2015年)

中国农业大学860作物育种与栽培考试大纲(2015年)

中国农业大学860作物育种与栽培考试大纲(2015年) 作物栽培学部分(考试大纲)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第一节作物生产概况一、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二、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知识点:了解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三、作物栽培学研究法知识点: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二、作物的传播知识点:了解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以及主要作物的传播过程;掌握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二、作物分类别简述知识点:掌握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及其类别划分;熟悉各类作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作物的适应性、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适应性二、作物的分布三、我国种植业分区知识点:掌握作物适应性、品种生态型的概念;掌握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熟悉主要作物的分布以及我国作物的种植业分区。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三、作物的阶段发育知识点: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节奏性、相关性、局限性和无限性等基本规律;掌握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等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生育期二、生育时期及其划分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的概念,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以及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

第三节作物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一、作物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知识点:熟悉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掌握作物根、茎、叶的主要功能,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特征以及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掌握禾谷类作物穗的分化和发育特征,双子叶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发育特征。

第七章 杂交育种

第七章 杂交育种

2、遗传组成情况: 如以简单数字表示各亲本的遗传组成在F1中所占比例是: 甲×乙,各为1/2 三交种:(甲×乙)×丙中,甲、乙各为1/4,丙为1/2 四交种:[(甲×乙)×丙]×丁中,甲、乙为1/8,
丙为1/4,丁为1/2 双交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各为1/4 五交种:[(甲×乙)×丙]×(丁×戊),甲、乙
交,称为复合杂交。 1、复交的类别: 根据杂交亲本的数目及杂交方式,可分为:
①三交:(甲×乙)×丙 ②双交:(甲×乙)×(丙×丁) ③四交:[(甲×乙)×丙]×丁 ④五交:{[(甲×乙)×丙]×丁}×戊、
[(甲×乙)×(丙×丁)]×戊、 [(甲×乙)×丙]×(丁×戊) 特点:亲本多、工作量大、育种年限长、所需人力 物力及试验地面积大。
为1/8,丙为1/4,丁戊为1/4
3、配合方式: 采用复交时,如何考虑各亲本的组合方式以及
各亲本在几次杂交中谁先谁后,就要全面平衡: ①各个亲本优缺点的程度; ②相互弥补的可能性及程度; ③各亲本在杂交工作中的主次; ④根据配组合的优缺点,灵活运用。 根据以往经验,配合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将农艺亲本放在最后一次交杂交,以增强后代的 丰产性和适应性。 ②将具有主要目标性状(综合形状好)的亲本放在 最后一次杂交;以提高出现具主要育种目标性关个 的可能性。
如:早熟性、株高、分枝数、种子大小等。 ③在远缘杂交中,用回交法可恢复杂种育性,在杂 种优势利用上,可以改良自交系,转换不育系及恢 复系。
3、应用回交时,需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选择轮回亲本: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有推 广前途; ②注意选择非轮回亲本:目标性状应十分突出,遗 传传递力要强,被改良的性状最好是显性,如为隐 性(子代不表现)→要自交措施; ③后代选择:选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农艺性状次 要; ④回交次数:现论上讲四次后→可达目的,但实际 中就具体情况而定。

杂交育种与交配育种的教案

杂交育种与交配育种的教案

杂交育种与交配育种的教案
1. 引言
本教案旨在介绍杂交育种和交配育种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了解杂交育种与交配育种的重要性以及它们
在农业和生物领域的应用。

2. 杂交育种
2.1 概念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将不同品种或种属的个体进行交配,获得具
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品种的育种方法。

2.2 原理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进行交配,使得新
一代品种具有优势性状的表现。

杂交育种的常用方法包括人工授粉、自然交配和基因工程等。

2.3 应用
杂交育种在农业和植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杂交育种,可以获得高产、抗病、耐逆性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
的产量和质量。

3. 交配育种
3.1 概念
交配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同一品系或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交配,
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品系的育种方法。

3.2 原理
交配育种的原理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使
得后代品系表现出相同或更好的性状。

交配育种的常用方法包括选育、杂交和后代选择等。

3.3 应用
交配育种在动物育种和生物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交
配育种,可以选育出高产、抗病、育种特性等优良性状的动物品系,提高养殖业的效益和产品质量。

4. 总结
杂交育种和交配育种是农业和生物领域中重要的育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可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提高农作物和动物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杂交育种和交配育种的原理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推动农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杂种亲本的选育 自花授粉作物:直接从品种(系)中筛选 (除特殊要求) 常异花授粉作物:2~3代的自交; 异花授粉作物:多代的自交与选择 1.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 地方品种、推广品种、杂交种、综合品种等 从这些原始材料中选育的自交系称为一环系 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的自交系称为二 环系
杂种优势的表现:
根据杂种表型性状的性质,把杂种
优势划分成营养型杂种优势、生殖 型杂种优势和适应性杂种优势三个 基本类型。
( 一 ) 生长势和营 养体 蔬菜烟草作物
株型优势
(二)抗逆性和适应性
抗病性(显性基因) (三)生理功能方面 光合能力
有效光合期延长
光合面积增加
《种子生产与管理》
邓其明 四川省绵阳农业学校
第七章 杂种优 势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表现
一、概念:
两个或几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 种,在生长势、体积、结实性、发育速度以 及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等方面优于亲本的 现象。 杂种优势(heterosis)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 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在生活力、生长 势、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超过双 亲的现象。
显性假说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 1、杂合的等位基因间是显隐性 关系,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不能 出现超亲优势 2、非等位基因间是显性基因的 互补或累加关系,超亲优势由 双亲显性基因的累加效应而产 生 超显性假说 1、杂合等位基因间异质性互作, 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也可能产生超 亲优势 2、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即上位 性效应,更可能出现超亲优势
2)超显性假说 由Shull(1908)提出的,基本观点如下:
这一假说基本点是: 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基因型的异 质结合所引起的等位基因间的相 互作用的结果。 等位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关系 杂合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大于纯合 等位基因的作用 同时存在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作
a1
a1
b1
a2
b2
b2
×
b1 a2
a1
a2

2.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原则:围绕杂种亲本四点基本要求进行 (1) 人工套袋自交技术 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2) 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选择 系谱法 3.自交系的改良 回交改良法 供体选择

三、配合力及其测定 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 一代的生产力的大小。 配合力是自交系的一种内在属性,受多种基 因效应支配。 不能通过自交系自身的性状表现出来 通过自交系组配的杂种的产量(或其它性状)的 平均值估算出来
2、超亲优势(over-parent heterosis):
1)超高亲优势:
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
与高值亲本(HP)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
比率。
F1-HP
超高亲优势(%)=
HP
ⅹ100%
2)超低亲优势: 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 与低高值亲本(LP)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 比率。 F1-LP
(二)异交结实率高
大批量生产杂交种 低成本生产杂交种 (尤其自花、常异花授粉作物) (三)亲本繁殖与杂交制种技术简 单易行可靠 亲本繁殖(产量与纯度) 杂交种种子生产(质量与产量)

二、亲本选配 (一)对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 杂种的亲本一般为纯系或自交系,不直接用于 生产。 基本要求: 1. 纯度高 是杂交种高度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基础 2. 一般配合力高 是产生强优势杂种的遗传基础 3. 优良农艺性状 是强优势杂种的基础平台 4. 亲本(尤其是母本)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 种要求
超低亲优势(%)=
LP
ⅹ100%
3、超标优势
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 同一性状数值差值的比率。 F1 - CK
值与当地推广品种或对照品种(CK)
超标优势(%)=
CK
ⅹ100%
4、杂种优势指数
指杂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 数值与双亲(P1和P2)同一性状的 平均值的比率。
F1 杂种优势指数(%)= ⅹ100% (P1+P2)/2

转录、翻译产物不同, 蛋白功能不同, 杂合体同时产生双亲
3)上位性假说
等位基因之间及不同 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 作用,导致杂种优势
a1
a1
b1

a2
b2
b2
×
b1 a2
a1 × a2
b1 × b2
3 数量性状位点及其互作方式为显性假说 和超显性假说提供了证据
Q1 Q2 Q3 Q4 Q5 Q6 Q7
第二节、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
1 达尔文经过近10年研 究(1866 -1876年), 发现异交有益,自交有 害,并认为杂种优势的 产生是不同遗传成分的 有机体杂交后的结果
2 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的提出
1)显性假说
A
A
显性假说由Bruce(1910) 提出,基本观点如下:
a B
a
b
b
×
A a
b B
交 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称为测验种 测交所得的后代F1称为测交种 1.测验种的选择 测验种的选择直接影响测定配合力的 结果 自交系做测验种测定什么配合力? 杂交种及综合种作测验种测定什么配 合力?
2、测配方法 (1)顶交法 选用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种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 顶交法产生的杂交种成为顶交种。 方法:A为测验种,1、2、3、4、5、...n个自交系为被测系 组配 1×A,2×A,3×A、...n×A等杂交组合(有时正反 交) 对测交组合进行产量(或其它性状)比较 计算出各被测系的一般配合力。 优点:测配组合少,工作量较轻。 综合品种 但不能测定特殊配合力 G1 G2 G3 G4…… × G GG1 GG2 GG3 GG4….
P
AA BB cc dd × aa bb CC DD 12 10 4 3 6 5 8 6 性效应值 29 25 累计效应值 ↓ F1 Aa Bb Cc Dd
假设完全显性 无显性 均值) 不完全显性
等位基因显
非等位基因
12+10+8+6=36 (12+6+10+5+4+8+3+6) ÷ 2 =27 (双亲平 27< F1 <36
杂交组合:双亲性状互补 性状优势:数量性状优势强;性状
间的关系(淀粉与蛋白) 抗性(纯系<单交<双交 <综合品 种) 环境作用 杂种优势体现在数量性状,数量性 状受环境影响大 不同环境下杂种优势的表现程度不 同
三、杂种优势度量 1、中亲优势(超均优势)(mid— parent heterosis):指杂种F1的产量 或某一数量性状的数值与双亲(P1和 P2)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F1-(P1+P2)/2 中亲优势(%)= ⅹ100% (P1+P2)/2
杂种F1集中了控制双亲有利性状的 B 显性基因, 每个基因都能产生完全显性或部分 显性效应, 由于双亲显性基因的互补作用,从 而产生杂种优势。
显性假说
显性假说的不足之处: 并非所有显性基因都控制好 性状;而隐性基因控制不良 性状。
假如,两个亲本控制某一数量性状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 和aabbCCDD,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图示如下:
×
1992年,stuber报 道超显性是玉米杂 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Q1 Q2
1995年,xiao报道显性是 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1997年,Yu报道上位性是 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Q3
Q4
Q5
Q6
Q7
(三)、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假说的评价 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的共同点在于: (1)杂种优势来源于杂种F1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 (2)互作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表现出正向或负向的中亲、 超亲优势。
b1 b2
超显性假说的不足之处:
排除了客观存在的等位基因 显隐性关系。
超显性假说
Aa >AA或aa,Bb>BB或bb P a1a1b1b1c1c1D1D1 × a2a2b2b2c2c2D2D2 (1 1 1 1=4) (1 1 1 1=4) F1 a1a2b1b2c1c2D1D2 (2 2 2 2=8) 超显性效应解释:等位(复等位) 等位基因的互作效应因不同基因不同 基因的功能不同, 性状而差异

根据F1产量测定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自交系 K L M A 10.3 0.03 10.8 -0.07 9.5 -0.29 10.9 0.47 9.3 -0.09 10.16 0.49 B C D E F 9.9 10.4 9.4 9.4 9.7 0.07 0.45 -0.27 -0.41 -0.45 10.7 10.7 10.9 9.6 11.5 0.33 0.21 0.69 -0.75 0.81 9.0 8.8 9.3 9.6 9.6 -0.29 -0.61 0.17 0.33 -0.01 8.8 10.3 9.6 10.1 10.3 -1.13 0.25 -0.17 0.19 0.05 9.7 8.7 8.3 9.5 8.8 0.81 -0.31 -0.43 0.63 -0.41 9.68 -0.01 9.78 0.11 G 平均 GCA 9.8 9.84 0.17 0.54 8.5 10.38 0.71 -1.25 9.3 9.3 -0.37 0.63 9.6 9.94 0.27 0.29 8.0 8.9 -0.77 0.02 9.67 0




(3)多系法(系×测验系法) 测验种:几个优系或骨干系 方法:例如用A、B、C、D四个系作测验种,分别 与许多(N)待测系测交,可配成4*N个单交组合, 比较试验,各组合的平均产量,计算出一般配合力 和特殊配合力。 优点:同时测定待测系、测验种(骨干系)的一般 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直接选择优良杂种,可及时作为商品杂种品种投 入生产利用; 结果可相互比较 是当前最常用测配方法 如:利用人工去雄制种的玉米、棉花;甜菜三交种 选育; 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水稻、高粱、甘蓝型油菜和 玉米恢复系选育;不育系的选育时配合力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