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环境有害因素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在作业环境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
本文将分别探讨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机械因素、电气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窒息性气体、高温高湿环境、噪声和振动、照明和色彩、粉尘和毒物、高处作业风险、地下作业风险、海上作业风险以及特殊设备操作风险等方面。
一、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作业环境中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
在生产、使用和储存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中毒、刺激呼吸道和皮肤等。
此外,化学物质的泄漏和爆炸也可能会对作业环境和设备造成严重破坏。
二、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也是作业环境中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
例如,高温、低温、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高温可能会引起中暑和热射病等疾病;低温可能会引起冻伤和寒战等疾病;噪声和振动可能会引起听力损伤和身体疲劳等疾病;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可能会引起DNA损伤和癌症等疾病。
三、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是作业环境中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
机械设备的运转可能会导致夹击、卷入、碰撞等事故的发生。
此外,机械设备的故障也可能会导致生产中断和设备损坏等损失。
因此,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四、电气因素电气因素是作业环境中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
电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源,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
此外,电气设备的故障也可能会导致火灾和电击等事故的发生。
因此,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五、放射性因素放射性因素是作业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
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导致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危害的发生。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引起癌症和遗传变异等疾病。
作业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作业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作业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在作业活动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本文将对其进行分类,包括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在作业活动中,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空作业:高空作业可能导致坠落、摔伤等事故,特别是在没有安全设施的情况下,危险程度更高。
(2) 机械伤害:机械设备的操作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完善可能导致夹击、割伤等事故,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3) 触电:接触带电设备可能导致电击事故,特别是在没有有效绝缘的情况下,危险程度更高。
(4) 噪音和振动:长期处于噪音和振动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听力受损等,同时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在作业活动中,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物质泄漏:化学物质泄漏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人员中毒等事故,特别是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危险程度更高。
(2) 火灾:可燃物的燃烧可能导致火灾事故,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在作业活动中,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种群的交互作用:在某些作业环境中,不同生物种群的交互作用可能导致疫情传播、生态失衡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 传染病:工作人员之间的传染病传播可能导致群体性疫情的发生,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在作业活动中,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2) 不良的工作环境:不良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感到压抑、烦躁等,如高温、噪音等环境因素,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业现场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作业现场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作业现场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在各行各业的作业现场中,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作业现场中的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作业现场的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场地、空气质量、温度、噪音和光照等因素。
首先,工作场地的布局和空间要合理,以确保员工能够自由活动和操作。
同时,要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有害气体和尘埃积聚,可通过安装排风设备和定期清洁来实现。
其次,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水平非常重要,以提供舒适的工作条件。
此外,降低噪音和提供合适的照明也能保护员工的听力和视力。
危险因素是指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或生命造成危害的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包括机械设备、化学物质、电气设备、高处作业和人为错误等。
为了避免事故和伤害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机械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并符合安全标准。
化学品应储存和使用于专用区域,并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
电气设备的安装和使用也需要遵循国家的标准和规定。
高处作业应使用安全绳索和固定支架,并提供适当的保护装备。
最后,员工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安全意识并避免人为错误。
除了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制定和执行应急预案也是必要的。
在作业现场中,事故和突发事件难以预料,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员工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应急预案应包括疏散路线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急救设备和应急联系方式等信息。
综上所述,《作业现场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是对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讨论。
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来降低风险。
通过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严格遵守规定和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我们可以确保作业现场的安全和健康。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是为了保障生产作业场所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监测措施和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和评估生产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生产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化学因素:如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毒性和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
3. 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害虫等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4. 机械因素:如机器设备的运行安全性、零件损坏等。
5.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睡眠质量等对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以上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制度:
1. 危害因素监测: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中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其是否超过安全标准。
2. 安全防护设施:鼓励和要求企业配置适当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眼镜、耳塞、防护手套等,以防止事故和伤害发生。
3. 健康检查:要求工人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因工伤或职业病引起的健康问题。
4. 培训教育:向工人提供相关的培训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危害因素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方法。
5. 监测记录:建立危害因素监测的相关记录和档案,定期维护和备案,以备将来查阅和参考。
通过建立和实施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工人受到危害因素的伤害,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和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作业环境是指工人日常工作的场所和条件,其危险有害因素种类繁多,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识别,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下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机械危险机械危险主要包括机器的旋转、运动、切割、挤压等,这些活动都可能导致工人受伤。
针对机械危险,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机器安全防护罩的安装和维护,以及对工人进行安全操作培训。
二、化学危险化学危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比较巨大。
识别化学危险需要对企业所使用的物质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找出潜在的危险。
化学危险物质的存储和使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其储存和使用方法。
三、物理危险物理危险包括高温、辐射、冷冻、噪声等,这些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应对工作环境噪音、温度、湿度等进行标准化管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降低工人接触这些物理危险的风险。
四、生物危险生物危险包括人畜共患病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这些危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实质性的。
为了减少生物危险物质的影响,工人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和手套,勤洗手等。
五、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人行为和管理方式,如安全作业程序的缺乏、操作流程的不规范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为了降低人为因素对工人的伤害,企业应加强工人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工艺流程。
不同的作业环境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和有害因素,防范措施也不尽相同。
企业要对其作业环境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识别,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以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
这些因素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不同作业环境所存在的有害因素类型也不完全相同,但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1)化学性因素①生产性粉尘据有关资料,由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中,尘肺约占60%。
在有粉尘产生的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
粉尘中的有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根据接触不同成分和浓度的粉尘,尘肺又可分为矽肺(游离二氧化硅所致)、硅酸盐肺(如滑石肺、石棉肺,系硅酸盐所致)、煤肺(煤尘所致)、金属粉末沉着症、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②生产性毒物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
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氟、氯、溴、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正己烷、苯、三氯乙烯、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铅、汞、砷等金属毒物和类金属毒物。
毒物引起中毒是有条件的,与机体健康状态,毒物的性质和剂量,以及作用方式、接触时间等都有关系。
(2)物理性因素①不良的气象条件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幅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
在强烈热幅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
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增高感冒、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的发病率。
②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
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伤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
高频和无线电波电磁场对人体的作用主要由电磁场能量所转化的热量对人体器官造成伤害。
高频电磁场和短波电磁场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失调,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候群,如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等症状。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是每个企业和组织关注的重点。
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文档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描述,以便于企业和组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物理危害因素1.1 机械伤害- 锋利边缘- 尖锐物体- 运动部件- 重物坠落1.2 温度伤害- 高温- 低温- 热辐射1.3 噪声伤害- 持续噪声- 脉冲噪声1.4 振动伤害- 机械振动- 交通振动1.5 辐射伤害-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1.6 运动伤害- 搬运重物- 快速移动- 跌倒二、化学危害因素2.1 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 硫化氢- 氯气2.2 粉尘- 矿物粉尘- 有机粉尘- 金属粉尘2.3 液体- 油类- 酸碱类- 有机溶剂2.4 固体- 毒物- 腐蚀品- 爆炸品三、生物危害因素3.1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寄生虫3.2 动物- 昆虫- 哺乳动物3.3 植物- 毒植物- 过敏原四、心理危害因素4.1 压力- 工作负荷- 职业发展- 人际关系4.2 情绪- 焦虑- 抑郁- 愤怒4.3 环境- 狭小空间- 噪声- 光照五、人为危害因素5.1 操作失误- 不当操作- 忽视安全规程5.2 违章行为- 违反安全规定- 违反操作规程5.3 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培训不足- 安全投入不足六、环境危害因素6.1 气候条件- 高温- 低温- 湿度6.2 地理位置- 地震带- 洪水易发区- 台风易发区6.3 自然环境-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七、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危害因素,企业和组织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风险评估: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害因素。
2. 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 防护设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4.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危害事件。
5. 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施工现场常见危险源有害因素与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常见危险源有害因素与防治措施施工现场是一个充满各种危险的地方,因此了解并掌握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有害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高处坠落危险:在建筑施工中,高处作业时的坠落危险是最常见的一种危险源。
例如,在搭建脚手架、安装外墙幕墙等作业过程中,工人需要在高处进行操作,一旦不慎坠落,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2.机械设备伤害:施工现场通常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如起重机、钢琴架等,这些设备在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到位的情况下会产生伤害。
例如,起重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吊运物体掉落等都会对工人的安全造成威胁。
3.电击危险:在施工过程中,电源线、电焊设备等都会带来电击的风险。
工人进行电焊、电工作业时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很容易触电。
4.化学品危险:在一些施工现场,如化工厂、化学实验室等,化学品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源。
不正确的储存、使用化学品容易导致泄露、燃爆等严重事故。
1.噪声:施工现场通常会产生很高的噪音,如起重机的噪声、振捣机的噪声等,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这些噪声之下,工人就会受到严重的听力损伤。
2.粉尘、烟尘:在一些施工现场,如矿山、挖掘工地等,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长期暴露在这些环境中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3.毒气:一些施工现场,如地下工程、排水井等,可能会存在有害气体的泄露。
这些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对于工人的健康极具危害。
针对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和有害因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1.高处作业防护措施:在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配备安全带、安全防护网等设备,确保工人可以安全工作。
同时,应定期对脚手架、悬挑平台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牢固可靠。
2.机械设备操作防护措施:在操作机械设备时,工人应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同时,机械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
这些因素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不同作业环境所存在的有害因素类型也不完全相同,但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化学性因素
①生产性粉尘
据有关资料,由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中,尘肺约占60%。
在有粉尘产生的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
粉尘中的有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根据接触不同成分和浓度的粉尘,尘肺又可分为矽肺(游离二氧化硅所致)、硅酸盐肺(如滑石肺、石棉肺,系硅酸盐所致)、煤肺(煤尘所致)、金属粉末沉着症、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②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
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氟、氯、溴、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正己烷、苯、三氯乙烯、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铅、汞、砷等金属毒物和类金属毒物。
毒物引起中毒是有条件的,与机体健康状态,毒物的性质和剂量,以及作用方式、接触时间等都有关系。
(2)物理性因素
①不良的气象条件
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幅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
在强烈热幅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
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增高感冒、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的发病率。
②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
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伤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
高频和无线电波电磁场对人体的作用主要由电磁场能量所转化的热量对人体器官造成伤害。
高频电磁场和短波电磁场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失调,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候群,如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等症状。
强烈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眼病。
如接触到较大量的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主要见于各种电焊、气焊、氧气焰切割金属、电弧炼钢、紫外线太阳灯、水银灯的应用;冬天在冰雪上工作或行路,在沙漠、海洋上工作或航行,也有大量紫外线反射到人的眼部,引起紫外线所致的角膜结膜炎。
微波和红外线可导致眼的热性白内障,红外线来自高热物体,如熔化的钢铁和电弧等。
③噪声和振动
在生产过程中,噪声和振动通常同时存在。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损害听觉,可引起职业性耳聋。
振动也影响人体健康,可以引起振动病。
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大小是决定振动对人身健康危害大小的主要因素。
噪声和振动还可引起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神经衰弱症状,常影响人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④高气压与低气压
人们在正常大气环境下生产、生活,人体的内部压力与大气压力处于平衡状态。
但在某些作业中,如潜水作业、航空飞行等,有时却须在短时间内,在高气压或低气压下进行工作,这种气压与大气压相差甚远。
当人体从正常大气压状态进入气压降低或升高的状态时,由于人体内部压力与周围气压的压差变化或由于周围气压降低导致氧气含量降低,将引起人体生理系统功能的一系列变化,严重时可引起病变,如高山病、潜函病等。
某些物理、化学性职业性因素还可导致职业性损伤,如异物可导致眼的机械性损伤,强酸、碱可导致皮肤和眼的化学性损伤以及热烫伤。
另有些职业性因素可引起职业性皮肤病,如长时间接触柴油、机油、润滑油等的工人可患职业性座疮及接触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细菌和病毒,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所致的传染病。
该菌为革蓝氏阴性小球杆菌,共有6个生物种,即羊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森林鼠型布鲁氏菌及绵羊附睾型布鲁氏菌,各生物种又可分若干生物型,共18型,均以内毒素致病,以羊型致病力最强,猪型次之,牛型最弱;犬型偶使人致病,未见森林鼠型及绵羊附睾型使人致病。
布鲁氏菌可在各种动物间转移,当羊型菌感染牛时,对人特别危险。
布鲁氏菌在自然条件下,可使60多种
动物感染,传染源以羊、牛、猪等为主,尤其以羊最重要。
猫、马、驴、骡、驯鹿、牦牛、禽类也可成为传染源。
人与人间传染机会极少。
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通过粘腹、眼结膜和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细菌进入体内。
此种方式是牧业人员及某些职业人群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
经呼吸道吸入带菌的飞沫尘埃也可造成感染,此为加工皮毛等有关企业中职工发病的主要途径,也是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方式。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炭疽杆菌为革蓝氏染色阳性需氧芽孢菌,可产生强烈的炭疽毒素而致病。
主要引起草食性动物发病,但细菌也可经不同途径传给人类和肉食动物。
临床上有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炭疽及炭疽败血症等不同类型。
以草食动物牛、马、羊、骆驼为主要传染源。
人类在接触病畜的血、皮毛、骨粉、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时,病菌经损伤的皮肤侵入人体而致皮肤炭疽;或吸入带芽孢的尘埃、气溶胶而致肺炭疽;或进食带菌的病畜血、肉而患肠炭疽。
森林脑炎又称苏联春夏脑炎、远东脑炎、蜱媒脑炎,是钩虫媒病毒乙群、远东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由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突然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及上肢、颈部、肩胛肌瘫痪为特征。
病死率约30%,部分人可留有后遗症。
因本病主要见于林区采伐工人,与职业有密切关系,故被列为职业性传染病。
森林中野生脊椎动物尤其是野生啮齿类动物及鸟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主要借硬蜱叮咬而传播。
全构蜱为远东地区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根据卫生部门公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它们是:
①粉尘类(矽尘、煤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③化学物质类(铅、汞及其他有毒化学品);
④物理因素等(高温、高压或低气压、局部振动等);
⑤生物因素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硫酸、沥青等);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氮氧化物、紫外线、激光等);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噪声、铬及其化合物、氟化氢等);
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苯、砷、石棉等);
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棉尘等)。
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机体的影响,与劳动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数量、接触时间的长短、侵人体内体的量,以及劳动者个体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性别、年龄、敏感程度等均有直接关系。
由于人对环境因素的耐受力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是否导致职业病发生,还要综合机体内、外多种因素而定。