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版语文八上17 昆明的雨公开课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

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圆的认识》是要了解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长度关系,能借助工具画圆,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供大家借鉴与收藏。
【篇1】昆明的雨说课稿课标解读:课标原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逻辑起点:散文的特点;什么是语言的表现力?逻辑重点:文章怎样体现散文特点?怎样的语言具有表现力?逻辑终点:能根据散文特点选材,语言富有表现力难度要求:理解、运用课时数:1——2节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从内容上来说浅显易懂,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阅读积累较少,阅读内容科普类居多,文学素养低,掌握的现代文阅读专用词汇少,学习本篇文章需从点到面的演示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雨的诗句:志南和尚、贺铸、韩愈、余光中、戴望舒同样都是雨,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我们一起去看看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逻辑起点)二、课堂学习补充写作背景: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为什么写的却是昆明的雨?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自主学习(预习反馈):1、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情感,为什么?我想念昆明的雨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点明中心,第二次深化主题2、最能概括昆明雨季典型特点的是哪一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
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散文为主,所选文章或描写风景,或抒写个人生活感受,语言优美,情味悠长。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
作者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一一展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文中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却又韵味十足,值得细细品味。
二、说学情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学习的基础。
但对于本文这种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情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对昆明这座城市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感受文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3、圈点批注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 课件(共26张ppt)

1、快速浏览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并进行相应勾画
(1)快速浏览文章,用横线画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阅读文中直接描写雨的语段,找出昆明的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点拨指导,都是为了 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课文情节和结构,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雨” 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和“想念”是情感。自读散 文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理解。
2、引导学生说一说汪曾祺最让你动情的地方,在学生的感悟发 言中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 课堂学到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能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诗 意美好,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汪曾祺是个性情中人,善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 诗意美好。链接背景资料,和汪曾祺先生的话,不仅丰富了教学 内容,更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的苦难和乐观生活态度的对比中引起 情感共鸣,于无声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
1、聚焦第七段,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本段中描写了哪几种美食。
(2)其中的哪个词语、哪个标点、哪个句子写得很巧妙。
通过对比阅读,换标点加感叹词、示范朗读等方法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赏析语言。在这样的品读学习中自然总结出汪曾祺 散文语言的特点:淡而雅。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 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首先通过问题 引导让学生聚焦精读第七段,教师激活学生思维,通过领学 让学生深入阅读、品赏语言;而后让学生“以法炮制”自主 探究、学习其它文段。由“引导”到“自主”,水到渠成的 突破了文章的难点,真正意义上实现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核 心素养的目的。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单元入手本文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或托物言志,或抒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要求是"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为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散文两篇即《我为什么而活者》《永久的生命》。
从课文入手本文为汪曾祺的经典散文作品。
《昆明的雨》记录了汪曾祺先生1939-1946年在云南的七年间所行、所住、所逛、所观、所感、所师、所友,内容涉及昆明的市井人文、饮食花草、师情学谊,反映了在抗战时期云南人、昆明人的生活情形及西南联大师生在云南工作、学习的情形。
本文为一篇自读课文,难度相对较低。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本篇课文为主。
二、说学情初二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学习,关于散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本文为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其语言特色平淡有味。
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方面会比较容易。
但是,学生在独立鉴赏散文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初二的学生或许读过汪曾祺的散文,对他的风格有一定的理解,但还只停留在感官之上。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与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认识并熟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展现的风土人情。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体会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3.欣赏昆明雨季中的景、事、物,感悟昆明的雨以及雨中物象的美。
4.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昆明的风俗民情,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2.欣赏昆明雨季中的景、事、物,体悟在"昆明的雨"中各个物象的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说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说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说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公开课教案附板书

《昆明的雨》教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bā) 鸡(zōng) 黄焖鸡(mēn)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
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步骤三跳读课文赏析语言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17课《昆明的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系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教者更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品味、欣赏语文的味道。
因本文是一篇散文,所以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分辨散文的类型,继而学会如何来读散文,品析散文独特的语言,最后把握住散文的特点。
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
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曾经几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找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闪亮的脚印。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感受散文文体、语言的独特。
2.体会汪曾祺散文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的特3.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进散文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000通过阅读,感受散文文体、语言的独特。
难点: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进散文之中。
设计理念:000本课的学习,立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采用默读、品读、朗读、研读等形式来组织教学。
在多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力求读得流畅,读出品味,读出深意,读出散文语言的特点,继而读出散文的特点。
并因此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进而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设计思路首先默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朗读读课文,通过读书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进而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精妙;然后,研读课文,从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中侧面烘托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从动词、诗句的化用及汪曾祺散文语言特有的特点等方面来赏析突出了昆明雨季景物的特点,使文章文质优美,典雅且富有韵味,增添了艺术魅力;最后,再次朗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感受汪曾祺散文独特的美,在美得享受中期待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说我的备课思考关于教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本单元选择五篇不同类型和语言风格的散文,根据部编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特点,本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在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中淡而有味的风格,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这篇兼具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美文。
作为自读课文,本文只有课后的阅读提示作为助读资源。
它提示我们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为我们展现了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
此外,阅读提示中还明确指出本文充满美感和诗意,可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用朗读品味淡而有味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
以一篇迁移一类,以一类知人品文。
如何围绕朗读品析语言,如何品析这种淡而有味的风格,上出自读的味道是我面对教材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学生:八年级学生对于散文学习并不陌生,七上第一单元《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
但是汪老的文字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一种淡然欣赏的审美情怀,文章很少用修辞去润色,如何让学生切身体验,入情入境,品味文字的淡而美,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5、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3、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4、“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5、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昆明雨的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
”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六月的雨》)听完之后提问:
说起昆明大家有什么影响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汪曾祺眼中的《昆明的雨》
二、指导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鲜腴.()篱笆
..()鸡()黄焖.鸡()扳.尖()炽.红()缅.桂()
绿釉.()密匝.匝()
2、解释词义。
鲜腴:
孟夏:
方比:
扳尖:
密匝匝: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配乐朗诵,请学生留意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说一下自己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研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
..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
会使你张目结舌
....:这东西这么好吃?!
5、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
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
..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6、交流探讨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五、板书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的特点
长不气闷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浓绿
人文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淡想念喜爱赞美
六、布置作业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节选)
提问8: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9: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
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