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二
二鸽喻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二鸽喻》,完成18~20题。
(8分)昔有雌雄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雄嗔雌曰:“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雄鸽不信,嗔恚①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嘴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
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之。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嗔恚:瞪眼发火。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昔有雌雄二鸽()(2)唯半巢在()(3)汝独食之()(4)还复如故()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分)20.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请根据文意来回答。
(2分)答案解析答:18.(1)从前(2)只(3)代词,指代果子(4)原来(原来的样子)19.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
20.做事冲动盲目,不明事理就妄下结论,往往会铸成大错,日后即使悔悟,却也无法弥补。
考查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思路分析与延伸:译文: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
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
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
雄鸽训责雌鸽道:“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
”雌鸽答道:“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
”雄鸽不信,怒道:“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就啄杀了雌鸽。
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
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
”便悲鸣着叫唤雌鸽:“你哪儿去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刮:__________________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找出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学习了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答案

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
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
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
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
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
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1.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jiàn)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è)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①________:自以为②________:于是就③________:没有阻止④________:于是⑤________:返回(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尝试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薛谭为什么辞别老师回家?因为他“________”。
②薛谭听了秦青老师送行的歌后是怎么做的?________ ,________。
③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秦青歌唱得好?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选出最合适的一项()A.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 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能骄傲,要谦虚。
C. 只有有才智的人才有骄傲的本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顾长康画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①。
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②,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③中。
”【注】①目精:眼珠。
②研蚩:美丑。
③阿堵:此处。
(1)“本无关于妙处”正确的停顿是()A. 本/无关于妙处B. 本无/关于妙处C. 本无关于/妙处(2)写出下面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或数年不点目精________②人问其故________(3)顾长康“不点目精”的原因是________,这与成语“________”的意思相近。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
及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注】①避患:避免灾祸。
②及:等到。
③益:更加。
④遂:于是,就。
(1)对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正确的两项是()A. 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它,指小翠鸟)B. 一人虽听之(他,指弈秋)C. 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上的鸿鹄)(2)画线语句的意思是:________,就把巢筑在低一些的地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请阅读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8-10 题。
(共8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C.兵革之利.天时地利.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9.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
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10. 上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 分)【链接材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小升初语文专项 文言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有一老父衣.粗衣②孙叔敖.再拜曰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3)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二)《书谢御史》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二答案一、【翻译】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楚王就放了他。
答案:1、(1)拜见 (2)拿着 (3)劝说 (4)放2、B3、中射之士揭露了谒者的骗局,同时将“吃”的罪名推给了谒者。
4、(1)罪在谒者 (2)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二、【翻译】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
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
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
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答案:1、B2、C3、(1)守信用,重情谊。
(2)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4、例一:需要。
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例二:不需要。
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
三、【翻译】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驼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
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
”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买东西吃饭。
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而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条罢了!”于是就殴打宦官.答案: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2、A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翻译】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答案:1、(1)用杖打 (2)完全,都 (3)认错 (4)大致2、A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准确的。
五、【翻译】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答案:1、③2、D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六、【翻译】开始时,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
”等到寇准到陕(也就是陕西一带)做官去的时候,正赶上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很恭敬的升帐,款待张咏。
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啊?”张咏慢慢的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
”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
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答案:1、(1)听说、听到(2)恰好(3)明白2、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3、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
七、答案:1、(1)慢;(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八、答案:(1)人的智力(或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眉毛。
(2)比喻说理及摆事实,分析楚国的弱势,让楚庄王清醒认识楚国的形势。
(3)知人易,知己难。
真正的明智是具有“自知之明”。
九、10.①疾病②道歉(谢罪或认错)(共2分,每词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11. (他的母亲)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12.深明大义,教子有方(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十、【翻译】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
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
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
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答案:1、啖:吃。
肴:莱。
其:他。
以:因为2、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
3、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
十一、答案:1、①将近②使……出③慢慢地④填满,充实2、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十二、答案:1、举:推举、选拔、推荐何:为什么2、把这个(它)送给他们(子孙),不也(很)丰厚吗3、廉洁自律十三、答案:1、(1)仕:做官(2)啖:吃(3)或:有人(有的人)(4)以:用来2、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个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3、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出不可能全部掌握。
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该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
4、D5、B6、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日,土产,强,知)7、略十四、答案:1、D2、AC3、①狄梁公为此悲伤了好一会,说:“我能给他医治。
”②我因为急病人所急,为他医治罢了,不是靠行医为生的。
4、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主动救助,不为名利十五、答案: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1)像 (2)这 (3)夸耀(炫耀)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5、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
6、开阔的胸襟。
十六、【翻译】怀州河内县的董行成能测出谁是小偷。
有一个人从河阳长店偷了行人的一头带皮袋的驴。
天刚刚亮,到了怀州。
董行成到了街上,看见了,喝斥道:“站住小偷!马上从驴上下来!”于是抓住了小偷。
人们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董行成说:“这头驴走的很急,人也大汗淋漓,不是走远路的。
看见人就牵住缰绳绕过,是害怕的表现,由此便可知道。
”于是啄着小偷送到县衙,有丢失驴的主人在找驴,果然如他所言。
答案:1、神探(或:破案高手)2、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捉送县/ 有顷/ 驴主寻踪至/ 皆如其言。
十七、【翻译】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答案:1、①背②背弃,辜负③见同“现”④拜见2、C3、①苦于没有时间②见译文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十八、答案:21、(1)喜欢(2)听到(3)拍(击)(4)授给(给、给予)(4分,每小题1分)22、B (2分)2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家中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
(2分,意思符合即可)24、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十九、答案:1、(1)离开(2)这(3)将近(4)一起,一同2、(1)你的话错了(不对)!(2)现在(如今)我们才过60岁,有什么老呢(怎么会老呢)!3、不服老、老当益壮,有毅力、不怕困难等二十、【翻译】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
”说的就是这件事呀!答案:1、(1)从前 (2)都、借 (3) 但是2、C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二十一、答案:1、(1)急忙;(2)缘故,原因;(3)先前;(4)这,这样。
2、有人涉过水沟偷盗他家的竹笋,元琰就砍下树木做成桥来使他过沟。
3、答案示例:(1)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
(2)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行力,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二十二、【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